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(演培法師)▪P2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生的煩惱焰,唯有菩薩的甘露法雨,始能令諸衆生,滅除煩惱火焰,而達不生不滅的清淨地,所以說「滅除煩惱焰」。

  

  丁二 正顯遊于娑婆

  

  诤訟經官處,怖畏軍陣中;念彼觀音力,衆怨悉退散。妙音觀世音,梵音海潮音,勝彼世間音,是故須常念。念念勿生疑,觀世音淨聖,于苦惱死厄,能爲作依怙!具一切功德,慈眼視衆生,福聚海無量,是故應頂禮!

  

  這是頌文最後正顯遊于娑婆世界的一科文,以結束觀音菩薩遊化方便的說明。

  

  娑婆世界的衆生,特別是衆生中的人類,自古以來是鬥爭堅固的,很難做到和樂相處,往往爲了些微小事,發生不必要的爭執,以致訴訟而打官司,不說一般人與人間如此,即夫婦、父子、兄弟等,對簿公庭亦所在多是。假定有人因诤執而起訴訟時,到法庭或裁判所對質時,不免引起官司失敗的怖畏。說老實話,訴訟是最不值得的事。因爲不論有理無理,結果,總是對己不利的。設若有人因「诤訟」而「經官處」感到怖畏時,你如能夠念彼觀音菩薩的聖號,就可得到觀音菩薩的威力加被,使得彼此之間和平解決爭端,雙方言歸于好,不再在法庭相見。這樣,彼此的宿怨頓消,成爲極要好的朋友!

  

  不但人與人間經常的相爭,就是國與國間亦不斷相爭,所以我們這個世界,從來就沒有一天和平。有人說:一部人類史,就是一部戰爭史,真是一點不錯!戰爭,敵對雙方的軍隊,擺開各自的陣線,彼此互相嚴陣以待,到兩軍正式交鋒時,自然不免互有死亡,想到活潑潑的生命,一個一個的倒下去,不期然的會使人感到怖畏,所以說「怖畏軍陣中」。當這兵災戰禍恐怖危險的關頭,你如能夠「念彼觀音」菩薩的聖號,仰仗菩薩的慈「力」加被,「衆怨悉」皆可以「退散」,化幹戈爲玉帛,而過和平生活了。頌中的衆怨,不但指敵對的軍隊,亦包含訴訟的怨仇。由于念彼觀音,感聖化而各悔先心,所以悉退散。

  

  前文意業普觀中,曾說到觀音的五觀,現于遊化娑婆文中,再說觀音的五音。五觀是菩薩的能觀智,五音有爲菩薩所觀境,有爲菩薩的說法音。以此合釋觀音得名觀音的所以。有人說這五音都是形容觀音菩薩的說法清淨和美妙,其實並不盡然。如「妙音」,不必作其他的解釋,是專指誦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之音而言,因念菩薩的聖號音聲,是即微妙不可思議的,所以稱爲妙音。「觀世音」,謂『觀照世間一切持名求救的音聲,即無剎不現身的尋這聲音而去救濟』,所以名爲觀世音。「梵音」的梵,是清淨潔白的意思,即觀音菩薩世間出世間法,都是清淨而無垢染的。法華經序品說:『觀音微妙,令人樂聞』。華嚴經說:『演出清淨微妙梵音,宣暢最上無上正法,聞者歡喜,得淨妙道』。法華文句說:『佛報得清淨音聲最妙,號爲梵音』。「海潮音」,是以海潮譬音之大者。如海潮滿時,所發出的音響,是極雄壯而澎湃的。還有海潮來時,有其一定的時間,從來不失時的。如長水義疏說:『天鼓無思,隨人發響;海潮無念,要不失時』。這是譬喻菩薩說法及時,從不失其時機,如衆生在什麼時候得度,就在什麼時候爲其說法,應以什麼法才能得度,即爲衆生說什麼法,如海潮不失其時,所以名爲海潮音。「勝彼世間音」者,有說誦念南無觀世音菩薩,其音如梵音,如海潮音,勝于世間所有一切的音聲,「是故」爲佛子者,必「須常」常稱「念」,方能得到實際的利益。有說觀音大士,對十界的衆生之機,能說十界的不同之法,而且其聲清淨,決不是世間的音聲所能及的,所以我人應當常常誦念。前者是約衆生念大士聖號的音聲說;後者是約大士爲衆生說法的音聲說。兩說都可通,但我以爲前說較爲合理。

  

  佛陀苦口婆心的勸我們衆生,要常常稱念觀音菩薩的聖號,但當你在念時,前念後念的「念念」之中,切「勿生」起一念「疑」惑,以爲念觀音聖號是沒有益的。當知疑是信的大敵,如一有了疑念存在,你就不能專心一意的去念,由于不能真切至誠的念,自然也就難得菩薩的感應,如要得到感應而來救濟吾人的苦難,你就得毫無疑念的蓦直念去!須知「觀世音」菩薩是補處大士,一切煩惱雜染已經斷盡,不同其他未斷盡無明煩惱的菩薩,而被尊爲「淨聖」的,即是清淨的聖者。而且我人「于苦惱」的生「死」中,不論遭遇到怎樣的「厄」難,你如能一心稱名,觀世音淨聖,即「能爲」我們「作」所「依」的慈父,所「怙」的慈母。換句話說,衆生在這世間,遇到任何災難,觀音菩薩是我們有力的依靠!

  

  再說,觀音菩薩,「具一切」無量「功德」。大乘義章第九說:『言功德,功謂功能,善有滋潤福利之功,故名爲功;此功是其善行家德,名爲功德』。天臺仁王經疏上卷說:『施物名功,歸己曰德』。勝鬘經寶窟上本說:『惡盡言功,善滿曰德。又德者得也,修功所得,故名功德也』。具諸功德的觀音菩薩,常以一雙「慈眼」,等「視」一切「衆生」,如同父母的愛護兒女,不會有不同的看待,因而兒女有什麼困難,父母可以作爲唯一的依靠。觀音菩薩集功累德,其所有的「福」德之「聚」,廣大如「海」的「無量」無邊。因爲這樣的關系,「是故」衆生「應」當「頂禮」供養觀世音菩薩。頂禮,即五體投地。如說『頭面禮足』,或說『頂禮佛足』等。人生最貴者莫過于頂,最卑者莫過于足。現在以我最尊貴的頭頂,去禮他最卑下的足,如以現在話說,是即最敬禮。

  

  甲叁 聞品獲益

  

  乙一 持地稱揚

  

 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,前白佛言:世尊!若有衆生,聞是觀世音菩薩品,自在之業,普門示現神通力者,當知是人功德不少。

  

  「爾時」,指佛說完偈頌的時候。當這時候,有位「持地菩薩即從」自己的「座」位站「起」,走到佛的面「前」,禀「白佛言」:「世尊」!在這世間,「若有」一些「衆生」,有勝因緣,「聞是觀世音菩薩品」,了解觀音菩薩救度衆生的「自在」不思議「之業」,且能無處不現的「普門示現」,無苦不拔的「神通」之「力者」,「當知是」聽普門品的「人」,其所得的「功德」,實在是「不少」的。本此可知:吾人如能聽聞觀世音菩薩普門品,所得功德同樣是很大的,不過發心聽聞此品,最好從頭到尾的一直聽下來,中間不要間斷,如果聽一次而停兩次,雖不是沒有功德,但那功德是很小的。

  

  持地菩薩,據楞嚴經的介紹,過去普光如來出現于世的時候,曾經出家做了比丘,但他是一個苦惱人,沒有多大的學識,雖說利益人的心念很切,肯做各種慈善事業,普遍利益社會人群,且能損己利人,具有菩薩心腸,但是很可惜的,即沒有聽過佛法,對于理路不怎麼明了,所做有益社會的事,都是天性使然,暗與菩薩行爲契合而已。『生而孔武有力,終日在橋旁路邊,遇重負肩擔的人,必定代負代擔過橋,或車不得上行,必代他推挽,並不受值也不受謝。見路有不平的,高的平下,低的填滿,或力修橋梁,大家都稱他持地。雖到處苦心孤詣,用心良善,但未見若何效果』。而且『如是勤苦,經無量佛出現于世』,後來遇到毗舍浮佛,持地待佛到國王那兒去應供。毗舍浮佛親切的爲其摩頂說:你做了很多公益慈善事業,普遍的救濟了不少苦難人群,當然是希有難得的,可是但從物質上去做,不知在心地上用工夫,那是很難得到效果的。要知外在的大地不平,是由于內在的心地不平,要想平于大地,必須先平自心,若心地平,則世界大地一切皆平。持地菩薩聽了毗舍浮佛這番開示,立即心地頓開,見到自身微塵與創造世界所有微塵,完全平等無差別的,所以成爲持地菩薩。

  

  乙二 時衆發心

  

  佛說是普門品時,衆中八萬四千衆生,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。

  

  釋迦牟尼「佛說是普門品時」,不但持地菩薩得到不少的功德,即在座聽講的大「衆中」,亦有「八萬四千衆生」,聽了之後,立刻「皆發無等等」的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」。

  

  八萬四千,是顯其多數。『西天之法,顯物數之多,常以八萬四千爲言』。舉例來說:法華經妙音菩薩品說:『與妙音菩薩俱來者,八萬四千人』。又說:『與八萬四千菩薩圍繞』。又說:『是八萬四千菩薩,得現一切色身叁昧』。法華經見寶塔品亦說:『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,爲人演說』。法華經藥王品亦說:『火滅已後,收取舍利,作八萬四千寶瓶,以起八萬四千塔』。無量壽經更連環的說:『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,一一相,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,一一好,複有八萬四千光明,一一光明,遍照十方世界』。智度論說:『般若波羅密,能除八萬四千病根本』。又說:『八萬四千官屬,亦各得道』。像這樣的說到八萬四千,在經論中是很多的。我們只可把它作爲多數的一種說明,不一定剛好是八萬四千這麼多。

  

  無等等者,謂佛是最高最上,沒有可以與之相等的,但佛佛道同,諸佛與諸佛是相等的,所以名無等等。僧肇注維摩經卷一中說:『諸佛名無等,與諸佛等,故名爲無等等』。智論四十說:『無等等,諸佛名無等,與諸佛等,故名爲無等等』。淨影疏說:『佛比余生無等,名爲無等,佛佛道齊,故複言等』。法華經嘉祥疏十二說:『佛道無等,唯佛與佛等故,名此道爲無等等』。根據上面的種種說法,可以知道,唯佛名無等等。

  

 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是印度話,中國譯爲無上正遍知,或譯爲無上正等覺,或譯爲無上正等正覺。分開來說:阿耨多羅,譯爲無上,叁藐叁菩提,譯爲正遍知。能夠覺知真正平等的一切真理,是無上的智慧之功用。依智度論說:『唯佛一人智慧,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』。正覺,簡別凡夫的迷而不覺;正等,簡別二乘的覺不普遍;無上,簡別菩薩的覺還未究竟圓滿。發無等等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簡單的說,就是發菩提心,謂以悲智圓成的大覺大解脫爲目標,要求自己也完成這樣的大覺,是爲發菩提心。佛是人人可成的,問題只看我們是否發菩提心。如發大菩提心,一定可成無上大覺。觀音是發大心的菩薩,如欲真得觀音的救濟,就得發心以與菩薩的悲願相應!

  

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(演培法師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