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法喜充滿;沒有精進心的人,就算身體沒病,他的心理卻是有病的,因爲他的煩惱一定很多。因此,精進對學佛的人來講,是非常重要的,《大智度論》卷八十一就提到身、心的精進:身精進──如法致財,而用于布施。心精進──斷悭貪瞋恚等之惡心,而不使得入。
《大智度論》卷十六又有:身精進者,勤修布施、持戒、誦法言、修福德。心精進者,忍辱、禅定、智慧;自初發心乃至得無生法忍,舍肉身,證法性身乃至成佛。
精進者,當發菩提心,就是發的無上願心,也就是說,必須要在多少時間內,完成一個目標。爲了達成目標,就不要管自己的身體是否健康,是否有阻力,都一定要風雨無阻地做到。
目標有大有小,小的目標是每天要完成什麼?大的目標是在一生之中要完成什麼?最大的目標,則是在多生多劫的時間之內一定要成佛;或者並不一定要成佛,而是永遠救度無量的衆生。發了願之後,自然就不會懈怠了。
一個人的體力和時間,是很有限的,能夠發揮的力量卻是無限的。這不是很奇怪嗎?有限的小小身體,怎麼會有無限的力量呢?這就是由于有了精進心之後,努力地去做,多努力就有多的成就,少努力就只有少的成就,不努力就不會有成就。這不是要跟別人比,而是盡自己的全力去努力。此時,你會驚奇地發現,怎麼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內,完成了這麼多的事、做了這麼多的服務工作?這都是靠精進力,而能以有限達成無限的功能。
我的弟子們,有人有時候很精進,有時候卻很懈怠,當他們懈怠時,若分配較多的工作給他時,他會說:「師父啊!這個工作我是做不來的,不要給我好嗎?」我說:「你要行菩薩道啊!」
他又回說:「師父!地藏菩薩要度了最後一個衆生之後再成佛,所以我還是先做衆生,讓菩薩們來度我好了,因爲我發不了這麼大的願啊!」唉!這種人只能讓別人照顧,自己又常常在自怨自哀中,實在是很可憐的,那就是因爲精進心不夠。
事實上,我們出家人應該是被甲精進、廣修善法、利益衆生的,能有機會將自己所修學的佛法,分享給所有的衆生,應當感恩才對。
叁種精進
《成唯識論》九卷,則列出叁種精進:被甲精進被寶甲而不怖畏種種難行;難行能行,願力無窮。像是身上穿了盔甲的人,萬人無敵,在他的面前,是沒有任何困難、任何恐懼,只要勇猛地往前走。我遇過有些人,在我准備給他一個任務時,還沒有開始做,已經在抱怨、叫苦了,真是沒有出息!應該是在接了任務之後,也要准備接受任何困難,好好地學習,在學習中把問題解決,這是對自己的一份成長,能這樣想就是精進心。攝善精進勤修一切善法而永不疲倦,如同〈四弘誓願〉所說: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對修行四聖谛、八正道、叁十七道品、六波羅蜜等所有的法門,全力以赴,永不疲倦。有些人學佛沒有幾天,就覺得自己還沒有准備好,還是先暫停,等年老退休之後再來修行吧。
這就像是已經搭上了一班車,又認爲這輛車子不是該我上的,還是等下一班再上吧!可是,下班車什麼時候來?能不能搭上車?一點把握也沒有。相反的,精進的人只要有任何一個修行因緣的車子在他面前,不論是用跑的、跟的、爬的,甚至幾乎是跟不上,也緊抓著車尾不放向前沖。要有這樣的精神,才能算是精進。利樂精進勤化衆生永不疲倦,就是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」。菩薩爲了救度衆生,可以上天堂、下地獄,不斷地追著他。但是,度衆生不是要去困擾他、占有他,也不是讓他感到恐懼不方便,而是要使他成長。
六種精進
精進對一個修學佛法或是發了菩提心的人來說,是很重要的。在叁十七道品中分成七個項目,每個項目都有精進。例如修習四念住,就是用四正勤來修,在《大乘莊嚴論》卷八中,有六種精進:增減精進未斷之惡令斷,已斷之惡令不複起;未修之善令修,已修之善令增長。此四正勤,就是精進勤勞修習四種道法。增上精進由信、精進、念、定、慧等五根,解脫法由此增上。舍障精進由信、精進、念、定、慧等五力,所有的障礙由此不能礙。入真精進由擇法、精進、喜、輕安、念、定、行舍等七覺支,由此建立見道。轉依精進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等八正道,由此修道而爲究竟轉依之因。大利精進六波羅蜜之自利利他。
《大智度論》卷十六雲:「是精進名心數法,勤行不住相,隨心行共心生,或有覺有觀,或無覺有觀,或無覺無觀,如阿毗昙法廣說,于一切善法中勤修不懈,是名精進相。」又提到七個項目,其中第一項至第六項是自利內修的解脫道,第七項則爲自利利他的菩薩道:(一)于五根中,名精進根。(二)根增長名精進力。(叁)心能開悟,名精進覺支,能到佛道涅槃城。(四)八正道中,是名正精進。(五)四念處中能勤系心,是精進分。(六)四正勤是精進門;觀四如意足(四神足──欲、勤、心、觀中禅定修行)的欲精進,即是精進。(七)六波羅蜜中的精進波羅蜜,亦是精進。
《大智度論》卷十六又雲:「爲佛道精進,名爲波羅蜜,諸余善法中精進,但名精進,不名波羅蜜。」又說:「菩薩精進,不休不息,一心求佛道,如是行者,名爲精進波羅蜜。」
經典中談精進
以下介紹經典中有關精進的記載:(一)《解深密經》卷四提到精進有叁種:被甲精進;轉生善法加行精進;饒益有情加行精進。(二)《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》卷十二將精進分爲叁種:被甲精進;方便精進;饒益有情精進。(叁)梁譯《攝大乘論》卷二中分爲叁種:勤勇精進;加行精進;不下難壞無足精進。(四)《大乘莊嚴經論》卷八分爲五種:弘誓精進──欲發起行動;發行精進──現行諸善;無下精進──得大果,無下體故;不動精進──能不爲寒熱等苦動;無厭精進──不得少爲足。(五)舊譯《華嚴經》(六十華嚴)卷二十四的十種精進:不轉精進;不舍精進;不染精進;不壞精進;不厭倦精進;廣大精進;無邊精進;猛利精進;無等等精進;救一切衆生精進。(六)《瑜伽師地論》卷四十二〈精進品〉的九種精進:自性精進;一切精進;難行精進;一切門精進;善士精進;一切種精進;遂求精進;此世他世樂精進;清淨精進。
禅定波羅蜜
《大品般若經》序品第一雲:「菩薩摩诃薩,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,……不亂不味故,應具足禅那波羅蜜。」禅那波羅蜜,亦名靜慮度,或名禅度無極,能對治亂意,攝持內意。
四類禅
依據宗密的《禅源諸诠集都序》卷上之一,禅有五種層次:外道禅、凡夫禅、小乘禅;大乘禅,以及最上乘的如來禅:外道禅是帶異計,欣上厭下而修者。凡夫禅四禅八定,從尋、伺、喜、樂而入定,再一層層舍下而求上,至最高無色定的非想非非想處爲止。正信因果,亦以欣厭而修者。小乘禅是從四禅四無色定,而修七方便的五停心、別相念、總相念、暖頂、忍、世第一法,亦名七賢位,由此而入初果見道位。是爲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。
大乘禅亦名叁昧;有無量叁昧,均可能納入大乘禅定。天臺宗智者大師在《摩诃止觀》卷二將它們彙整成四種:常坐叁昧;常行叁昧;半行半坐叁昧;非行非坐叁昧。是爲悟我法二空所顯之真理而修者。最上乘禅又名如來禅、祖師禅,即是中國禅宗的頓悟法門,臨濟宗用參話頭,曹洞宗用默照,都是屬于如來上上禅法。亦名一行叁昧、真如叁昧,頓悟自心本來清淨,此心即佛。
四禅天
「四禅天」是由修靜慮而生。以下介紹四種禅天的層次:初禅天于六識之中,無鼻、舌二識,語言寂滅。僅有眼、耳、身、意四識,有喜受、樂受,無覺無觀。舍此身後,生于梵衆天、梵輔天、大梵天。二禅天無鼻、舌、眼、耳、身等五識,僅有意識,怡悅之相粗大。喜受及舍受與意識相應,無覺無觀。舍此身後,生于少光天、無量光天、極光淨(光音)天。叁禅天僅有意識,怡悅之相淨妙,喜心寂滅。樂受、舍受與意識相應,無覺無觀。舍此身後,生于少淨天、無量淨天、
淨天。
四禅天僅有意識,出入息寂滅,唯舍受與之相應。舍此身後,生于無雲天、福生天、廣果天、無煩天、無熱天、善見天、善現天、色究竟天、無想天。
四種禅定
「四禅定」又名四靜慮,爲內外道共修,超欲界,生色界,四禅是由十八種功德支持,總體稱爲「四禅十八支」。
初禅的前行有:粗住安住、端身、攝心,氣息調和,覺此心路,泯泯澄淨,怗怗穩穩,其心在緣居,然不馳散。細住由此粗住心後,怗怗勝前。欲界定由細住後一兩日或一兩月,豁爾心地做一分開明,我身如雲如影,爽爽空淨,雖空淨猶見身心之相,未有內定之功德。未到定從欲界定之心後,泯然一轉,不見欲界定中之身、首、衣服、床鋪,猶如虛空,此時性障猶在,未入初禅。
四種禅定特相
四種禅定之特相如下:初禅特相由未到定,身心豁虛空寂,內不見身,外不見物。如是或經一日乃至一月一年,定心不壞,則于此定中,即覺自心微微動搖,或感微癢。即發動色界之四大極微與欲界之四大極微轉換,而起八觸十功德。
八觸者,即爲動、癢、輕、重、冷、暖、濕、滑。欲得禅定時,色界極微入于欲界極微,而相替,地水火風狂亂而如此發動也,若不知此等法相之人,驟起驚怖,以爲發病,馳回不已,遂亂血道,真爲狂氣矣,不可不知也。
十功德者,八觸的每一觸,均具十功德,亦名十眷屬;即是與空、明、定、智、善心、柔軟、喜、樂、解脫、境界等相應。
《顯揚聖教論》卷十九雲:初禅可對治貪、苦、憂、犯戒、散…
《六波羅蜜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