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四如意足講記

  四如意足講記 

  

  聖嚴法師著

  

  四如意足是四種定境

  修證次第中的四如意足

  四如意足的內容

  四如意足即是四種叁摩地

  四如意足即是四神足

  四如意足爲何稱爲四神足

  四神足不是神足通

  

  

  

  四如意足是四種定境

  

  四如意足是基本的佛法,是四種定境,又名四神足或四如意分,是叁十七道品的第叁科。叁十七道品是修道的重要資糧,共有七科,也可稱爲七個階段或七個層次,依次爲: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正道分,加起來一共是叁十七項,因此稱爲叁十七道品。在此之前,已經分別講過第一科「四念處」及第二科「四正勤」。

  

  四如意足的梵文叫作catv

  ra ṛddhi-p

  d

  ḥ,是得神勝如意的四種定,名爲神足,又可稱作爲神妙的、神奇的力量,但其真正的意思是有四種神妙的腳,是以定爲足。如意足,是神用自在、自由自主。可以根據自己的心願、意志,不受外境的影響;可以約製內心的煩惱,不會表現成爲不善的動作及語言。

  

  一般人修行禅定,目的是在希望入定,在定中,自然不造惡不善業,暫時不起煩惱、痛苦,然而並未能從潛在的煩惱隨眠,永得解脫,出定之後,瞋怒驕慢等心還是存在。若依佛法道品的次第修行,由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,繼續修習增上,便能以觀慧及禅定之力,將煩惱由粗而細,逐層伏斷。

  

  以中國禅宗的修行來說,雖然是重視開悟的,但開悟並不一定要入次第禅定,只要能夠見到自性或空性,便算開了小悟。開了小悟,並非完全沒有煩惱,而是清楚知道自己的煩惱並沒有斷,也清楚知道自己的心有時候沒有辦法控製自己。因此,有一些所謂已經見性了的修行人,他們還是有許多的煩惱習氣,不論是在語言中或是在動作中,會表現出不清淨的情緒以及不清淨的行爲。因此,見性之後的人還是要多聞熏習、打坐、修定。禅宗是先用觀慧入門,若無基礎的禅定工夫,想要一悟徹底是很難的,故在一悟再悟之後,仍得繼續修行。

  

  

    修證次第中的四如意足

  

  四如意足在五個修證次第中,屬于第二個次第,名爲加行位。所謂五個修證次第,是聲聞法的從初修習而至解脫涅槃,茲介紹如下:

  

  一、資糧位:資糧也叫作道糧。就像過去的人在出門的時候,先要隨身准備著路上吃喝的幹糧及飲水等。是指叁賢位:五停心、別相念處、總相念處。此位初伏叁界見思二惑。見惑是指知見、觀念的迷惑,包括身見等,思惑是指心理迷亂的煩惱,包括貪瞋等。

  

  二、加行位:准備了路糧之後就要上路了,往什麼地方走呢?是往解脫的路上,努力前進。此位乃四善根位,是指:暖法、頂法、忍法、世第一法。此位續伏叁界見思二惑。

  

  叁、見道位:始發無漏正智,始見未曾見過的真谛;小乘初果位,大乘初地。《俱舍論》雲:至四善根的第四,于世第一法的無間道發無漏正智,即以十六行相,次第觀欲、色、無色叁界四谛之中,通過十五行相,至見道。此位斷叁界八十八使見惑,見到聖道,進入聖者的階段,即是聲聞的初果位。

  

  四、修道位:是聲聞的第二果及第叁果位,繼續修諸道品次第,繼續漸斷八十一品思惑及色等有漏法。

  

  五、無學位:初二叁果,雖入聲聞聖位,仍稱有學,到了第四阿羅漢果,斷盡思惑,稱爲非所斷,入此位者不再到叁界受報,故稱無學。

  

  四念處及四正勤,是在資糧位修,四如意足則是在加行位修。在修行禅定的過程之中,能夠發起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的四種善根,因此,加行位又稱作四善根位。依據《俱舍論》卷二十叁有雲:「暖必至涅槃,頂終不斷善,忍不墮惡趣,第一入離生。」茲再分述如下:

  

  一、暖法:是總相念住之後念所生的善根,有下中上叁品,皆具觀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谛,修苦、空等十六行相。暖是譬喻聖火,是見道位無漏智的前相。若入此位,雖或退墮、或斷善根、造無間業,墮于惡道,然流轉不久,必得涅槃。

  

  二、頂法:是暖法上品後念所生之善根,有下中上叁品,皆具觀四谛十六行相。頂是譬喻山頂,在進退兩者之際,或有進而上登忍位,或退而下降至暖位,有造無間業而墮地獄者。然此位之人,縱然退墮,終不斷善根。四如意足,即在此位修習。

  

  叁、忍法:是頂法上品後念所生之善根,有下中上叁品。下忍具觀四谛,修十六行相,畢竟不墮惡趣。中忍漸滅所緣之四谛,滅能緣之十六行相,最後僅余一個屬于欲界苦谛下之苦行相,謂之減緣減行。上忍僅爲一剎那間。至此,畢竟不再退墮忍法,亦無墮于惡趣者。

  

  四、世第一法:是生于上忍後念之善根,僅爲一剎那間,故無下中上的叁品。此位同于上品忍位,僅觀苦谛苦之一個行相。「世」是世間有漏法,此位是于有漏法中,無有超出此一觀智的程度者,是世間有漏法中最高最勝之法,故名世第一法。此位極速無間,必生無漏智,入見道位,證悟勝谛,爲初果聖者。

  

  

  

    四如意足的內容

  

  根據《大智度論》卷十九雲:「行者如是得四念處實智慧,四正勤中正精進,精進故智慧增多;定力小弱,得四種定,攝心故,智、定力等,所願皆得故,名如意足。」

  

  這也是說在叁十七道品次第之中,四念處、四正勤的修習,重點在于智慧增多,定力則不足,故須再以修習四如意足的禅定,方能使得行者的智力與定力相等,所以稱之爲如意,所願皆得故。

  

  又雲:「問曰:四念處、四正勤中已有定,何以故不名如意足?答曰:彼雖有定,智慧、精進力多,定力弱故,行者不得如意願。」

  

  這也是說,在修習四念處、四正勤中,雖也有定,但以智慧精進之力爲多,定力較弱,所以不得如意願故。

  

  很多人有種誤解,認爲修行只要發悟見性,似乎什麼問題都可以解決了,這是「未得謂得」的錯誤觀念。單靠禅定,不會見性,單憑觀慧,不得如意願。必須智慧與禅定同等生起,才入頂位,但這還未見道,何況得大解脫。

  

  四如意足是指欲如意足、精進如意足、心如意足、思惟如意足,分別介紹如下:

  

  欲如意足

  

  欲如意足(chanda-ṛddhi-p

  da):是以希望求得勝定,以欲爲主得定。欲有叁種性質:

  

  一、欲心所:欲有多層意思,通善、惡、無記的叁性;發願樂修道品是善,沈醉于五欲的享受及貪得無厭的追求占有是不善,這裏所講的欲如意足,當然是善心所。

  

  二、希望:欲是一種希望、企盼。是對所愛樂的事物,想做、想得之欲求、願望。此處的欲如意足,是希望得到殊勝、神妙的禅定。

  

  叁、意欲(意樂):在修習禅定的過程之中,有昏沈、掉舉、放逸、懈怠、失念、不正知等六種缺陷,會阻礙禅定的修行,而「欲」的「意樂」就能幫助我們在習定時,排除其中的「懈怠」。例如《藥師經》有雲:「正見、精進善調意樂。」《攝大乘論》則指出有六種意樂。《叁藏法數》卷二十七則雲:「菩薩修習一切法門,皆須作意欣樂也。」

  

  精進如意足

  

  精進如意足(v

  rya-ṛddhi-p

  da):是以精進策勵得勝定,是以精進之力得禅定。有了欲這樣的意願、意欲之後,必然要下定決心,開始精進地用方法,這就要回到四正勤了;用四正勤的態度,既已精進努力地修習四念處觀,亦以精進力來修四如意足。

  

  心如意足

  

  心如意足(citta-ṛddhi-p

  da):是以守心攝心得勝定。以習定因緣生起道分,以有漏無漏心得禅定。用精進心來修習禅定,在任何一個時空裏,都是維持在當下這一念的方法上。這個心,本來是散亂的妄想心,若將此心放在方法上時,就能夠生起菩提道分了。這是將執著心、煩惱心,轉爲心如意足,作爲習定的能緣所緣心。

  

  思惟如意足

  

  思惟如意足(v

  ṃa-ṃs

  -ṛddhi-p

  da):是以智慧、思惟觀察得勝定。以思惟爲主得定,以定因緣生起道分。雖然已經能夠用心修定,但是凡夫的心不可能一下子就變爲修道的心,在用方法時,還是會有六種缺陷隱現出沒,因此,就要用思惟、用智慧來省視觀察了。省察自己在修定之時的心,如理不如理?正確不正確?如理正確,就持續下去;不如理不正確,就馬上改過。漸漸地、漸漸地,到最後,只有如理正確的狀況,這種狀況稱作「頂法」。在加行位中的「頂法」,就是在升墮進退之際,只允許有如理正確的心念出現,不斷地思惟省察,使得不正確不如理的煩惱心(總名爲十纏:無慚、無愧、嫉、悭、悔、眠、掉舉、昏沈、忿、覆)沒有現行的機會。

  

  由于修習禅定有六種障礙,只要有其中一種障礙出現,心就是有問題的,是不如理的。因此,要以如理、思惟、觀察來對治六種缺陷,對治十纏煩惱。如果能夠到四加行位的最後一個「世第一」位時,那就超出凡界而進入初果見道的聖者位了。此時,心中不再有惡不善法的現行,可是見惑雖斷,思惑未斷,一直到成佛爲止,才會永斷最後一分微細無明。能到「世第一」位已經伏叁界見思二惑,剎那無間,離凡夫位,入「見道位」時,斷叁界見惑;思惑已伏而尚未斷,不名爲纏,而稱隨眠。

  

  

  

    四如意足即是四種叁摩地

  

  大乘唯識學系所說四如意足,亦名四種叁摩地,例如《瑜伽師地論》卷二十九雲:「欲叁摩地、勤叁摩地、心叁摩地、觀叁摩地。」以欲、勤、心、觀,四增上力,所得叁摩地。…

《四如意足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✿ 继续阅读 ▪ 五根五力講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