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。假定宰官信佛,百姓亦會隨之信佛。若有一類衆生,「應以宰官身」才能「得度者」,觀世音菩薩慈悲,「即現宰官身而爲說法」。古今信奉佛法、護持佛法的宰官,是很多的。中國佛法能延續到今天,並仍繼續不斷的流傳下去,宰官們的信佛與護法,不能不說有很大的關系。因爲長官信佛,其部下及人民,自然亦受感染而信佛法。
一個良好的宰官,向上,對國家的最高領袖,必須竭智盡忠,向下,對所治理的百姓,必須愛護照顧,果能如此,那你信奉佛法,對佛法的弘揚,自然産生很大力量。不唯如此,還可運用宰官身以教化宰官。如軍政長官,一方大員,不是普通人可以教化的,所以觀音菩薩,隨順衆生之機,示現宰官身分,爲之說法勸導,令得身心解脫。
應五人中,第五是應婆羅門身。常聽佛法的人都知道,印度有四種姓的階級,就是婆羅門、剎帝利、吠舍、首陀羅。在這四種姓中,非常的不平等,婆羅門向被認爲是最高的一個種姓。據摩奴法典說:婆羅門是從梵天的口裏生出來的,在人間的職責,是屬專司祭祀的僧侶,其地位特別尊貴,並且具有超越國王的特殊權力,除了祭祀之外,他們不用做任何工作。剎帝利是從梵天肩生出來的,在人間的職責,是指揮軍隊和管理行政的人,諸如國王和武士,都是屬于這一階級。他們雖然比不上婆羅門那麼高貴神聖,但地位也相當高。吠舍是從梵天膝上生下來的。他們在社會上沒有什麼地位,婆羅門和剎帝利兩階級所需的生活品,主要是由他們供給。所以這一階級人物,包括農民、商人、手工業者。首陀羅是從梵天腳底生出來的,爲最低下的階級,所做的是下等職業,終生做牛做馬,還要忍受無理的刑罰!
這四種姓,不但在社會上的地位,是極不平等的,就是在宗教的信仰上,也是極不平等的。以在社會說,首陀羅要想與其他的種姓接觸,是都不許可的。首陀羅在路上行走,假定腳踏到婆羅門身上照射下來的影子,也將罹殺身之禍。摩奴法典又這樣的規定:『首陀羅用草葉觸及婆羅門的身體,應行處斬』。由此可見社會上階級,是怎樣的森嚴了。以在宗教說,首陀羅是非再生族,其余的叁姓是再生族。所謂再生,就是人死以後,可再投生做人,因爲他們生前有讀誦吠陀經典的權利。所謂非再生族,就是死了以後,一切也就算了,根本沒有可能再來人類受生,因爲他們生前沒有權利讀誦吠陀經典。所以印度的四種種姓,其不平等的階級製度,是很明顯而嚴格的。
若世間有一類衆生,「應以婆羅門身」才能「得度者」,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,「即現婆羅門身而爲說法」。爲他們說什麼法?說平等法,以明人類生而平等的,沒有誰勝誰不如的差別,任何人不可自高自大,以爲自己是『天之驕子』,或如以色列人所說『以色列人是上帝的選民』,或自認爲自己這一種族,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。印度婆羅門,以爲是世間最殊勝、最優秀的種族,經常要踏在其他的種族之上,控製他們,指揮他們,令他們服從自己。現在觀音菩薩示現與婆羅門一樣的身分,以身作則的到處表現平等的精神,以感化婆羅門,打破森嚴的階級觀念,信受人類以及衆生一律平等的真理,本此平等的真理去行,逐漸得到究竟的解脫!
己四 能應四衆
應以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身得度者,即現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身而爲說法。
此明能應四衆,就是佛法中的四衆弟子。在講之前,先將這段文分別來讀:「應以比丘」身得度者,「即現比丘」身而爲說法;應以「比丘尼」身得度者,即現「比丘尼」身而爲說法;應以「優婆塞」身得度者,即現「優婆塞」身而爲說法;應以「優婆夷身得度者」,即現「優婆夷身而爲說法」。
比丘是印度話,中國譯有叁義,就是乞士、破惡、怖魔。乞是乞求,士是人的代名詞,就是乞求的人。向來有兩句老話說:『外乞食以養色身,內乞法以資慧命』,是乞士的意義。因爲生存在這世間,爲了維持生命,不能不受用飲食,但這都得向在俗的人乞化。一個出家行者,如果只爲乞食而乞食,不知乞求如來的正法,那就與一般討飯的人沒有差別了。所以佛陀規定,在四十裏之內,有人講經說法,出家二衆如不去聽,即是犯戒。破惡,是說出家二衆,既然已經出家,就應本著佛法修行,破除種種的惡法,如出家不能破惡,那就與俗人無異。怖魔,是說出家二衆,在登比丘壇時,白四羯磨受比丘戒,諸護法神皆來護佑,遣使地行夜叉,報告空行夜叉,展轉傳到魔王天上,魔王就生起極大恐怖。魔王所最喜歡的,是魔子魔孫多,令叁界內的衆生,都掌握在他的魔掌中,決不願意有個衆生跳出他的掌握。現在出家人發心受戒,依法修行,將離叁界,當然使魔恐怖起來,所以名爲怖魔。比丘尼的尼字,是女的轉音,即出家的女衆。
舉個觀音菩薩示現比丘身的實例:我國禅宗初祖菩提達摩,自得正法眼藏之後,特來我國行化,初到南京與梁武帝見面,相談不能相契,就到河南嵩山少林寺,面壁九年,後得慧可二祖,乃傳佛法心印給彼。不久,達摩祖師圓寂,葬在熊耳山上。可是經過兩年,北魏特使宋雲,在蔥嶺見到菩提達摩,持有一只鞋子獨自在行走,宋雲問他到什麼地方去,他說回西天去。宋雲回到魏土,把這消息傳出,最初大家不信,後來開棺視之,棺內空無其人,只剩鞋子一只。由于達摩只履西歸,所以後來佛教界,就傳達摩祖師爲觀音菩薩的化身。
再說一個觀音示現比丘尼身的例子:在比丘尼傳中有僧端比丘尼,是劉宋時代人,其家世代信奉佛法,姊妹兩個誓願出家,但僧端的相貌美麗,在鄉間是很聞名的,很多有錢的人家,來向她的母兄說婚,母親及兄答應了一個人家的婚嫁。到了臨嫁前叁日,因爲僧端不願結婚,于是躲入一個佛教的寺廟,誠心誠意的誦普門品,經過叁日的時間,一天在禮拜中,忽見佛對她說:你的夫婿就將命盡,你但精勤勇猛的修持,不要爲這事過分憂念!後來其夫婿,真的爲牛觸死,而她在佛法中修持,亦得到很大的受用。所以亦可說她是觀音菩薩的化身。
優婆塞是印度話,中國譯爲近事男,或清信士;優婆夷亦印度話,中國譯爲近事女,或清信女。兩者爲在家學佛的二衆弟子,是親近叁寶,承事叁寶的行人。觀音菩薩示現優婆塞身、優婆夷身,在中國觀音靈感錄中,可說是很多的,不必再多舉例。即如現在在座的四衆,究竟那位是菩薩示現的,我們凡夫肉眼,自然看不出來,但不能因看不出來,就以爲沒有菩薩的示現。所以觀音菩薩慈悲,在這現實世間,若有一類衆生,應以四衆不同的身分,才能得到度脫的話,立即示現四衆不同的身分,爲他們說各別不同的法,使之依法修行,而得身心解脫!
己五 能應衆婦
應以長者、居士、宰官、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,即現婦女身而爲說法。
此明能應衆婦,這裏說的衆婦,不是指一類的婦女,而是指各類的婦女,且是已結婚的婦女,而成爲家庭中的主婦,她們在家庭中,有著特殊地位,因爲家庭,是以夫婦爲中心的,假定家庭主婦,能夠發心學佛,很可能的促成佛化家庭,佛化家庭爲佛化社會的基本,我們如要社會得到佛化,必須先從家庭佛化做起。在這意義下,家庭主婦,自然成爲一個重要的角色。
這段文,可分作四段讀:「應以長者」婦女身得度者,即現長者婦女身而爲說法;應以「居士」婦女身得度者,即現居士婦女身而爲說法;應以「宰官」婦女身得度者,即現宰官婦女身而爲說法;應以「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,即現」婆羅門「婦女身而爲說法」。
以印度種姓說,長者、居士,屬于吠舍族人;宰官,是負國家政治軍事重責的,屬于剎帝利族;婆羅門,乃四姓中最高貴的一族。還有屬于賤族的首陀羅,在本文中沒有談到。觀音菩薩現婦女身,所以只現屬于再生族的叁種種姓,而不現非再生族的首陀羅婦女身,是因首陀羅族,在當時社會,非常的卑賤,如現其婦女身,所說佛法,不會有人信奉接受,當然也就不會發生效力,所以不現首陀羅婦女身。
長者及居士,在社會上,有其崇高的地位;宰官,在政治方面,有其相當的力量;婆羅門,在宗教界,有其特殊的立場。所以菩薩示現這叁類婦女身,以作爲長者、居士、宰官、婆羅門的賢內助,來推動佛法,其所得效果,當然就很大。可見菩薩現身,不是無目的的,而是以佛法化導人群的,那一階層發生大的化導影響,菩薩就在那一階層示現,以期達到佛法化世的目的。
于此或有人問:在國家社會中,地位最高的婦女,首推王後,而她的影響力,更不是其他婦女所及,爲什麼經中沒有說及現王後身?王後的地位高,號召力強,是最好推動佛法的呀!依古德解釋:君主時代的王後,大都居住于深宮中,很少到宮門外去活動,不如其他主婦能接觸到廣大群衆,所以本經沒有說現王後身。但楞嚴經中,亦說現王後身而爲說法的。如說:『若有女人,內政立身,以修家國,我于彼前,現女主身及國夫人,命婦大家而爲說法,令其成就』。因王後在宮中,亦可教化其宮中眷屬的。若如現代的第一夫人,菩薩更可示現而爲教化了。
婦女,在家庭、社會,的確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。從宗教來看,不論那類宗教,以比例說,女性的信者多于男性的信者。而且一般說來,婦女的智慧以及能力,與男衆是不相伯仲的,甚至有些婦女的智慧,還超過男衆很多。所以,婦女一旦信仰一種宗教後,不但對該宗教的真理不斷予以追求,而且其信心亦最虔誠真切。試看各個宗教的傳教大會,均以婦女聽衆爲多,由此可見婦女在宗教上的虔誠。既然如此,任何一個婦女,應養成宗教的信仰心,當然是極爲切要的,因爲婦女是否養成宗教的信心,對人生對社會的影響都是很大的。
有人曾經這樣說過:婦女在…
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(演培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