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从思惟到不思惟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故我们先以正见、正思惟,来调伏身口二业,而有「正语、正业和正命」。其实对很多人来讲,这就能在生活中,得到安定了─因为生命既有目标,生活也有准则,身心就应该已能安定下来。小烦恼还会有,但粗重的迷惑已不会再有了!

  

  因此,从生活安定后,再进一步去调伏意业,调伏我们的动心起念,而有「正精进」。如我们动心起念时,皆能「与法相应」,即称为「正念」。比如饮食,既不是不吃,也不是食而不知其味;而是虽吃,但不贪着其味,且把它当作药来吃,这即是「正念」也。

  

  最后,如我们的念起念落,皆能与法相应,即是「正定」矣!正定不是定在心一定境上,而是定在与法相应上。因此,一个真得正定者,即可照样生活起居、照样待人接物、照样弘法利生。

  

  这以思惟为基础的修行方法,不止更清楚明白,也更能落实于生活当中。

  

  所以我向来不强调「不思惟」,不建议修「直观」;而是着重正知见的建立和回向正念也。云何「回向」呢?当我们觉察到:念头已偏差了,即得将之回转到与法相应的方向。

  

  我也提到,修定不是为了专注,而是为了帮助我们方便作回向。因为修定的人,对自己动心起念的觉察能力,一定能更高;然后再判定它,合不合正念?若不合,要赶快调伏对治,以回向到正念上。

  

  对于「直观」,以我们目前的程度,其实是用不上的。

  

  因为无明未破,业障未消者,直观也不过是业障现行而已!

  

  其次,就「直观」而言,以我们目前的程度,那用得上!为什么呢?因为众生既无明未破,业障也未消;若直观也不过是「业障现行」而已!我们作个夸张的比喻:像罗密欧跟茱丽叶,他们不是以直观而一见钟情吗?既非卿不娶,也非郎莫嫁。结果有什么好处呢?罗密欧跟茱丽叶乃只是戏剧而已,你可以不信;但世间男女的恋爱,也好不到那里去。故业障现起时,那力量非常大;你直觉得这个就对了,其实还都是错的。

  

  所以对于无明已破,业障已消的人,他们才可不用思惟,而任运直观。至于我们,那有这种本钱。故修直观者,也不过是「压抑与模拟」而已!

  

  压抑者,就是把本来的习气,稍微克制一下,让它暂不起现行。模拟就是装出一副圣贤的模样。于是刻意修时,还有模有样;待放松时,便就故态复萌也。

  

  小结:要以思惟为入手方便,尤其以确立正知见为根本要务。

  

  所以在修行上,我比较强调的是:要以思惟作为入手的方便,尤其要以建立正知见为根本要务。甚至我说:没有正知见,即使参禅也不可能开悟的。历史上,没有正知见的引导而能开悟的,唯有释迦牟尼佛。剩下的,如果无师承,大概都变成外道去了。

  

  中国禅传到后来,愈说愈狂,说不用看经,不用修定,只要参话头,就可以顿悟成佛。结果是:顿悟的人愈来愈少,而着魔发狂者却愈来愈多!

  

  然后随正见而有正思惟,随正思惟而能将佛法落实运用于生活中。这时必身心更安定,福德也更圆满。进一步更以禅修,去对治细微的妄想杂念,而能安住于正念中。其实这时,已趋近于解脱矣!

  

  3.不思惟的统合作用

  

  但是思惟作用,对大部分的人而言,力量是不够的。云何不够呢?

  

  a.审而不恒

  

  b.独头意识如冰山之一角

  

  我们用唯识学的讲法:第六识乃「审而不恒」也。审,是有思虑的作用;而不恒,是有间断的。现在想,等一下可能就不想了;或者现在想这个,等下子再想那个。所以思绪是有间断的,有间断则力量就有限了。

  

  其次,第六识比起第八识,就像冰山之一角。我们知道在海上的冰山,露出海面的,只是一小部分而已。故如只用第六识去思考,其力量是很有限的。尤其第六识,又有另个称呼─独头意识。就是在同一时间内,只能现起一个念头。这样在作思惟、统合时,便得经常缺三漏四的,凑不起来。故除了少数的天才,一般人要作统合,是很不容易的。故对小问题,还用得上。对大问题,便欲振乏力矣!

  

  如唯识学云:第七识既审又恒,力量更大。

  

  为何是既审又恒呢?审,如前述是有思虑的作用。至于恒者,因第七识从生下来时,就存在了;一直到我们临命终后,还是相续不断的。所以既恒又审,力量比第六识大很多。

  

  第八识恒而不审,虽不审却是资料库。

  

  恒是种子既种到八识田中,原则上它就存在了;虽暂未起现行,但还是存在着。不审,是谓无思惟的作用。然虽无思惟的作用,却是个资料库,里面蕴藏丰富。

  

  故以第七识为主导,而来应用第八识的资料库,便能两全其美矣!

  

  如何用?依鼓风炉的比喻,而得沉淀与结晶。

  

  这怎么说呢?在《阿含经》里,有个「冶金」的比喻:在冶金时,首先得搜集矿砂,然后将之放入鼓风炉里,再用高温去炼。炼了一段时间后,因高温而使矿砂慢慢溶解了。溶解后,因比重的差异,或其它物理性质的不同;所以纯金属跟矿渣,就自然分离了。分离后,再降温结晶,便能得到较纯粹的金属。

  

  a.先以思惟为基础而鸠集素材。有主题与意愿。

  

  故搜集矿砂者,乃比喻:我们平常时,即以思惟的方法,去搜集一些资料。当然所搜集的资料,大部分都是有主题的。因此,首先因主题和意愿,而进行搜集资料的工作。

  

  b.再以不思惟而作沉淀与结晶。还是有主题与意愿,第七识与第八识。

  

  然后放入「鼓风炉」里,乃比喻:以内摄故,暂不再搜集资料了。因为修定时,即不再与外界接触矣!再用火加热,乃比喻「修定」的方法。故火力愈大,即代表定力愈高。

  

  火力愈大,才能够把矿砂溶化掉。乃比喻在搜集的资料里,有的是切要的,有的是杂碎的。但经过修定之后,会在第八识里,自作一番整理。且整理过后,便架构明朗也。

  

  故不思惟者,其实只是单纯的修定。因单纯的修定,就能作沉淀与结晶。然在不思惟当下,其实我们内在里,主题还是存在的。有主题,才能以之作核心而作整理也。

  

  这主题跟禅宗所讲的疑情,其实是有对应的关系。故有主题、有意愿,才能结晶现形也。所谓意愿,就是要突破它、整理它的意志。虽修定时,主题与意愿未必显现于第六识中,但事实上在第七识、第八识里,都还是存在也。以都存在,所以才会自己做整理。所谓整理,乃因性质的不同,自然就分离出来了。

  

  c.最后当结晶而起现形后,再以第六识的思惟作用,作浏览与确认。

  

  所以整理,是在下意识中进行的;直到完成时,才会再现起于第六识中。

  

  然虽现起时,已结晶成形了。但我们还是要用第六识,再加以浏览和确认;也许还会来个小修正。

  

  于是下座时,便能胸有成竹,老神在在了。

  

  所以,不管是佛法的疑惑,还是世间的难题,经过如此结晶现形后,再下座时,便能胸有成竹、老神在在了。因为该怎么去面对、处理,心里都很笃定矣!这是对功夫好的人而言。

  

  这过程是先思惟,再不思惟,最后乃非思惟.非不思惟。类似黑格尔所谓的「正反合」。

  

  所以这过程,其实有三个阶段:第一、先以思惟,而搜集材料;第二、再以不思惟,专心修定,而作沉淀与结晶;第三、既非思惟、也非不思惟。因为虽现起时,是不思惟的;可是还得用思惟,而加以浏览和确认。

  

  这三个阶段,乃类似黑格尔所谓的「正反合」。当然在黑格尔辩证法里,「正反合」也不是一次就能圆满的,而是需要不断地修订、再修订,才能趋向于更圆满。

  

  故修行者,当愈修愈行;而非愈修愈不行。

  

  故真修行者,当愈修愈行;而非愈修愈不行。不只佛法如此,世间法也如此。但有很多人,却是愈修愈不行!何以故?

  

  在这里禅坐,虽腿也会痛,但忍一忍就过去了。于是坐几支香,就吃饭了;再坐几支香,又睡觉了。状况好的话,还有禅悦和法喜;事实上,这种生活乃有点像天人的生活。

  

  所以,有的人陶醉了,希望这种日子能绵延流长。但等禅期一结束,须回去面对原来的工作、原来的生活时,心里就有够无奈和厌烦的。这时,你岂非愈修愈不行呢?所以很多修定的人,既容易变成自我封闭,也容易变成性情暴躁。甚至就觉察能力与反应速度而言,都没世间人好。真是愈修愈不行,但如用上所说「正反合」三个步骤去努力,绝对是愈修愈行的。

  

  或问:如坐了很久,既不结晶,也不现形,又当如何?

  

  有人说:听起来真不错,我也希望是这个样子呀!可是我坐了七天,却什么影子也没有。相信,在座很多都是这种境界。

  

  答云:则以时间区分。前专心修定,后统理思惟。虽效果未如前佳,但也比只用思惟的方法,会好多了。

  

  如是这样的话,就只能呆板的用时间区分。在前半段是以不思惟的方法,而专心修定。但前提是:入禅堂前,已做好搜集资料的工作。如果你的定功不好,则以前三分之二的时间,来专心修定。待后半段,或剩三分之一时,再来作思惟、统合。这虽还是思惟作用,但跟上座前,效果仍有很大的差异。为什么呢?

  

  第一、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定后,妄想杂念当然会更少,故思考上就会比较有效率。第二、若有情绪者,乃更安平也。第三、就气脉而言,坐了几天之后,气脉一定会比原来顺。而气脉顺的话,在思惟上也会更有力。第四、虽然我们看不到结晶和现形,但事实上,这种作用还是存在的。

  

  这对作开发企划者,尤其有助益也。

  

  相信!这对于各位,尤其是在负责产品开发的,或企划专案的,都有相当的帮助。因为这些,都是相当花脑筋的。若年轻时,耗损过度,到年纪大时,就不堪负荷。所以,即使只是用不思惟的方法,而让脑筋休息一下,也是好事!更何况,最后的成果还能比原来的好很多。

  

  像我个人的习惯,碰到比较大的问题时,大概都是先上山去坐几天。当然坐的时候,也会左想右想的;但还是以单纯的修定为主。而后待自然现形时,便心定气闲矣!

  

  这乃是在「思惟跟不思惟」间,做好折衷与统合。相信不只对修行,会有很大的帮助;对日常生活中,也较切实际。

  

  

《从思惟到不思惟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云何为「修行」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