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不爽,那你自然就不敢作惡而行善了。可惜世人每每不明這個道理,以爲佛法不靈,或者怨天尤人。以佛法說,這就是愚癡。有了愚癡存在,那又應當怎辦?能修因緣觀的,最好修因緣觀,不能修因緣觀的,如能「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」,「便」也「得」以「離癡」。
念觀音菩薩可以離癡得智慧,在中國佛教界,是普遍深信的。如過去中國寺廟收小和尚,師父首先教小和尚于睡前,拜一支香的觀音菩薩,並且口中這樣念著:『弟子某某,求聰敏、拜智慧,廣大靈感,大慈大悲,救苦救難,觀世音菩薩』。念一次,拜一拜。經過長期的禮拜,得菩薩感應的很多。原來很愚笨的,後來聰敏起來。現在不妨說個拜觀音得感應的事實如下:
過去有個初出家的小沙彌,生來極爲愚蠢,老和尚教他念經,不論怎樣的苦讀,總是沒有辦法記得。其師後來無法可施,就教他天天拜念觀音,以期消除業障而開智慧。每天規定拜一支香的時間,到時師父以鳴鈴爲號,在未聽到鈴聲,不得休息去睡。這樣不間斷的,整整拜了叁年。有一天,小和尚如常禮念觀音,可是師父忘了拉鈴,而鈴竟然不拉自響。小和尚聽到鈴聲,當然就去安寢,但師父後來責備他,說他不聽號令去睡,故意偷懶。小和尚對師說:我不是偷懶,聽到鈴聲才睡的。師父當時暗想,我未搖鈴,怎麼會有鈴聲?難道小和尚已得菩薩感應?師父爲了試試是否真得靈驗,第二天晚上故意不搖鈴,看看是否會有鈴聲?奇怪,次日小和尚拜完一支香,鈴聲又自然的響起。師父知是虔誠的感應,就不再規定小和尚禮拜的時間,而小和尚從此念經,不但過目不忘,而且了解其意,成爲一個有名的講經法師。
因此,若有衆生,知道自己愚癡,常念觀音聖號,必然會得智慧的。問題就是世間的人,大都自以爲聰敏的,根本不承認自己愚癡,所以你要他念觀世音,不免成爲問題。爲人還是最好不要自作聰敏,而應承認自己的智慧有限,請求觀音菩薩的加被,多念觀音菩薩的聖號,確信觀音菩薩會賜給智慧,使我們遠離愚癡。愚癡是蓋覆智慧的,學佛是追求智慧的,因此,每個學佛的人,都應沖破愚癡的黑暗,而生活在智慧光明中。
己二 結歸神力
無盡意!觀世音菩薩,有如是等大威神力,多所饒益,是故衆生常應心念。
佛說至此,複又叫聲「無盡意」說:「觀世音菩薩,有如是等大威神力」,所以對于世間的衆生,能夠「多所饒益」。如令衆生,遠離淫欲,遠離瞋恚,遠離愚癡,這不是饒益是什麼?叁毒又名爲叁不善根,現在只因稱念觀音菩薩的聖號,就可轉貪欲而爲無貪的淨定,轉瞋恚而爲無瞋的慈悲,轉愚癡而爲無癡的智慧。拔去叁不善根的惡毒,促成叁善根的德行,得到和諧而均衡的發展。若非菩薩大威神力的加被,試問怎麼能夠做到這點?世間衆生有一共同心理,即對自己沒有利益的事,可能不大願意去做,若對自己有切身利益的,就很樂意的去做。具大威德神通之力的觀音,對衆生是有大利益的,佛陀在此特別勸告說:「是故衆生常應心念」。
于此文中最值得注意的,是『心念』兩字。平常大家念觀音菩薩的聖號,都是口念。念時若能心口相應,自然是很好的,設若口念聖號,而心東想西想,雖不能說全無好處,但所得的功德很微,要有感應自然更難!無怪念觀音菩薩的人很多,而得菩薩感應的人很少。當知口在念,心不放在聖號上,不放在菩薩的功德威神力上,要想得到感應是不可能的。所以『心念』二字,在此非常重要。不但心念,還要常念,若高興時即念,不高興時不念,還是不行的。必要常常的念,念時要口念、耳聽、心想,才能得到菩薩威德神力的感應。
戊叁 能應二求
己一 正明應求
若有女人,設欲求男,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,便生福德智慧之男;設欲求女,便生端正有相之女,宿植德本,衆人愛敬。
救七難,離叁毒,都已講過;現在講應二求,即適應衆生的兩種要求,而予以相當的滿足。所謂二求,就是求男求女。『求男得男,求女得女』,是爲應二求。世間衆生,沒有不希望生男育女的,因爲要傳宗接代的關系。如果一個人家絕子絕孫,在世俗立場說,那是很悲慘的。但以佛法來說,兒女是個累贅,特別對于修行,由于兒女情長,很不易于上路。再說兒女之來,不外兩類:一是來還債的,如孝順父母,愛護家庭的子女;一是來討債的,如忤逆不孝,消耗財産的子女。所以真正修行,不一定要兒女,但爲適應世間衆生的所求,慈悲的佛菩薩,也能滿足衆生的願求。是以在所示現的觀音中,有送子觀音等。
「若有女人,設欲求男」者:就一般世俗家庭說,夫婦都同樣希望有兒女的,爲什麼此中單說女人求男求女?當知女人求兒女的心,較之丈夫要來得真切,所以文中特別指出求兒女的是女人。婦人求兒女比丈夫心切,大概有叁個原因:一、做公婆的所以娶媳,大都是爲抱孫心切。如媳婦婚後久無子女,不免使公婆失望,甚至對媳婦生起憎嫌,所以女人希望早生兒女,以博取公婆的歡心。二、做丈夫的所以娶妻,是爲家族香煙不斷,因而終日辛苦忙碌,無非是爲家庭兒女。假定妻子久不生育,不特會失去丈夫的憐愛,甚至促成丈夫另娶新人,是以求子之心特別殷切。叁、女子結婚以後,如果沒有兒女,不但公婆憎嫌,丈夫生厭,就是親戚朋友之間,亦會對你生起譏笑,所以女人求子之心,確較男人來得真切。
世間若有這麼一個女人,果真希望要求得一男孩,那有什麼辦法?經中告訴我們,只要「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,便生福德智慧之男」。禮拜,就是至誠懇切的五體投地,如現在一般禮佛的那樣。供養,就是以香花等的各種物品供養。在菩薩方面說,對于吾人本是無所求的,還談什麼供養?但爲了求福或求子,不得不表示我們一點心意。不過佛法所說的供養,不一定是財物,如能身體恭敬禮拜,口頭稱念名號,心中觀想聖容,如是叁業供養,是最上的供養。能夠這樣,觀音菩薩就會送你一個福慧具足的男兒。生而爲人,福德與智慧,是同等重要的。有福無慧,如生在富貴人家的白癡,雖有一切好的享受,但是什麼不懂,如是無慧之福,只可說爲癡福。有慧無福,如生在貧窮人家的秀才,雖有滿腹經綸文章,但生活很困厄,如是無福之慧,只可說爲狂慧。這都是不理想的。所以要求得男,必須要得福慧雙全的男兒,不要得癡福狂慧的男兒,是爲求子得子的真義。現在舉一實例如下:
中國過去有位在家學佛的居士,名叫譚憲卿,其家很富有,而且有妻妾,但到五十歲時,妻妾均未生子。惟其財産甚多,竟然引起幾個堂侄,爲了爭做繼子,想得他的財産,已不斷的在爭論。譚憲卿得到這個消息,感到異常慨歎,覺得我人還在,已在爭奪財産。譚是笃信觀音菩薩的人,想到觀音的大慈大悲,于是發心取五千元,修設大悲忏壇,虔禮大悲忏四十九天。不久,其妾果然懷孕,到時生下一個眉清目秀,聰敏伶俐的白淨男孩。其妻見到禮念觀音果有感應,也發心捐出一千元建白衣閣,供奉觀音大士,專誠禮拜供養,後來亦生一福德智慧男兒。從此,譚家人丁甚旺,證知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,是能令你出生漂亮男孩的,惟願諸位深信不疑!
不特求男可以得男,若有女人「設欲求女,便生端正有相之女」。謂即在這世間,假使有一女人,祈求觀世音菩薩,希望生一女孩,菩薩亦能滿其所願。端正有相四字,在此異常重要,因爲一個女子生在世間,其身相的端正莊嚴,比男衆尤爲重視,絕對不能有所缺陷。俗說『五官端正』,佛法說『六根具足』,都是指身相端嚴說的。人生于世,不論男女,沒有人會希望自己的相貌醜陋難看的,總希望自己生得端莊有相的。所謂端正有相,是表示做個女子,要品行端正,尤要行爲莊重。假定相貌端嚴而行爲茍且,這是絕對不理想的。如果一個女子,相貌端莊,行爲不茍,不但父母對之生歡喜心,就是別人見了亦生歡喜。從現實世間上,可以明顯看出:一個叁兩歲的女孩,如果長得好看,人家就會喜歡逗她玩,假定又醜又髒,就不會有人喜歡她。所以端正有相,是爲女子不可缺少的條件。
端正有相,以佛法說是果,有果必定有因,不會無因而有果的。這女子爲什麼會生得端正有相?因她「宿植德本」的關系。宿,是指過去。謂在過去生中,做人認真,德行高超,品格清邁,而又在社會上做了種種利益人群的功德善根的事,才能感得端正有相的果報。具有這樣的果報,當然就得「衆人愛敬」。愛敬兩字,在這裏也是很重要的。一個女子生在世間,能得人人之所敬愛,實在是最理想的,亦必是賢慧莊淑的。老實說,一個女子,如專被人愛而不受人敬,那她必然是很下賤的;反之,若只爲人敬而不爲人愛,所謂敬而遠之,慢慢就將成爲一個孤獨的人,自亦是不理想的。最理想的是:一方面被人所愛,另方面受人尊敬。換句話說,于愛中含有敬的成分在內,即不會隨便被人輕視,或令人存不好的妄念。一個人如爲人所敬愛,自然也就得到人的好感,所以在此特用『敬愛』兩字,以示這個女子的才德雙全。
求男而得福德智慧之男,求女而得端正有相之女,當知這是相對的講法。實在,男人不但要有福德智慧,亦要端正有相。相貌的美滿,不但是女子所希望,亦是男子所要求的。世間沒有一個男子,希望自己生得醜陋,因爲愛美是人類的天性。同樣,女子若端正有相,沒有福德智慧,人生亦是不美滿的。如中國諺語說的『紅顔多薄命』,正是指此端正有相而無福德智慧者說。所以女子亦要具有福德智慧。不過分別來說,男子較重福慧,女人較重相好。實際應說求男便得福德智慧,端正有相之男,求女便生端正有相,福德智慧之女。妙慧童女經說:身相端嚴,就是這裏說的端正有相;富貴尊身,就是這裏說的福德智慧。…
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(演培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