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从思惟到不思惟

  从思惟到不思惟

  

  大家好,今天我又把一个问题,做重新整理。相信这样整理过后,不只对各位在佛法上的修行,会比较有用;且在生活中,也会比较切合实际。所以还愿意花一点时间,向各位报告。这题目主要处理的是:「思惟跟不思惟」的问题。

  

  1.法鼓山的禅法:多偏于不思惟

  

  数息、默照、话头、直观,

  

  结果乃高不成.低不就,

  

  且不方便应用于生活中。

  

  我想在座各位,比较熟悉的禅法,是法鼓山这系列的禅法。这系列的禅法,如就「思惟跟不思惟」来做判断的话,是偏向不思惟的。如数息法,就只能顺着呼吸数数字。念头起的话,根本不用管它,打的是什么妄念;便得马上截断而回到方法。所以本质上,当属于不思惟的。甚至说:离开方法,就是妄念。故只能安守在方法上,而不能作任何思惟、判断。

  

  又如参话头,也只能将话头悬着,而不能作任何思考。因为如思考了,就变成话尾,而非话头矣!后来再教的直观、默照,大致上都是不能思惟的。故很多人这一套学了、修了,最后结果呢?我的看法是高不成、低不就。

  

  为什么高不成呢?参话头,不要说开悟,连要进入疑团,都很不容易。有的人打禅七,已打了好几次,其实都还在数息边缘尔!即使是参话头,也只能逗留在「念话头」的阶段;根本起不了疑情,更何况成疑团呢?

  

  默照,到最后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在照,只懒懒散散的,变成懒禅尔!直观,不知道该怎么修?如果真修得好,下期「乐透」的号码,大概就观得了。去直观一下,就不用这么辛苦募款了?这是高不成。

  

  低不就,主要是指修定不成。很多人用数息法,练了很多年,其实还很难突破至第四层次以上。只是妄想比较少些,而不能入定。虽有些人一知半解地自谓:已达成「统一心」了。其实「统一心」是什么境界?他也不知道!因为有境界,便非统一心也。以上是谓:高不成,低不就。

  

  还有这样的禅法,其实很不容易应用在生活当中。因为我们活着,乃时时刻刻都要作思惟、判断、抉择。故如什么都不思惟、不判断,那怎么去处理公司的业务?怎么去待人接物呢?故大家虽都说:要将佛法,落实在生活当中。但这以「不思惟」为导向的禅法,却是最难落实在生活当中。

  

  其实,中国禅也是偏向不思惟,

  

  比如:不思善.不思恶,是明上座本来面目。

  

  顿悟者不多,着魔者却不少。

  

  这样的禅法,其实不是法鼓山专属的;因为中国禅的传统,原就是这个样子。比如《六祖坛经》中最有名的句子,就是「不思善、不思恶,是明上座本来面目。」不是就教我们不要思惟吗?

  

  学这套中国禅,而顿悟者有没有呢?当然有!但比例上,应不会太多。比如在《景德传灯录》中,从南北朝的达摩祖师开始,到宋朝景德年间,共收录了一千七百个公案。而一个比较出名的禅师,可能就占了很多个公案。又很多公案里,其实只是应对之言,不见得都是开悟的公案。因此,在此期间真正称得上顿悟者,大概只有几百个。

  

  以当时禅风之盛,一间大的禅寺,可能都有上千个禅众,在那里用功。而真正开悟的,却只有几百个。我们不要看公案,这个也开悟,那个也开悟,便以为开悟很容易。其实如用我的思考方式去算,比例竟非常的低。

  

  尤其书上写的都是开悟的公案,着魔发狂的没写。但事实上,着魔发狂的一定很多。我们知道:印顺法师对中国禅,一向不太认同。据我揣摩,主要有两个原因:第一是,他认为中国禅比较偏向真常唯心系,也就是如来藏的思想。而如来藏的思想与外道的知见,乃有很多似是而非之处;故正知见不明者,其实很难分辨。所以他对真常唯心系的禅法,就不是很认同。这是在思想上的不认同。其次,他一生所看到着魔发狂的人,远比见性顿悟者多得太多了。这是于现象上的不认同。

  

  这以「不思惟」为入手方便的大乘禅法,我觉得会有「倒果为因」的嫌疑。

  

  故这以「不思惟」为入手方便的大乘禅法,我觉得会有「倒果为因」的嫌疑。为何是「倒果为因」呢?没有错,我也认定:不思惟,才是最究竟的。像原始佛教讲的寂静涅槃,乃不用再思惟矣;又如大乘佛法讲到「无功用心」,也是不用思惟的。但这是果,而不是因。故如将之当作因去修,便称为「倒果为因」也。

  

  故虽以「不思惟」为究竟,却不能以「不思惟」作为入手的方便。

  

  比喻:a.无招胜有招

  

  我们用世间比较浅显的作比喻:

  

  在武侠小说中的高手,到最后都能「无招胜有招」。但是这功夫,最初还是从有招式、有格局,慢慢去练的;而且要严谨地练很多年,到最后才能无招胜有招。如果我们只看到高手能无招胜有招,便去模拟他,一定会被打死的。

  

  b.导航系统

  

  第二、这以不思惟为究竟,套用现代科技的术语,乃称之为「全自动、全方位的导航系统」。既全自动,当然就不用再意识分别,而能很精确地导向目的地。

  

  关于飞机的导航系统,我不清楚;但是汽车的导航系统,我因用过了,故较清楚。欲导航,首先得设定目的地。其次,确认出发点;其实出发点,不设定也没关系─因为GPS很快就会知道:你现在位于何处?第三、有了起点和终点,再来就是路径规划。

  

  关于路径规划,其实是有选择性的:要不要上高速公路?或者乃选择距离最短的路径。待路径规划好之后,还要有GPS来定位,才能导航也。

  

  故虽能够自动导航,但事实上,先前的准备工作,其实是蛮多的。比如定位用的GPS,现已发展至第三代,定位的时间既快、且准。我最初用的大概是第一代的,所以总嫌它太慢了,或常抓不到信号。

  

  其次要导航,也要有导航地图。目前较流行的,乃是PAPAGO;还有「路易通」和「导航大师」等。「路易通」和PAPAGO,我都有;但却非最新的版本。

  

  所以虽号称是「自动导航」,但导航地图还得不断地更新;还有GPS也得代代提升。而这些都是思惟的结果,那可能不思惟呢?

  

  小结

  

  所以,一定要以「思惟」做基础,才能达到「不思惟」的境界。

  

  2.原始佛教的禅法:

  

  八正道中:有正见.正思惟。或者闻思修,乃更注重思惟也。

  

  甚至最后,也是强调「正念」,而非「无念」。

  

  如果我们回头看原始佛教,则原始佛教更注重的是思惟,而非不思惟。如讲到智慧法门,得从「闻、思、修」入手。又如「八正道」也是一样,第一是正见,其次是正思惟,而非不思惟。甚至到最后,是从「正念」到正定,而非无念也。

  

  云何在原始佛教中,强调的是正思惟,而非不思惟?这首先得从「正见」讲起。大家听到目前为止,都知道:正见的大原则,就是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,或者称为「三法印」–诸行无常、诸法无我、寂静涅槃。或者以缘起无我,为实相印。总之,正见是一个比较「形上」的大原则。

  

  云何为「正思惟」?从正见而作的思惟,即所谓「如理思惟」。

  

  有了正见之后,顺着正见而作的思惟,即是「正思惟」。就像原始佛教所谓的「如理思惟」。但是只这么讲,其实是不够清楚的。

  

  如更详细,则可谓:作「如何将正见落实运用于生活中」的思惟。

  

  若更明确地讲:则云何将「正见」落实运用于生活当中,乃称为正思惟。因为正见是一个形上的大原则,其如何实践于形下的生活当中呢?

  

  故如何以「无常、无我」的法印,来规划我们的生活方式、生活细节,来安身立命,来待人接物;来处理资生受用中,饮食、衣服、住宿等需求;来看待男女关系;来应对劳资关系等。都是「正思惟」所当处理的要务。

  

  1.云何称饮食为药石

  

  比如以「饮食」为例。各位知道,在中国佛教里,乃把晚餐称为「药石」。其实,就佛法而言,非晚餐才称为药石,而是三餐都是药石也。为何三餐都是药石呢?

  

  在戒律上,只有「药犍度」,而没有饮食犍度;然于「药犍度」中,所规范的即是有关饮食的问题尔!为何将饮食,当作药呢?因为就一个修行人来讲,饮食不是为了贪图美味、为了奢侈享受而吃的;也不是以之拿来炫耀,我有钱;或者喜欢欧式餐厅、异国情调。不!饮食乃只为治病。治什么病呢?治饥渴的病。而病了,就无能力修行矣!因此,不是只有晚餐才称为药石,而是三餐都是药石也。

  

  2.修行人对钱的看法

  

  如讲到一个更现实的问题:修行人对钱的看法如何?对钱的看法,又分做两种:一是怎么去赚钱?二是怎么去用钱?

  

  会赚钱的,不只钱赚得多;且能于赚钱当下,修福修慧。而不会赚钱的,或钱赚得少,或于赚钱当下,造业犯罪。这些都是非常实际的,既要有「正见」的指导,也要有「世间」的技俩。

  

  于是在「正思惟」过后,才能依教奉行,而有「正语、正业和正命」。

  

  上合佛法,下益众生;乃与「戒律」相应也

  

  所以,我们也知道:释迦牟尼佛刚成道说法时,其实并未制戒。但那时的徒众,也不会犯戒。因为既有了正知见,且经过正思惟,便知道该如何将正见,运用、落实于生活当中。而能过着既合乎佛法,又利益众生的生活方式─这当然是对根器好的才行,若根器差的就得条条规范。

  

  于是从行为的调整,到妄念的收摄,而有「正念」和「正定」。

  

  以上「正语、正业和正命」,虽是以正见、正思惟,调伏我们的三业;但却偏重于身业与口业。因为身业较粗重,比较好控制─教我们不杀人,还可作到;但要我们不生气,就很难了。口业其次,意业最难控制。因为动心起念一下子就现行了,来无影,去无踪。

   …

《从思惟到不思惟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云何为「修行」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