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。假定宰官信佛,百姓亦会随之信佛。若有一类众生,「应以宰官身」才能「得度者」,观世音菩萨慈悲,「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」。古今信奉佛法、护持佛法的宰官,是很多的。中国佛法能延续到今天,并仍继续不断的流传下去,宰官们的信佛与护法,不能不说有很大的关系。因为长官信佛,其部下及人民,自然亦受感染而信佛法。
一个良好的宰官,向上,对国家的最高领袖,必须竭智尽忠,向下,对所治理的百姓,必须爱护照顾,果能如此,那你信奉佛法,对佛法的弘扬,自然产生很大力量。不唯如此,还可运用宰官身以教化宰官。如军政长官,一方大员,不是普通人可以教化的,所以观音菩萨,随顺众生之机,示现宰官身分,为之说法劝导,令得身心解脱。
应五人中,第五是应婆罗门身。常听佛法的人都知道,印度有四种姓的阶级,就是婆罗门、剎帝利、吠舍、首陀罗。在这四种姓中,非常的不平等,婆罗门向被认为是最高的一个种姓。据摩奴法典说:婆罗门是从梵天的口里生出来的,在人间的职责,是属专司祭祀的僧侣,其地位特别尊贵,并且具有超越国王的特殊权力,除了祭祀之外,他们不用做任何工作。剎帝利是从梵天肩生出来的,在人间的职责,是指挥军队和管理行政的人,诸如国王和武士,都是属于这一阶级。他们虽然比不上婆罗门那么高贵神圣,但地位也相当高。吠舍是从梵天膝上生下来的。他们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地位,婆罗门和剎帝利两阶级所需的生活品,主要是由他们供给。所以这一阶级人物,包括农民、商人、手工业者。首陀罗是从梵天脚底生出来的,为最低下的阶级,所做的是下等职业,终生做牛做马,还要忍受无理的刑罚!
这四种姓,不但在社会上的地位,是极不平等的,就是在宗教的信仰上,也是极不平等的。以在社会说,首陀罗要想与其他的种姓接触,是都不许可的。首陀罗在路上行走,假定脚踏到婆罗门身上照射下来的影子,也将罹杀身之祸。摩奴法典又这样的规定:『首陀罗用草叶触及婆罗门的身体,应行处斩』。由此可见社会上阶级,是怎样的森严了。以在宗教说,首陀罗是非再生族,其余的三姓是再生族。所谓再生,就是人死以后,可再投生做人,因为他们生前有读诵吠陀经典的权利。所谓非再生族,就是死了以后,一切也就算了,根本没有可能再来人类受生,因为他们生前没有权利读诵吠陀经典。所以印度的四种种姓,其不平等的阶级制度,是很明显而严格的。
若世间有一类众生,「应以婆罗门身」才能「得度者」,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,「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」。为他们说什么法?说平等法,以明人类生而平等的,没有谁胜谁不如的差别,任何人不可自高自大,以为自己是『天之骄子』,或如以色列人所说『以色列人是上帝的选民』,或自认为自己这一种族,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。印度婆罗门,以为是世间最殊胜、最优秀的种族,经常要踏在其他的种族之上,控制他们,指挥他们,令他们服从自己。现在观音菩萨示现与婆罗门一样的身分,以身作则的到处表现平等的精神,以感化婆罗门,打破森严的阶级观念,信受人类以及众生一律平等的真理,本此平等的真理去行,逐渐得到究竟的解脱!
己四 能应四众
应以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身得度者,即现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身而为说法。
此明能应四众,就是佛法中的四众弟子。在讲之前,先将这段文分别来读:「应以比丘」身得度者,「即现比丘」身而为说法;应以「比丘尼」身得度者,即现「比丘尼」身而为说法;应以「优婆塞」身得度者,即现「优婆塞」身而为说法;应以「优婆夷身得度者」,即现「优婆夷身而为说法」。
比丘是印度话,中国译有三义,就是乞士、破恶、怖魔。乞是乞求,士是人的代名词,就是乞求的人。向来有两句老话说:『外乞食以养色身,内乞法以资慧命』,是乞士的意义。因为生存在这世间,为了维持生命,不能不受用饮食,但这都得向在俗的人乞化。一个出家行者,如果只为乞食而乞食,不知乞求如来的正法,那就与一般讨饭的人没有差别了。所以佛陀规定,在四十里之内,有人讲经说法,出家二众如不去听,即是犯戒。破恶,是说出家二众,既然已经出家,就应本着佛法修行,破除种种的恶法,如出家不能破恶,那就与俗人无异。怖魔,是说出家二众,在登比丘坛时,白四羯磨受比丘戒,诸护法神皆来护佑,遣使地行夜叉,报告空行夜叉,展转传到魔王天上,魔王就生起极大恐怖。魔王所最喜欢的,是魔子魔孙多,令三界内的众生,都掌握在他的魔掌中,决不愿意有个众生跳出他的掌握。现在出家人发心受戒,依法修行,将离三界,当然使魔恐怖起来,所以名为怖魔。比丘尼的尼字,是女的转音,即出家的女众。
举个观音菩萨示现比丘身的实例:我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,自得正法眼藏之后,特来我国行化,初到南京与梁武帝见面,相谈不能相契,就到河南嵩山少林寺,面壁九年,后得慧可二祖,乃传佛法心印给彼。不久,达摩祖师圆寂,葬在熊耳山上。可是经过两年,北魏特使宋云,在葱岭见到菩提达摩,持有一只鞋子独自在行走,宋云问他到什么地方去,他说回西天去。宋云回到魏土,把这消息传出,最初大家不信,后来开棺视之,棺内空无其人,只剩鞋子一只。由于达摩只履西归,所以后来佛教界,就传达摩祖师为观音菩萨的化身。
再说一个观音示现比丘尼身的例子:在比丘尼传中有僧端比丘尼,是刘宋时代人,其家世代信奉佛法,姊妹两个誓愿出家,但僧端的相貌美丽,在乡间是很闻名的,很多有钱的人家,来向她的母兄说婚,母亲及兄答应了一个人家的婚嫁。到了临嫁前三日,因为僧端不愿结婚,于是躲入一个佛教的寺庙,诚心诚意的诵普门品,经过三日的时间,一天在礼拜中,忽见佛对她说:你的夫婿就将命尽,你但精勤勇猛的修持,不要为这事过分忧念!后来其夫婿,真的为牛触死,而她在佛法中修持,亦得到很大的受用。所以亦可说她是观音菩萨的化身。
优婆塞是印度话,中国译为近事男,或清信士;优婆夷亦印度话,中国译为近事女,或清信女。两者为在家学佛的二众弟子,是亲近三宝,承事三宝的行人。观音菩萨示现优婆塞身、优婆夷身,在中国观音灵感录中,可说是很多的,不必再多举例。即如现在在座的四众,究竟那位是菩萨示现的,我们凡夫肉眼,自然看不出来,但不能因看不出来,就以为没有菩萨的示现。所以观音菩萨慈悲,在这现实世间,若有一类众生,应以四众不同的身分,才能得到度脱的话,立即示现四众不同的身分,为他们说各别不同的法,使之依法修行,而得身心解脱!
己五 能应众妇
应以长者、居士、宰官、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,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。
此明能应众妇,这里说的众妇,不是指一类的妇女,而是指各类的妇女,且是已结婚的妇女,而成为家庭中的主妇,她们在家庭中,有着特殊地位,因为家庭,是以夫妇为中心的,假定家庭主妇,能够发心学佛,很可能的促成佛化家庭,佛化家庭为佛化社会的基本,我们如要社会得到佛化,必须先从家庭佛化做起。在这意义下,家庭主妇,自然成为一个重要的角色。
这段文,可分作四段读:「应以长者」妇女身得度者,即现长者妇女身而为说法;应以「居士」妇女身得度者,即现居士妇女身而为说法;应以「宰官」妇女身得度者,即现宰官妇女身而为说法;应以「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,即现」婆罗门「妇女身而为说法」。
以印度种姓说,长者、居士,属于吠舍族人;宰官,是负国家政治军事重责的,属于剎帝利族;婆罗门,乃四姓中最高贵的一族。还有属于贱族的首陀罗,在本文中没有谈到。观音菩萨现妇女身,所以只现属于再生族的三种种姓,而不现非再生族的首陀罗妇女身,是因首陀罗族,在当时社会,非常的卑贱,如现其妇女身,所说佛法,不会有人信奉接受,当然也就不会发生效力,所以不现首陀罗妇女身。
长者及居士,在社会上,有其崇高的地位;宰官,在政治方面,有其相当的力量;婆罗门,在宗教界,有其特殊的立场。所以菩萨示现这三类妇女身,以作为长者、居士、宰官、婆罗门的贤内助,来推动佛法,其所得效果,当然就很大。可见菩萨现身,不是无目的的,而是以佛法化导人群的,那一阶层发生大的化导影响,菩萨就在那一阶层示现,以期达到佛法化世的目的。
于此或有人问:在国家社会中,地位最高的妇女,首推王后,而她的影响力,更不是其他妇女所及,为什么经中没有说及现王后身?王后的地位高,号召力强,是最好推动佛法的呀!依古德解释:君主时代的王后,大都居住于深宫中,很少到宫门外去活动,不如其他主妇能接触到广大群众,所以本经没有说现王后身。但楞严经中,亦说现王后身而为说法的。如说:『若有女人,内政立身,以修家国,我于彼前,现女主身及国夫人,命妇大家而为说法,令其成就』。因王后在宫中,亦可教化其宫中眷属的。若如现代的第一夫人,菩萨更可示现而为教化了。
妇女,在家庭、社会,的确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。从宗教来看,不论那类宗教,以比例说,女性的信者多于男性的信者。而且一般说来,妇女的智慧以及能力,与男众是不相伯仲的,甚至有些妇女的智慧,还超过男众很多。所以,妇女一旦信仰一种宗教后,不但对该宗教的真理不断予以追求,而且其信心亦最虔诚真切。试看各个宗教的传教大会,均以妇女听众为多,由此可见妇女在宗教上的虔诚。既然如此,任何一个妇女,应养成宗教的信仰心,当然是极为切要的,因为妇女是否养成宗教的信心,对人生对社会的影响都是很大的。
有人曾经这样说过:妇女在…
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(演培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