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從思惟到不思惟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故我們先以正見、正思惟,來調伏身口二業,而有「正語、正業和正命」。其實對很多人來講,這就能在生活中,得到安定了─因爲生命既有目標,生活也有准則,身心就應該已能安定下來。小煩惱還會有,但粗重的迷惑已不會再有了!

  

  因此,從生活安定後,再進一步去調伏意業,調伏我們的動心起念,而有「正精進」。如我們動心起念時,皆能「與法相應」,即稱爲「正念」。比如飲食,既不是不吃,也不是食而不知其味;而是雖吃,但不貪著其味,且把它當作藥來吃,這即是「正念」也。

  

  最後,如我們的念起念落,皆能與法相應,即是「正定」矣!正定不是定在心一定境上,而是定在與法相應上。因此,一個真得正定者,即可照樣生活起居、照樣待人接物、照樣弘法利生。

  

  這以思惟爲基礎的修行方法,不止更清楚明白,也更能落實于生活當中。

  

  所以我向來不強調「不思惟」,不建議修「直觀」;而是著重正知見的建立和回向正念也。雲何「回向」呢?當我們覺察到:念頭已偏差了,即得將之回轉到與法相應的方向。

  

  我也提到,修定不是爲了專注,而是爲了幫助我們方便作回向。因爲修定的人,對自己動心起念的覺察能力,一定能更高;然後再判定它,合不合正念?若不合,要趕快調伏對治,以回向到正念上。

  

  對于「直觀」,以我們目前的程度,其實是用不上的。

  

  因爲無明未破,業障未消者,直觀也不過是業障現行而已!

  

  其次,就「直觀」而言,以我們目前的程度,那用得上!爲什麼呢?因爲衆生既無明未破,業障也未消;若直觀也不過是「業障現行」而已!我們作個誇張的比喻:像羅密歐跟茱麗葉,他們不是以直觀而一見鍾情嗎?既非卿不娶,也非郎莫嫁。結果有什麼好處呢?羅密歐跟茱麗葉乃只是戲劇而已,你可以不信;但世間男女的戀愛,也好不到那裏去。故業障現起時,那力量非常大;你直覺得這個就對了,其實還都是錯的。

  

  所以對于無明已破,業障已消的人,他們才可不用思惟,而任運直觀。至于我們,那有這種本錢。故修直觀者,也不過是「壓抑與模擬」而已!

  

  壓抑者,就是把本來的習氣,稍微克製一下,讓它暫不起現行。模擬就是裝出一副聖賢的模樣。于是刻意修時,還有模有樣;待放松時,便就故態複萌也。

  

  小結:要以思惟爲入手方便,尤其以確立正知見爲根本要務。

  

  所以在修行上,我比較強調的是:要以思惟作爲入手的方便,尤其要以建立正知見爲根本要務。甚至我說:沒有正知見,即使參禅也不可能開悟的。曆史上,沒有正知見的引導而能開悟的,唯有釋迦牟尼佛。剩下的,如果無師承,大概都變成外道去了。

  

  中國禅傳到後來,愈說愈狂,說不用看經,不用修定,只要參話頭,就可以頓悟成佛。結果是:頓悟的人愈來愈少,而著魔發狂者卻愈來愈多!

  

  然後隨正見而有正思惟,隨正思惟而能將佛法落實運用于生活中。這時必身心更安定,福德也更圓滿。進一步更以禅修,去對治細微的妄想雜念,而能安住于正念中。其實這時,已趨近于解脫矣!

  

  3.不思惟的統合作用

  

  但是思惟作用,對大部分的人而言,力量是不夠的。雲何不夠呢?

  

  a.審而不恒

  

  b.獨頭意識如冰山之一角

  

  我們用唯識學的講法:第六識乃「審而不恒」也。審,是有思慮的作用;而不恒,是有間斷的。現在想,等一下可能就不想了;或者現在想這個,等下子再想那個。所以思緒是有間斷的,有間斷則力量就有限了。

  

  其次,第六識比起第八識,就像冰山之一角。我們知道在海上的冰山,露出海面的,只是一小部分而已。故如只用第六識去思考,其力量是很有限的。尤其第六識,又有另個稱呼─獨頭意識。就是在同一時間內,只能現起一個念頭。這樣在作思惟、統合時,便得經常缺叁漏四的,湊不起來。故除了少數的天才,一般人要作統合,是很不容易的。故對小問題,還用得上。對大問題,便欲振乏力矣!

  

  如唯識學雲:第七識既審又恒,力量更大。

  

  爲何是既審又恒呢?審,如前述是有思慮的作用。至于恒者,因第七識從生下來時,就存在了;一直到我們臨命終後,還是相續不斷的。所以既恒又審,力量比第六識大很多。

  

  第八識恒而不審,雖不審卻是資料庫。

  

  恒是種子既種到八識田中,原則上它就存在了;雖暫未起現行,但還是存在著。不審,是謂無思惟的作用。然雖無思惟的作用,卻是個資料庫,裏面蘊藏豐富。

  

  故以第七識爲主導,而來應用第八識的資料庫,便能兩全其美矣!

  

  如何用?依鼓風爐的比喻,而得沈澱與結晶。

  

  這怎麼說呢?在《阿含經》裏,有個「冶金」的比喻:在冶金時,首先得搜集礦砂,然後將之放入鼓風爐裏,再用高溫去煉。煉了一段時間後,因高溫而使礦砂慢慢溶解了。溶解後,因比重的差異,或其它物理性質的不同;所以純金屬跟礦渣,就自然分離了。分離後,再降溫結晶,便能得到較純粹的金屬。

  

  a.先以思惟爲基礎而鸠集素材。有主題與意願。

  

  故搜集礦砂者,乃比喻:我們平常時,即以思惟的方法,去搜集一些資料。當然所搜集的資料,大部分都是有主題的。因此,首先因主題和意願,而進行搜集資料的工作。

  

  b.再以不思惟而作沈澱與結晶。還是有主題與意願,第七識與第八識。

  

  然後放入「鼓風爐」裏,乃比喻:以內攝故,暫不再搜集資料了。因爲修定時,即不再與外界接觸矣!再用火加熱,乃比喻「修定」的方法。故火力愈大,即代表定力愈高。

  

  火力愈大,才能夠把礦砂溶化掉。乃比喻在搜集的資料裏,有的是切要的,有的是雜碎的。但經過修定之後,會在第八識裏,自作一番整理。且整理過後,便架構明朗也。

  

  故不思惟者,其實只是單純的修定。因單純的修定,就能作沈澱與結晶。然在不思惟當下,其實我們內在裏,主題還是存在的。有主題,才能以之作核心而作整理也。

  

  這主題跟禅宗所講的疑情,其實是有對應的關系。故有主題、有意願,才能結晶現形也。所謂意願,就是要突破它、整理它的意志。雖修定時,主題與意願未必顯現于第六識中,但事實上在第七識、第八識裏,都還是存在也。以都存在,所以才會自己做整理。所謂整理,乃因性質的不同,自然就分離出來了。

  

  c.最後當結晶而起現形後,再以第六識的思惟作用,作浏覽與確認。

  

  所以整理,是在下意識中進行的;直到完成時,才會再現起于第六識中。

  

  然雖現起時,已結晶成形了。但我們還是要用第六識,再加以浏覽和確認;也許還會來個小修正。

  

  于是下座時,便能胸有成竹,老神在在了。

  

  所以,不管是佛法的疑惑,還是世間的難題,經過如此結晶現形後,再下座時,便能胸有成竹、老神在在了。因爲該怎麼去面對、處理,心裏都很笃定矣!這是對功夫好的人而言。

  

  這過程是先思惟,再不思惟,最後乃非思惟.非不思惟。類似黑格爾所謂的「正反合」。

  

  所以這過程,其實有叁個階段:第一、先以思惟,而搜集材料;第二、再以不思惟,專心修定,而作沈澱與結晶;第叁、既非思惟、也非不思惟。因爲雖現起時,是不思惟的;可是還得用思惟,而加以浏覽和確認。

  

  這叁個階段,乃類似黑格爾所謂的「正反合」。當然在黑格爾辯證法裏,「正反合」也不是一次就能圓滿的,而是需要不斷地修訂、再修訂,才能趨向于更圓滿。

  

  故修行者,當愈修愈行;而非愈修愈不行。

  

  故真修行者,當愈修愈行;而非愈修愈不行。不只佛法如此,世間法也如此。但有很多人,卻是愈修愈不行!何以故?

  

  在這裏禅坐,雖腿也會痛,但忍一忍就過去了。于是坐幾支香,就吃飯了;再坐幾支香,又睡覺了。狀況好的話,還有禅悅和法喜;事實上,這種生活乃有點像天人的生活。

  

  所以,有的人陶醉了,希望這種日子能綿延流長。但等禅期一結束,須回去面對原來的工作、原來的生活時,心裏就有夠無奈和厭煩的。這時,你豈非愈修愈不行呢?所以很多修定的人,既容易變成自我封閉,也容易變成性情暴躁。甚至就覺察能力與反應速度而言,都沒世間人好。真是愈修愈不行,但如用上所說「正反合」叁個步驟去努力,絕對是愈修愈行的。

  

  或問:如坐了很久,既不結晶,也不現形,又當如何?

  

  有人說:聽起來真不錯,我也希望是這個樣子呀!可是我坐了七天,卻什麼影子也沒有。相信,在座很多都是這種境界。

  

  答雲:則以時間區分。前專心修定,後統理思惟。雖效果未如前佳,但也比只用思惟的方法,會好多了。

  

  如是這樣的話,就只能呆板的用時間區分。在前半段是以不思惟的方法,而專心修定。但前提是:入禅堂前,已做好搜集資料的工作。如果你的定功不好,則以前叁分之二的時間,來專心修定。待後半段,或剩叁分之一時,再來作思惟、統合。這雖還是思惟作用,但跟上座前,效果仍有很大的差異。爲什麼呢?

  

  第一、經過一段時間的修定後,妄想雜念當然會更少,故思考上就會比較有效率。第二、若有情緒者,乃更安平也。第叁、就氣脈而言,坐了幾天之後,氣脈一定會比原來順。而氣脈順的話,在思惟上也會更有力。第四、雖然我們看不到結晶和現形,但事實上,這種作用還是存在的。

  

  這對作開發企劃者,尤其有助益也。

  

  相信!這對于各位,尤其是在負責産品開發的,或企劃專案的,都有相當的幫助。因爲這些,都是相當花腦筋的。若年輕時,耗損過度,到年紀大時,就不堪負荷。所以,即使只是用不思惟的方法,而讓腦筋休息一下,也是好事!更何況,最後的成果還能比原來的好很多。

  

  像我個人的習慣,碰到比較大的問題時,大概都是先上山去坐幾天。當然坐的時候,也會左想右想的;但還是以單純的修定爲主。而後待自然現形時,便心定氣閑矣!

  

  這乃是在「思惟跟不思惟」間,做好折衷與統合。相信不只對修行,會有很大的幫助;對日常生活中,也較切實際。

  

  

《從思惟到不思惟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雲何爲「修行」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