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乱等五障,远离欲爱,心能寂静审虑,住于有寻、伺、喜、乐之情态。
初禅具五支:觉(寻);观(伺);喜(离欲界恶,心喜受);乐(经部为眼、耳、身之三识的乐受,有部不许定中有眼、耳、身之三识,仅有意识,故为轻安乐,非乐受也);一心(心一境,离欲界而生色界的离生喜乐地)。《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》云:五支中的寻及伺为对治支,喜及乐为利益支,心一境为自性支。二禅特相呵弃初禅之觉、观(寻、伺),二禅、三禅、四禅无八触十功德,已转欲界为色界。二禅离寻、伺,住于信相明净喜乐之情态,可对治初禅之贪、寻伺、苦、掉、定下劣性等五障。
二禅具四支:内净(《俱舍论》以为五根中之信根,深信受胜实之功也,净为信相,故曰净;属心故内);喜;乐(意识功能,是轻安乐,非乐受);一心(定,此为色界的定生喜乐地)。在此四支中的内净为对治支,喜与乐为利益支,心一境为自性支。三禅特相呵弃二禅之喜受而得。三禅离喜、乐,具正念、正知,住于自地之妙乐。可对治二禅之贪、喜、踊跃、定下劣性等四障。
三禅具五支为:舍(行舍之心所而非舍受,舍前之轻安,住不苦不乐);念(三禅之乐极胜,为不染着,故要正念,离邪念之心所);慧(三禅之乐极胜,为不染着,故要正慧,离邪慧恶见之心所);乐(意识之乐,离二禅之喜乐,尚有自地之喜乐);一心(寂然在定,心一境性,此为色界的离喜妙乐地)。在此五支之中的舍、正念、正知(慧)三支为对治支,乐为利益支,一心为自性支。
四禅特相呵弃三襌之乐受而得。四禅脱离身心之乐,住于不苦不乐,名为极善清净。可对治入出息以及三禅之贪、乐、乐作意、定下劣性等五障。
四禅具四支为:非苦非乐(中受,非为五受中的舍受);行舍(舍第三禅之喜乐,非忧悔也,住平等心所,非苦非乐);念(念下地之过,自己之功德长养之,念清净即为舍念极善清净);一心(心一境性,犹如钟,犹如清水,此为色界的舍念清净地)。在此四支中的舍清净及念清净为对治支,不苦不乐受为利益支,一心为自性支。
初、二、三禅为有动定,尚有寻、伺、苦、乐、忧、喜、入息、出息等八灾患故;四禅为不动定,非为八灾患所动故。
世间四禅定亦为修出世禅的共道:(一)四禅定为四无量心之依地,喜无量心,为喜受摄,故依初;二静虑;余三慈悲舍的无量心,总依六地,离瞋害等四障。(二)四禅定为八解脱之依地,八解脱、八胜处、十一切处的三法,为远离三界贪爱之出世间禅。八解脱的初二解脱,依初二静虑及未至之中间;第三净解脱,依第四静虑;此外的五解脱依四无色定及灭受想定。(三)四禅定为八胜处之依地,初四胜处依初二静虑,后四胜处依第四静虑。
八解脱为十一切处(十遍处)之依地,即是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识之六大,青、黄、赤、白之四显色;前八项为八解脱中的第三净解脱,以无贪为体。依第四静虑可缘欲界之假四大及四境之色;后二者顺次以无色界之空无边及识无边为自性,以各别自地的四蕴为境。
四空处定
「四空定」又名四无色定。此四空处,于五蕴中无依报之色蕴国土,唯正报之受、想、行、识四蕴的假合而无色身,唯依不相应法的命根、众同分之相续。下面说明四种无色界的四空处定:空无边处定厌离第四禅的染法,舍色想而缘无边之处空心,与空无边相应。识无边处定厌离空无边处之染法,舍其虚空,缘内识,心识无边,心与识无边相应。无所有处定厌离其识,更观心识无所有,心与无所有相应。非想非非想处定前之第二识处是有想,第三无所有处是无想。至此第四,舍前之有想故名非想,舍前之无想,故名非非想。又因其已无粗想故曰非想,非无细想故曰非非想。行者于此定中,如痴、如醉、如眠、如暗,无所爱乐,泯然寂绝,清净无为。
三等至
世出世间共有「三等至」,亦名三禅定:味等至又名味定。与爱相应,爱与定相似,定者于所缘境流注相续,味着其境,故名味等至。乃是有漏的世间定。净等至又名净定。与无贪等之白净法相应,起有漏世间之诸禅定。此善之有漏定、有垢、有浊、有毒、有刺﹔虽然有漏有过失,却有少分之净。此与烦恼相违,引发无漏之胜义、顺于圣道,为无漏之眷属故。无漏等至又名无漏定。是出世间定,不缘爱,无味着,是最高极妙的善定。得此定已,则心不动不散,能起无漏真正之智力。
四禅四空为八等至。以此三等至配八等至,前七等至,皆可有此三等至,唯第八等至(非想非非想处)由于昧劣,不起无漏等至,仅有味等至、净等至。
三三摩地
禅定又名「等持」,亦称三摩地,有两大类:(一)以寻伺相配而言:
1.有寻有伺三摩地,初静虑及未至定所摄。
2.唯寻无伺三摩地,中间静虑摄。
3.无寻无伺三摩地,第二静虑之近分定,以上诸定至非想非非想处定摄。(二)以等持相应具起之行相而言,即为三三摩地,亦名三解脱门:
1.空三摩地,与四谛、十六行相(八忍八智)中之苦谛下的空行相及非我行相,相应之等持。以空行相,空我所见;以非我行相,空我见。对治有身见者。
2.无相三摩地,与灭谛下之灭行相、静行相、妙行相、离行相,相应之等持,即缘灭谛涅槃之法;涅槃者,无十相故。无十相即为无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之五境;无男、女之二相;无生、异、灭之三有相,故名无相。
3.无愿三摩地,与集谛下之因、集、生、缘之四行相,道谛下之道、如、行、出之四相,苦谛下之非常、苦之二相,相应之等持。
禅定与七加行位
禅定与「七加行位」之关系:三贤、四善根,合为七加行,又名七方便,修此而发无漏智。因定起智,以智断惑,以无漏智证得圣果。但在到达圣果之前,必须有漏之方便道。修道之前,以智断惑,以无漏智证得圣果。先要身器清净:(一)身心远离,身离恶友,心离不善寻伺。(二)喜足少欲,饮食、衣服、喜足、少欲、无贪。(三)住四圣谛,1.衣服喜足圣种;2.饮食喜足圣种;3.卧具喜足圣种;4.乐断烦恼、乐修圣道圣种。前三项为助道之生具(止贪),第四项为助道之事业(灭贪)。
三贤位为外凡,四善根为内凡。外凡位为散善,唯在欲界;内凡位为定善,必起色界之定。三恶趣无般若,欲界诸天不知厌苦,不属外凡三贤位。无色定不为见道所依,故亦不顺内凡四善根位。色界定之中,上三近分定,亦非见道所依,不顺四善根。四根本定的四静虑、未至定与中间定,合为六地,为四善根所依。无漏道的前方便,须以欲界身修,见道亦修欲界身。若无欲界身,不知厌苦(非生理心理之痛苦,乃不满足现实的生存状态),以有欲界身,厌苦心强烈,向上心亦强烈,故易为道器。
三贤外凡位
何谓「三贤外凡位」:(一)五停心是修止(奢摩地),有不净观,对治贪婪心;慈悲观,对治瞋恚心;缘起观又名十二因缘观,对治愚痴心;界分别观,观身心为六大和合,对治我执之见;数息观,对治散乱心。(二)四念住又名四念处,其有别相及总相,别相念住是修观(毘婆舍那)。四念住以空慧为体,能以慧力使念住于所观之处。顺着四念住,对治四颠倒见之方法有: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。又分有自相别观及共相别观的两种:
1.自相别观者,观身、受、心、法的各各自性。身之自性是四大种与四大所造色;受之自性是领纳违、顺、俱非之境的心所;心之自性是由六识心王集起者;法之自性是除了身、受、心之外,基于其他诸法所行之方法。
2.共相别观者,观身、受、心、法之共相,其各各皆为观非常、苦、空、非我之方法。观身是有为法,一切有为法皆是非常的;一切有漏法都是苦的;一切法同为空的,又是非我的。观心、观受、观法,亦皆相同。(三)四念住的总相念住,也是修观。以自相及共相观之,又有杂缘及不杂缘之分。
杂缘是「法」念住,须杂身等念住来观。不杂缘是身、受、心之三念住,不须杂缘其他念住而观。换言之,法念住是杂缘,身受心的三念住是不杂他缘即可观的。总相念住,是从杂缘身、受、心、法,进一步,总缘此四境,是非常、苦、空、非我的观位。乃为四谛观之初门,仅修四行相,不过是观苦谛之一境而已。
四善根内凡位
何谓「四善根内凡位」:(一)暖法:修了总相念住后所生之善根。有下中上的三品,皆具观苦、集等四圣谛,修苦、空等十六行相「八忍八智」之位。入此位者,纵然退堕所得暖法,断善造无间业,堕于恶道,流转生死,不久之后,必到涅槃,已得圣火将生之前相故。(二)顶法:是暖法上品后念所生之善根。亦有下中上三品,皆具观四谛修十六行相。譬如上到山顶,乃进退之中间,或进而上忍位,或退而下于暖位,位至忍法已上,便无退法。(三)忍法:生于顶法上品之后念。亦有下中上三品,忍可决定四圣谛,为最胜之位。1.下忍,具观四谛行十六行相如前,则无毕竟堕于三恶道者;2.中忍,由是渐灭所缘之谛灭能缘之行相,谓之灭缘灭行,仅留欲界苦谛下之一行相;3.上忍,观前所余苦谛下苦之一行相,故此上忍位仅为一剎那间。(四)世第一法:生于上忍后念之善根,仅为一剎那间,故无下中上三品,与上忍位同,观苦谛苦之一行相,世间有漏法中无超于此观智者,故名世第一法。此位仅是一剎那的无间位,必生无漏智,入于见道位,离凡夫位而入圣位。
见道位
《俱舍论》是十六心相见道,《成唯识论》则是三心相见道:(一)观生空而起断粗大烦恼障之智。(二)观法空而起断所知障之智。(三)合观二空而起合观微细二障之智。
六度中的禅波罗蜜,本为大乘禅法,本文为了探其渊源,故将凡夫禅及小乘禅,一并介绍如前。至于大乘禅及如来祖师禅,内容深广,宜有专书讨论,本文暂不涉略。
般若波罗蜜
所有一切世间的十善业道、四襌、四无量心、四无色定、五神通等,都是由般若波罗蜜而出来的。由于般若波罗蜜的指导,才能使我们离苦得乐。
般若,就是要我们看一切事、一切物,当下就知道它是会变的,不是永恒的,随时要用无常、空、无我的观点来看一切。般若波罗蜜,也就是无相、无我,以及禅宗讲的无念、无心。这是从基本的观法无我、观行无常而来,知道任何的现象都是因缘和合、因果串连而成,如果能用这种观念,这种般若的眼睛来看世界的人与事,就可对治自己的烦恼,同时也能帮助众生离苦得乐,这就是慈悲了。因此,慈悲与智慧,必定是相连、相应的。
《大品般若经》序品云:「于一切法不着故,应具足般若波罗蜜。」观一切法悉皆如,俱证生空法空之无分别慧。
《大般若经》三十二〈赞般若品〉卷一七二又云:「舍利子,一切菩萨摩诃萨、独觉、阿罗汉等,皆由般若波罗蜜多得出现故。舍利子,一切世间十善业道、四静虑、四无量、四无色定、五神通,皆由般若波罗蜜多得出现故。舍利子,一切布施、净戒、安忍、精进、静虑、般若波罗蜜多,皆由般若波罗蜜多故。……一切佛、十力、四无所畏、四无碍解、大慈大悲、大喜大舍、十八佛不共法,皆由般若波罗蜜多出现故。」
又说:「如是布施、净戒、安忍、精进,静虑波罗蜜多,由此般若波罗蜜多所摄受故,名有目者。复由般若波罗蜜多之所摄受故,布施等一切皆得到彼岸名……非由布施……净戒……安忍……精进……静虑波罗蜜多所摄受故余五方得到彼岸名。但由般若波罗蜜多所摄受故余五方得到彼岸名,所以者何?诸菩萨摩诃萨要住般若波罗蜜多,方能圆满布施、净戒、安忍、精进、静虑般若波罗蜜多,非住余五能成是事。是故般若波罗蜜多,于前五种,为最为胜,为尊为高,为妙为微妙,为上为无上,无等无等等。」
由以上经文中得知,前面所讲的五种波罗蜜,都是由般若波罗蜜所摄受。没有般若,即使修行布施、持戒、安忍、精进、禅定,也只是修世间有漏善法,而非无漏解脱的佛法,无法从生死的此岸,到达涅槃的彼岸。因此,观念的指导以及认识的分别,必定要靠般若智慧;般若波罗蜜,等于是六波罗蜜之中的指北针。
结论
六波罗蜜是菩萨道,菩萨道是庄严佛道的,用什么来庄严佛道呢?就是用福用慧,福慧圆满,就是佛果的圆满。
《解深密经》卷四中提到,六波罗蜜可分为两类:
前三度为饶益有情类:由布施故,有情摄受资具;由持戒故,不行损害逼恼有情;由忍辱故,能忍彼之损害逼恼利益有情。
后三度为对治烦恼:由精进故,未断之一切烦恼永伏,虽未断一切随眠,却能勇猛修诸善品,不为烦恼所动;由静虑故,永伏烦恼;由般若故,永害随眠。
《解深密经》卷四又说,六波罗蜜为三学所摄:施、戒、忍的三度,是增上戒学;禅是增上心学;般若是增上慧学;精进则通于以上三学。《菩萨地持经》卷十说,精进亦是增上戒学摄。由以上的经典得知,六波罗蜜就是福德资粮,以及智慧资粮之根本。
(一九九八年六月七、十四、二十一日,圣严法师讲于纽约东初禅寺,姚世庄居士整理)
《六波罗蜜讲记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