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四正勤講記

  四正勤講記 

  

  聖嚴法師著

  

  編者序

  四正勤是叁十七道品的內容之一

  四正勤的異名

  善法與惡法

  四正勤的內容

  修行四正勤在大小乘的重要性

  精進的種類

  佛教基本叁經皆重視精進行

  結論

  

  

  編者序

  

  【隨身經典】系列叢書是法鼓文化在即將跨入新世紀的一九九九年,最特別的一項獻禮,內容收錄了聖嚴法師針對經典、曆代祖師文鈔語錄等的講說著述,書中並附有經典原文,以利讀者參閱持誦。輕薄短小的口袋書采小開本型式,將一般人認爲厚重、難以理解的佛教典籍,化爲每個人隨時隨地都可以閱讀的隨身伴侶。

  

  近十年來,在東西方諸大德的努力下,佛法的觀念、禅修的方法,已經普遍爲全球人士所認同,也有越來越多人願意接受佛法,因此有人說,佛學將會是下一個世紀的顯學。面對佛教叁藏十二部佛典,「深入經藏」以便「智慧如海」,相信是許多人一生的夢想與讀書計畫。但是經典浩瀚如汪洋般,如果缺少了指引,難保不會失了方向,徒勞而無功;而且如果只讀經而不解其義,解其義又不能如說修證,則不免淪爲「說食數寶」,與消解煩惱、淨化心靈終究是了不相幹。

  

  聖嚴法師便說過,他「一向主張『古爲今用』,佛經不是僅供信仰持誦的,更當『如說修行』,應用于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。」法師也指出:「『解義』是對聽到、讀到的任何學問都能了解其內容。這又可分成兩個層次:第一種是從語言文字的表面去理解,望文生義,卻不一定是真的意思;第二種則是以自己對人生的體驗及對佛法的修行來通達、識透文字的內涵,根據實際經驗,根據證悟層次之不同而有不同的體認。」

  

  由于聖嚴法師特別重視觀念與實踐,所以「義理透徹」、「善巧實用」便成了法師解經的兩大特色;尤擅長以深入淺出的方式,引導讀者了解經文本意與內在精神,並常以其一貫睿智幽默的譬喻,提示大衆如何將佛法的智慧與慈悲,落實在生活之中,讀後總讓人有當頭棒喝、如夢初醒之感。

  

  【隨身經典】系列所收錄的文稿,都曾經在《法鼓》、《人生》雜志連載過,部分則曾經出版過一般通行開本。內容形式有的是依傳統的講經方式,逐字、逐句解釋,讀者得以循序漸進地深入;有的則是從經典中,一段一段或是一句一句地摘錄下來,濃縮成幾個主題單元,以提綱挈領的方式讓讀者很快掌握到全本經文的重點。

  

  以主題單元來講解一部經,這應該是聖嚴法師的特色之一,也是法師的慈悲善巧。在《修行在紅塵──維摩經六講》一書的〈自序〉中,法師便特別說明,這樣做「是爲了因應現代一般人的需要」。

  

  在這二十世紀的最後一年,或許有著所謂世紀末的焦慮與不安,但卻也是法鼓山的「祝福平安年」。法鼓文化謹以【隨身經典】系列的出版,感恩叁寶的加護;更祈願所有一切衆生,皆得身心平安,以更多的慈悲與智慧,共同邁向新的二十一世紀。

  

  法鼓文化編輯部謹識

  

  

   四正勤講記

  

  四正勤就是四種在修行時一定要具備的態度,如果不具備這四種態度,就容易懈怠,修行是不容易成功的;不論是修出世的解脫道,或修利益衆生的菩薩道,都會相當地困難。接下來便以七個小題來介紹四正勤。

  

  四正勤是叁十七道品的內容之一

  

  叁十七道品是基本的佛法,是通達涅槃道路的叁十七種資糧。《維摩經‧佛國品》雲:「叁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」、「精進是菩薩淨土」,《自誓叁昧經》亦雲:「叁十七品具足佛事。」

  

  叁十七菩提分法共分七類: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支、八正道。要想完成叁十七道品,必須從四念處開始,然後經過四正勤,依此類推,一個段落一個段落的完成之後,才能夠得解脫道而證涅槃。

  

  叁十七道品的基礎是戒、定、慧叁無漏學。不論是修持戒、修禅定或修智慧,如果沒有四正勤這四種條件,那是無法完成的。四正勤是由四念處而來,而四念處的修行又是從五停心而來,這是從修定而修智慧。如果修五停心觀,那是修「止」,「止」的功能最多是能夠入定,無法産生智慧,但是經過五停心觀,再修四念處,就能生智慧而得解脫。

  

  沒有智慧而只有禅定,或是沒有智慧而只有持戒,都不能得解脫、得涅槃。如何才能有智慧呢?必須修四念處,那是一種「觀」的方法。過去我曾經講過四念處,相關文章諸位可以參考一下。(案:〈四念處〉及〈日常生活中的四念處觀〉現收錄于《禅的世界》,或參閱「禅修菁華集」之六《五停心‧四念處》。)

  

  小乘的四念處觀

  

  四念處分小乘與大乘兩類。現在先來介紹小乘的四念處觀。四念處在小乘是修觀慧,次第觀身、受、心、法。一、觀身不淨:人們都很喜愛、很執著自己的身體,但是身體其實是不淨的。二、觀受是苦:一般人總是在追求自己感官的享受,事實上,所有的覺受沒有一樣能帶來真正的快樂。叁、觀心無常:人們都認爲自己的心是永遠的,其實心是無常的,它的念頭不斷、不斷地在變。四、觀法無我:法是指一切所有的現象,如果把法當成我以及我的,這便是顛倒。

  

  一般人以不淨爲淨、以苦爲樂、以無常爲常、以無我爲我。因爲有這四種顛倒,所以有煩惱;因爲有煩惱,才無法得解脫。爲了要除煩惱、得解脫,必須要有智慧。修了四念處後,知道身體是不淨的,就不會那麼執著;知道所接受的是苦,就不會那麼貪戀;知道心是無常的,就不會把自己所追求的當成是永遠的;知道一切的法、一切的現象都是無我的,就不會那麼在乎臧否得失。如果能用四念處觀,將四種顛倒轉變過來,就能開智慧,得解脫、得涅槃。

  

  大乘的四念處觀

  

  大乘以四念處修空慧,其觀空的方法是:

  

  一、觀身,性相同于虛空:觀身體的本性和身體的形象,跟虛空完全相同,當下觀空,當下就得智慧。

  

  二、觀受,不在內外,不住中間:受就是身體跟外在環境的接觸,也就是身體的五根與外在環境的五塵相接觸時,所産生的種種感受。這些感受既不在內也不在外,同時也不在中間。意思是說,身體之內是五根,身體之外是五塵,因此覺受既不在身體之內,也不在身體之外,但也不是在中間。

  

  事實上,如果僅僅是五根,是不可能有受的,一定要有五塵;如果只有五塵,也不可能有受的,必須要有五根。當五根與五塵接觸時,中間産生了受;然而中間是空的,又如何能産生受呢?因此,受不在內、不在外、不在中間,當下就是空。

  

  這聽起來似乎是一種詭辯,其實是一種因緣觀,因緣和合才有五根與五塵的接觸,才會有受。因此,受並不是真的存在,只是因緣産生的。所以觀因緣,當下就能觀空,就是智慧。

  

  叁、觀心,但有名字,名字性離:所有形容心的名詞,其實都跟心的本質是沒有關系的。也就是說,所有心的活動現象,喜歡的或不喜歡的,包括貪、瞋、妒忌、懷疑、憂慮、滿足、喜悅等,這都只是人們所賦予的一個名詞,實際上跟心的本身並沒有關系。因爲如果真的有一個東西叫作「心」,它應該是不變的,不會現在我喜歡,等一下又不喜歡;現在我愛,過了不久又變成了恨。所以說,心其實不過是一個假名。

  

  更進一步說,凡是有心,都是煩惱心,跟煩惱相應的,都是壞心;因此,真正的好心是無心。如果能夠當下觀心,知道真正的心是無心,那就是智慧,就不會有煩惱而得解脫了。

  

  四、觀法,不得善法,不得不善法:心法是心的活動,色法是心外一切心理和物質的現象。既然心法是假的名字,色法如虛空,那還有什麼善與不善呢?無非只是在形容你的心。既是無心,此時看一切法,無善無不善,當下就是空,就是智慧。如果還有善、惡的分別,都稱不上是智慧。

  

  修大乘的四念處,不論遇到什麼都說它是空的,看起來似乎很容易,真正遇到考驗,恐怕就不是那麼容易了。

  

  曾經有一位老師在上佛學課程時談到「空」,並教大家觀空,才能有智慧。課後有人拿了一份鍾點費給他,一旁的人突然一把搶走,上課的老師急著說:「嘿!豈有此理,錢是人家給我的,你怎麼拿走了?」那人說:「既然我是空的,錢自然也是空的,什麼都是空的,那你還要它做什麼?」老師說:「什麼都是空的,不過錢是我的,沒有空,所以我還是要。」那人一邊將錢還給他,一邊說:「我只是跟你開個玩笑。看起來,什麼都是空,只有錢是不空的!」

  

  事實上,什麼都可以空,但是對金錢與愛情,要做到空是很不容易的。因此,當擁有的時候,不要執著,不要貪心,要知道那是空的,這才是智慧。

  

  我在日本讀書的時候,有一位學者發表論文談「空」,會後我們一起吃飯時,大家說:「你講空講得真好,你既然是研究空的,那你今天中午不准吃飯,反正都是空的。」這位年輕學者回答得很妙,他說:「一切都是空,現在我的胃是空的,食物也是空的,把空放到空之中,還是等于空啊!」

  

  

    四正勤的異名

  

  四正勤一共有四個名字:四正勤、四意斷、四正斷、四正勝。一般的經典都稱爲「四正勤」,其余叁種用的較少。

  

  一、四正勤:就是四種正確的勤勞和精進。在修四念處觀的時候,必須要袪除懈怠心,離開五種煩惱心。五種煩惱又稱爲「五蓋」,那就是貪欲、瞋恚、睡眠、掉悔、疑,要如何袪除呢?就是要用四正勤;因爲修行禅觀法、禅定法時,必須以精進心來離懈怠、五蓋,否則懈怠一産生,五蓋馬上出現,禅觀就不會成功。

  

  二、四意斷:《增一阿含經…

《四正勤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✿ 继续阅读 ▪ 四如意足講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