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生的烦恼焰,唯有菩萨的甘露法雨,始能令诸众生,灭除烦恼火焰,而达不生不灭的清净地,所以说「灭除烦恼焰」。
丁二 正显游于娑婆
诤讼经官处,怖畏军阵中;念彼观音力,众怨悉退散。妙音观世音,梵音海潮音,胜彼世间音,是故须常念。念念勿生疑,观世音净圣,于苦恼死厄,能为作依怙!具一切功德,慈眼视众生,福聚海无量,是故应顶礼!
这是颂文最后正显游于娑婆世界的一科文,以结束观音菩萨游化方便的说明。
娑婆世界的众生,特别是众生中的人类,自古以来是斗争坚固的,很难做到和乐相处,往往为了些微小事,发生不必要的争执,以致诉讼而打官司,不说一般人与人间如此,即夫妇、父子、兄弟等,对簿公庭亦所在多是。假定有人因诤执而起诉讼时,到法庭或裁判所对质时,不免引起官司失败的怖畏。说老实话,诉讼是最不值得的事。因为不论有理无理,结果,总是对己不利的。设若有人因「诤讼」而「经官处」感到怖畏时,你如能够念彼观音菩萨的圣号,就可得到观音菩萨的威力加被,使得彼此之间和平解决争端,双方言归于好,不再在法庭相见。这样,彼此的宿怨顿消,成为极要好的朋友!
不但人与人间经常的相争,就是国与国间亦不断相争,所以我们这个世界,从来就没有一天和平。有人说:一部人类史,就是一部战争史,真是一点不错!战争,敌对双方的军队,摆开各自的阵线,彼此互相严阵以待,到两军正式交锋时,自然不免互有死亡,想到活泼泼的生命,一个一个的倒下去,不期然的会使人感到怖畏,所以说「怖畏军阵中」。当这兵灾战祸恐怖危险的关头,你如能够「念彼观音」菩萨的圣号,仰仗菩萨的慈「力」加被,「众怨悉」皆可以「退散」,化干戈为玉帛,而过和平生活了。颂中的众怨,不但指敌对的军队,亦包含诉讼的怨仇。由于念彼观音,感圣化而各悔先心,所以悉退散。
前文意业普观中,曾说到观音的五观,现于游化娑婆文中,再说观音的五音。五观是菩萨的能观智,五音有为菩萨所观境,有为菩萨的说法音。以此合释观音得名观音的所以。有人说这五音都是形容观音菩萨的说法清净和美妙,其实并不尽然。如「妙音」,不必作其他的解释,是专指诵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之音而言,因念菩萨的圣号音声,是即微妙不可思议的,所以称为妙音。「观世音」,谓『观照世间一切持名求救的音声,即无剎不现身的寻这声音而去救济』,所以名为观世音。「梵音」的梵,是清净洁白的意思,即观音菩萨世间出世间法,都是清净而无垢染的。法华经序品说:『观音微妙,令人乐闻』。华严经说:『演出清净微妙梵音,宣畅最上无上正法,闻者欢喜,得净妙道』。法华文句说:『佛报得清净音声最妙,号为梵音』。「海潮音」,是以海潮譬音之大者。如海潮满时,所发出的音响,是极雄壮而澎湃的。还有海潮来时,有其一定的时间,从来不失时的。如长水义疏说:『天鼓无思,随人发响;海潮无念,要不失时』。这是譬喻菩萨说法及时,从不失其时机,如众生在什么时候得度,就在什么时候为其说法,应以什么法才能得度,即为众生说什么法,如海潮不失其时,所以名为海潮音。「胜彼世间音」者,有说诵念南无观世音菩萨,其音如梵音,如海潮音,胜于世间所有一切的音声,「是故」为佛子者,必「须常」常称「念」,方能得到实际的利益。有说观音大士,对十界的众生之机,能说十界的不同之法,而且其声清净,决不是世间的音声所能及的,所以我人应当常常诵念。前者是约众生念大士圣号的音声说;后者是约大士为众生说法的音声说。两说都可通,但我以为前说较为合理。
佛陀苦口婆心的劝我们众生,要常常称念观音菩萨的圣号,但当你在念时,前念后念的「念念」之中,切「勿生」起一念「疑」惑,以为念观音圣号是没有益的。当知疑是信的大敌,如一有了疑念存在,你就不能专心一意的去念,由于不能真切至诚的念,自然也就难得菩萨的感应,如要得到感应而来救济吾人的苦难,你就得毫无疑念的蓦直念去!须知「观世音」菩萨是补处大士,一切烦恼杂染已经断尽,不同其他未断尽无明烦恼的菩萨,而被尊为「净圣」的,即是清净的圣者。而且我人「于苦恼」的生「死」中,不论遭遇到怎样的「厄」难,你如能一心称名,观世音净圣,即「能为」我们「作」所「依」的慈父,所「怙」的慈母。换句话说,众生在这世间,遇到任何灾难,观音菩萨是我们有力的依靠!
再说,观音菩萨,「具一切」无量「功德」。大乘义章第九说:『言功德,功谓功能,善有滋润福利之功,故名为功;此功是其善行家德,名为功德』。天台仁王经疏上卷说:『施物名功,归己曰德』。胜鬘经宝窟上本说:『恶尽言功,善满曰德。又德者得也,修功所得,故名功德也』。具诸功德的观音菩萨,常以一双「慈眼」,等「视」一切「众生」,如同父母的爱护儿女,不会有不同的看待,因而儿女有什么困难,父母可以作为唯一的依靠。观音菩萨集功累德,其所有的「福」德之「聚」,广大如「海」的「无量」无边。因为这样的关系,「是故」众生「应」当「顶礼」供养观世音菩萨。顶礼,即五体投地。如说『头面礼足』,或说『顶礼佛足』等。人生最贵者莫过于顶,最卑者莫过于足。现在以我最尊贵的头顶,去礼他最卑下的足,如以现在话说,是即最敬礼。
甲三 闻品获益
乙一 持地称扬
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,前白佛言:世尊!若有众生,闻是观世音菩萨品,自在之业,普门示现神通力者,当知是人功德不少。
「尔时」,指佛说完偈颂的时候。当这时候,有位「持地菩萨即从」自己的「座」位站「起」,走到佛的面「前」,禀「白佛言」:「世尊」!在这世间,「若有」一些「众生」,有胜因缘,「闻是观世音菩萨品」,了解观音菩萨救度众生的「自在」不思议「之业」,且能无处不现的「普门示现」,无苦不拔的「神通」之「力者」,「当知是」听普门品的「人」,其所得的「功德」,实在是「不少」的。本此可知:吾人如能听闻观世音菩萨普门品,所得功德同样是很大的,不过发心听闻此品,最好从头到尾的一直听下来,中间不要间断,如果听一次而停两次,虽不是没有功德,但那功德是很小的。
持地菩萨,据楞严经的介绍,过去普光如来出现于世的时候,曾经出家做了比丘,但他是一个苦恼人,没有多大的学识,虽说利益人的心念很切,肯做各种慈善事业,普遍利益社会人群,且能损己利人,具有菩萨心肠,但是很可惜的,即没有听过佛法,对于理路不怎么明了,所做有益社会的事,都是天性使然,暗与菩萨行为契合而已。『生而孔武有力,终日在桥旁路边,遇重负肩担的人,必定代负代担过桥,或车不得上行,必代他推挽,并不受值也不受谢。见路有不平的,高的平下,低的填满,或力修桥梁,大家都称他持地。虽到处苦心孤诣,用心良善,但未见若何效果』。而且『如是勤苦,经无量佛出现于世』,后来遇到毗舍浮佛,持地待佛到国王那儿去应供。毗舍浮佛亲切的为其摩顶说:你做了很多公益慈善事业,普遍的救济了不少苦难人群,当然是希有难得的,可是但从物质上去做,不知在心地上用工夫,那是很难得到效果的。要知外在的大地不平,是由于内在的心地不平,要想平于大地,必须先平自心,若心地平,则世界大地一切皆平。持地菩萨听了毗舍浮佛这番开示,立即心地顿开,见到自身微尘与创造世界所有微尘,完全平等无差别的,所以成为持地菩萨。
乙二 时众发心
佛说是普门品时,众中八万四千众生,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
释迦牟尼「佛说是普门品时」,不但持地菩萨得到不少的功德,即在座听讲的大「众中」,亦有「八万四千众生」,听了之后,立刻「皆发无等等」的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」。
八万四千,是显其多数。『西天之法,显物数之多,常以八万四千为言』。举例来说:法华经妙音菩萨品说:『与妙音菩萨俱来者,八万四千人』。又说:『与八万四千菩萨围绕』。又说:『是八万四千菩萨,得现一切色身三昧』。法华经见宝塔品亦说:『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,为人演说』。法华经药王品亦说:『火灭已后,收取舍利,作八万四千宝瓶,以起八万四千塔』。无量寿经更连环的说:『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,一一相,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,一一好,复有八万四千光明,一一光明,遍照十方世界』。智度论说:『般若波罗密,能除八万四千病根本』。又说:『八万四千官属,亦各得道』。像这样的说到八万四千,在经论中是很多的。我们只可把它作为多数的一种说明,不一定刚好是八万四千这么多。
无等等者,谓佛是最高最上,没有可以与之相等的,但佛佛道同,诸佛与诸佛是相等的,所以名无等等。僧肇注维摩经卷一中说:『诸佛名无等,与诸佛等,故名为无等等』。智论四十说:『无等等,诸佛名无等,与诸佛等,故名为无等等』。净影疏说:『佛比余生无等,名为无等,佛佛道齐,故复言等』。法华经嘉祥疏十二说:『佛道无等,唯佛与佛等故,名此道为无等等』。根据上面的种种说法,可以知道,唯佛名无等等。
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是印度话,中国译为无上正遍知,或译为无上正等觉,或译为无上正等正觉。分开来说:阿耨多罗,译为无上,三藐三菩提,译为正遍知。能够觉知真正平等的一切真理,是无上的智慧之功用。依智度论说:『唯佛一人智慧,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』。正觉,简别凡夫的迷而不觉;正等,简别二乘的觉不普遍;无上,简别菩萨的觉还未究竟圆满。发无等等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简单的说,就是发菩提心,谓以悲智圆成的大觉大解脱为目标,要求自己也完成这样的大觉,是为发菩提心。佛是人人可成的,问题只看我们是否发菩提心。如发大菩提心,一定可成无上大觉。观音是发大心的菩萨,如欲真得观音的救济,就得发心以与菩萨的悲愿相应!
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(演培法师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