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應以毗沙門身」才能「得度者」,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,「即現毗沙門身而爲說法」。說什麼法?除了令其好好的做佛法的護法外,並且爲說五戒十善的生天法,使之以此爲階梯,而逐漸的趨向解脫之道,以求得身心解脫。
由此可知佛法流行在世間,不但要有弘法者,還要有護法者,如在家學佛的國王大臣以及一般男女居士,都是佛法的護持者,佛陀有時曾鄭重的將護持佛法的責任,付托一般居家學佛者的。天神護法,現在不妨說一實例:如佛教比丘、比丘尼戒律,依照向來所說,白衣是不許可看的,誦戒時,白衣亦是不可聽的。佛在世時,一次比丘們舉行半月誦戒,有人在門外偷聽,可是護法神見到,立刻以金剛杵,對偷聽者,當頭擊下,令他趕快離開。證知有護法天神護持佛法的。
觀音菩薩應現天身,如上所說,只是欲色二界的六種天身。于欲界中,說到地居的二天,空居的他化自在天,沒有說到夜魔、兜率、化樂的叁天;于色界中,說到初禅的梵天,四禅最高的大自在天,沒有說到其他的諸天;而于地居的四王天中,亦只說到北方多聞天王,東南西的叁方天王,亦未說到,這是什麼道理?是不是菩薩不應其余諸天之身?不!菩薩任何天身都可示現的,現在所以沒有說到者,是舉一以代表其余,免得經文過于煩瑣!
己叁 能應五人
應以小王身得度者,即現小王身而爲說法;應以長者身得度者,即現長者身而爲說法;應以居士身得度者,即現居士身而爲說法;應以宰官身得度者,即現宰官身而爲說法;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,即現婆羅門身而爲說法。
此明能應五人,但這五人,不是普通人,而是在國家負有領導責任或有相當地位的人,他們原來不一定是信佛的佛弟子,但菩薩示現爲他們的身分後,可以逐漸轉化他們來信佛,而成爲佛法有力的外護,使佛法在世間,更爲廣大的流行,以影響更多的人來信佛,這是很重要的。
在應五人中,首先說應小王身。王在君主時代,爲一國的主人,是統領整個國家的,具有無上的權威。在中國古代,諸位都知道,大國的國王稱爲大王,小國的國王叫做小王,所以小王是對大王而言。但在印度,除了一般國王,傳說尚有轉輪聖王,是能統一天下的,如鐵輪王能統一南贍部洲,銅輪王能統一二洲,銀輪王能統一叁洲,金輪王能統一四大部洲。即此統一天下的輪王稱爲大王,一般小國的統治者叫做小王。小國的國王,不是一個兩個,如古代的中國及印度,都是有很多小國的國王,這在佛經叫做粟散王,謂小王之多,如粟散在各地那樣的多。
國王,不論是大是小,都是一個最高的統治者,用現代的話說,就是國家的總統,或元首、主席之類。他們對國家的全體人民,負有保衛照顧的責任,即保障全民生命財産的安全。所以一國治理得好與不好,在古代專製時代,與集權的最高統治者,有著極大的關系。如國王是暴君或昏君,必使全國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中,遭受無窮盡的痛苦,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。若國王是聖君或明君,處處愛護老百姓,時時關心老百姓,一切以老百姓的福利著想,不苛捐雜稅以擾民,不無辜殘殺以害民,百姓就可安居樂業,過著和平幸福生活。所以,一個國王對國家人民的影響是很大的。假定國家的最高統治者,能夠信仰佛法,以佛法的五戒十善,教化人民,指導人民,使得全國人民,都能信仰佛法,奉行佛法,則這國家一定是和平安定的。發心行菩薩道的菩薩,所以要示現國王身,不是自己想做人民的統治者,而其目的是爲度化人民。若國土中有類衆生,「應以小王身」去化度他才能「得度者」,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,就隨順衆生的要求,「即現小王身而爲說法」。所說的法,當然不外五戒十善,使人民本此戒善,奉公守法,和樂相助,果能如此而行,不但得到佛法的受用和利益,並且能得風調雨順,國泰民安!
人類衆生的心理,大都是向上看的,若一國最高統治者,果能信奉佛法,並以佛法化民,必然會得到上行下效的良好效果,亦即百姓自然而然的來信佛法,所以佛陀曾將護持佛法的重任,付托國王。
例如印度佛滅百年左右,有位統一全印的有名的阿育大王,就是佛法最有力的護持者。在他未信佛前,是個非常殘暴的君主,經常隨意將人親自動手殺害,致使全國百姓非常震驚,並且給他起了一個惡名,叫做『暴惡的阿育王』,亦稱爲黑阿育。後來經一僧人的感化,即消滅了過去殘暴的惡心,奉行佛法,進而大築佛塔,供養佛陀舍利,以擴大對佛法的宣揚,並定佛教爲國教,使印度成爲佛教的國家。阿育王自己,亦一變而爲仁慈、和藹、愛護百姓的明君。過去對待臣民的暴虐手段,不再出現,從前『暴惡的阿育王』,不再有人叫他,代之而稱呼他的,是『仁慈的阿育王』,亦即白阿育。黑是代表凶惡殘暴,所以佛法說的惡業,亦名黑業;白是代表仁慈善良,所以佛法說的善業,亦名白業。
阿育王信佛以後,不特是第一位佛教的傳道帝皇,且是第一個認識到在治理國家時,宣傳是極重要的君主。後來他對于王權,不當作是一種權力,而是看做建立和平、善意和慈悲的工具。而且,阿育王並不以自己國內對佛法的宣傳,能達到邊疆部落的成功爲滿足,還要到遙遠的國家去宣傳佛教的教義。曾派佛教使節到敘利亞、埃及、馬其頓等國家宣傳佛教,而最成功的宣傳,可說是錫蘭。現在我們常聽到『世界佛教運動』這句口號,近代這句口號的喊出,不用說,太虛大師是第一人,但在古代印度,推進世界佛教運動的,不能不說阿育王是第一人。因此二,若說阿育王是觀音菩薩的示現,是也未嘗不可的。
在阿育王之後,約在佛滅四百多年,又有一位迦膩色迦王出現,亦爲佛教有力的護持者,對佛教的貢獻是很大的。其他,如中國的唐太宗、隋炀帝、梁武帝、明太祖等國王,對中國佛法的普遍弘揚,也是盡過最大的努力的。中國向稱隋唐是佛教的黃金時代,這一方面固然有很多大德高僧出現于世,努力佛法的弘揚;一方面亦得力于當時國王的護持和推動。這些,亦都可以看作觀音的示現。
在應五人中,其次說應長者身。長者,等于中國說的耆紳、士紳之類。依佛經說,真正的長者,應具有十德,就是姓貴、位高、大富、威猛、年耆、智深、行淨、禮備、上歎、下歸。于中,前五德屬于身體方面的,後五德屬于心理方面的。簡單說:德望豐隆的,人格崇高的,德行美滿的,財産衆多的,知識廣博的,年齒已尊的,信義孚衆的,稱爲長者。爲長者的,不論出現于社會的那一角落,都能受到廣大人群的尊重恭敬。爲長者的,不論做事或處理任何一個問題,都是極爲公道正直的,諸如在鄉間地方,往往有些事情訴訟多年不得解決,可是一經長者出來說句公道話,立刻大事化小,小事化了,使大家心悅誠服的接受調解,可見長者的影響力之大。若他能信仰佛法,則對他具有好感以及恭敬尊重他的人,自然也就隨之奉行佛法。觀音菩薩深深了解這點,對世間的衆生,若有「應以長者身」才能「得度者」,「即」爲「現長者身而爲說法」,勸他做人應該正直、公平、敦厚、樸實。一般人聽到長者這樣說,自然很樂意的接受,並且老實的照著去做。所以,信佛法的長者,感化力也是很大的。不過話說回來,如果身爲長者,不能以佛法修養自己的身心,亦不能以佛法去化導一般人民,其長者的資格,也就成爲問題。
應五人中,第叁是應居士身。居士,通常是指在家學佛之士說的,男的學佛叫男居士,女的學佛叫女居士,好象只限于學佛人的一種稱呼。但在印度,不一定是學佛者的專稱,如四種姓中的第叁吠舍,就有居士一流,是指從事農、工、商而富有的人。不過,真正做個居士,也要具有四大美德:一、對于世間的功名官宦不去追求,換言之,不貪世間的榮華富貴,高尚其志而不願事奉王侯。二、對于世間的種種欲樂享受,看得極爲平淡,決不妄事追求,真正做到清心寡欲,且于內心蘊蓄有崇高德行。叁、雖不追求財富,而家具有財富,且不重視財富,能以自己的財富,施舍廣大的人群。四、自己以道自娛,即于修道中自得其樂。總之,『舉凡不貪名利,不慕富貴,淡泊自持,廉潔隱居,明哲保身,人格高尚,或受叁歸,或持五戒,清淨自修,不爲煩惱所纏,任勞任怨,以身作則,叫做居士』。如我國古代在山林中修心養性之士,可稱居士。這種人,道貌岸然,態度潇灑,逍遙自在。若以出家人身份去和他談佛法,可能格格不入,若現同等的身分與之接近,久而得到他的信任,進一步就可引導他到佛法中來。所以若有一類衆生,「應以居士身」才能「得度者」,觀世音菩薩「即現居士身而爲說法」。菩薩現居士身的,在中國佛教中,可說是很多的,如古代的龐蘊居士,近代的楊仁山居士,對知識界文化界人士的感化,都曾發生過很大的影響,而有著很大的貢獻。
行菩薩道的人,不如聲聞者的呆板,是可示現各種不同身分去化度衆生的。所以修學佛法的在家二衆居士,亦可弘揚佛法度化衆生的,問題是在做居士的人,本身是不是依于佛法而行?是不是依佛的正法去行化?如果是的,在家居士接觸的人多,可從身語所表現的行爲,以引導感化他人來歸信佛法。這是在家居士的責任,不可推诿的!
應五人中,第四是應宰官身。宰官,通指政府中的文武百官,是協助國家首領治理國家的。古代,除國王外,國家最重要的負責人,是輔助國王的宰相、丞相、首相,其他一切供職于政府的,皆可名官。以現在話說,就是公務員。如一國的總理,各院院長,各部部長,乃至省主席、縣市長、鄉村長等,無不包含在宰官兩字之中。
最高的官,如宰相、總理、或行政院長,一人之下,萬人之上,所負行政的責任很大。小如一般的縣官,古稱父母官,對老百姓,亦有相當的影響力…
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(演培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