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從思惟到不思惟

  從思惟到不思惟

  

  大家好,今天我又把一個問題,做重新整理。相信這樣整理過後,不只對各位在佛法上的修行,會比較有用;且在生活中,也會比較切合實際。所以還願意花一點時間,向各位報告。這題目主要處理的是:「思惟跟不思惟」的問題。

  

  1.法鼓山的禅法:多偏于不思惟

  

  數息、默照、話頭、直觀,

  

  結果乃高不成.低不就,

  

  且不方便應用于生活中。

  

  我想在座各位,比較熟悉的禅法,是法鼓山這系列的禅法。這系列的禅法,如就「思惟跟不思惟」來做判斷的話,是偏向不思惟的。如數息法,就只能順著呼吸數數字。念頭起的話,根本不用管它,打的是什麼妄念;便得馬上截斷而回到方法。所以本質上,當屬于不思惟的。甚至說:離開方法,就是妄念。故只能安守在方法上,而不能作任何思惟、判斷。

  

  又如參話頭,也只能將話頭懸著,而不能作任何思考。因爲如思考了,就變成話尾,而非話頭矣!後來再教的直觀、默照,大致上都是不能思惟的。故很多人這一套學了、修了,最後結果呢?我的看法是高不成、低不就。

  

  爲什麼高不成呢?參話頭,不要說開悟,連要進入疑團,都很不容易。有的人打禅七,已打了好幾次,其實都還在數息邊緣爾!即使是參話頭,也只能逗留在「念話頭」的階段;根本起不了疑情,更何況成疑團呢?

  

  默照,到最後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在照,只懶懶散散的,變成懶禅爾!直觀,不知道該怎麼修?如果真修得好,下期「樂透」的號碼,大概就觀得了。去直觀一下,就不用這麼辛苦募款了?這是高不成。

  

  低不就,主要是指修定不成。很多人用數息法,練了很多年,其實還很難突破至第四層次以上。只是妄想比較少些,而不能入定。雖有些人一知半解地自謂:已達成「統一心」了。其實「統一心」是什麼境界?他也不知道!因爲有境界,便非統一心也。以上是謂:高不成,低不就。

  

  還有這樣的禅法,其實很不容易應用在生活當中。因爲我們活著,乃時時刻刻都要作思惟、判斷、抉擇。故如什麼都不思惟、不判斷,那怎麼去處理公司的業務?怎麼去待人接物呢?故大家雖都說:要將佛法,落實在生活當中。但這以「不思惟」爲導向的禅法,卻是最難落實在生活當中。

  

  其實,中國禅也是偏向不思惟,

  

  比如:不思善.不思惡,是明上座本來面目。

  

  頓悟者不多,著魔者卻不少。

  

  這樣的禅法,其實不是法鼓山專屬的;因爲中國禅的傳統,原就是這個樣子。比如《六祖壇經》中最有名的句子,就是「不思善、不思惡,是明上座本來面目。」不是就教我們不要思惟嗎?

  

  學這套中國禅,而頓悟者有沒有呢?當然有!但比例上,應不會太多。比如在《景德傳燈錄》中,從南北朝的達摩祖師開始,到宋朝景德年間,共收錄了一千七百個公案。而一個比較出名的禅師,可能就占了很多個公案。又很多公案裏,其實只是應對之言,不見得都是開悟的公案。因此,在此期間真正稱得上頓悟者,大概只有幾百個。

  

  以當時禅風之盛,一間大的禅寺,可能都有上千個禅衆,在那裏用功。而真正開悟的,卻只有幾百個。我們不要看公案,這個也開悟,那個也開悟,便以爲開悟很容易。其實如用我的思考方式去算,比例竟非常的低。

  

  尤其書上寫的都是開悟的公案,著魔發狂的沒寫。但事實上,著魔發狂的一定很多。我們知道:印順法師對中國禅,一向不太認同。據我揣摩,主要有兩個原因:第一是,他認爲中國禅比較偏向真常唯心系,也就是如來藏的思想。而如來藏的思想與外道的知見,乃有很多似是而非之處;故正知見不明者,其實很難分辨。所以他對真常唯心系的禅法,就不是很認同。這是在思想上的不認同。其次,他一生所看到著魔發狂的人,遠比見性頓悟者多得太多了。這是于現象上的不認同。

  

  這以「不思惟」爲入手方便的大乘禅法,我覺得會有「倒果爲因」的嫌疑。

  

  故這以「不思惟」爲入手方便的大乘禅法,我覺得會有「倒果爲因」的嫌疑。爲何是「倒果爲因」呢?沒有錯,我也認定:不思惟,才是最究竟的。像原始佛教講的寂靜涅槃,乃不用再思惟矣;又如大乘佛法講到「無功用心」,也是不用思惟的。但這是果,而不是因。故如將之當作因去修,便稱爲「倒果爲因」也。

  

  故雖以「不思惟」爲究竟,卻不能以「不思惟」作爲入手的方便。

  

  比喻:a.無招勝有招

  

  我們用世間比較淺顯的作比喻:

  

  在武俠小說中的高手,到最後都能「無招勝有招」。但是這功夫,最初還是從有招式、有格局,慢慢去練的;而且要嚴謹地練很多年,到最後才能無招勝有招。如果我們只看到高手能無招勝有招,便去模擬他,一定會被打死的。

  

  b.導航系統

  

  第二、這以不思惟爲究竟,套用現代科技的術語,乃稱之爲「全自動、全方位的導航系統」。既全自動,當然就不用再意識分別,而能很精確地導向目的地。

  

  關于飛機的導航系統,我不清楚;但是汽車的導航系統,我因用過了,故較清楚。欲導航,首先得設定目的地。其次,確認出發點;其實出發點,不設定也沒關系─因爲GPS很快就會知道:你現在位于何處?第叁、有了起點和終點,再來就是路徑規劃。

  

  關于路徑規劃,其實是有選擇性的:要不要上高速公路?或者乃選擇距離最短的路徑。待路徑規劃好之後,還要有GPS來定位,才能導航也。

  

  故雖能夠自動導航,但事實上,先前的准備工作,其實是蠻多的。比如定位用的GPS,現已發展至第叁代,定位的時間既快、且准。我最初用的大概是第一代的,所以總嫌它太慢了,或常抓不到信號。

  

  其次要導航,也要有導航地圖。目前較流行的,乃是PAPAGO;還有「路易通」和「導航大師」等。「路易通」和PAPAGO,我都有;但卻非最新的版本。

  

  所以雖號稱是「自動導航」,但導航地圖還得不斷地更新;還有GPS也得代代提升。而這些都是思惟的結果,那可能不思惟呢?

  

  小結

  

  所以,一定要以「思惟」做基礎,才能達到「不思惟」的境界。

  

  2.原始佛教的禅法:

  

  八正道中:有正見.正思惟。或者聞思修,乃更注重思惟也。

  

  甚至最後,也是強調「正念」,而非「無念」。

  

  如果我們回頭看原始佛教,則原始佛教更注重的是思惟,而非不思惟。如講到智慧法門,得從「聞、思、修」入手。又如「八正道」也是一樣,第一是正見,其次是正思惟,而非不思惟。甚至到最後,是從「正念」到正定,而非無念也。

  

  雲何在原始佛教中,強調的是正思惟,而非不思惟?這首先得從「正見」講起。大家聽到目前爲止,都知道:正見的大原則,就是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,或者稱爲「叁法印」–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寂靜涅槃。或者以緣起無我,爲實相印。總之,正見是一個比較「形上」的大原則。

  

  雲何爲「正思惟」?從正見而作的思惟,即所謂「如理思惟」。

  

  有了正見之後,順著正見而作的思惟,即是「正思惟」。就像原始佛教所謂的「如理思惟」。但是只這麼講,其實是不夠清楚的。

  

  如更詳細,則可謂:作「如何將正見落實運用于生活中」的思惟。

  

  若更明確地講:則雲何將「正見」落實運用于生活當中,乃稱爲正思惟。因爲正見是一個形上的大原則,其如何實踐于形下的生活當中呢?

  

  故如何以「無常、無我」的法印,來規劃我們的生活方式、生活細節,來安身立命,來待人接物;來處理資生受用中,飲食、衣服、住宿等需求;來看待男女關系;來應對勞資關系等。都是「正思惟」所當處理的要務。

  

  1.雲何稱飲食爲藥石

  

  比如以「飲食」爲例。各位知道,在中國佛教裏,乃把晚餐稱爲「藥石」。其實,就佛法而言,非晚餐才稱爲藥石,而是叁餐都是藥石也。爲何叁餐都是藥石呢?

  

  在戒律上,只有「藥犍度」,而沒有飲食犍度;然于「藥犍度」中,所規範的即是有關飲食的問題爾!爲何將飲食,當作藥呢?因爲就一個修行人來講,飲食不是爲了貪圖美味、爲了奢侈享受而吃的;也不是以之拿來炫耀,我有錢;或者喜歡歐式餐廳、異國情調。不!飲食乃只爲治病。治什麼病呢?治饑渴的病。而病了,就無能力修行矣!因此,不是只有晚餐才稱爲藥石,而是叁餐都是藥石也。

  

  2.修行人對錢的看法

  

  如講到一個更現實的問題:修行人對錢的看法如何?對錢的看法,又分做兩種:一是怎麼去賺錢?二是怎麼去用錢?

  

  會賺錢的,不只錢賺得多;且能于賺錢當下,修福修慧。而不會賺錢的,或錢賺得少,或于賺錢當下,造業犯罪。這些都是非常實際的,既要有「正見」的指導,也要有「世間」的技倆。

  

  于是在「正思惟」過後,才能依教奉行,而有「正語、正業和正命」。

  

  上合佛法,下益衆生;乃與「戒律」相應也

  

  所以,我們也知道:釋迦牟尼佛剛成道說法時,其實並未製戒。但那時的徒衆,也不會犯戒。因爲既有了正知見,且經過正思惟,便知道該如何將正見,運用、落實于生活當中。而能過著既合乎佛法,又利益衆生的生活方式─這當然是對根器好的才行,若根器差的就得條條規範。

  

  于是從行爲的調整,到妄念的收攝,而有「正念」和「正定」。

  

  以上「正語、正業和正命」,雖是以正見、正思惟,調伏我們的叁業;但卻偏重于身業與口業。因爲身業較粗重,比較好控製─教我們不殺人,還可作到;但要我們不生氣,就很難了。口業其次,意業最難控製。因爲動心起念一下子就現行了,來無影,去無蹤。

   …

《從思惟到不思惟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雲何爲「修行」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