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波罗蜜讲记
圣严法师著
什么叫做波罗蜜?
布施波罗蜜
持戒波罗蜜
忍辱波罗蜜
精进波罗蜜
禅定波罗蜜
般若波罗蜜
结论
什么叫做波罗蜜?
佛法是从理论的方向来认识,以及从实践的方法来体验。分成基础的佛法和发展的佛法。
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,并没有小乘和大乘的佛法之分。而是在佛涅槃一百多年之后,才有小乘部派的佛教,又经过三、四百年,有了大乘佛教的出现。然而,大乘佛教看部派佛教,甚至于原始佛教,都认为是小乘佛教,这是很不公平的。
以大乘佛法的立场来说,修四圣谛、三十七道品是小乘;修四摄法及六波罗蜜的,才是大乘的佛法。其实,在原始圣典《阿含经》中,可以看到四圣谛、三十七道品,同样也有六度。因此,六波罗蜜的名词并非大乘佛教专用,而是在基础的圣典里就有。
因此,虽然是有大乘及小乘的说法,可是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的法门,并没有分别,问题在于是否发了无上菩提心。如果只是准备在这一生或少数的几生之中,完成解脱道而进入涅槃,这是小乘思想。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人,即使进入涅槃,也是不来不去的;既不贪恋生死,也不厌离生死。像文殊、普贤、观音、地藏等诸大菩萨,都是没有准备成佛,而是永远做菩萨,永远度众生;这跟仅仅发愿在修行之后,得解脱,入涅槃,是不一样的。
但是,也有两种人并不想离开这个世间。一种人是认为世间太可爱、太有趣了,有男有女,吃喝玩乐什么都有,好享受、好快乐,舍不得离开,事实上,舍不得是办不到的。另一种是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人,他看到这世间上的人,不清楚什么是苦?什么是烦恼?还在彼此互相伤害,于是他要帮助所有众生,将他们从醉生梦死的烦恼之中唤醒,甚至在最后一个众生未醒之前,也不成佛。
事实上,除了六度之外,只要是无为无漏、有为无漏的佛法,都叫做波罗蜜;所谓无漏,就是无我的、无私的。而三十七道品、四圣谛,就是让我们从烦恼的娑婆世界,度脱至永无痛苦的涅槃,自然这也是波罗蜜。但是,站在大乘菩萨道的立场来看,只度自己是不够的,必须要度一切的众生,这才真正叫做波罗蜜。
除了少数人,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私的,只会考虑先度自己。有一次我讲到六波罗蜜,一位居士听到我说要发无上菩提心,就对我说:「师父!我已经是自顾不暇,连自己都帮不了,还叫我发愿心去帮助人,请您还是给我一个方法,让我先得到解脱就好了!」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吧?
依佛法的观点来看,如果只是用自利的方式来利益自己,得到的利益不仅很小,而且是不可靠的,但是用利他的方式来利益自己时,得到的利益才是最大最可靠的。
诸位都有家庭,如果你在家里是一位非常自私的人,占尽了所有的好处,那么,你与家人的关系就可想而知了。相反的,如果你能处处考虑到、照顾到家人的福利,使他们的生活快乐及幸福,此时,你在家里也一定是受到欢迎、受到照顾的。
佛法主张,以度人来度自己才是最可靠的方法。因此,基本上六度就是在度自己,可是着手的方法和着眼点都是在度他人。六度是什么?就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。以此六种修行的方法,来破除二种我执而断二种生死之此岸,度越至二种涅槃的彼岸。
「我」有两种。第一种是对于我们身体的执着,这个生命的我是五蕴构成的,就是一般人所讲的物质和精神,而生命就是我们起烦恼的根源,断除了我执,智慧才能出现,这叫「我空」,也叫「人无我」。第二种是不再害怕生死的现象,生与死,不论是可爱或可怕的,都要超越它,能出生死而不厌离生死,这叫「法空」,也叫「法无我」。
「生死」也有两种。第一种是分段生死,是一生一生的投胎出生,然后死亡,一段一段的生与死,这是普通的凡夫。第二种是已经到了初地以上的菩萨,菩萨有十波罗蜜,从初地至十地为止,由于他的功德每一地都在变,法身慧命不断在成长中,这叫变易生死,一直到成佛,变易生死也就结束了。
布施波罗蜜
「布施」是什么?在《阿含经》里有六度这个名称,也有六度修行的项目,但是到了大乘经典《般若经》及《大智度论》时,讲得更为详细。
经典中谈布施
以下介绍几部经典有关布施的记载。(一)《大品般若经》序品第一云:「菩萨摩诃萨,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,以无所舍法,应具足檀那波罗蜜(d
nap
ramit
),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。」(二)《大智度论》卷十四云:「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,以三施对治悭贪,除却贫穷。」(三)《大智度论》卷三十三云:「净施──不为世间名利福报,但为出世善根及涅槃之因。不净施──以妄心求福报、行布施。」(四)《菩萨善戒经》卷一云:「笔施、墨施──用助人写经。经施──刊造经版。说法施──说法度众。」(五)《贤愚经诸经集》卷四云:「施远来者;施远去者;施病瘦者;施饥饿者;施知法人。」(六)《俱舍论》卷十八云:「施客人,羁旅他乡;施旅行人;施病人;施看病者;施园林;施常食;随时施、随其所应而施衣食。」(七)《俱舍论》卷十八又云:「有漏世间法:随至施──随近己至,方能施与;怖畏施──遇到救灾厄,欲其静息而行布施;报恩施──昔得彼施,再还施彼;求报施──先施与人,再求返报;习先施──习于家族先人的家法而行惠施;希天施──希求生于彼天而行施;要名施──希美名而行布施。无漏世出世法:为庄严心施──为资助禅定瑜伽,为得涅槃上义而行布施。」
有相布施、无相布施
开始修行,不论是自利或是利他,布施是最容易的,也最能让自己或他人立竿见影,感到欢喜。布施又分有相布施及无相布施,有相布施是有原因、有目的,可能为了还债、投资等种种理由,是以求自我利益而布施。譬如说,我亏欠了某人,但是他不要我还或是报答,我只有拿一些钱或东西,送到教堂、寺院、慈善机构,这样的布施,是因为觉得欠了人家的情,想办法为他做一件好事,了去自己心中的牵挂。
曾经有一位演员,因为他的太太对他很好,问她需要什么东西来感谢回报她时,他太太却说﹕「送我最好的东西,就是参加圣严师父的禅七。」这位演员真的来了。禅七结束后,我问他为什么来禅七,他说:「还债的!」竟然也有这样的布施,但是这种布施也很好啊。
有相布施,第一种是希望得到社会大众给他一个好的名声;第二种是现在布施,希望在年纪大一点时,人家来回报他、感谢他;第三种是因为宗教信仰的缘故,希望在这一生布施之后,有财产存在天国里,等着去享受。
有相布施好不好呢?其实也不错,总比有些不布施的人,专门拿人家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要好多了。
无相布施的意思,只是为了布施而布施,布施之后,还要做「三轮体空」的观想﹕「没有东西可布施,没有接受布施的人,没有做布施功德的自我。」布施与无相、无为相应,即为解脱道,布施与菩提心相应,即为菩萨道。布施行在自利来说,可增上自我的福德智慧;在利他来说,则是增上众生的福德智慧。因此,现代的人应当多行布施。
三种布施
布施有三个项目:财施用物质和金钱的布施。又可分为四种:金钱、物质、时间、知识。甚至还有身体的布施,例如把自己的皮肤移植给受伤的人,捐器官、捐血液给需要的患者。法施是用佛法来布施。「法」就是缘起法及因果法,这是佛法的根本。所谓「此有故彼有,此无故彼无」,知道缘起,懂得缘起,一个影响一个,这叫因缘法。种何因得何果,生死法是有漏因果,解脱法是无漏因果。无畏施使恐惧害怕的人,不再害怕。譬如说有人怕穷、怕死、怕犯罪、怕世界末日、怕地球毁灭。事实上,佛经里告诉我们,除了这个地球,还有无量的他方世界。因此,我常告诉别人,遇到困难时,要「面对它、接受它、处理它、放下它」,真的没有办法时就不管它,也没有什么好怕的了。
龙树菩萨在《大智度论》中说,布施是可以对治悭贪,除却贫穷。当我们有布施心时,自然就会去努力耕耘、去生产、去成就。譬如大家没有水喝,你发心发愿去挖井,或到山里找泉水、找河流,结果给人家越多,自己得到的也越多。
持戒波罗蜜
「戒」在佛教来说,基本的有五项,称为五戒,如果不能全部受持,受持三条、四条也是可以的,愿意受多少就算多少,这是和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。受戒时有个「戒体」,戒体是特殊的名词,为什么菩萨戒可以一受永受,而声闻戒只能一生受,这是因为戒体观念的不同。
《大品般若经》序品第一云:「菩萨摩诃萨……罪不罪不可得故,应具足尸罗波罗蜜(śilap
ramit
)。」在《璎珞》、《华严》、《文殊》、《梵网》诸经及《智论》、《唯识》、《瑜伽》诸论中,均提到声闻四品戒及菩萨二品戒。
声闻戒
声闻戒属于色法,小乘有部宗认为,色法即是在受戒时,身口二业有发显之表色,以及依四大而生,以身口为缘,有防非止恶功能的,名为无作色、无表色。色法是物质的,当物质的身体死亡或消失,即使不舍戒,戒自然不存在,戒体也就没有了。
声闻戒有在家戒及出家戒,共有四种戒品。在家的五戒与八戒,出家的十戒与具足戒。在家戒又叫世间戒,重于身口二业的现行,《增一阿含经》卷二十〈声闻品〉之一云,五戒得分分受,萨婆…
《六波罗蜜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