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探索識界 八識規矩頌講記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不能以塵境爲親所緣緣,但須要藉五根爲增上緣,以自識所變起的主觀條件爲親所緣緣,塵境乃是疏所緣緣。因爲五識對塵緣,必須依靠五根爲增上緣,又須依自識爲基礎,所以産生識用時,雖藉根塵相接觸,識所緣者,已經不是如實的塵境本身。

  唯識所認知的淨色根,並非如常人說的五官外形,甚至也非指的神經業,乃是在根塵相接産生識用時而有,當識離時,塵境雖在,淨色根已消亡,如果尚余有根,乃屬于浮塵根。

  變相觀空唯後得

  前八句是講前五識的世間有爲法,以下四句是說前五識轉識成智的出世間無爲法。

  此句是說,前五識轉識成智的變帶相分,所觀的真如空性,不是根本智,而是後得智。

  此處的「變」字,有人寫作帶字,是有轉變的意思;「帶」就是攜帶相分和轉變相分。欲知八識自相及共相的相涉相依,必先明白八識的作用,古來諸論師間各有看法,而有「安難陳護,一二叁四」之說。也就是四大論師,各別的主張不同,建立二分、二分、叁分、四分之說。

  1、若依安慧論師之說,僅立一心自體的一分,他以爲見分及相分,情有而實無故。

  2、若依難陀論師之說,建立見相二分,他以爲必有依他之實體境相分,能緣見分的心不能生起。

  3、陳那論師之說,除了見相二分,另加自證分,而成叁分,他以爲見分雖知相分,而見分不能自知見分,如刀不能自斬,爲別知見分之用,故安名自證分,即是識的自體分。

  4、護法論師之說,建立四分,是于見分、相分、自證分之外,再加一證自證分。由于玄奘所傳譯的《成唯識論》主要是依據護法的觀點,所以中國的唯識學派,即以四分說爲准則。

  相分:是本識阿賴耶的現行及種子,存于本識內部爲種子,現于本識之外爲現行,現行即是本識變現的根身及器界,即所謂依正二報。此本識的相分,通于前五識的性境相分及第六意識的叁種相分:(1)五俱意識性境相分,(2)散心意識帶質境相分,(3)定心意識性境相分。

  見分:本識阿賴耶的見分,即是被第七末那識執以爲我的帶質境相分,也是第六意識散心帶質境的相分。也就是說,第七意識對第八本識所緣的,是第八識的見分,第六意識對第八本識所緣的,或爲第八識相分的根身器界,或爲第八識的見分,原因是見相二分,乃是自證分的一體而兩個面,兩個面連成一體,不能離體而獨立,所以從外緣其相分,也和他的相分割不開,第七識不緣根身器界及其種子,故僅緣本識的見分。

  自證分:是本識的自體,因爲見相二分,若無自證分,便失依怙,不能自存,所以必須知有自證分爲本識的主體。

  證自證分:自證分僅爲見分相分所緣,如何自緣本識,故必須建立證自證分,本識的功能才始完備。

  由于前五識是第八本識的相分,故不能親緣本識的見分;在叁性之中,屬于遍計所執性,在叁能變之中屬于第叁能變。故當前五識以觀真如實性的無我空相之際,也即是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之時,無法與本識轉成爲大圓鏡智相同,所以僅有後得智而未得根本智。

  何謂根本智與後得智?根本智,又名根本無分別智,乃是諸智的根本,契證真如妙理之智,是任運徹照法體,契會真理,又名如理智、實智、真智。《成唯識論》卷十雲:「緣真如故,是爲無分別」。至于後得智,又名無分別後智,即是在得到無分別智之後所起的慧用。根本智,非能分別,亦非所分別,後得智爲所分別及能分別。根本智爲如理智,後得智爲如量智,佛陀成等正覺是根本智,佛陀成佛後起大慧心救度衆生所用者爲後得智。真谛譯《攝大乘論》卷十二雲:「根本智不取鏡,以境智無異故,後得智取境,以境有異故;根本智不緣境如閉目,後得智緣境如張目。」前五識轉爲成所作智,即是後得智,不是根本智,故謂「變相觀空唯後得」。

  所謂叁能變:(1)初能變是第八阿賴耶識,爲異熟識。(2)第二能變是第七意識,是思量識。(3)第叁能變是第六意識,是了別識。是對于唯識能變現萬法之謂。乃是唯識變現有漏諸法的能,故與此處轉識成智的「變相觀空」的變,絕對是迷悟不同的。

  果中猶自不诠真

  因爲前五識是依五根而起的,五識本身是把外境作爲它的對象,前五識本身,並不全部都是屬于精神的。如果沒有五根對五塵的話,就沒有前五識。而在成佛之後,如果沒有後得智要度衆生,成所作智是不存在的,因爲成所作智本身是不能夠單獨成立的。雖然,成所作智能夠照著前五塵的樣子,實實在在如量觀察;而它自己本身是真正和真如一體的、相應的,不是前五識轉智的成所作智,而是第八識轉識成智的後得智。

  所以到了成佛以後的果位上,只有真正的如理智才是和真如完全一樣,難分難解。如果不産生衆生的作用,就是真如;如果産生度衆生的作用,就不是真如,而是從真如的體所産生的用和相。「真如」的用,在前五識叫做成所作智,在第八識叫做後得智。而真如的相,是前五識轉識成智之後所見的五塵世界,不是真如。

  現在再回過頭來探討,爲什麼前五識到了佛果位中還是不能夠理解「真如」?因爲它自己本身沒有這個能力,它不是真如的「體」,沒有這個資格,而且它不能夠單獨存在;如果離開了五根、五塵,前五識就沒有作用。

  「果中」是指在成佛之後的前五識,已經轉爲成所作智;但雖然是成所作智,它只是真如的相和用,而非「真如」的體,所以它不知道真如是什麼,只知道照著去做。果位上的佛,用他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來度衆生,但已不叫做前五識,而稱爲成所作智。因爲那些功能,是從第八識的根本智之後,所産生的後智而來的。後得智是真如的相及用,而根本智則真如的體。

  圓明初發成無漏

  這一句是說當第八阿賴耶識最初轉爲大圓鏡智之時,前五識也跟著從有漏轉變成無漏。前五識變爲無漏的時候,是一下子就變,而不是慢慢地變,是突變,非漸變。因爲離開第八識轉成的根本智,就沒有前五識轉成的後得智,所以第八識轉的時候,前五識也跟著轉;好象手掌和手背一樣,本身是同一個東西。

  「圓明」是指第八識轉成爲「大圓鏡智」,它是透徹、圓滿而光明的;這就叫做無垢識,又叫做清淨識,也叫做離垢識,或叫做無漏識,類似的名詞很多。

  凡夫的前五識是依五相對塵境,一定是有漏的。「有漏」的意思,是指功德不能夠圓滿,生長的功德會一直漏掉;因爲有漏洞,所以永遠不會滿。如果能夠圓滿了,從此都不會再漏失,那就是無漏。

  因爲凡夫是依五根而起,所以是有漏的、有垢的。諸佛是在金剛道後,空去異熟識而成無漏智,便是根本智;再依後得智而使用五根,發揮救度衆生的功能,便是無漏的成所作智。

  叁類分身息苦輪

  「叁類分身」所指的是:

  1、隨類應化身,是叁乘普被,五趣同沾。

  2、丈六紫金身,是爲大乘資料位菩薩、二乘人、凡夫示現。

  3、千丈盧舍那身,是爲大乘四加行位菩薩示現。

  第一類的隨類應化身,又分成兩種:一種是投胎化身,一種是變化身。「變化身」是忽隱忽現,一下子顯現給你看,一下子又看不到,可變化爲種種身。「投胎化身」,譬如釋迦佛也一樣的經過入胎、住胎、出胎的過程。隨類應化身是爲了度五趣中的任何一趣,不一定是現佛身,可能現菩薩身,現二乘人身,也可能現女身、男身,現老人、小孩,甚至現畜生身、餓鬼身、地獄身等。

  第二類的丈六紫金身就如釋迦牟尼佛,也就是轉輪王身,具足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。現千百億化身的丈六紫金身,就是現佛身。

  第叁類的千丈盧舍那身又稱爲報身,是爲了度唯識大乘四加行位的菩薩。唯識法相宗的四加行位,是其修行五位中的第二位,第一資料位是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于此叁十心終了,將入見道位之前,有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的四善根,即名四加行位。到了初地的入心位,便是第叁通達位,亦即見道位。由初地之住心位起(地地皆有入、住、出的叁個心位)到第十地之出心位,皆名第四修道位。第五佛位即是究竟位。唯于資料及加行二位,須由前五識轉變的成所作智以叁身化度。到了通達位,已非成所作智度化的境界。

  「息苦輪」是因五趣衆生,流轉生死,頭出頭沒,永無了期。諸佛慈悲,他們雖已永脫苦輪,仍以叁類分身,在叁界五趣中普度衆生。叁界之中,雖也有苦有樂,由于未脫生死,往往受樂之時,已造受苦之因,或者受樂之後,又要接受苦的煎熬。

  叁界五趣衆生之中,地獄、餓鬼、畜生叁趣,唯苦不樂或多苦少樂,人趣有苦有樂;欲界天享受物樂,色界天住禅定樂,無色界天雖無苦樂受,仍未脫離苦輪的範圍,一旦定力退失,還墮于苦境受苦。

  

  第六識頌釋義

  第六識是依意根起,故名意識。意根不同于四大所造之前五根,故非色法,乃爲心法。小乘以前念的意識爲意根,大乘以八識中的第七識爲根,前六識均系依根起,六根對六塵起六識,各各皆以其所依之不同的根,而得六個不同的名,即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個識。下面所釋第六意識的功能,共有叁頌十二句。

  叁性叁量通叁境

  此句頌文是說第六意識,通于善、惡、無記的叁性,通于現量、比量、非量的叁量,通于性境、帶質境、獨影境的叁境。

  在解釋頌句之前,先介紹第六意識的性質及功能。此第六意識,是遍緣識,能緣一切有爲及無爲諸法。以其作用很廣,故有多種名稱,可以分作兩大支:

  (一)五俱意識:第六意識與前五識同時生起時,即得此名。若五俱意識可以明白清楚地了知境界時,名爲「明了意識」。在明了意識中若與前五識同時俱起,並且同緣五識的境界者,名「五同緣意識」;若僅與前五識中的某一識俱起,則名「不同緣意識」。

  (二)不俱意識:第六意識不與前五識同時俱起時,也分兩…

《探索識界 八識規矩頌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六波羅蜜講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