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可知就做人言,福智與有相,是同等重要的。
關于求女得女,現在亦舉一事實說明如下:過去我國有位叫華敦的這個人,結婚將近二十年這麼久,其妻始終沒有生男育女,夫婦不免感到有點焦急。但是他們都是信佛的,而且對觀世音菩薩,尤其有高度的信仰,于是就懇切的祈禱于觀音菩薩,並虔誠恭敬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。正因他們的懇切至誠,果然得到菩薩的感應。大約經過一個星期,其妻夢見觀音對她說:我看你們這樣虔誠求我,爲使你們不至失望,所以現在特給你們一男一女,希望你們安心,別爲此事焦慮!其妻作夢不久,果于次年生一男孩,再過一年複生一女。由此可以證明,只要誠心誠意的有求于觀世音菩薩,菩薩無不滿衆生所求,遂衆生心願。我們應該相信這些事實,因這是佛于法華會上親口所說,絕對不會騙人的。
求男得男,求女得女,在事實上講,固然如此;在道理上講,亦可說得過去。當知此中所說的男是代表智慧,女或代表禅定,或代表慈悲,現略分別如下:
男之所以代表智慧,從世間看可以發現:男子對于事理的抉擇力,的確是勝過女性的。如有某件事情發生,女子常表現得優柔寡斷,不知怎樣去處理才好,可是男子往往當下予以判斷,應該怎樣立即怎樣,證明女子的智慧較弱。但從行爲活動上看,則又明顯的發現,女子性情較爲安定娴靜,不論在怎樣的場合,都表現得比男子斯文。所以一般人說,男的好動,女的好靜。尤其古代,常以幽娴貞靜,形容女子的美德,所以特以女子譬喻禅定。因而所謂求男求女,在佛法中,應是求智慧之男與求禅定之女。這從佛經所說,可以明確的了解到這點。
如欲界的人間天上,由于散亂心的特別重,雖有一般的智慧,但缺乏如法的禅定,因而所有智慧乃是狂慧,若說爲男即是狂男。至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天,雖有微細的定心,但因心力太過薄弱的關系,于是只有定而無慧。無慧所有的定,只可說爲枯定,若說爲女即是癡女。至于色界的四禅天及無色界的前叁天,雖說有定有慧,定慧具足,但此定女,不能出生無漏慧男,不能解決各種煩惱,如是有漏定慧,只可說爲癡男石女,仍然是不美滿的,不是佛法行者所當求的法門男女。
至于出世二乘聖者所有的定慧,因爲能超脫生死,所以叫無漏定慧。『但此慧男,亦只斷見思煩惱,不能斷根本無明;定女雖生無漏,不能入中道。所以吾人應求中道智慧男,中道福德女,不著空有。即定之慧,叫有福的慧男,即慧之定,叫有慧的福女。慧是智德莊嚴,定是福德莊嚴,到佛地位福慧具足,故稱兩足尊。身金色與相好光明無等倫,是即福足;四辨八音,鑒機施教,是即慧足。吾人因無中道福慧莊嚴,所以流入生死而爲衆生。諺雲:人要衣裝,佛要金裝,莊嚴極其重要。所以必須求福求慧,而又必須福慧雙修。自性是所莊嚴,福慧是能莊嚴,能所不二,是名妙男妙女具足的妙莊嚴』。可見本品所說的求男求女,不能把它看成普通世俗的男女,而應視爲智慧之男,禅定之女。
還有一種說法:男表智慧,女表慈悲。從普通男女個性看:女子的性情溫和,同情心大,尤以母愛的表現,更超于男子之上,故以女子代表慈悲。所以,求男,就是求智慧;求女,就是學慈悲。唯有如是悲智雙運,始能得到悲智具足。具足了悲智,即與觀音菩薩的悲智相應,當然就得菩薩的威力加被,使我們的慈悲智慧,能一天天的增長起來。悲智也好,定慧也好,這都是佛法行者所應求的。所以修行人同樣要求男求女,不過是求智慧之男以及求慈悲禅定之女而已。
己二 總結神力
無盡意!觀世音菩薩,有如是力。
佛說至此,再叫一聲「無盡意」曰:「觀世音菩薩有如是」偉大的威德神通之「力」,能令求男者得男,求女者得女,絲毫不讓衆生有所失望!
戊四 能得多福
己一 勸持較量
若有衆生,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,福不唐捐。是故衆生,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。
以下是能得多福的文。首先勸持菩薩的名號以及較量功德的多少。佛說世間「若有衆生」,發心「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」,其所應得的「福」德,決定「不」會「唐捐」的。唐是空過,捐即棄舍,不唐捐,是即顯示不會徒勞無益的。因此,我人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,別以爲對自己沒有好處,其實,恭敬有恭敬的福德,禮拜有禮拜的福德,絕對不會空過,白白花費時間的。有人以爲自己天天禮拜觀世音,稱念觀世音,但總沒有得到菩薩的感應,于是以爲念拜觀世音沒有用,既沒有産生智慧,亦沒有增長慈悲,更沒有得到禅定。殊不知這個想法是錯誤的,所以佛在此特別告訴我們:若果真正稱念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,絕對不會空過。既然如此,「是故衆生,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」。受是領受,這是重在信力的支持;持是憶持,這是重在念力的記憶。領受于心,執持不忘,名爲受持。所以受持菩薩的名號,是每個人所應牢牢遵守著的。
現在舉高僧傳中一大德得到感應爲證:當我國晉朝的時候,在中山地方,有位僧人帛法橋,年少的時候,就喜歡誦經,但是不知什麼原因,聲音總是有點阻塞而不暢達。法橋感到自己的業障深重,乃堅定的實行絕食,並懇切的至誠忏悔,且于七日七夜之中,虔誠敬向觀世音菩薩禮拜祈求,希望得到菩薩的加被,讓自己的誦經聲音,暢達而無阻隔。其他法師看他不眠不食的苦修,覺得對于身體不利,乃勸他不必這樣自苦其身,可是他仍然照樣去行,一點不改自己的初意。真是所謂人有誠心,佛菩薩即有感應,所以到第七日的這天,喉內忽然覺得輕松起來,知道這是菩薩的感應,于是用水漱口,等到再念經時,聲達叁裏之外。遠近的人聽了,都感到很奇怪,人畜都來聽他誦經聲音。一直到九十歲,聲音都不改變。證知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,是有靈感的,是不會枉費工夫的。
無盡意!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,複盡形供養飲食、衣服、臥具、醫藥,于汝意雲何?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?無盡意言:甚多!世尊!佛言:若複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,乃至一時禮拜供養,是二人福,正等無異,于百千萬億劫,不可窮盡。
以上是勸持,現在正較德。吾人平日持念觀世音菩薩,究竟有什麼功德?而所得的功德是大是小,沒有別的辦法可知,唯有從比較中得知。即受持其他菩薩名號所得功德與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所得功德,兩者互相比較一下,立刻就可知其大小。
佛對「無盡意」菩薩說:「若」果「有」這麼一個「人」,發心「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」這麼多的「菩薩名字」。恒河,是印度的一條大河,綿延數千裏,寬四十裏,而水極淺。恒河中沙,是很幼細的,佛經中形容多數,每以恒河沙爲喻。如以手抓一把沙,其沙已多至不可勝數,一條河中所有的沙,更是難以形容其多。一粒沙比喻「菩薩名,一恒河沙所代表的菩薩,當然是很多的。但這裏所說,不是一二恒河的沙,乃是六十二億恒河的沙,如是恒河的沙所代表的菩薩,可說菩薩是無量無邊之多了。衆生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這麼多的菩薩名號,不用說,持名是很多的,福田亦是很多的。不但受持稱念名號而已,「複盡形供養飲食、衣服、臥具、醫藥」,此之所謂四事供養。佛在世時,信徒供養,不出這四事。有病,就供養醫藥,平常則供養飲食、衣服、臥具。因爲這些,都是人類生存所必須的,佛菩薩以及羅漢聖者亦不例外。可是這樣供養,不是一天兩天,不是一年兩年,而是盡形壽的如是供養。如二十歲開始發心供養,活到八十歲才死,就得供養六十年。總之,盡自己的有生之年,都這樣的作四事供養。從上說來:受持如是多的名號,是受持多,爲第一大功德;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,是福田多,爲第二大功德;四事供養,爲供養多,是第叁大功德;盡形壽發心供養,爲時間多,是第四大功德。因此,佛再問無盡意菩薩曰:你的意見怎樣——「于汝意雲何」?「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」?簡單的說,就是他所得的功德多不多?「無盡意」菩薩老實的回答說:「甚多!世尊」!此人所得的功德很多,不特無盡意菩薩會這樣的回答,就是不論問什麼人,亦會異口同聲的這樣回答:世尊!這些善男子善女人,所得的功德,實在太多了,不是我們所能說得出的。
「佛」陀聽了無盡意回答後,接著又對無盡意「言」:此人的功德,固然是很多,「若複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,乃至一時禮拜供養」,這人所得的功德,比較起來又怎樣?首先對照起來看一看:只持觀世音菩薩一個名號,沒有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這麼多的名號,這是顯示持名少;唯念觀音菩薩一個聖號,沒有念恒河沙數的菩薩聖號,這是福田少;在時間方面,只是一時的禮拜供養,沒有盡形壽的時間長,這是時間少;既是一時禮拜供養,所供養的四事,當然也就不會很多,這是供養少。在如是一多一少的比較下,以世間一般人的眼光看,自以前者的功德大而後者的功德小,甚至可說不能相提並論的。但佛不是這樣的看法,所以開示我人說:「是二人」所得的「福」德,「正」是平「等無」有差「異」的,且彼此所得的福德,都「于百千萬億劫,不可窮盡」。
在此或者有人要問:爲什麼會有這種現象?舉例說:如一顆摩尼寶珠,其價值,勝過其他海寶千萬萬。念觀世音菩薩,如摩尼寶珠;念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,如其他海寶,所以福德有大小不同。又如一兩黃金,其價值,勝過千斤稻草。念觀世音菩薩,猶如黃金;念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,猶如稻草,所以福德有大小不同。再如經說:布施千萬惡人,不如布施一個善人;供養千凡夫僧,不如供養一羅漢;供養千羅漢,不如供養一菩薩。爲什麼如此?惡人是不及善人的,凡夫僧還沒有了脫生死,羅漢又是只求自度而不度生的,…
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(演培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