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六波羅蜜講記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亂等五障,遠離欲愛,心能寂靜審慮,住于有尋、伺、喜、樂之情態。

  

  初禅具五支:覺(尋);觀(伺);喜(離欲界惡,心喜受);樂(經部爲眼、耳、身之叁識的樂受,有部不許定中有眼、耳、身之叁識,僅有意識,故爲輕安樂,非樂受也);一心(心一境,離欲界而生色界的離生喜樂地)。《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》雲:五支中的尋及伺爲對治支,喜及樂爲利益支,心一境爲自性支。二禅特相呵棄初禅之覺、觀(尋、伺),二禅、叁禅、四禅無八觸十功德,已轉欲界爲色界。二禅離尋、伺,住于信相明淨喜樂之情態,可對治初禅之貪、尋伺、苦、掉、定下劣性等五障。

  

  二禅具四支:內淨(《俱舍論》以爲五根中之信根,深信受勝實之功也,淨爲信相,故曰淨;屬心故內);喜;樂(意識功能,是輕安樂,非樂受);一心(定,此爲色界的定生喜樂地)。在此四支中的內淨爲對治支,喜與樂爲利益支,心一境爲自性支。叁禅特相呵棄二禅之喜受而得。叁禅離喜、樂,具正念、正知,住于自地之妙樂。可對治二禅之貪、喜、踴躍、定下劣性等四障。

  

  叁禅具五支爲:舍(行舍之心所而非舍受,舍前之輕安,住不苦不樂);念(叁禅之樂極勝,爲不染著,故要正念,離邪念之心所);慧(叁禅之樂極勝,爲不染著,故要正慧,離邪慧惡見之心所);樂(意識之樂,離二禅之喜樂,尚有自地之喜樂);一心(寂然在定,心一境性,此爲色界的離喜妙樂地)。在此五支之中的舍、正念、正知(慧)叁支爲對治支,樂爲利益支,一心爲自性支。

  

  四禅特相呵棄叁襌之樂受而得。四禅脫離身心之樂,住于不苦不樂,名爲極善清淨。可對治入出息以及叁禅之貪、樂、樂作意、定下劣性等五障。

  

  四禅具四支爲:非苦非樂(中受,非爲五受中的舍受);行舍(舍第叁禅之喜樂,非憂悔也,住平等心所,非苦非樂);念(念下地之過,自己之功德長養之,念清淨即爲舍念極善清淨);一心(心一境性,猶如鍾,猶如清水,此爲色界的舍念清淨地)。在此四支中的舍清淨及念清淨爲對治支,不苦不樂受爲利益支,一心爲自性支。

  

  初、二、叁禅爲有動定,尚有尋、伺、苦、樂、憂、喜、入息、出息等八災患故;四禅爲不動定,非爲八災患所動故。

  

  世間四禅定亦爲修出世禅的共道:(一)四禅定爲四無量心之依地,喜無量心,爲喜受攝,故依初;二靜慮;余叁慈悲舍的無量心,總依六地,離瞋害等四障。(二)四禅定爲八解脫之依地,八解脫、八勝處、十一切處的叁法,爲遠離叁界貪愛之出世間禅。八解脫的初二解脫,依初二靜慮及未至之中間;第叁淨解脫,依第四靜慮;此外的五解脫依四無色定及滅受想定。(叁)四禅定爲八勝處之依地,初四勝處依初二靜慮,後四勝處依第四靜慮。

  

  八解脫爲十一切處(十遍處)之依地,即是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之六大,青、黃、赤、白之四顯色;前八項爲八解脫中的第叁淨解脫,以無貪爲體。依第四靜慮可緣欲界之假四大及四境之色;後二者順次以無色界之空無邊及識無邊爲自性,以各別自地的四蘊爲境。

  

  四空處定

  

  「四空定」又名四無色定。此四空處,于五蘊中無依報之色蘊國土,唯正報之受、想、行、識四蘊的假合而無色身,唯依不相應法的命根、衆同分之相續。下面說明四種無色界的四空處定:空無邊處定厭離第四禅的染法,舍色想而緣無邊之處空心,與空無邊相應。識無邊處定厭離空無邊處之染法,舍其虛空,緣內識,心識無邊,心與識無邊相應。無所有處定厭離其識,更觀心識無所有,心與無所有相應。非想非非想處定前之第二識處是有想,第叁無所有處是無想。至此第四,舍前之有想故名非想,舍前之無想,故名非非想。又因其已無粗想故曰非想,非無細想故曰非非想。行者于此定中,如癡、如醉、如眠、如暗,無所愛樂,泯然寂絕,清淨無爲。

  

  叁等至

  

  世出世間共有「叁等至」,亦名叁禅定:味等至又名味定。與愛相應,愛與定相似,定者于所緣境流注相續,味著其境,故名味等至。乃是有漏的世間定。淨等至又名淨定。與無貪等之白淨法相應,起有漏世間之諸禅定。此善之有漏定、有垢、有濁、有毒、有刺﹔雖然有漏有過失,卻有少分之淨。此與煩惱相違,引發無漏之勝義、順于聖道,爲無漏之眷屬故。無漏等至又名無漏定。是出世間定,不緣愛,無味著,是最高極妙的善定。得此定已,則心不動不散,能起無漏真正之智力。

  

  四禅四空爲八等至。以此叁等至配八等至,前七等至,皆可有此叁等至,唯第八等至(非想非非想處)由于昧劣,不起無漏等至,僅有味等至、淨等至。

  

  叁叁摩地

  

  禅定又名「等持」,亦稱叁摩地,有兩大類:(一)以尋伺相配而言:

  

  1.有尋有伺叁摩地,初靜慮及未至定所攝。

  

  2.唯尋無伺叁摩地,中間靜慮攝。

  

  3.無尋無伺叁摩地,第二靜慮之近分定,以上諸定至非想非非想處定攝。(二)以等持相應具起之行相而言,即爲叁叁摩地,亦名叁解脫門:

  

  1.空叁摩地,與四谛、十六行相(八忍八智)中之苦谛下的空行相及非我行相,相應之等持。以空行相,空我所見;以非我行相,空我見。對治有身見者。

  

  2.無相叁摩地,與滅谛下之滅行相、靜行相、妙行相、離行相,相應之等持,即緣滅谛涅槃之法;涅槃者,無十相故。無十相即爲無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之五境;無男、女之二相;無生、異、滅之叁有相,故名無相。

  

  3.無願叁摩地,與集谛下之因、集、生、緣之四行相,道谛下之道、如、行、出之四相,苦谛下之非常、苦之二相,相應之等持。

  

  禅定與七加行位

  

  禅定與「七加行位」之關系:叁賢、四善根,合爲七加行,又名七方便,修此而發無漏智。因定起智,以智斷惑,以無漏智證得聖果。但在到達聖果之前,必須有漏之方便道。修道之前,以智斷惑,以無漏智證得聖果。先要身器清淨:(一)身心遠離,身離惡友,心離不善尋伺。(二)喜足少欲,飲食、衣服、喜足、少欲、無貪。(叁)住四聖谛,1.衣服喜足聖種;2.飲食喜足聖種;3.臥具喜足聖種;4.樂斷煩惱、樂修聖道聖種。前叁項爲助道之生具(止貪),第四項爲助道之事業(滅貪)。

  

  叁賢位爲外凡,四善根爲內凡。外凡位爲散善,唯在欲界;內凡位爲定善,必起色界之定。叁惡趣無般若,欲界諸天不知厭苦,不屬外凡叁賢位。無色定不爲見道所依,故亦不順內凡四善根位。色界定之中,上叁近分定,亦非見道所依,不順四善根。四根本定的四靜慮、未至定與中間定,合爲六地,爲四善根所依。無漏道的前方便,須以欲界身修,見道亦修欲界身。若無欲界身,不知厭苦(非生理心理之痛苦,乃不滿足現實的生存狀態),以有欲界身,厭苦心強烈,向上心亦強烈,故易爲道器。

  

  叁賢外凡位

  

  何謂「叁賢外凡位」:(一)五停心是修止(奢摩地),有不淨觀,對治貪婪心;慈悲觀,對治瞋恚心;緣起觀又名十二因緣觀,對治愚癡心;界分別觀,觀身心爲六大和合,對治我執之見;數息觀,對治散亂心。(二)四念住又名四念處,其有別相及總相,別相念住是修觀(毘婆舍那)。四念住以空慧爲體,能以慧力使念住于所觀之處。順著四念住,對治四顛倒見之方法有: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。又分有自相別觀及共相別觀的兩種:

  

  1.自相別觀者,觀身、受、心、法的各各自性。身之自性是四大種與四大所造色;受之自性是領納違、順、俱非之境的心所;心之自性是由六識心王集起者;法之自性是除了身、受、心之外,基于其他諸法所行之方法。

  

  2.共相別觀者,觀身、受、心、法之共相,其各各皆爲觀非常、苦、空、非我之方法。觀身是有爲法,一切有爲法皆是非常的;一切有漏法都是苦的;一切法同爲空的,又是非我的。觀心、觀受、觀法,亦皆相同。(叁)四念住的總相念住,也是修觀。以自相及共相觀之,又有雜緣及不雜緣之分。

  

  雜緣是「法」念住,須雜身等念住來觀。不雜緣是身、受、心之叁念住,不須雜緣其他念住而觀。換言之,法念住是雜緣,身受心的叁念住是不雜他緣即可觀的。總相念住,是從雜緣身、受、心、法,進一步,總緣此四境,是非常、苦、空、非我的觀位。乃爲四谛觀之初門,僅修四行相,不過是觀苦谛之一境而已。

  

  四善根內凡位

  

  何謂「四善根內凡位」:(一)暖法:修了總相念住後所生之善根。有下中上的叁品,皆具觀苦、集等四聖谛,修苦、空等十六行相「八忍八智」之位。入此位者,縱然退墮所得暖法,斷善造無間業,墮于惡道,流轉生死,不久之後,必到涅槃,已得聖火將生之前相故。(二)頂法:是暖法上品後念所生之善根。亦有下中上叁品,皆具觀四谛修十六行相。譬如上到山頂,乃進退之中間,或進而上忍位,或退而下于暖位,位至忍法已上,便無退法。(叁)忍法:生于頂法上品之後念。亦有下中上叁品,忍可決定四聖谛,爲最勝之位。1.下忍,具觀四谛行十六行相如前,則無畢竟墮于叁惡道者;2.中忍,由是漸滅所緣之谛滅能緣之行相,謂之滅緣滅行,僅留欲界苦谛下之一行相;3.上忍,觀前所余苦谛下苦之一行相,故此上忍位僅爲一剎那間。(四)世第一法:生于上忍後念之善根,僅爲一剎那間,故無下中上叁品,與上忍位同,觀苦谛苦之一行相,世間有漏法中無超于此觀智者,故名世第一法。此位僅是一剎那的無間位,必生無漏智,入于見道位,離凡夫位而入聖位。

  

  見道位

  

  《俱舍論》是十六心相見道,《成唯識論》則是叁心相見道:(一)觀生空而起斷粗大煩惱障之智。(二)觀法空而起斷所知障之智。(叁)合觀二空而起合觀微細二障之智。

  

  六度中的禅波羅蜜,本爲大乘禅法,本文爲了探其淵源,故將凡夫禅及小乘禅,一並介紹如前。至于大乘禅及如來祖師禅,內容深廣,宜有專書討論,本文暫不涉略。

  

  

    般若波羅蜜

  

  所有一切世間的十善業道、四襌、四無量心、四無色定、五神通等,都是由般若波羅蜜而出來的。由于般若波羅蜜的指導,才能使我們離苦得樂。

  

  般若,就是要我們看一切事、一切物,當下就知道它是會變的,不是永恒的,隨時要用無常、空、無我的觀點來看一切。般若波羅蜜,也就是無相、無我,以及禅宗講的無念、無心。這是從基本的觀法無我、觀行無常而來,知道任何的現象都是因緣和合、因果串連而成,如果能用這種觀念,這種般若的眼睛來看世界的人與事,就可對治自己的煩惱,同時也能幫助衆生離苦得樂,這就是慈悲了。因此,慈悲與智慧,必定是相連、相應的。

  

  《大品般若經》序品雲:「于一切法不著故,應具足般若波羅蜜。」觀一切法悉皆如,俱證生空法空之無分別慧。

  

  《大般若經》叁十二〈贊般若品〉卷一七二又雲:「舍利子,一切菩薩摩诃薩、獨覺、阿羅漢等,皆由般若波羅蜜多得出現故。舍利子,一切世間十善業道、四靜慮、四無量、四無色定、五神通,皆由般若波羅蜜多得出現故。舍利子,一切布施、淨戒、安忍、精進、靜慮、般若波羅蜜多,皆由般若波羅蜜多故。……一切佛、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四無礙解、大慈大悲、大喜大舍、十八佛不共法,皆由般若波羅蜜多出現故。」

  

  又說:「如是布施、淨戒、安忍、精進,靜慮波羅蜜多,由此般若波羅蜜多所攝受故,名有目者。複由般若波羅蜜多之所攝受故,布施等一切皆得到彼岸名……非由布施……淨戒……安忍……精進……靜慮波羅蜜多所攝受故余五方得到彼岸名。但由般若波羅蜜多所攝受故余五方得到彼岸名,所以者何?諸菩薩摩诃薩要住般若波羅蜜多,方能圓滿布施、淨戒、安忍、精進、靜慮般若波羅蜜多,非住余五能成是事。是故般若波羅蜜多,于前五種,爲最爲勝,爲尊爲高,爲妙爲微妙,爲上爲無上,無等無等等。」

  

  由以上經文中得知,前面所講的五種波羅蜜,都是由般若波羅蜜所攝受。沒有般若,即使修行布施、持戒、安忍、精進、禅定,也只是修世間有漏善法,而非無漏解脫的佛法,無法從生死的此岸,到達涅槃的彼岸。因此,觀念的指導以及認識的分別,必定要靠般若智慧;般若波羅蜜,等于是六波羅蜜之中的指北針。

  

  

    結論

  

  六波羅蜜是菩薩道,菩薩道是莊嚴佛道的,用什麼來莊嚴佛道呢?就是用福用慧,福慧圓滿,就是佛果的圓滿。

  

  《解深密經》卷四中提到,六波羅蜜可分爲兩類:

  

  前叁度爲饒益有情類:由布施故,有情攝受資具;由持戒故,不行損害逼惱有情;由忍辱故,能忍彼之損害逼惱利益有情。

  

  後叁度爲對治煩惱:由精進故,未斷之一切煩惱永伏,雖未斷一切隨眠,卻能勇猛修諸善品,不爲煩惱所動;由靜慮故,永伏煩惱;由般若故,永害隨眠。

  

  《解深密經》卷四又說,六波羅蜜爲叁學所攝:施、戒、忍的叁度,是增上戒學;禅是增上心學;般若是增上慧學;精進則通于以上叁學。《菩薩地持經》卷十說,精進亦是增上戒學攝。由以上的經典得知,六波羅蜜就是福德資糧,以及智慧資糧之根本。

  

  (一九九八年六月七、十四、二十一日,聖嚴法師講于紐約東初禅寺,姚世莊居士整理)

  

《六波羅蜜講記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四聖谛講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