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探索识界 八识规矩颂讲记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类:其一,若第六意识仅与前五识中的某一个识俱起,且于缘境后相续现行,则名「五后意识」。其二,若第六意识不与前五识的任何一识俱起,而是单独的生起,名为「独头意识」;在此独头意识中,又分有四种:

  1、定中独头意识:与色界、无色界的一切定心俱起者。

  2、独散意识:单独观起的回忆过去,思考未来,或加比较、计度、分别的意识。

  3、梦中独头意识:是于睡眠之时,现起的分别意识。

  4、狂乱独头意识:失心疯狂,神智错乱时的意识状态。此又有真乱意及似乱意两类。

  此第六意识,是借五缘发生:境、恶作、不共依的第七识、共依的第八识、亲因缘的种子。此识遍与五十一个心所相通,故具善、恶、无记的三性。唯在熟睡、闷绝、无想定、无想天、灭尽定等五位,此识即间断而暂时不起。

  此第六意识通于三量者,例如与前五识俱起,或定中所起,即是现量;不与前五识俱起的意,为分别、计度、寻思,即为比量;若为梦中独头或无根的猜测疑虑,则为非量。

  此识通于三境者,例如现量取境,即是性境;比量、非量所取之境,即为带质境及独影境,例如随前五识计度瓶或衣等,为带质境,泛忆瓶及衣等之过去相或未来相,即为独影境。

  三境中的性境,又分为两种:(1)胜义性境,就是佛及开悟的圣人,所体现的境界,那是即相而离相的,即我而离我执的。(2)世俗性境,是与前五识俱起时所见的,以及定中所起的现量境。

  带质境也分为两类:(1)真带质,是以心缘心,譬如第七识缘第八识;因为第八识是业种所藏,它是实实在在的。「以心」的「心」是第七识,「缘心」的「心」是第八识;这与外在的境没有关系,这是内在的作用,所以是真的。(2)似带质,是以心缘色,例如散心独头意识是比量,其中带有前五识所缘境的印象,加上第六识所产生的种种想象,虽有前五识现量的质,可是透过第六识,就可能有加油添醋的成份了。

  独影境不是随境而生,是独立生起的影像,亦分有两类:(1)有质独影境,如水中的月。(2)无质独影,如兔子的角。

  三界轮时易可知

  这句颂文是说,有情众生轮转于三界九地,皆有第六意识,很明显也很容易知道此识的存在。第七和第八识虽然也遍通三界九地,可是非常微细而不容易被知道。

  第六识在三界九地中,下到地狱,上至非想非非想处天,都有它的存在。故不像前五识,到第二地初禅天为止,最多只有眼、耳、身的三个识,再往上去便没有前五识了。

  相应心所五十一

  这句颂文是说,全部的心所有五十一个,与第六识个个相应。在三界的活动里,八个识之中表现力最强的就是第六识。由于第六识强烈运作的功能,产生了在三界中流转生死的结果。它很可恶,但也很可爱。造种种恶业是由它出头,造种种善业也是由它出面,堕落以它为祸首,修行也是它的功劳。它可以使我们浮沉于生死,也可以使我们出离生死。所以五十一个心所,无一不与第六意识相通。

  第六意识与全部心所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,至少有四点:

  1、它与心所同时而起。

  2、它与心所同一所依根。

  3、它与心所同一所缘境。

  4、它与心所的三量行相俱同。

  善恶临时别配之

  这句颂文是说,五十一个心所不是同时俱起,而是临时临缘各别与之相应生起;随善意识时即有善心所与之俱起,随烦恼意识时,即有不善心所与之俱起,故谓「善恶临时别配之」。

  善恶心所相互违背,故不能同时生起,否则第六意识就不能分别善恶之境了。不过,除了烦恼及不善两者不能并起之外,其余的遍行、别境、不定三者,皆可并起。然而同类的善心所十一个,可同时俱起,体俱随顺故。

  烦恼法中,有可俱起,有不俱起。无明、大随烦恼,与一切烦恼俱起;贪、瞋、痴、小随烦恼,则不俱起,以行相违故;非计量境,慢不生起;中随烦恼,遍不善心,不遍染心。故诸烦恼非一切俱。

  总之,善与不善,不可能同时俱起,其余同类不相违者之间,或有或不有同时俱起。

  性界受三恒转易

  第六意识不是一类相续,而是经常转变生起的,故谓「恒转易」。例如善时忽生一恶念,恶时也可能忽起一善念;喜时可能忽生一忧念,忧时也可能忽起一喜念等,正如俗谓「喜怒无常」,思想、念头经常与不同性质类别的心品离合无常。

  此句颂文的「性、界、受」,是指第六意识通于善、恶、无记的三性;通于欲、色、无色的三界;通于苦、乐、舍的三受,加上忧及喜,而为五受。

  「恒转易」的意思,不仅是第六识心猿意马,经常变动其相应的心品,也由于第六意识制造出种种业因,成为第八识的种子,然后接受不同状况及趣别的果报,在三界五趣中,经常流转变动不已。

  三性及三界在前面已解释过了。至于五受,是什么意思呢?

  五受是指苦、乐、忧、喜、舍,前五识只有苦、乐、舍三种受,第六意识则有五受。因为喜和忧是一种思虑功能,非前五识所有。受了苦以后会担忧,受了乐以后会有喜悦,乃是第六意识的作用,非前五识所能及。前五识的三受是根身受,第六意识的五受是心意受。

  根随信等总相连

  这句颂文是说,第六意识总是与根、随、信等心所,以及与遍行、别境、不定内外相连在一起。

  「根」是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的六个根本烦恼。「随」是二十个随烦恼。「信」是善法之一,「信等」的意思是包括十一种善法,还有包括遍行五个、别境五个、不定四个等。

  动身发语独为最

  这句颂文是说,第六意识在发动身业及语业的功能方面,于八个识之中是独一无二最最有力的。通常所谓造业,都说是身、语、意的三业,详细一点说,是身三业、语四业、意三业,合称十业;作恶称为十恶业,行善称为十善业。十业之中,形之于外的是身业及语业,动之于内的是意业,所谓意业,便是第六意识的功能。因此也可以说,人的作威作福、吃苦受难,或者广修诸善,上天堂、下地狱,乃至希圣希贤、作祖成佛,所有一切行为,都是由于第六意识的「动身发语」而来。

  三业内外相应,才能成为造业的事实,与第六意识相应的「思」是业的自体。所谓「思」者,是遍行心所,以造作为性,趋役自心,于善、不善、无记诸事,加行为业,是故此「思」心所,为业的自性。业虽即是思,思亦必有所依的心王,第六意识便为「思」之所依,而来发动身业及语业。

  第六意识,具有了别、审虑、决定、谋断的功能:

  1、诸有情以六种识与外境界相接,即有「了别之思」生起。心知于己有益或有损,有利者立即以语反应,或用身手接取;有损者立即以语抗拒,或用身手逃避。

  2、若遇繁复重大的境界当前时,第六意识必于此当前的境界,生起「审虑之思」,衡量其利害、轻重、得失、善恶、是非,以及采取何种必要行动的次第先后。

  3、审虑之后,乃起「决定之思」,下定决心,采取一定的身业及语业来完成其行动,以因应处理当前境界的状况。

  4、第六意识所起的「谋断之思」,即是意业对于某一境界的完成。

  由于意业是身语二业的根本,所以一切诸业,无一不是依此第六意识为根本,造业亦必依第六意识。遍行心所虽遍于八个识,却唯独第六意识造业,因为第八识的功用在于执持种子,第七识的功用在于执第八识的见分为我,故虽同助第六识的业力,自识却不造业。前五识,了别外境,对于发动身语二业确有胜用,但亦仅为第六识的资助,不能直接发动身语。直接发动身语二业,唯有第六意识,是故颂文要说「独为最」了。

  引满能招业力牵

  这句颂文是说,第六意识造了引业及满业,便能以此业力,而将自己的八识牵往三界五趣,随业受报。

  从造业受报的结果而言,业力分为两类:

  1、引业:能招引五趣之总报。例如所造的杀业重者,多分能引地狱报;盗业重者,多分能引饿鬼报;淫业重者,多分能引畜生报;十善业能引人天报;世间定业能引色界及无色界报。众生造同类业受同趣报及同类报,称为「共业」所引。

  2、满业:能招引五趣的别报。例如同生人中,各人的根身俱有缺,有健康有多病,命根也各有夭寿的差异,资产财物亦有贫富不等,社会地位亦有贵贱之殊。同生天中,随着各人所造的「别业」不同,以致福报亦有优有劣;同生地狱、饿鬼、畜生中,受苦的程度,亦有轻有重,受苦的期间亦有长有短。

  一切众生既是造引业受总报,造满业受别报,可知引业为生,满业为辅,引业的力量强于满业。

  颂文的「能招」是招引接受总别二报,「业力牵」是说众生之所以生死相续、流转五趣,都是由于第六意识所造引满二业力所牵引。

  另外以造业的轻重程度而言,又有「定业」及「不定业」之别。

  1、定业:造作重大恶业,是必定会受特定的苦报之因;造作重大的善业,是必定会感受欲乐福报之因。受报的时机又分为三种:(1)造因的当世所感果报,称为华报,其业名为顺现受业;(2)隔世转生特定的某趣,称为果报,其业名为顺生受业;(3)报尽再次转生,仍受余果,称为余报,其业名为顺后受业。其中招引果报的定业是引业,招引华报及余报的定业,则为满业。

  2、不定业:不论恶业、善业均有不定之业,由于业力微弱,故不必感受果报,应属于满业。其业名为顺不定受业。

  业的分类法,除了依据感果的分类,名为引满二业、定不定二业、共别二业。若依成立分类,意业为故思业,身语二业为不思故业;若依价值分类,则有善、恶、无记三业;若依性质分类,则有福业、非福业、不动业。

  发起初心欢喜地

  上面两颂是说明第六意识在三界之中轮转五趣时所扮演的角色,这一颂则是说明第六意识进入通达(…

《探索识界 八识规矩颂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六波罗蜜讲记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