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屬方便道而已,所以叫做方便有余土。叁、大乘不共土,這是唯獨大乘所有的,不特不共于凡夫,亦複不共于二乘,天臺稱爲實報莊嚴土。『爲破無明的菩薩所居,以真實因,感真實果,以真實緣,感真實報,色心依正,非常莊嚴妙好。因爲菩薩是大道心衆生,發廣大心,度脫衆生,積功累德,種大福業,所以得自在無礙。小能化大,一能化多,正能作依,依能作正,所謂一毛端能現寶王剎海,一微塵裏轉大*輪,毛吞巨海,芥納須彌,色心圓融,依正無礙。這皆菩薩因中行六度萬行種種功德的所莊嚴,所以叫實報莊嚴土』。四、佛果不共土,唯佛與佛所住的國土,不特不共于凡夫二乘,亦不共于發心的菩薩,天臺稱爲常寂光淨土。『佛是無上衆生,因佛究竟生死,無過其上的,故曰無上。寂,是不生不滅湛寂常恒的大寂滅海,解脫德。光,是靈明洞照的大光明藏,般若德。常,即寂光不二,亘古亘今的法身德。所言寂光土,即是叁德秘藏。到此才是究竟的土,土即身,身即土,依正融通,身土不二,只是一道清淨法界藏心』,所以稱爲常寂光淨土。簡單的說,依報包括四土,正報含有十法界的衆生。
除了最高無上的佛,不需要示現救度,其他高低不等的衆生,都需要予以救度,但因衆生的根性,有各式各樣不同,菩薩就得示現不同的身分去適應他。如有國土的衆生,示現菩薩身或聲聞身等都不能教化他,唯有「應以佛身得度者」,才能接受你的感化,在這樣的情形下,「觀世音菩薩」大慈大悲,「即現佛身而爲說法」以度化之,使他聽到成佛的法門,就肯認真的用功修行,斷除所應斷的煩惱,而獲得身心的真正解脫。
在此,或者有人産生這樣的疑問:既稱觀音爲菩薩,菩薩怎能示現佛身?這可從兩方面來解釋:上面曾經一再講過,現在的觀音菩薩是示現的,實際他于過去生中,老早就已成佛,名爲正法明如來,既然如此,現在示現佛身,不過示其本來面目而已,怎麼不能示現佛身?另一種說法,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薩,就可分身作佛。如初地菩薩,能分身百界作佛,二地菩薩,能分身千界作佛。觀音是極樂世界的補處菩薩,其能示現種種不同佛身而爲衆生說法,當然是絕對不成問題的。
衆生要求見到佛身才願受化,證明這個衆生是希望成佛的,要求成佛而不示現佛身爲之說法,怎麼可以?大悲觀音知道衆生有這樣的要求,所以就現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、圓滿具足的莊嚴佛身,爲衆生宣說如何成佛的法門,指示衆生應修六度萬行而成無上正覺。
十法界的四聖法界,是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。前說示現佛身爲衆生說法,若依四聖的次第,進而應說現菩薩身爲衆生說法,但經文在說現佛身後,接著就說現辟支佛身及現聲聞身,沒有說到現菩薩身,這是什麼道理?當知現在觀音所現的就是菩薩身,菩薩的身分已明顯的表示出來,所以這裏不必再說『應以菩薩身得度者,即現菩薩身而爲說法』的這段話。
若國土中有這麼一類衆生,「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」,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,「即現辟支佛身而爲說法」。辟支佛是印度話,翻譯到中國來,或者叫做緣覺,或者叫做獨覺,不過二者亦有其分別。緣覺聖者,依于向來所說,是出在有佛時代,禀受佛陀的因緣言教,而得開悟解脫。如佛宣說十二因緣教法,這類衆生聽了,逆順觀察因緣,從生滅因緣中,悟不生滅的真空之理,所以叫做緣覺。十二因緣,就是通常說的:『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入,六入緣觸,觸緣受,受緣愛,愛緣取,取緣有,有緣生,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等』。隨順這個十二因緣,所謂『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』,就流轉在生死苦海中;違逆這個十二因緣,所謂『此無故彼無,此滅故彼滅』,就截斷生死而還滅涅槃。緣起雖有十二支,實際只有惑、業、苦的叁者,在未解決生死之前,這叁者,如環之無端,使我們不斷的起惑、造業、受苦,以致輪轉無有已時,唯有緣覺才能突破緣起鈎鎖而得解脫。
獨覺,是出于無佛的時代,即如現在釋迦佛已入滅,彌勒佛還未下生到人間來,乃至釋迦佛的正法亦滅盡時,有獨覺根性的衆生出于人間,由于觀見春天的百花競放,秋天黃葉隨風飛舞散落,因而有所覺悟。以普通凡夫說,見春花開,觀秋葉落,不會有怎樣的感覺,假使有所感的話,亦不過是覺時序的變更而已!但獨覺聖者,從春花開,秋葉落中,覺悟到世間的萬事萬物,都在無常演變中,沒有一法可以保持永久不變的。俗說:『好花不常開』,即使開了,亦不能保持不雕謝。于此仔細觀察,體悟無常真理,所以證得辟支佛果。
在這現實世間,既有這類衆生,觀音菩薩當然就隱蔽起菩薩的身分,爲其示現辟支佛身,宣說十二因緣法,令其依緣起法修行,從緣起的生滅悟到緣起的不生滅,以證辟支佛果。
若國土中有這麼一類衆生,「應以聲聞身得度者,即現聲聞身而爲說法」。聲聞,大都是出于佛世的,就是聞佛說四谛法的言教音聲而開悟得解脫的,名爲聲聞。像這類根性的衆生,必須要以聲聞人的身分爲之說法,才能接受你的教化。觀音菩薩大慈大悲,也就隨順衆生的要求,適應衆生的根性,現聲聞身爲之說四聖谛法。
四聖谛,爲佛法的根本論題,亦是佛法的總綱。佛初在鹿野苑開始轉*輪,就是說四聖谛的真理。第一苦聖谛,是指的苦果,即現實人生所受的種種苦痛。人生是苦,這是世間的事實,誰也不能否認的,但確切體認苦之所以爲苦的,無過于佛陀,佛因觀苦而出家,亦爲衆生開示苦谛。第二集聖谛,是指的苦因,即招感苦果的動力。廣泛的說,是煩惱與業,切實的說,愛是苦的根本,即吾人在無限渴求的情況下,而造成種種的業因,以致感受生命的苦果。所以苦集二谛,是世間的一重因果。集是世間因,苦是世間果。第叁滅聖谛,是指的樂果,亦即遠離生死而獲得的涅槃果。第四道聖谛,是指的樂因,即能證得涅槃果的因素。其所修道雖說很多,但主要的是八正道,依此八正道去行,一定可證涅槃果。所以滅道二谛,是出世間一重因果。道是出世間的因,滅是出世間的果。綜合四谛,實爲世出世間兩重因果:世間因果是要斷除的,出世因果是要求證的。菩薩爲聲聞根性的衆生說四谛法,旨在令他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而證聲聞聖果。
于中,知苦最爲要緊,因要知苦才去斷集,知苦才會慕滅修道,是以苦爲入道的初門。過去有位專行頭陀的老僧,一次爲了出外訪師,在行程中,感到非常的饑餓,乃到一個帶發修行的女居士家乞食。這位女居士,信佛很虔誠,見有大德來到自己家裏,于歡喜供養之余,特又恭敬禮拜的請求開示。那知這位頭陀行者,修持固然精勤勇猛,但對佛法沒有認識,現在忽然要他開示,他有什麼佛法可說?在萬分緊迫之下,不知不覺的歎出一個苦字來。老僧歎苦的原因,由于自己不知佛法,但在女居士聽到這個苦字,卻有異常的感覺,覺得在自己未修行前,小的時候有受父母管束的苦,結婚以後有受丈夫指責的苦,有了兒女又有家庭纏縛的苦,可說人生無不在痛苦中,從來沒有享受過人生的快樂,不覺悲從中來,竟然痛哭流涕!修頭陀行的老僧,看到她這樣悲傷,不知由于什麼原因,于是不別而行,飯也不要吃了。但女居士在思苦,思惟到極點的時候,竟然情忘而入苦谛叁昧,老僧走了也不知道。過了數小時後,女居士起來說:你開示我們一個苦字,真使我們受用不盡。所謂知苦,要像這樣的知苦,才可稱爲苦谛。一般世人,終日在苦中打滾,何曾真正知苦?就因未真知苦,所以就沒有辦法離苦,如真知苦,沒有不離苦的。佛陀開示人生是苦,世間是苦,實是有所見而說的。要解除人生痛苦,必須對這現實人生,給予合理的解脫才行。依四聖谛去行,就可達到解脫目的。
聲聞與辟支佛,于佛法中,素被稱爲二乘,或者叫做小乘。但經中有時又這樣說:聲聞爲小乘,辟支佛爲中乘,菩薩爲大乘。這麼說來,又可看出聲聞與辟支佛,多少還有些差別,換句話說,辟支佛是勝于聲聞的,因爲聲聞只斷見思煩惱的正使,對于習氣沒有絲毫的侵除;辟支佛,不但斷除見思二惑的煩惱,且侵除見思二惑的少分習氣,雖還不如佛那樣的斷除一切習氣,但已勝過阿羅漢了,所以聲聞稱爲小乘,辟支佛稱爲中乘。雖有這樣的分別,但都以己利爲目的,對于利他的工作,沒有興趣積極的去推動,所以又統稱爲二乘。
己二 能應六天
應以梵王身得度者,即現梵王身而爲說法;應以帝釋身得度者,即現帝釋身而爲說法;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,即現自在天身而爲說法;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,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爲說法;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,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爲說法;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,即現毗沙門身而爲說法。
此明能應六天,但這所謂六天,不是通常說的欲界六天,因此應化的六種天中,包括有欲界天及色界天。至無色界天,是沒有色法的,亦無身相示現,所以經文中沒有說無色界天。凡所示現的身相,必爲物質與精神和合的生命體。無色界有情,既是純屬精神活動,所以不說無色界的身相示現。
若諸國土中,有這麼一類衆生,「應以梵王」的「身」相而「得度者」,觀世昔菩薩大慈大悲,「即現梵王身而爲說法」。梵王,是指色界初禅天的大梵天王。初禅,計有梵衆天、梵輔天、大梵天的叁天。梵衆天,是大梵天中的普通梵民;梵輔天,是輔助大梵天王的臣佐。因有所統領的天人,當然就有輔助梵王統理天國的臣佐。梵王,就是大梵天的天主,爲印度婆羅門教所信奉的梵天,亦即現代基督教、天主教所信奉的上帝。
以婆羅門教的思想說:我們這個世界人類,乃至一切有情,山河大地,花草樹木,都是大梵天王所創造的。因此,婆羅門教把大梵天看成是人類宇宙的創造者。梵天本身是無始無終永恒不變的,…
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(演培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