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六波罗蜜讲记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法喜充满;没有精进心的人,就算身体没病,他的心理却是有病的,因为他的烦恼一定很多。因此,精进对学佛的人来讲,是非常重要的,《大智度论》卷八十一就提到身、心的精进:身精进──如法致财,而用于布施。心精进──断悭贪瞋恚等之恶心,而不使得入。

  

  《大智度论》卷十六又有:身精进者,勤修布施、持戒、诵法言、修福德。心精进者,忍辱、禅定、智慧;自初发心乃至得无生法忍,舍肉身,证法性身乃至成佛。

  

  精进者,当发菩提心,就是发的无上愿心,也就是说,必须要在多少时间内,完成一个目标。为了达成目标,就不要管自己的身体是否健康,是否有阻力,都一定要风雨无阻地做到。

  

  目标有大有小,小的目标是每天要完成什么?大的目标是在一生之中要完成什么?最大的目标,则是在多生多劫的时间之内一定要成佛;或者并不一定要成佛,而是永远救度无量的众生。发了愿之后,自然就不会懈怠了。

  

  一个人的体力和时间,是很有限的,能够发挥的力量却是无限的。这不是很奇怪吗?有限的小小身体,怎么会有无限的力量呢?这就是由于有了精进心之后,努力地去做,多努力就有多的成就,少努力就只有少的成就,不努力就不会有成就。这不是要跟别人比,而是尽自己的全力去努力。此时,你会惊奇地发现,怎么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,完成了这么多的事、做了这么多的服务工作?这都是靠精进力,而能以有限达成无限的功能。

  

  我的弟子们,有人有时候很精进,有时候却很懈怠,当他们懈怠时,若分配较多的工作给他时,他会说:「师父啊!这个工作我是做不来的,不要给我好吗?」我说:「你要行菩萨道啊!」

  

  他又回说:「师父!地藏菩萨要度了最后一个众生之后再成佛,所以我还是先做众生,让菩萨们来度我好了,因为我发不了这么大的愿啊!」唉!这种人只能让别人照顾,自己又常常在自怨自哀中,实在是很可怜的,那就是因为精进心不够。

  

  事实上,我们出家人应该是被甲精进、广修善法、利益众生的,能有机会将自己所修学的佛法,分享给所有的众生,应当感恩才对。

  

  三种精进

  

  《成唯识论》九卷,则列出三种精进:被甲精进被宝甲而不怖畏种种难行;难行能行,愿力无穷。像是身上穿了盔甲的人,万人无敌,在他的面前,是没有任何困难、任何恐惧,只要勇猛地往前走。我遇过有些人,在我准备给他一个任务时,还没有开始做,已经在抱怨、叫苦了,真是没有出息!应该是在接了任务之后,也要准备接受任何困难,好好地学习,在学习中把问题解决,这是对自己的一份成长,能这样想就是精进心。摄善精进勤修一切善法而永不疲倦,如同〈四弘誓愿〉所说: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对修行四圣谛、八正道、三十七道品、六波罗蜜等所有的法门,全力以赴,永不疲倦。有些人学佛没有几天,就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,还是先暂停,等年老退休之后再来修行吧。

  

  这就像是已经搭上了一班车,又认为这辆车子不是该我上的,还是等下一班再上吧!可是,下班车什么时候来?能不能搭上车?一点把握也没有。相反的,精进的人只要有任何一个修行因缘的车子在他面前,不论是用跑的、跟的、爬的,甚至几乎是跟不上,也紧抓着车尾不放向前冲。要有这样的精神,才能算是精进。利乐精进勤化众生永不疲倦,就是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。菩萨为了救度众生,可以上天堂、下地狱,不断地追着他。但是,度众生不是要去困扰他、占有他,也不是让他感到恐惧不方便,而是要使他成长。

  

  六种精进

  

  精进对一个修学佛法或是发了菩提心的人来说,是很重要的。在三十七道品中分成七个项目,每个项目都有精进。例如修习四念住,就是用四正勤来修,在《大乘庄严论》卷八中,有六种精进:增减精进未断之恶令断,已断之恶令不复起;未修之善令修,已修之善令增长。此四正勤,就是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。增上精进由信、精进、念、定、慧等五根,解脱法由此增上。舍障精进由信、精进、念、定、慧等五力,所有的障碍由此不能碍。入真精进由择法、精进、喜、轻安、念、定、行舍等七觉支,由此建立见道。转依精进正见、正思惟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精进、正念、正定等八正道,由此修道而为究竟转依之因。大利精进六波罗蜜之自利利他。

  

  《大智度论》卷十六云:「是精进名心数法,勤行不住相,随心行共心生,或有觉有观,或无觉有观,或无觉无观,如阿毗昙法广说,于一切善法中勤修不懈,是名精进相。」又提到七个项目,其中第一项至第六项是自利内修的解脱道,第七项则为自利利他的菩萨道:(一)于五根中,名精进根。(二)根增长名精进力。(三)心能开悟,名精进觉支,能到佛道涅槃城。(四)八正道中,是名正精进。(五)四念处中能勤系心,是精进分。(六)四正勤是精进门;观四如意足(四神足──欲、勤、心、观中禅定修行)的欲精进,即是精进。(七)六波罗蜜中的精进波罗蜜,亦是精进。

  

  《大智度论》卷十六又云:「为佛道精进,名为波罗蜜,诸余善法中精进,但名精进,不名波罗蜜。」又说:「菩萨精进,不休不息,一心求佛道,如是行者,名为精进波罗蜜。」

  

  经典中谈精进

  

  以下介绍经典中有关精进的记载:(一)《解深密经》卷四提到精进有三种:被甲精进;转生善法加行精进;饶益有情加行精进。(二)《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》卷十二将精进分为三种:被甲精进;方便精进;饶益有情精进。(三)梁译《摄大乘论》卷二中分为三种:勤勇精进;加行精进;不下难坏无足精进。(四)《大乘庄严经论》卷八分为五种:弘誓精进──欲发起行动;发行精进──现行诸善;无下精进──得大果,无下体故;不动精进──能不为寒热等苦动;无厌精进──不得少为足。(五)旧译《华严经》(六十华严)卷二十四的十种精进:不转精进;不舍精进;不染精进;不坏精进;不厌倦精进;广大精进;无边精进;猛利精进;无等等精进;救一切众生精进。(六)《瑜伽师地论》卷四十二〈精进品〉的九种精进:自性精进;一切精进;难行精进;一切门精进;善士精进;一切种精进;遂求精进;此世他世乐精进;清净精进。

  

  

    禅定波罗蜜

  

  《大品般若经》序品第一云:「菩萨摩诃萨,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,……不乱不味故,应具足禅那波罗蜜。」禅那波罗蜜,亦名静虑度,或名禅度无极,能对治乱意,摄持内意。

  

  四类禅

  

  依据宗密的《禅源诸诠集都序》卷上之一,禅有五种层次:外道禅、凡夫禅、小乘禅;大乘禅,以及最上乘的如来禅:外道禅是带异计,欣上厌下而修者。凡夫禅四禅八定,从寻、伺、喜、乐而入定,再一层层舍下而求上,至最高无色定的非想非非想处为止。正信因果,亦以欣厌而修者。小乘禅是从四禅四无色定,而修七方便的五停心、别相念、总相念、暖顶、忍、世第一法,亦名七贤位,由此而入初果见道位。是为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。

  

  大乘禅亦名三昧;有无量三昧,均可能纳入大乘禅定。天台宗智者大师在《摩诃止观》卷二将它们汇整成四种:常坐三昧;常行三昧;半行半坐三昧;非行非坐三昧。是为悟我法二空所显之真理而修者。最上乘禅又名如来禅、祖师禅,即是中国禅宗的顿悟法门,临济宗用参话头,曹洞宗用默照,都是属于如来上上禅法。亦名一行三昧、真如三昧,顿悟自心本来清净,此心即佛。

  

  四禅天

  

  「四禅天」是由修静虑而生。以下介绍四种禅天的层次:初禅天于六识之中,无鼻、舌二识,语言寂灭。仅有眼、耳、身、意四识,有喜受、乐受,无觉无观。舍此身后,生于梵众天、梵辅天、大梵天。二禅天无鼻、舌、眼、耳、身等五识,仅有意识,怡悦之相粗大。喜受及舍受与意识相应,无觉无观。舍此身后,生于少光天、无量光天、极光净(光音)天。三禅天仅有意识,怡悦之相净妙,喜心寂灭。乐受、舍受与意识相应,无觉无观。舍此身后,生于少净天、无量净天、

  净天。

  

  四禅天仅有意识,出入息寂灭,唯舍受与之相应。舍此身后,生于无云天、福生天、广果天、无烦天、无热天、善见天、善现天、色究竟天、无想天。

  

  四种禅定

  

  「四禅定」又名四静虑,为内外道共修,超欲界,生色界,四禅是由十八种功德支持,总体称为「四禅十八支」。

  

  初禅的前行有:粗住安住、端身、摄心,气息调和,觉此心路,泯泯澄净,怗怗稳稳,其心在缘居,然不驰散。细住由此粗住心后,怗怗胜前。欲界定由细住后一两日或一两月,豁尔心地做一分开明,我身如云如影,爽爽空净,虽空净犹见身心之相,未有内定之功德。未到定从欲界定之心后,泯然一转,不见欲界定中之身、首、衣服、床铺,犹如虚空,此时性障犹在,未入初禅。

  

  四种禅定特相

  

  四种禅定之特相如下:初禅特相由未到定,身心豁虚空寂,内不见身,外不见物。如是或经一日乃至一月一年,定心不坏,则于此定中,即觉自心微微动摇,或感微痒。即发动色界之四大极微与欲界之四大极微转换,而起八触十功德。

  

  八触者,即为动、痒、轻、重、冷、暖、湿、滑。欲得禅定时,色界极微入于欲界极微,而相替,地水火风狂乱而如此发动也,若不知此等法相之人,骤起惊怖,以为发病,驰回不已,遂乱血道,真为狂气矣,不可不知也。

  

  十功德者,八触的每一触,均具十功德,亦名十眷属;即是与空、明、定、智、善心、柔软、喜、乐、解脱、境界等相应。

  

  《显扬圣教论》卷十九云:初禅可对治贪、苦、忧、犯戒、散…

《六波罗蜜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四圣谛讲记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