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類:其一,若第六意識僅與前五識中的某一個識俱起,且于緣境後相續現行,則名「五後意識」。其二,若第六意識不與前五識的任何一識俱起,而是單獨的生起,名爲「獨頭意識」;在此獨頭意識中,又分有四種:
1、定中獨頭意識:與色界、無色界的一切定心俱起者。
2、獨散意識:單獨觀起的回憶過去,思考未來,或加比較、計度、分別的意識。
3、夢中獨頭意識:是于睡眠之時,現起的分別意識。
4、狂亂獨頭意識:失心瘋狂,神智錯亂時的意識狀態。此又有真亂意及似亂意兩類。
此第六意識,是借五緣發生:境、惡作、不共依的第七識、共依的第八識、親因緣的種子。此識遍與五十一個心所相通,故具善、惡、無記的叁性。唯在熟睡、悶絕、無想定、無想天、滅盡定等五位,此識即間斷而暫時不起。
此第六意識通于叁量者,例如與前五識俱起,或定中所起,即是現量;不與前五識俱起的意,爲分別、計度、尋思,即爲比量;若爲夢中獨頭或無根的猜測疑慮,則爲非量。
此識通于叁境者,例如現量取境,即是性境;比量、非量所取之境,即爲帶質境及獨影境,例如隨前五識計度瓶或衣等,爲帶質境,泛憶瓶及衣等之過去相或未來相,即爲獨影境。
叁境中的性境,又分爲兩種:(1)勝義性境,就是佛及開悟的聖人,所體現的境界,那是即相而離相的,即我而離我執的。(2)世俗性境,是與前五識俱起時所見的,以及定中所起的現量境。
帶質境也分爲兩類:(1)真帶質,是以心緣心,譬如第七識緣第八識;因爲第八識是業種所藏,它是實實在在的。「以心」的「心」是第七識,「緣心」的「心」是第八識;這與外在的境沒有關系,這是內在的作用,所以是真的。(2)似帶質,是以心緣色,例如散心獨頭意識是比量,其中帶有前五識所緣境的印象,加上第六識所産生的種種想象,雖有前五識現量的質,可是透過第六識,就可能有加油添醋的成份了。
獨影境不是隨境而生,是獨立生起的影像,亦分有兩類:(1)有質獨影境,如水中的月。(2)無質獨影,如兔子的角。
叁界輪時易可知
這句頌文是說,有情衆生輪轉于叁界九地,皆有第六意識,很明顯也很容易知道此識的存在。第七和第八識雖然也遍通叁界九地,可是非常微細而不容易被知道。
第六識在叁界九地中,下到地獄,上至非想非非想處天,都有它的存在。故不像前五識,到第二地初禅天爲止,最多只有眼、耳、身的叁個識,再往上去便沒有前五識了。
相應心所五十一
這句頌文是說,全部的心所有五十一個,與第六識個個相應。在叁界的活動裏,八個識之中表現力最強的就是第六識。由于第六識強烈運作的功能,産生了在叁界中流轉生死的結果。它很可惡,但也很可愛。造種種惡業是由它出頭,造種種善業也是由它出面,墮落以它爲禍首,修行也是它的功勞。它可以使我們浮沈于生死,也可以使我們出離生死。所以五十一個心所,無一不與第六意識相通。
第六意識與全部心所之間的關系極爲密切,至少有四點:
1、它與心所同時而起。
2、它與心所同一所依根。
3、它與心所同一所緣境。
4、它與心所的叁量行相俱同。
善惡臨時別配之
這句頌文是說,五十一個心所不是同時俱起,而是臨時臨緣各別與之相應生起;隨善意識時即有善心所與之俱起,隨煩惱意識時,即有不善心所與之俱起,故謂「善惡臨時別配之」。
善惡心所相互違背,故不能同時生起,否則第六意識就不能分別善惡之境了。不過,除了煩惱及不善兩者不能並起之外,其余的遍行、別境、不定叁者,皆可並起。然而同類的善心所十一個,可同時俱起,體俱隨順故。
煩惱法中,有可俱起,有不俱起。無明、大隨煩惱,與一切煩惱俱起;貪、瞋、癡、小隨煩惱,則不俱起,以行相違故;非計量境,慢不生起;中隨煩惱,遍不善心,不遍染心。故諸煩惱非一切俱。
總之,善與不善,不可能同時俱起,其余同類不相違者之間,或有或不有同時俱起。
性界受叁恒轉易
第六意識不是一類相續,而是經常轉變生起的,故謂「恒轉易」。例如善時忽生一惡念,惡時也可能忽起一善念;喜時可能忽生一憂念,憂時也可能忽起一喜念等,正如俗謂「喜怒無常」,思想、念頭經常與不同性質類別的心品離合無常。
此句頌文的「性、界、受」,是指第六意識通于善、惡、無記的叁性;通于欲、色、無色的叁界;通于苦、樂、舍的叁受,加上憂及喜,而爲五受。
「恒轉易」的意思,不僅是第六識心猿意馬,經常變動其相應的心品,也由于第六意識製造出種種業因,成爲第八識的種子,然後接受不同狀況及趣別的果報,在叁界五趣中,經常流轉變動不已。
叁性及叁界在前面已解釋過了。至于五受,是什麼意思呢?
五受是指苦、樂、憂、喜、舍,前五識只有苦、樂、舍叁種受,第六意識則有五受。因爲喜和憂是一種思慮功能,非前五識所有。受了苦以後會擔憂,受了樂以後會有喜悅,乃是第六意識的作用,非前五識所能及。前五識的叁受是根身受,第六意識的五受是心意受。
根隨信等總相連
這句頌文是說,第六意識總是與根、隨、信等心所,以及與遍行、別境、不定內外相連在一起。
「根」是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惡見的六個根本煩惱。「隨」是二十個隨煩惱。「信」是善法之一,「信等」的意思是包括十一種善法,還有包括遍行五個、別境五個、不定四個等。
動身發語獨爲最
這句頌文是說,第六意識在發動身業及語業的功能方面,于八個識之中是獨一無二最最有力的。通常所謂造業,都說是身、語、意的叁業,詳細一點說,是身叁業、語四業、意叁業,合稱十業;作惡稱爲十惡業,行善稱爲十善業。十業之中,形之于外的是身業及語業,動之于內的是意業,所謂意業,便是第六意識的功能。因此也可以說,人的作威作福、吃苦受難,或者廣修諸善,上天堂、下地獄,乃至希聖希賢、作祖成佛,所有一切行爲,都是由于第六意識的「動身發語」而來。
叁業內外相應,才能成爲造業的事實,與第六意識相應的「思」是業的自體。所謂「思」者,是遍行心所,以造作爲性,趨役自心,于善、不善、無記諸事,加行爲業,是故此「思」心所,爲業的自性。業雖即是思,思亦必有所依的心王,第六意識便爲「思」之所依,而來發動身業及語業。
第六意識,具有了別、審慮、決定、謀斷的功能:
1、諸有情以六種識與外境界相接,即有「了別之思」生起。心知于己有益或有損,有利者立即以語反應,或用身手接取;有損者立即以語抗拒,或用身手逃避。
2、若遇繁複重大的境界當前時,第六意識必于此當前的境界,生起「審慮之思」,衡量其利害、輕重、得失、善惡、是非,以及采取何種必要行動的次第先後。
3、審慮之後,乃起「決定之思」,下定決心,采取一定的身業及語業來完成其行動,以因應處理當前境界的狀況。
4、第六意識所起的「謀斷之思」,即是意業對于某一境界的完成。
由于意業是身語二業的根本,所以一切諸業,無一不是依此第六意識爲根本,造業亦必依第六意識。遍行心所雖遍于八個識,卻唯獨第六意識造業,因爲第八識的功用在于執持種子,第七識的功用在于執第八識的見分爲我,故雖同助第六識的業力,自識卻不造業。前五識,了別外境,對于發動身語二業確有勝用,但亦僅爲第六識的資助,不能直接發動身語。直接發動身語二業,唯有第六意識,是故頌文要說「獨爲最」了。
引滿能招業力牽
這句頌文是說,第六意識造了引業及滿業,便能以此業力,而將自己的八識牽往叁界五趣,隨業受報。
從造業受報的結果而言,業力分爲兩類:
1、引業:能招引五趣之總報。例如所造的殺業重者,多分能引地獄報;盜業重者,多分能引餓鬼報;淫業重者,多分能引畜生報;十善業能引人天報;世間定業能引色界及無色界報。衆生造同類業受同趣報及同類報,稱爲「共業」所引。
2、滿業:能招引五趣的別報。例如同生人中,各人的根身俱有缺,有健康有多病,命根也各有夭壽的差異,資産財物亦有貧富不等,社會地位亦有貴賤之殊。同生天中,隨著各人所造的「別業」不同,以致福報亦有優有劣;同生地獄、餓鬼、畜生中,受苦的程度,亦有輕有重,受苦的期間亦有長有短。
一切衆生既是造引業受總報,造滿業受別報,可知引業爲生,滿業爲輔,引業的力量強于滿業。
頌文的「能招」是招引接受總別二報,「業力牽」是說衆生之所以生死相續、流轉五趣,都是由于第六意識所造引滿二業力所牽引。
另外以造業的輕重程度而言,又有「定業」及「不定業」之別。
1、定業:造作重大惡業,是必定會受特定的苦報之因;造作重大的善業,是必定會感受欲樂福報之因。受報的時機又分爲叁種:(1)造因的當世所感果報,稱爲華報,其業名爲順現受業;(2)隔世轉生特定的某趣,稱爲果報,其業名爲順生受業;(3)報盡再次轉生,仍受余果,稱爲余報,其業名爲順後受業。其中招引果報的定業是引業,招引華報及余報的定業,則爲滿業。
2、不定業:不論惡業、善業均有不定之業,由于業力微弱,故不必感受果報,應屬于滿業。其業名爲順不定受業。
業的分類法,除了依據感果的分類,名爲引滿二業、定不定二業、共別二業。若依成立分類,意業爲故思業,身語二業爲不思故業;若依價值分類,則有善、惡、無記叁業;若依性質分類,則有福業、非福業、不動業。
發起初心歡喜地
上面兩頌是說明第六意識在叁界之中輪轉五趣時所扮演的角色,這一頌則是說明第六意識進入通達(…
《探索識界 八識規矩頌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