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(演培法师)▪P1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不爽,那你自然就不敢作恶而行善了。可惜世人每每不明这个道理,以为佛法不灵,或者怨天尤人。以佛法说,这就是愚痴。有了愚痴存在,那又应当怎办?能修因缘观的,最好修因缘观,不能修因缘观的,如能「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」,「便」也「得」以「离痴」。

  

  念观音菩萨可以离痴得智慧,在中国佛教界,是普遍深信的。如过去中国寺庙收小和尚,师父首先教小和尚于睡前,拜一支香的观音菩萨,并且口中这样念着:『弟子某某,求聪敏、拜智慧,广大灵感,大慈大悲,救苦救难,观世音菩萨』。念一次,拜一拜。经过长期的礼拜,得菩萨感应的很多。原来很愚笨的,后来聪敏起来。现在不妨说个拜观音得感应的事实如下:

  

  过去有个初出家的小沙弥,生来极为愚蠢,老和尚教他念经,不论怎样的苦读,总是没有办法记得。其师后来无法可施,就教他天天拜念观音,以期消除业障而开智慧。每天规定拜一支香的时间,到时师父以鸣铃为号,在未听到铃声,不得休息去睡。这样不间断的,整整拜了三年。有一天,小和尚如常礼念观音,可是师父忘了拉铃,而铃竟然不拉自响。小和尚听到铃声,当然就去安寝,但师父后来责备他,说他不听号令去睡,故意偷懒。小和尚对师说:我不是偷懒,听到铃声才睡的。师父当时暗想,我未摇铃,怎么会有铃声?难道小和尚已得菩萨感应?师父为了试试是否真得灵验,第二天晚上故意不摇铃,看看是否会有铃声?奇怪,次日小和尚拜完一支香,铃声又自然的响起。师父知是虔诚的感应,就不再规定小和尚礼拜的时间,而小和尚从此念经,不但过目不忘,而且了解其意,成为一个有名的讲经法师。

  

  因此,若有众生,知道自己愚痴,常念观音圣号,必然会得智慧的。问题就是世间的人,大都自以为聪敏的,根本不承认自己愚痴,所以你要他念观世音,不免成为问题。为人还是最好不要自作聪敏,而应承认自己的智慧有限,请求观音菩萨的加被,多念观音菩萨的圣号,确信观音菩萨会赐给智慧,使我们远离愚痴。愚痴是盖覆智慧的,学佛是追求智慧的,因此,每个学佛的人,都应冲破愚痴的黑暗,而生活在智慧光明中。

  

  己二 结归神力

  

  无尽意!观世音菩萨,有如是等大威神力,多所饶益,是故众生常应心念。

  

  佛说至此,复又叫声「无尽意」说:「观世音菩萨,有如是等大威神力」,所以对于世间的众生,能够「多所饶益」。如令众生,远离淫欲,远离瞋恚,远离愚痴,这不是饶益是什么?三毒又名为三不善根,现在只因称念观音菩萨的圣号,就可转贪欲而为无贪的净定,转瞋恚而为无瞋的慈悲,转愚痴而为无痴的智慧。拔去三不善根的恶毒,促成三善根的德行,得到和谐而均衡的发展。若非菩萨大威神力的加被,试问怎么能够做到这点?世间众生有一共同心理,即对自己没有利益的事,可能不大愿意去做,若对自己有切身利益的,就很乐意的去做。具大威德神通之力的观音,对众生是有大利益的,佛陀在此特别劝告说:「是故众生常应心念」。

  

  于此文中最值得注意的,是『心念』两字。平常大家念观音菩萨的圣号,都是口念。念时若能心口相应,自然是很好的,设若口念圣号,而心东想西想,虽不能说全无好处,但所得的功德很微,要有感应自然更难!无怪念观音菩萨的人很多,而得菩萨感应的人很少。当知口在念,心不放在圣号上,不放在菩萨的功德威神力上,要想得到感应是不可能的。所以『心念』二字,在此非常重要。不但心念,还要常念,若高兴时即念,不高兴时不念,还是不行的。必要常常的念,念时要口念、耳听、心想,才能得到菩萨威德神力的感应。

  

  戊三 能应二求

  

  己一 正明应求

  

  若有女人,设欲求男,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,便生福德智慧之男;设欲求女,便生端正有相之女,宿植德本,众人爱敬。

  

  救七难,离三毒,都已讲过;现在讲应二求,即适应众生的两种要求,而予以相当的满足。所谓二求,就是求男求女。『求男得男,求女得女』,是为应二求。世间众生,没有不希望生男育女的,因为要传宗接代的关系。如果一个人家绝子绝孙,在世俗立场说,那是很悲惨的。但以佛法来说,儿女是个累赘,特别对于修行,由于儿女情长,很不易于上路。再说儿女之来,不外两类:一是来还债的,如孝顺父母,爱护家庭的子女;一是来讨债的,如忤逆不孝,消耗财产的子女。所以真正修行,不一定要儿女,但为适应世间众生的所求,慈悲的佛菩萨,也能满足众生的愿求。是以在所示现的观音中,有送子观音等。

  

  「若有女人,设欲求男」者:就一般世俗家庭说,夫妇都同样希望有儿女的,为什么此中单说女人求男求女?当知女人求儿女的心,较之丈夫要来得真切,所以文中特别指出求儿女的是女人。妇人求儿女比丈夫心切,大概有三个原因:一、做公婆的所以娶媳,大都是为抱孙心切。如媳妇婚后久无子女,不免使公婆失望,甚至对媳妇生起憎嫌,所以女人希望早生儿女,以博取公婆的欢心。二、做丈夫的所以娶妻,是为家族香烟不断,因而终日辛苦忙碌,无非是为家庭儿女。假定妻子久不生育,不特会失去丈夫的怜爱,甚至促成丈夫另娶新人,是以求子之心特别殷切。三、女子结婚以后,如果没有儿女,不但公婆憎嫌,丈夫生厌,就是亲戚朋友之间,亦会对你生起讥笑,所以女人求子之心,确较男人来得真切。

  

  世间若有这么一个女人,果真希望要求得一男孩,那有什么办法?经中告诉我们,只要「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,便生福德智慧之男」。礼拜,就是至诚恳切的五体投地,如现在一般礼佛的那样。供养,就是以香花等的各种物品供养。在菩萨方面说,对于吾人本是无所求的,还谈什么供养?但为了求福或求子,不得不表示我们一点心意。不过佛法所说的供养,不一定是财物,如能身体恭敬礼拜,口头称念名号,心中观想圣容,如是三业供养,是最上的供养。能够这样,观音菩萨就会送你一个福慧具足的男儿。生而为人,福德与智慧,是同等重要的。有福无慧,如生在富贵人家的白痴,虽有一切好的享受,但是什么不懂,如是无慧之福,只可说为痴福。有慧无福,如生在贫穷人家的秀才,虽有满腹经纶文章,但生活很困厄,如是无福之慧,只可说为狂慧。这都是不理想的。所以要求得男,必须要得福慧双全的男儿,不要得痴福狂慧的男儿,是为求子得子的真义。现在举一实例如下:

  

  中国过去有位在家学佛的居士,名叫谭宪卿,其家很富有,而且有妻妾,但到五十岁时,妻妾均未生子。惟其财产甚多,竟然引起几个堂侄,为了争做继子,想得他的财产,已不断的在争论。谭宪卿得到这个消息,感到异常慨叹,觉得我人还在,已在争夺财产。谭是笃信观音菩萨的人,想到观音的大慈大悲,于是发心取五千元,修设大悲忏坛,虔礼大悲忏四十九天。不久,其妾果然怀孕,到时生下一个眉清目秀,聪敏伶俐的白净男孩。其妻见到礼念观音果有感应,也发心捐出一千元建白衣阁,供奉观音大士,专诚礼拜供养,后来亦生一福德智慧男儿。从此,谭家人丁甚旺,证知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,是能令你出生漂亮男孩的,惟愿诸位深信不疑!

  

  不特求男可以得男,若有女人「设欲求女,便生端正有相之女」。谓即在这世间,假使有一女人,祈求观世音菩萨,希望生一女孩,菩萨亦能满其所愿。端正有相四字,在此异常重要,因为一个女子生在世间,其身相的端正庄严,比男众尤为重视,绝对不能有所缺陷。俗说『五官端正』,佛法说『六根具足』,都是指身相端严说的。人生于世,不论男女,没有人会希望自己的相貌丑陋难看的,总希望自己生得端庄有相的。所谓端正有相,是表示做个女子,要品行端正,尤要行为庄重。假定相貌端严而行为茍且,这是绝对不理想的。如果一个女子,相貌端庄,行为不茍,不但父母对之生欢喜心,就是别人见了亦生欢喜。从现实世间上,可以明显看出:一个三两岁的女孩,如果长得好看,人家就会喜欢逗她玩,假定又丑又脏,就不会有人喜欢她。所以端正有相,是为女子不可缺少的条件。

  

  端正有相,以佛法说是果,有果必定有因,不会无因而有果的。这女子为什么会生得端正有相?因她「宿植德本」的关系。宿,是指过去。谓在过去生中,做人认真,德行高超,品格清迈,而又在社会上做了种种利益人群的功德善根的事,才能感得端正有相的果报。具有这样的果报,当然就得「众人爱敬」。爱敬两字,在这里也是很重要的。一个女子生在世间,能得人人之所敬爱,实在是最理想的,亦必是贤慧庄淑的。老实说,一个女子,如专被人爱而不受人敬,那她必然是很下贱的;反之,若只为人敬而不为人爱,所谓敬而远之,慢慢就将成为一个孤独的人,自亦是不理想的。最理想的是:一方面被人所爱,另方面受人尊敬。换句话说,于爱中含有敬的成分在内,即不会随便被人轻视,或令人存不好的妄念。一个人如为人所敬爱,自然也就得到人的好感,所以在此特用『敬爱』两字,以示这个女子的才德双全。

  

  求男而得福德智慧之男,求女而得端正有相之女,当知这是相对的讲法。实在,男人不但要有福德智慧,亦要端正有相。相貌的美满,不但是女子所希望,亦是男子所要求的。世间没有一个男子,希望自己生得丑陋,因为爱美是人类的天性。同样,女子若端正有相,没有福德智慧,人生亦是不美满的。如中国谚语说的『红颜多薄命』,正是指此端正有相而无福德智慧者说。所以女子亦要具有福德智慧。不过分别来说,男子较重福慧,女人较重相好。实际应说求男便得福德智慧,端正有相之男,求女便生端正有相,福德智慧之女。妙慧童女经说:身相端严,就是这里说的端正有相;富贵尊身,就是这里说的福德智慧。…

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(演培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