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。因此,觀身不淨有兩類,一類是肉體的本身就是不淨的;另一類則是因爲有肉體,其五根會製造一些不淨的業。所以從衆生的角度來看,沒有害病時身體是清淨的,害了病之後的身體則是不清淨的。
可是從佛或解脫者的立場來看,身體是不垢不淨的,沒有什麼清淨、不清淨的問題,因爲身體只是一個工具,用身體來修四念處法、修四正勤,修四如意足,這不是很好嗎?只是以衆生的立場來講,因爲不知道它是不淨的,結果把它變成了一個製造惡業的機器,所以佛法要用觀的方法,教我們如何觀照身體是不淨的。
觀身體的方式有兩種:
1.在打坐時觀:打坐時觀身,就是體驗身體的感覺、感受。剛打坐時,也許會覺得身體好自在、好舒服,等時間稍久,身體就會産生許多的問題,譬如痛、癢、酸、麻、冷、熱等,這便是不淨。
2.在日常生活中觀: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觀自己的身體,例如最近我們有一位義工老菩薩,在關門時不小心將自己的手指壓斷了;還有一次我看到有個人站起來匆匆忙忙走出去時,把頭撞到門框上去了。這兩個例子,都說明了身體是不可靠的,事故的無常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,使身體受到傷害,這也叫做不淨。
但是,請諸位不要誤會身體不淨是負面的,從佛法的角度來看,觀身不淨是一種智慧,是正面的,是讓我們少一些執著,少一些心理的不平衡。因爲凡夫根本不知道身體是不淨的,在遇到不淨的狀況時,無法平衡地接受這個事實;如果已經知道身體本來就是有問題的,當出現狀況時,也就不致有煩惱了。
二、觀受是苦
受是從身體著力的,沒有身體就沒有了著力點,所以不要以爲身體不淨是不好,觀身不淨絕對是正確的。用身體來體驗身體的覺受,受是通過身體而得的心理的反應,因爲身體有了狀況,才有受的反應,那便是眼晴接觸形、色,耳朵接觸聲音,鼻子接觸嗅覺,舌頭接觸味覺,身體接觸粗、細、滑、濕、冷、暖等;也就是當五根接觸到五塵時,産生心理的直接反應,就叫做「受」。既然受的反應,是從身體的觸感而産生,所以身體是個修行的工具,如果沒有了身體,五根五力就無從修起。
受又有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叁種:
1.苦受:佛法將苦分爲叁種──苦苦、壞苦、行苦,一般人所謂的苦受是痛苦、沮喪、難過,此是「苦苦」。
2.樂受:又稱爲「壞苦」。有人認爲只要是喜歡的事,或對身體有快感,心裏舒暢、舒服的,都是樂受。但諸位一定聽過「樂極生悲」、「春宵苦短」,因爲一切都是無常的,不可能永遠保持快樂。
3.不苦不樂受:又稱爲「行苦」,「行苦」的行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蘊中的「行蘊」,這是一種微細的心理現象。必須要在達到相當深的禅定之後才能體驗到,因爲定力是不可能持久的,再深的禅定也會退失,所以叫做行苦。有人認爲入了深定之後,好象很安全、很快樂,可是出定之後煩惱照樣現前,清淨、安定的心不可能持久。另外有一種深的不苦不樂受,那是在定中,當禅定到了無念,舍去任何妄念時,只有在一片明和淨的狀況下,沒有什麼苦與樂,甚至將定中的快樂也舍去,這種不苦不樂在如此深的禅定狀況下,也叫行苦,因爲即使達到最高境界的禅定,還是會退失。所以觀受是苦,是要放下所有一切的受,出離這叁種苦,才能夠出離苦海而得解脫。
叁、觀心無常
心的念頭,就像瀑布一樣,水幕不斷往下奔流,看起來似乎有個瀑布,其實是一個幻象,那只是一串串的水,一直地往下流注,並沒有一個固定的瀑布挂在那裏。心念就像瀑布的水,前一秒鍾的瀑布成份和後一秒鍾的瀑布成份,早已不是同樣的東西。心念持續不斷地在轉動,看來是連貫的,其實是不同的,這便是無常。
許多人一聽到無常,就悲觀的認爲一切都完了。反正是無常的,管它做什麼;反正是無常的,還需要這麼認真嗎?這些都是負面的看法,這是不懂得佛法。無常的意思是要我們在成功、快樂時,不要太得意、太興奮,快樂的成果或許還能夠持續久一些;在痛苦、悲傷時,也要幫助自己讓痛苦的時間以及程度減輕或縮短,因爲痛苦也是無常的,它是會變的,這樣就不會絕望,而能夠平穩地往前走。苦也好,樂也好,以平常心來生活,生活的目的,就是希望能種善根,使五根成長。
四、觀法無我
通常,身心都是在叁種「受」與叁種「苦」之中打轉,一般人將叁種受當成我,也把叁種苦當成我,如果能看到身心的種種現象,並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在其中,一切的身心現象的我是假的,這就是無我了。沒有那個痛苦、煩惱虛妄的我之後,只有智慧與慈悲,那就是解脫的人了。
定根增長
定根是攝心不散亂,製心于一境,寂靜不動;定力是因定根增長,能破一切煩惱亂想,發起諸種禅定解脫。不爲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等五種貪欲惡不善法所誘惑困擾,不爲昏沈掉舉亂心所障礙,使心住于一境。于定不起執著,自在遊戲于諸種禅定。
定根是從信、精進、念,然後再修定,主要修的是四神足,四神足是修四種定的力量之後而産生的功能。「定」原則上是心止于一處,沒有妄想、雜念而進入禅定,稱之爲「心一境性」。定是有層次的,世間的定是從身心輕安、未到地定、色界的定、無色界的定;可是要求解脫的定,則必須從世間定一步一步往上走,此爲出世間定,也稱爲解脫定。
五根裏的定根,其目的是在解脫,而解脫定又稱爲滅受想定、滅盡定。那是從定境出離,不以定境爲解脫,放下對定的執著,此時,不執著欲界的五欲,也不執著色界、無色界的定樂或定境,到這個層次時,就是出世間的解脫定了。
在印度,不論是在釋迦牟尼佛之前或之後,各哲學、宗教的派別,都有一個目標,就是解脫。而每一派對解脫都有不同的解釋及定義,也以不同的方式來達成解脫的目的。釋迦牟尼佛對解脫的定義、方法以及步驟,是綜合了各派的方法和觀念,再經過自己的經驗,得到一個有系統的次第,稱之爲四禅八定,最後是九次第定;四禅八定是世間的定,九次第定則是八定之後的出世間定。「定根」所指的其實是九次第定,不過從輕安開始,就可以算是定的善根出現了。
也許對諸位而言,根本沒有想要入定,聽到這個「定」,不知道對自己究竟有什麼用呢?打個比喻來說,這就好比銀行裏有許多的存款,每個人都有份,都可以去提款,但是要怎麼去提、怎麼去用,就要看每個人自己的想法了。所以「定」是要從方法的練習,才能嘗到其中的滋味;其實不要說入定,即使是得到輕安,已經是很有意思的事了。
在某一次禅七期間發生了幾個有趣的故事:有位菩薩在前幾天打坐時的心是散亂的,方法也用不上,但是在回家前的兩個小時,她認爲反正只剩下一點點時間,就馬馬虎虎吧,結果反而那兩個小時內,方法用得最得力。
另一位菩薩在此次禅七中是最忙的一位,不但要擦一百多個窗戶,還要監香以及照顧小參的人,但是工作多並不影響他的修行,只要開始打坐就可以連坐兩個小時,而且坐得很好。
還有一位菩薩在打坐到第四天時,居然連續坐了五個小時,對禅堂裏的狀況似乎是知道,曉得人家去吃午飯後又回來打坐,也聽到木魚聲以及引罄聲,一直等到他要方便時才起座,否則還可以繼續坐下去。在那段時間裏,身體的感覺是有的,但他覺得跟自己沒有關系。
因此,修定並不一定要入定才有用,在修定的過程中就已經在種善根了。入定是必須經過長時間的修行,普通人是辦不到的。從經典裏得知,在練習著修定的方法時,會發現自己的心非常混亂、不平衡,不容易接受自己的指揮;了解這一點之後,更應該用禅修的方法,幫助自己性格的穩定和人格的成長,減少自己與自己、自己與他人的矛盾沖突。
打坐時能夠入定,當然很好,不能入定,也沒有關系,但是修定的方法還是要用。其方法用在日常生活中,可以使得情緒平和、穩定,不受環境的影響而波動不安,這就是修定的功能。二○○一年九月十一日在紐約發生的攻擊事件中,我有位學生親眼目睹飛機撞上紐約世貿大樓,當時她還覺得很奇怪,飛機好象是在開玩笑似的,對著大樓直撞過去,事件發生之後,她有很長一段時間心裏無法安定,後來她來參加禅七,禅七後我問她的狀況如何?她說:「雖然心裏的影子還在,不過用方法調心之後,已經好多了!」
修定的方法能幫助我們安心,在遇到任何狀況時,心不會亂,而且會恰到好處地來處理、應變。譬如紐約世貿大樓在面前倒下時,能逃的盡快逃,能救人的想辦法救,但是心不能慌張,否則不但救不了人,自己也會非常危險。因此,修定的工夫能讓我們臨危不亂,也就能夠逢凶化吉,危險的程度就會減輕許多。
心如何能夠不受環境影響?一方面要靠觀念的調整,另一方面則要透過方法的練習。觀念是指經常要有無常及應變的心理准備。「小心」這句話是人人都會說的,但是小心往往是擔心而不等于會照顧自己,真正的照顧不是擔心,而是隨時留心自己生活的環境以及動作,准備著遇到危險發生時該如何應對,這是心理上、觀念上的准備。此外,在危險狀況發生時要如何用方法?中國的佛教徒們都會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、「南無觀世音菩薩」,將危險交給佛菩薩,心中就不會那麼恐懼了;還有,注意自己的動作,注意呼吸、體驗呼吸以及數呼吸,用這種方法來調整心情,當危機出現時,便能從容去處理而不會慌亂。
慧根增長
慧根是于四谛法觀照明了,是由定中觀智所起,了知如實的真理;慧力是因慧根增長,能遮止叁界見思一…
《五根五力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