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可知就做人言,福智与有相,是同等重要的。
关于求女得女,现在亦举一事实说明如下:过去我国有位叫华敦的这个人,结婚将近二十年这么久,其妻始终没有生男育女,夫妇不免感到有点焦急。但是他们都是信佛的,而且对观世音菩萨,尤其有高度的信仰,于是就恳切的祈祷于观音菩萨,并虔诚恭敬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。正因他们的恳切至诚,果然得到菩萨的感应。大约经过一个星期,其妻梦见观音对她说:我看你们这样虔诚求我,为使你们不至失望,所以现在特给你们一男一女,希望你们安心,别为此事焦虑!其妻作梦不久,果于次年生一男孩,再过一年复生一女。由此可以证明,只要诚心诚意的有求于观世音菩萨,菩萨无不满众生所求,遂众生心愿。我们应该相信这些事实,因这是佛于法华会上亲口所说,绝对不会骗人的。
求男得男,求女得女,在事实上讲,固然如此;在道理上讲,亦可说得过去。当知此中所说的男是代表智慧,女或代表禅定,或代表慈悲,现略分别如下:
男之所以代表智慧,从世间看可以发现:男子对于事理的抉择力,的确是胜过女性的。如有某件事情发生,女子常表现得优柔寡断,不知怎样去处理才好,可是男子往往当下予以判断,应该怎样立即怎样,证明女子的智慧较弱。但从行为活动上看,则又明显的发现,女子性情较为安定娴静,不论在怎样的场合,都表现得比男子斯文。所以一般人说,男的好动,女的好静。尤其古代,常以幽娴贞静,形容女子的美德,所以特以女子譬喻禅定。因而所谓求男求女,在佛法中,应是求智慧之男与求禅定之女。这从佛经所说,可以明确的了解到这点。
如欲界的人间天上,由于散乱心的特别重,虽有一般的智慧,但缺乏如法的禅定,因而所有智慧乃是狂慧,若说为男即是狂男。至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天,虽有微细的定心,但因心力太过薄弱的关系,于是只有定而无慧。无慧所有的定,只可说为枯定,若说为女即是痴女。至于色界的四禅天及无色界的前三天,虽说有定有慧,定慧具足,但此定女,不能出生无漏慧男,不能解决各种烦恼,如是有漏定慧,只可说为痴男石女,仍然是不美满的,不是佛法行者所当求的法门男女。
至于出世二乘圣者所有的定慧,因为能超脱生死,所以叫无漏定慧。『但此慧男,亦只断见思烦恼,不能断根本无明;定女虽生无漏,不能入中道。所以吾人应求中道智慧男,中道福德女,不着空有。即定之慧,叫有福的慧男,即慧之定,叫有慧的福女。慧是智德庄严,定是福德庄严,到佛地位福慧具足,故称两足尊。身金色与相好光明无等伦,是即福足;四辨八音,鉴机施教,是即慧足。吾人因无中道福慧庄严,所以流入生死而为众生。谚云:人要衣装,佛要金装,庄严极其重要。所以必须求福求慧,而又必须福慧双修。自性是所庄严,福慧是能庄严,能所不二,是名妙男妙女具足的妙庄严』。可见本品所说的求男求女,不能把它看成普通世俗的男女,而应视为智慧之男,禅定之女。
还有一种说法:男表智慧,女表慈悲。从普通男女个性看:女子的性情温和,同情心大,尤以母爱的表现,更超于男子之上,故以女子代表慈悲。所以,求男,就是求智慧;求女,就是学慈悲。唯有如是悲智双运,始能得到悲智具足。具足了悲智,即与观音菩萨的悲智相应,当然就得菩萨的威力加被,使我们的慈悲智慧,能一天天的增长起来。悲智也好,定慧也好,这都是佛法行者所应求的。所以修行人同样要求男求女,不过是求智慧之男以及求慈悲禅定之女而已。
己二 总结神力
无尽意!观世音菩萨,有如是力。
佛说至此,再叫一声「无尽意」曰:「观世音菩萨有如是」伟大的威德神通之「力」,能令求男者得男,求女者得女,丝毫不让众生有所失望!
戊四 能得多福
己一 劝持较量
若有众生,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,福不唐捐。是故众生,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。
以下是能得多福的文。首先劝持菩萨的名号以及较量功德的多少。佛说世间「若有众生」,发心「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」,其所应得的「福」德,决定「不」会「唐捐」的。唐是空过,捐即弃舍,不唐捐,是即显示不会徒劳无益的。因此,我人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,别以为对自己没有好处,其实,恭敬有恭敬的福德,礼拜有礼拜的福德,绝对不会空过,白白花费时间的。有人以为自己天天礼拜观世音,称念观世音,但总没有得到菩萨的感应,于是以为念拜观世音没有用,既没有产生智慧,亦没有增长慈悲,更没有得到禅定。殊不知这个想法是错误的,所以佛在此特别告诉我们:若果真正称念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,绝对不会空过。既然如此,「是故众生,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」。受是领受,这是重在信力的支持;持是忆持,这是重在念力的记忆。领受于心,执持不忘,名为受持。所以受持菩萨的名号,是每个人所应牢牢遵守着的。
现在举高僧传中一大德得到感应为证:当我国晋朝的时候,在中山地方,有位僧人帛法桥,年少的时候,就喜欢诵经,但是不知什么原因,声音总是有点阻塞而不畅达。法桥感到自己的业障深重,乃坚定的实行绝食,并恳切的至诚忏悔,且于七日七夜之中,虔诚敬向观世音菩萨礼拜祈求,希望得到菩萨的加被,让自己的诵经声音,畅达而无阻隔。其他法师看他不眠不食的苦修,觉得对于身体不利,乃劝他不必这样自苦其身,可是他仍然照样去行,一点不改自己的初意。真是所谓人有诚心,佛菩萨即有感应,所以到第七日的这天,喉内忽然觉得轻松起来,知道这是菩萨的感应,于是用水漱口,等到再念经时,声达三里之外。远近的人听了,都感到很奇怪,人畜都来听他诵经声音。一直到九十岁,声音都不改变。证知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,是有灵感的,是不会枉费工夫的。
无尽意!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,复尽形供养饮食、衣服、卧具、医药,于汝意云何?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?无尽意言:甚多!世尊!佛言: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,乃至一时礼拜供养,是二人福,正等无异,于百千万亿劫,不可穷尽。
以上是劝持,现在正较德。吾人平日持念观世音菩萨,究竟有什么功德?而所得的功德是大是小,没有别的办法可知,唯有从比较中得知。即受持其他菩萨名号所得功德与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所得功德,两者互相比较一下,立刻就可知其大小。
佛对「无尽意」菩萨说:「若」果「有」这么一个「人」,发心「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」这么多的「菩萨名字」。恒河,是印度的一条大河,绵延数千里,宽四十里,而水极浅。恒河中沙,是很幼细的,佛经中形容多数,每以恒河沙为喻。如以手抓一把沙,其沙已多至不可胜数,一条河中所有的沙,更是难以形容其多。一粒沙比喻「菩萨名,一恒河沙所代表的菩萨,当然是很多的。但这里所说,不是一二恒河的沙,乃是六十二亿恒河的沙,如是恒河的沙所代表的菩萨,可说菩萨是无量无边之多了。众生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这么多的菩萨名号,不用说,持名是很多的,福田亦是很多的。不但受持称念名号而已,「复尽形供养饮食、衣服、卧具、医药」,此之所谓四事供养。佛在世时,信徒供养,不出这四事。有病,就供养医药,平常则供养饮食、衣服、卧具。因为这些,都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,佛菩萨以及罗汉圣者亦不例外。可是这样供养,不是一天两天,不是一年两年,而是尽形寿的如是供养。如二十岁开始发心供养,活到八十岁才死,就得供养六十年。总之,尽自己的有生之年,都这样的作四事供养。从上说来:受持如是多的名号,是受持多,为第一大功德;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,是福田多,为第二大功德;四事供养,为供养多,是第三大功德;尽形寿发心供养,为时间多,是第四大功德。因此,佛再问无尽意菩萨曰:你的意见怎样——「于汝意云何」?「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」?简单的说,就是他所得的功德多不多?「无尽意」菩萨老实的回答说:「甚多!世尊」!此人所得的功德很多,不特无尽意菩萨会这样的回答,就是不论问什么人,亦会异口同声的这样回答:世尊!这些善男子善女人,所得的功德,实在太多了,不是我们所能说得出的。
「佛」陀听了无尽意回答后,接着又对无尽意「言」:此人的功德,固然是很多,「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,乃至一时礼拜供养」,这人所得的功德,比较起来又怎样?首先对照起来看一看:只持观世音菩萨一个名号,没有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这么多的名号,这是显示持名少;唯念观音菩萨一个圣号,没有念恒河沙数的菩萨圣号,这是福田少;在时间方面,只是一时的礼拜供养,没有尽形寿的时间长,这是时间少;既是一时礼拜供养,所供养的四事,当然也就不会很多,这是供养少。在如是一多一少的比较下,以世间一般人的眼光看,自以前者的功德大而后者的功德小,甚至可说不能相提并论的。但佛不是这样的看法,所以开示我人说:「是二人」所得的「福」德,「正」是平「等无」有差「异」的,且彼此所得的福德,都「于百千万亿劫,不可穷尽」。
在此或者有人要问: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?举例说:如一颗摩尼宝珠,其价值,胜过其他海宝千万万。念观世音菩萨,如摩尼宝珠;念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,如其他海宝,所以福德有大小不同。又如一两黄金,其价值,胜过千斤稻草。念观世音菩萨,犹如黄金;念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,犹如稻草,所以福德有大小不同。再如经说:布施千万恶人,不如布施一个善人;供养千凡夫僧,不如供养一罗汉;供养千罗汉,不如供养一菩萨。为什么如此?恶人是不及善人的,凡夫僧还没有了脱生死,罗汉又是只求自度而不度生的,…
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(演培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