..續本文上一頁」而向「無我」也
在佛教裏,有個名相,稱爲「回向」。然雲何「回向」呢?乃回「自我」而向「無我」也。一般人都是以自我爲中心的思考模式,這即成煩惱、生死的根源。如果能肯定無我的道理,則于察覺自己有妄念時,就要回自我而向無我。能夠向無我,才與解脫道相應也。
所以,不是待事情做完了,再去回向。而是在任何動心起念時,都得去覺照、得去回向。因此,是在事情未做之前,就要回向─如果不回向,還常順著習氣、業障去做。故因爲回向,才有功德。而非做了什麼有功德,再去回向。
不以覺受、入定,而執爲修定的功德
說到這裏,乃很明確:不以覺受,而執爲修定的功德。有很多人在蒲團上,覺得這支香坐得很好,心裏很高興,又進步了。然什麼叫做好呢?若只是身體感受舒適些,乃還在「臭皮囊」做功夫爾!豈能好呢?真好者,是觀念改變了、心態調伏了,這才稱爲好。
所以修定者,當不以覺受論功夫,不以入定爲功德。這個時代要入定,其實相當不容易,因爲整個時代的業感,是傾向動態、創新。故如一天到晚寄望入定,結果卻入不了定,那心不就更亂了嗎?然而若從觀念去改變,從心態去提升,應該是較方便、容易的。
也有些人修定修得不錯,可是對世間觀察的敏銳度,往往也會變差;思想的反應速度,也會變慢。這樣修定雖修得好,卻與世間脫節了。
所以,我過去曾說:真正的定,不是在避風港裏,拋錨不動。而是要在大風大浪中,維持原定的方向,繼續前進。故雖這世間,逆境很多,衆生很苦;我們還是要維持修行的方向,繼續趨向涅槃城也。
因此,真修行是既不斷地提起正見,也不斷地剝除妄念!而非緊抓著一個方法、對象,心專注在此而已!以心愈專注,即愈封閉;既專注而封閉,雲何能有智慧呢?
次第與禅相
修定掌握大原則即可,而不必詳知其次第,更不必刻意于禅相
目前不管是藏傳的佛教,還是南傳的佛教,都非常重視修行的次第;且把每個次第,都講得很清楚。
然而,我認爲修行,只要掌握大原則就可以了,而不用知道那麼多詳細的次第:初禅是如何如何?二禅、叁禅又是如何如何?甚至修到什麼次第,就會有什麼「禅相」出現…。既一切相,都如夢幻泡影,雲何還在意這些幻相呢?且太在意這些禅相,其實還會有「自我暗示」的誤導,會有「附身著魔」的危險。
雖很多人都希望學佛能有次第、修行能按次第。但我常作一個比喻:如欲把一棵樹砍倒,則只要能將樹砍倒就好,爲何一定要有次第呢?以一般人都是用「有所得」的思想方式來學佛、修行,所以才會那麼重視次第也。
反之,能以「無所累」的思想方式,來學佛、修行,就不需要去牽就次第與禅相。但是,大原則一定要掌握得住;大原則是什麼呢?乃回「自我」而向「無我」也。
逆障與著魔
修禅,容易著魔嗎?
魔者,乃是無明業障也
于是乎,雲何很多人都說「修禅很危險!因爲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。」很容易著魔哩!其實,最重要的魔,不是外魔,而是內魔。
如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,成道之前,何以要先降魔呢?一般都說是天魔亂道。其實,一個人只要能入初禅以上的定,天魔就對他無可奈何了;因爲天魔都在欲界,故在欲界以下,才有魔亂。如果定力,已達叁禅、四禅,便不可能有魔亂。更何況,釋迦牟尼佛未成道前,已能入無想定、非想非非想定,怎還會有魔亂呢?
故降魔者,乃是降伏內魔爾!且爲還未證得「無我」,才有魔也。所以真正的魔,乃是無明、業障而已!如果有外魔的話,也是因爲內魔,才引起外魔的。
最大的魔,即是我癡.我見.我慢.我愛
于是乎,世間人誰不著魔呢?
所以事實上,在修行的過程中,最大的魔障是什麼呢?就是「我見」也!我們都往外推,這個是魔,那個也是魔;其實,你才是最主要的魔。
于是乎,世間人誰不著魔呢?我們不要想:若不修行,就不會著魔。其實,若不修行,才更著魔哩;且還不知道自己已著魔了!因此,修行就是降魔的過程;且是降內魔,而非降外魔。
魔當如何降之?唯「勘破之」而已
既勘破已,即能不著也
那麼,魔要怎麼降呢?用念佛、持咒的方法嗎?其實最重要的,就是一句話:乃「勘破」而已!
如果覺得那是真的,才會上當;既知它是假的,就沒有上當的可能。所以,並非用有形的方法去降魔。因爲當你欲降伏它時,已把它當作真的了。
故最直截了當的方法,乃「勘破」也。既勘破它是假的,就一切沒關系,一切無所謂了。
楞嚴經
不作聖心,名善境界。若作聖解,即受群邪
故「著魔」者,乃爲心著故成魔也
中國禅宗,向來非常重視《楞嚴經》。因于《楞嚴經》中,有講到五十陰魔。很多人都看得眼花撩亂,忙著按圖索骥,去辨認:何者是魔?何者非魔?其實,我認爲重點只是一句話:「不作聖心,名善境界。若作聖解,即受群邪。」
若什麼境界都不去執著它,這就是好境界。反之,若把什麼當作好境界來看待、來營求,那就不免會著魔、受邪。因爲所謂「著魔」者,不是因爲魔,所以成著;而是因爲著,所以成魔。至于著者,主要是爲自己的觀念、心態有所偏差,卻跟境界不相幹爾!
所以,如把五十陰魔背得滾瓜爛熟,而求免于魔難,是沒有用的!你以爲這五十陰魔識破了,就無魔了嗎?如果心有執著,則它千變萬化;你防也防不了。但如果有正知見,而不著任何境界,則何魔之畏呢?
其實畏魔者,其已著魔矣!何以故?爲有我,才有所畏;若無我,則無所畏。而有我者,乃是最大的魔難也。因此修定,能不能免于魔難,重點乃在于:具正見與否?故以下再申論「慧」者:
慧
慧證的心要,乃是從理會無我到體證無我
雖傳統上都謂:修行要「由定發慧」。其實,就原始佛教的修行法門而言,卻是「由慧發定」,爲什麼呢?我們看八正道,首先就是「正見、正思惟」,先有解慧的基礎,然後再啓修,而有「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」。修到最後,才能成就「正念與正定」。
而很多人學佛,程序卻相反:就是先修定,再發慧。如果修定,就能發慧;則外道的定也修得不錯,爲什麼不能發慧呢?因此,佛法與外道最大的差別,乃在有否「正知見」?亦即有無「慧」爾!
至于慧的重點,還是一句話:從理會無我到體證無我。理會只是觀念上知道而已,而體證就是能親身體驗到。無我,理論上要聽懂,還不太難!可是,要能完全放下,就沒那麼容易了。
觀法無我
從無常觀無我─非永恒不變
從和合觀無我─非孤立自存
衆生以無始無明故,都惑以爲內在中,有一個孤立自存、永恒不變的主導者。這主導者,有時被稱爲我,有時被稱爲靈魂,有時被稱爲神識。名字雖不同,但內容都一樣:變是外面的身體在變,然內在乃有一個永恒不變的。這是衆生的「我見」。
佛法,首先從觀「諸行無常」來破我見。既一切法都是無常變化的,雲何內在中,能有一個不變的「我體」?
第二,從觀「和合」中破我見。在原始佛教中常謂「衆生者,乃五蘊和合而有」。很多人講到此時,乃把五蘊分析得很詳盡:色是什麼、受是什麼…。卻未點出:在五蘊和合當下,即是無我的本質。這才是解脫的心要。
從緣起無自性,觀無我
諸法本來無我,非修故無
第叁,再進一步從「因緣所生法」來看,一切法都「無自性」也。既無自性,則本來就是「無我」爾!這經過理性的思惟後,即能確認矣!
故諸法,本來就是無我。不是因爲修行,才把有我變成無我。從理解到本來無我,到最後能消除貪、瞋、癡、慢等習性、業障,則能證得無我也。
問:若諸法無我,輪回受報者誰?
答:以無我故,才輪回受報。譬如滾雪球,豈有自我中心
我們都認爲有一個不變的我。于是若過去是我、現在是我、未來還是我,則雲何成輪回呢?因輪回者,就是在六道中輾轉變化的意思。故因沒有一個不變的我,所以才能于六道中輾轉變化,而稱爲輪回。
這種情況,就像世間中的滾雪球一般,雪球滾來滾去,有時候多沾了一點,有時候消磨了一些。但是,不管怎麼滾來滾去,內在中卻無核心的主體─內外都是雪花而已!
問:見聞覺知者誰?
答:如溫度計,熱脹冷縮,法爾如是也
我們都認爲:是我在看、在聽、在想。如果沒有我,那到底是誰在見聞覺知呢?這就像我現在敲桌子,敲了桌子會響。你說桌子是有我才響,還是無我故響呢?
又如溫度計能熱脹冷縮,是它有意識去判斷:現在熱了,我要脹;或者冷了,我當縮嗎?不是!因爲物理現象,本來如此也。同樣,我們肚子餓了,就得吃飯;天氣冷了,就得加衣。也是生理現象,本來如此也。
所以,佛法講到最後,就是「法爾如是」也。如所謂「叩鍾:大叩則大鳴,小叩則小鳴,不叩則不鳴。」鍾是無情物,雲何會反應出大鳴、小鳴、不鳴的差別呢?也是「法爾如是」也。在《中觀》裏有句話:「以有空義故,一切法得成。」生命中一切相用的變化,皆爲無我故也。如果是有我,反一切成僵局矣!以上要從理性上確認無我,其實不難。
體證無我
從法空到心空,而能徹底放下與涵容
即已消除一切貪瞋慢疑也
但是從理解無我到體證無我,這個過程可能就很漫長了,爲什麼呢?因爲衆生無始來的業障、習氣,還是很重。因此…
《行門的切要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