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能支配及主宰人類一切的,所以梵天在印度婆羅門教中的地位很高。
但在佛法立場上看,梵天于宗教上,是屬于一神教所信奉的對象。其貪欲心極爲薄弱,如欲界所有的物欲與淫欲,均已暫斷,瞋心更是不會生起,所以凡是一神教徒,都認爲創造神是最仁愛的。但以佛法說,瞋恚心誠然不起,貪欲心確亦很淡,但憍傲與谄媚心理仍常作祟!
關于這,佛經中曾有這樣的說明:佛世時,佛弟子中有位馬勝比丘,一次曾去梵天王宮,正好遇到梵天爲其臣民訓話,而且非常自傲的說:我是世間主宰者,是人類的創造者,是絕對究竟者,是最極安樂者,你們是我的子民,不能到達我這樣的地位。興高采烈的正講至此,忽見馬勝比丘站在面前,立刻停止不講下去,且將馬勝比丘引至無人之處,然後悄悄的向馬勝比丘說:剛才我對臣民說的話,請你別要認真,並請千萬不要在他們面前揭穿我的戲言。由此可看出梵天的兩種煩惱:在臣民前所表現的是憍傲,在馬勝前所表現的是谄媚,所以仍有煩惱存在。
生天,如生欲界天,只行五戒十善即可,如生上二界天,還得加修禅定。但這還只能做到初禅天的天臣和天民,如要做大梵天王的話,必須更修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心。可見作大梵天王,亦不是簡單的事。做到大梵天王的地位,在婆羅門教中,固然至爲偉大崇高,但佛法認爲,不過是一天王而已,還不能超出叁界,了脫生死。
梵天雖自認爲是宇宙人類的創造者,但卻無力挽救這個苦惱的現實世間,所以當佛出現世間成正覺後,最初原想不說法的,後因大梵天王的請求,佛才開始爲人類說法。即此一點,可以證明真正能救世間的,唯有佛陀。如梵天有力量救世間,那又何必請佛說法?亦因如此,梵天歸依了佛陀,成爲佛法中的護法者。
如一般的寺廟佛殿中:大乘佛教,在佛像旁,多塑文殊、普賢二大菩薩像;小乘佛教,在佛像旁,多塑迦葉、阿難二大尊者像;但有些地方卻例外的,在佛像旁,塑有大梵天王及帝釋天像。這因梵天與帝釋,是佛法有力護法的關系。觀音菩薩知道這類衆生,不是其他身分可以度脫得了的,所以就現大梵天王的身相,來爲他們說離愛斷欲法,四無量心法,讓他們依法修行,進而獲得身心解脫。此天所以叫做梵天,是因無有愛欲而得清淨色相的原故。
其次說應帝釋身。帝釋,是欲界的天人。欲界六天,分爲兩類:一是地居天,一是空居天。地居天有二,就是四天王天與忉利天。帝釋,是忉利天主,居于須彌山頂。忉利天,亦稱叁十叁天,謂四方各有八天,共有叁十二天,加當中的帝釋天,就成叁十叁天。
叁十叁天,在佛法中,亦有一段因緣:謂于過去久遠以前,當迦葉佛的像法期間,有個窮女子出現于世,見到一尊迦葉佛的塑像,像上的金已剝落,覺得不很莊嚴,于是發心欲爲佛像裝金,但心有余而力不足,結果只好向人乞化,把一點點錢積聚起來買金,金買好了,又請叁十二位工匠來鋪金。匠人感于貧女乞討錢財來爲佛像裝金的虔誠,乃共發心義務來完成這一工作,由于這一福德善根因緣,他們死後就生到忉利天上,叁十二個工匠做叁十二天的天子,貧女爲叁十叁天的天主。
帝釋是略稱,具足應雲釋提桓因,義譯爲能天主,亦佛法中的護法神,與中國向來說的玉皇大帝相似,所以有人以玉皇大帝比喻帝釋天。因帝釋是佛法的護法神,所以常來人間聽佛說法。當其正聞法時,對佛所說世間無常的道理,尚能深自領悟,但一回到天上,即爲天上的欲樂所迷,忘記了什麼叫做無常,當然也就不能如法修行。
關于這,佛經中亦有這樣一個說明:有次帝釋來人間聽法後,表示回到天宮,定要好好修行。待帝釋回到天宮後,佛的神通第一大弟子目犍連尊者,爲了考驗帝釋是否真的修行,緊隨帝釋天後,亦到忉利天宮,竟見帝釋天終日在享受五欲快樂,根本忘了修行的這回事。目犍連尊者爲了警覺帝釋天,特以神通力令天宮震動。帝釋驚悸之余,一眼看見目犍連,即很誠懇的說:尊者!你怎麼與我開這麼大的玩笑?使我的宮殿都震動起來!尊者開示他說:剛才你從佛處聞法回來,說要如法修行的,怎麼一回到天上,就忘得一乾二淨,只知道享受欲樂呢?天宮震動,是警告你世間一切是無常的,欲樂不可貪著,亦是不可靠的,你爲什麼這樣迷戀于欲樂呢?
若諸國土有這麼一類衆生,「應以帝釋身」才能「得度者」,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,「即現帝釋身而爲說法」。說什麼法?爲說生滅無常的真理,令其覺悟世間無常,依法修行而得解脫。
自在天身,是應六天中所示現的第叁種天身。自在天,即他化自在天,爲欲界的最高一層天。所謂他化自在,是即表示這天所有的種種娛樂,不用自己費力去變化,自有其他天人變好各式各樣的五欲快樂,供其無礙自在的享受,所以稱爲他化自在天,這是他福德所感的。智論卷九說:『此天奪他所化而自娛樂,故言他化自在』。俱舍頌疏世間品卷一說:『他化自在天,于他化中得自在故』。
此欲界的自在天與色界的大自在天,以佛法說,都是違害正法的魔王天。通常說的天魔,就是指此。如佛弟子修行得法,魔王就會下來擾亂,使行者增添很多麻煩。如釋尊于菩提樹下成道前,即曾遭遇魔王擾亂。魔王擾亂,有軟硬不同的兩種辦法:軟的辦法,是以種種欲樂的引誘,如魔女的媚惑,王位的賜與,財利的奉贈等;硬的辦法,是以種種手段的威嚇,如魔兵魔將用刀槍劍戟等對付。但佛當時對這一切,根本不加理睬,亦不爲其所動,真正做到儒家說的『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』的工夫,所以佛能降魔而成正覺。降魔,即是降伏這他化自在天的天魔。
魔王是擾亂修行人的,所以普通都說魔王不好,要遠離魔,不但不予合作,亦不與其往來。但大乘佛法,對魔王亦要感化;魔王本處在黑暗中,要勸導他走向光明;魔王行爲是要向下墮落的,即鼓勵他不斷向上;魔王動念大都趨向惡的方面,即要設法使他改惡向善。所以世間若有衆生,「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」,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,「即現自在天身而爲說法」。所說,不是魔王法,而是如來正法,使之由黑暗走向光明,由墮落走向升華,由罪惡走向純善,使之改邪歸正,終于得到解脫。
魔王與佛是敵對的,發現佛身去感化他,不特不接受感化,且可能更會與佛對立,發現菩薩身去感化他,他亦會感到你是爭取他的眷屬的,同樣不會接受菩薩的教化。在此情形下,只好示現同樣的身分,首先與他打成一片,經過一段時間以後,再以佛法加以勸導,令改邪歸正做好人,進而引之入佛法中來,唯有運用如此方便,才能度化自在天魔。所以大乘佛法,不但不厭魔恨魔,而且對魔予以高度的同情和憐愍,以佛法轉化他,才是佛法精神。若遇魔來,即立刻的離開,對之不加理會,那麼,世間的惡魔和惡人,不是永遠不能受化,不能改邪歸正了嗎?所以菩薩度化衆生,不放棄任何一個對象,就是天魔都要現身度化。大乘佛法的偉大,即在于此。
大自在天身,是應六天中所示現的第四種天身。大自在天是中國話,印度叫做魔醯首羅天,亦即大魔王天,在色界第四禅廣果天上的一天。與前自在天,同樣是擾亂修行人的魔鬼,其道理和前面所說是一樣的。智論所說叁目八臂騎白馬執白拂者,就是外道所奉祀的大自在天。若有國土衆生,「應以大自在天身」才能「得度者」,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,「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爲說法」,使令從佛法的修學中,而得身心的自在解脫。
說到這裏,或者有人要問:菩薩爲什麼要現魔王身說法?這在維摩诘經不思議品中有這樣的話說:『爾時維摩诘語大迦葉:仁者!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,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,以方便力故,教化衆生,現作魔王』。示現魔王身的菩薩,不特不爲魔衆所娆,且能如法教化魔衆。因爲必須現魔王身才能感化他們,所以不得不如此方便示現。但這不是普通眼光可以看得出來的,是以吾人別把魔王看成真正的魔鬼,有的應以菩薩來看待的,這從菩薩示現魔王可以得到證明。
天大將軍身,是應六天中所示現的第五種天身。查此天大將軍,是帝釋天的家將,經常保護帝釋天的,亦屬欲界忉利天的天人相。在一般人看來,帝釋是常受快樂的,而且其所受快樂,非人間所可比擬,但帝釋亦時受戰爭的威脅,因阿修羅常來向其挑戰,而發生激烈的戰爭。每當帝釋與阿修羅作戰時,那個首先出陣交鋒的,就是這位天大將軍,經中有時叫做那羅延將軍,或堅固力士、金剛力士等。佛教山門內俗稱哼哈二將的,左邊就是那羅延堅固力士,右邊就是那密迹金剛力士,而此統稱天大將軍。天大將軍爲菩薩之所示現的,如韋陀贊中說的『韋陀天將,菩薩化身』,是最好的明證。菩薩化身的韋陀,爲佛法的護法神,手中持有金剛降魔杵,鎮守山門,擁護佛法。此菩薩示現的天大將軍身,不一定是指那位菩薩,有時可能是文殊、普賢,有時可能是觀音、勢至。現在本經說:若有國土衆生,「應以天大將軍身」才能「得度者」,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,「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爲說法」以化度之,使他從佛法的護持中,逐漸走上解脫的大道,甚至令其成就最高無上菩提。
毗沙門身,是應六天中所示現的第六種天身。毗沙門是天王,爲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多聞天王。四天王天,屬欲界地居天的第一天,居于須彌山的半腰。東方名叫持國天王,南方名叫增長天王,西方名叫廣目天王,北方名叫多聞天王。多聞,爲毗沙門的義譯,亦譯遍聞、普聞,不過通常都叫多聞。在婆羅門教,將之稱爲財神,即守護財寶的神。佛教大寺廟中,山門內有四大金剛,即此四大天王,皆爲佛法的護法神。能修五戒十善的,即可上生四天王天,世間若有一類衆生,以其他的身分不能度化他,「…
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(演培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