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聖谛講記
聖嚴法師著
四聖谛講記
佛法的基礎
爲何說是「四聖谛」?
聖谛是什麼?
四聖谛的經論依據
四聖谛是世間和出世間的兩類因果
四聖谛的內容
結論
四聖谛講記
四聖谛是基礎的佛學,釋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後的第一個夏天,最初在鹿野苑爲五位比丘弟子所講的佛法,就是四聖谛。四聖谛的內容有叁個層次,也就是所謂的叁轉*輪:(一)此是「苦」的事實;苦果定有其苦因,名爲「集」;此是滅苦之「道」;此是苦「滅」的涅槃。(二)苦宜滅,集宜斷,道宜修,滅宜證。(叁)苦已滅,集已斷,道已修,滅已證。
這是四聖谛的叁個層次。
釋迦牟尼佛講了叁次,當他講到苦已滅了,苦的原因已斷了,苦的修行方法已修了,實際上已經進入涅槃;到了第叁個層次時,這五位比丘弟子也都全證得阿羅漢果了。
佛法的基礎
基礎的佛法應該包括以下的四項:
(一)依戒而住
戒律,包括在家衆的五戒、八戒及十善,出家衆的沙彌戒、比丘戒、比丘尼戒。戒律就是健康清淨的生活規範。
(二)依法爲師
依「叁法印」爲依歸。「叁法印」是指:諸行無常,諸法無我,涅槃寂靜;南傳巴利文的叁法印中的第叁法印是有受皆苦。
(叁)以解脫爲目的
觀十二因緣而出生死流轉,破執而離苦。佛法所講的正法,就是對生命的判析,生命的生死過程,是以十二因緣構成的,從十二因緣來觀照;觀成之後,便會覺悟到人的生命是如何形成的。同時,也能夠覺悟到人的生命之虛妄,便可從執著的煩惱之苦,而得解脫。
(四)以四聖谛爲總綱
四聖谛是生死流轉及生死還滅的指導原則。一切大小乘佛法,無非圍繞著衆生的生死及解脫問題在做宣導,故亦皆依四聖谛爲根源。如果離開四聖谛的原則而說的,都不算是佛法,而是外道法。
戒律及正法,合稱爲正法律,目的是引導衆生趨向于解脫,故皆不離四聖谛的原則。
爲何說是「四聖谛」?
(一)是佛陀或阿羅漢等聖人所通達的四種真實的道理,故名爲聖谛。(二)能如實正覺此四種道理而登聖位,成等正覺,故爲聖谛。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初次說法度五比丘時,所講的就是四聖谛。(叁)四聖谛的四種道理,是如實,非不如實,是真實不虛的,故名爲聖谛。在佛的觀察和體驗,苦和苦滅,永遠是衆生所需要知道的,人類要想離苦,必定要斷絕受苦的原因,如何斷除受苦的原因,就必須修行滅苦之道。這是四種真實的道理,因此稱之爲四聖谛。(四)「聖」有「正」義,能發無漏智,證涅槃之正理者,即成爲悟道的聖者。
聖谛是什麼?
苦聖谛
有苦難相,苦已發生。也就是說,聖人已經知道了叁界衆生即是受苦的事實,由于苦難、苦厄、苦惱等的現象,使娑婆世界的煩惱衆生,頭出頭沒,流浪生死,永無了期。苦集聖谛
有生起相,使苦的事實發生。就是先有了引生苦果的行爲,構成了受苦的原因,才會發生苦的結果。從聖人的立場所看到的苦的原因,是由于衆生在煩惱愚癡中造作種種不善行爲,而形成一種力量,名爲業力。這股力量,就是將來要受苦的原因。
苦滅聖谛
有寂靜相,苦已中止。聖人已經實證諸行無常,諸法無我,涅槃寂靜,苦已是不存在了,停止了接受苦的事實。滅苦所修之道聖谛
有出離相,使苦停止。如何使得苦的事實不再産生或停止呢?必須要修滅苦的道,那就是運用正常、正當的生活,以及清淨的身心,杜絕造作種種惡業的機會。修道和非修道的生活是不一樣的,不修道,一定永遠在造作苦的因,不斷地接受苦的果;修道則不再繼續造作苦的原因,自然也不會再有苦的結果。
四聖谛的經論依據
(一)四聖谛在叁藏聖典之中的依據相當多,在《長阿含經》、《中阿含經》、《增一阿含經》、以及《雜阿含經》等原始經典中,都講到四聖谛。具體的則有:1.《長阿含經》卷八的〈衆集經〉;2.《中阿含經》卷七的〈分別聖谛經〉;3.《四谛經》。(二)在論典裏面,基本的有阿毗達摩的:1.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七十七;2.世親的《俱舍論》卷二十二;3.婆薮跋摩(Vasuvarman)的《四谛論》,共有四卷;4.佛音的《清淨道論》第十六〈根谛品〉。(叁)中國天臺宗的智者大師,依據《大涅槃經》詳論:生滅四谛、無生四谛、無量四谛、無作四谛。
此外,在藏傳及南傳的論典內,還有不少處論及四聖谛。因爲四聖谛是佛法的根本,不論是小乘佛法、大乘佛法,要是離開了四聖谛的原則,就沒有了根據。本文姑且不討論各宗各派對于四聖谛的論列,單就基礎佛法介紹四聖谛的法義。
四聖谛是世間和出世間的兩類因果
什麼叫做世間及出世間?世間就是時間加空間,凡是生活在有時間感、有空間感的環境之中,一定是無常的、是有生有滅的、是經常變化的。
例如時間一天天過去,而人們的生命在繼續的延伸著;事實上,人的生命,從生到死,從有到無,其過程是在不斷地變化,這就叫做無常。
然而,無常的時間現象,一定是在空間之中移動變化。時間的過程,有長有短,空間的位置,有大有小,由于種種不同的時空因緣,使得人們的生命現象産生變化,才有了永無止境的無常,因此,時間加空間的不定性,便形成了沒有永恒不變的現象,這就叫做世間。
出世間的定義,是說聖人已經離苦而得解脫,其內心世界不再有時間和空間所給予的拘束;雖然還在時間及空間之中,但已經不受任何時空現象所動搖、所困擾。
四聖谛跟世間及出世間的關系是什麼呢?苦谛和集谛是屬于世間的,滅谛和道谛則是屬于出世間的。世間是凡夫衆生的生死流轉,出世間是聖人永離衆苦的涅槃寂靜。
苦谛──有漏的世間果
衆生的生命,無常生滅,猶不自覺,故爲苦果。苦是屬于世間的事實,就是在世間接受苦的果報。
集谛──有漏的世間因
衆生于生死中,既在受苦的果報,同時也在造種種業,構成繼續接受種種苦的原因。因此,苦是在世間的果,集則是在世間造作受苦的因。
一定有人會這樣想:我們在這個世界上,每天的日常生活中,也有快樂的時候;一生之中,也有快樂的時光,怎麼會全部都是苦的呢?然而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,世間上的任何一樣事,任何一個現象,都不可能是永恒的,即使有快樂,結果還是苦,因爲無常即是苦。
或者有人認爲,無常也不算是苦,沒有就沒有了,又有什麼苦呢?但是,從佛法的觀點來講,無常並不等于沒有苦,樂不能持久故是苦,樂的無常並不等于不再受苦,而是苦的連續。
滅谛──無漏的出世間果
永離煩惱的無明,業惑從此不起,故從苦果獲得解脫,一切的苦因,永不造作,所以稱之爲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。
道谛──無漏的出世間因
此即是修行滅苦斷集的八種聖道,亦名八正道。苦滅谛是果,滅苦的道谛是因;苦滅,就是涅槃,是解脫生死的一切苦厄,而已得到出離世間的結果,稱爲滅谛。但是在尚未得到出世間的結果之前,必須要有修道的生活及其所修的項目;所以,修持八正道,即爲出世間之因行。
由世間因果轉換成出世間因果
若人希望由世間因果而轉換成出世間因果,必須根據四聖谛的原則。釋迦牟尼佛初度五比丘,叁轉四谛*輪,使得五位比丘弟子從凡夫而證得阿羅漢果,這就是從世間因果而變成出世間因果的例子。以下再做深一層的解釋:苦聖谛是知四苦、八苦的生死果報,不論正報及依報,皆是苦的果報。苦谛是教人們知道苦的事實,就是要人知道人生即是四苦、八苦;這也說明了人這個果報的身體,就是苦的事實。正報是主觀的身心條件、是受苦的主人;依報是客觀的生活環境,是給我們受苦的世間。集聖谛亦名愛習苦習聖谛,愛膩染著內六處,名爲習,貪戀染著外六處,亦是苦。苦的原因是怎麼來的?是因爲對于自己生命現象的身體,也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內六處(即是六根),非常的愛惜、執著,甚至牢牢不放;又對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六塵境攀緣不舍;于是,根身、器界的結合,而生六識的我執,造作種種的業,集成了苦報之因。滅聖谛亦名愛滅苦滅聖谛,舍去對于內六處的愛膩染著,獲得解脫,便是苦滅。就是對于自己的根身不再愛著,對于器界不再攀緣,苦因不生,苦果永盡。道聖谛亦名苦滅道聖谛,即是修持離苦的八正道,斷苦習,滅苦果。八正道的內容相當豐富,涵蓋著種種的修行方法,包括戒、定、慧叁無漏學以及從五停心、四念住,配合修持十六特勝而發無漏智慧,入初果的見道位。
四聖谛的內容
苦谛的內容
無常變壞的依正二報,使衆生造業受苦。世間法就是無常的,不斷在變化,中國的《易經》稱它爲「生生不已」,在佛法則是「生滅不已」。因爲在生的同時,已經有了滅的、壞的現象,事實上,生滅是一體的兩面,同時進行。無常的現象,可分叁類的四相,來解釋說明:1.生住異滅;2.生老病死;3.成住壞空。如果知道苦的原因就是因爲無常,無常就是無我,若能實證現量的無我空性,就可以從苦因及苦果得到解脫。
苦的層次有叁等
苦苦是因不能自主而又不得不感受種種苦楚。由于自我的不安定性,便無法做…
《四聖谛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