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五根五力講記

  五根五力講記 

  

  聖嚴法師著

  

  五根五力講記

  何謂五根及五力?

 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五根?

  五力的功用

  五根五力的經證及論證

  問答

  

  

  

  五根五力講記

  

  五根與五力爲叁十七道品之第四與第五科;道品,又稱菩提分、覺支,即爲追求智慧,進入涅槃境界之叁十七種修行方法,故又稱叁十七覺支、叁十七菩提分、叁十七助道法、叁十七品道法。循此叁十七法而修,即可次第趨于菩提,故稱爲稱爲菩提分法。

  

  在叁十七道品之中,共有七科,我過去已經分別講過四正勤、四如意足等科,並已分別收錄在"隨身經典"系列中,此次接著說五根及五力。

  

    何謂五根及五力?

  

  五根(梵語pañcendriy

  ṇi)是叁十七道品的第四科,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等五種色根相對,亦名五無漏根。根有「能生」的意思,因爲信、精進、念、定、慧的五種道品,是能生起一切善法之根本。依此五根,能令人生起無漏聖道。

  

  五根在佛法中分有兩類:

  

  第一類是生理機能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名爲物質的五種色根。

  

  第二類是道品次第的信、精進、念、定、慧,名爲五種無漏法之根基。道品中的五根,能令人生起無漏的聖道;而道品中的五力,則是依據五根而生起五種破惡成善的力用。

  

  五力(pañca bal

  ni)是叁十七道品的第五科,也即是依據第四科的信等五根而生起五種力用,因其皆有破惡成善之功,故名爲五力。

  

  《大乘義章》卷十六雲:「以信等五種道品,出生出世聖道之力偏強,故名爲根,又因此,五根依次而有對治不信、懈怠、放逸、掉舉、無明煩惱等之作用,故名爲根。」

  

  《止觀輔行傳弘決》會本卷七之一有謂,修行之人:「縱善萌微發根猶未生,根未生故萌善易壞,今五法使善根生。」

  

  叁十七道品的修行是有次第的,從前叁科(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)的修觀和修定的根基紮穩之後,就會産生五種善根,每一種善根的根基都是有力量的,根據這五種善根再繼續修行,那個力量就是功能,那就是五力。所以說,五根與五力彼此是互爲因果的關系。經過前叁科的修行基礎而産生的善根,成爲解脫道和菩薩道的基礎,所以稱它爲「根」。

  

  根就是根本的意思,任何植物都有根,如果根深而大,它的生長力就會愈來愈強,如果根細而小,遇到太陽就會被曬死,遇到雨水就會被沖毀。修行也是一樣,如果根基不夠深,很容易受環境影響,而改變自己的意願,甚至生起退心。因此,修行佛法首先要培養這五種善根。

  

  這五種根又名無漏根,無漏就是從煩惱得解脫。如何培養這五種根?就是要先修「四念處」──主要是修觀、修定;然後用「四正勤」來修四念處──以精進的心既修觀慧,又修禅定;再以四正勤的功能修四種神足,即「四如意足」,四種神足就是四種定。觀慧和禅定的功能産生之後,信心就會穩固,第一根的信就産生了。

  

  事實上,在修四念處時五根就已開始在奠定基礎。四念處是觀身、觀受、觀心、觀法,再用精進心來修這四種觀法,進而轉成禅定的修行,對修行的方法産生信心之後,修行便得以更精進,禅定的功能就會愈來愈深,智慧也愈來愈增長。所以,五根並不是單獨的,而是由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一脈連貫下來的。

  

  

 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五根?

  

  佛學是一種學問、一種方法,是可以用知識、書本以及老師來傳授的。如果僅僅聽到佛學,懂得許多經論,甚至也很會講解一些經論,在佛門中形容這是「說食」、「數寶」。說食就像到餐廳裏念菜單一樣,念給人家聽這是什麼菜、那是什麼菜,可是自己並未吃到;數寶則好比到銀行替人家數鈔票,數完了,鈔票是銀行的,與自已沒有什麼關系。因此,有些人也許對佛學理論很清楚,然而對自己生活的態度以及人格的修養,並沒有幫助,這叫販賣知識,也稱作「說食數寶」。

  

  我的師父東初老人曾跟我說過:「懂四句不如能夠用一句,講十句不如能夠行一句。」行就是修行,沒有修行的心,它的根是淺的、浮的,無法紮實,所以要不受誘惑是相當不簡單的。我從一九七五年到美國,至今已有二十六年,在此期間,我講了許多經、許多法,也指導了很多人修行,但是聽我講法的人不一定跟我修行,而跟我修行的人也不一定能夠持久。今天在座聽講的,居然還有五位是跟我修行了二十多年的弟子,他們之所以持續修行,主要原因是他們參加禅七,在禅修的過程中得到一點益處、一些體驗,對他們的生活有幫助,對他們的心産生安定的功能;在座親近我超過十年以上的人更多,他們多半也是打過禅七,知道不斷地用佛法在生活中體驗,用佛法調心,這就是修行了。如果只知道有佛學,而沒有用佛法來調伏自己的心,信心是不容易建立起來的。

  

  接下來就進一步介紹修行信、精進、念、定、慧等五種善根的方法:

  

  信根增長

  

  信根是笃信正法的叁寶、四谛等,能生一切無漏禅定而得解脫;信力是因信根增長,對叁寶虔誠,能破一切疑惑,不受邪信所迷。

  

  信心是不容易建立的,建立了之後也很不容易堅固,有的人今天相信了,明天又會改變,而這裏的「信根」是指信了之後不再改變,稱之爲信根增長。

  

  信根增長意思是說「信」是個基礎,然後還要繼續不斷地增上信心的力量。在此舉出信因果、信因緣、信佛法僧等叁個項目:

  

  一、信因果

  

  種如是因,得如是果。災禍與幸運,必有其原因,不用害怕逃躲,不宜得意驕傲。

  

  因果簡單的說就是,曾經有過的行爲,必定有它的結果,現在所得到的、面臨到的種種幸或不幸,樂或不樂,這都是果。而果是從哪裏來的?一定有它的因,有的在這一生中知道或不知道做了些什麼,有的則是在過去無量的生死之間,曾經造過種種的因,而到這一生來接受果報,因此,講因果必須要追溯叁世:過去世、現在世、未來世。能夠這樣,才能將因果講得比較公平,也就不會對自己的遭遇怨天尤人,不會對自己的行爲不負責任,否則,因果是無法講清楚的。

  

  自從九一一恐怖事件之後,美國仍然處在恐慌、緊張的狀況下,大家都沒有安全感。當時我正要從臺灣到美國,在臺灣的許多朋友都希望我不要去美國了,他們說:「美國現在好危險啊!特別是紐約剛剛發生九一一事件,還有,美國正在流行炭疽熱病毒,處處都在恐慌中,希望師父不要再去美國了。」我說:「我的想法跟你們剛好相反,哪裏有危險,我就要跟那個地方覺得不安全的人在一起,或許能爲正處在恐慌中的人們,帶來一些安全感吧!」

  

  事實上,不論是在東方、西方,或者是過去、今天以及未來,地球這個環境是從來沒有安全過的,有的是人爲的災難,有的是天然的禍害,但是,現在世界的人口數,卻比過去增加許多,可見得死去的人還是要比活著的人少了許多。

  

  我是相信因果的,所以我又跟臺灣的朋友們說:「如果我現在應該在意外中死亡,那麼也不一定要到美國才有危險,留在臺灣也是一樣的,我可能會在洗澡時發生意外,也可能在上、下樓時不慎從樓梯上摔下而亡。如果從因果上來講,我現在還不應該走的話,那麼到任何地方,意外都不會降臨到我身上的。」就像東初禅寺的幾位信衆一樣,他們都在紐約世貿大樓工作,可是就在恐怖事件發生時,他們剛好都去渡假了;相反的,有的人不在那裏工作,本來不應該去的,偏偏陰錯陽差在最危險的時刻趕上了。因此,應該安全的人,即使遇到危險也能逢凶化吉;假如應該在此時往生,即使不該去的,因緣也會將他推到那個地方去。

  

  二、信因緣

  

  諸法因緣生,自性即是空。若遇災禍,當以智慧來預防,也以智慧來處理,就可避免災禍,或減少災禍造成的損失及悲苦。若遇幸運,當以努力來增加它、持續它,並以慈悲心與他人分享。如此一來,就可既不畏懼災禍,也不奢望幸運,便是「空」的體驗。

  

  任何事情的發生,不論危險或安全、痛苦或快樂,都是不同的因素相加所得的結果,但是從因至果之間並不是單純的一直線,因爲其中加上了不同的緣。也就是說,以因果而言,可能會遇到危險,然而如果能多做一些預防的准備工作,危險的程度可能就會減輕;譬如現在多做一些護持叁寶的功德,多做一些有利于衆生的好事,觀念、想法就會轉變,命運自然也就會改變了,即使有危險,結果也不會那麼嚴重了,這就是因緣。

  

  信因緣就不會對自己當前的命運哀怨和失望,不會對自己當前的成就自滿和驕傲,因爲只要因和緣一有變動,目前所遇到的狀況就會改變,好的可能變成壞,壞的可能會變好。所以相信因緣的人,必定會面對現實,並且運用智慧來妥善處理種種狀況。

  

  就像二○○二年九月在臺灣發生了水災,不少人因此而往生。當時在花蓮有兩個村落分別遭遇土石流的侵襲,一個村在大水災時,房子倒了,人也都往生了,甚至連屍體都找不到,因爲他們沒有經驗,沒有警覺。而另一個村同樣遇到大水,房子也都倒了,房子裏不僅進了水,而且堆滿了兩尺高的石頭,但是卻無人死亡,這是由于他們提前做好准備,一旦發生大水時,整個村民都能順利逃了出去。

  

  在臺灣南投也有一個例子,有一位先生每天都在念佛、誦經,他的家裏共有十幾個人,有一天他忽然想到他很久沒去臺北了,就在發生水災的那天晚上前往臺北,結果就在一夜之間,他在南投的家整個不見了,不但房子不見了,人也都不見了。在一九九九年…

《五根五力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
✿ 继续阅读 ▪ 七覺支講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