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五根五力讲记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。因此,观身不净有两类,一类是肉体的本身就是不净的;另一类则是因为有肉体,其五根会制造一些不净的业。所以从众生的角度来看,没有害病时身体是清净的,害了病之后的身体则是不清净的。

  

  可是从佛或解脱者的立场来看,身体是不垢不净的,没有什么清净、不清净的问题,因为身体只是一个工具,用身体来修四念处法、修四正勤,修四如意足,这不是很好吗?只是以众生的立场来讲,因为不知道它是不净的,结果把它变成了一个制造恶业的机器,所以佛法要用观的方法,教我们如何观照身体是不净的。

  

  观身体的方式有两种:

  

  1.在打坐时观:打坐时观身,就是体验身体的感觉、感受。刚打坐时,也许会觉得身体好自在、好舒服,等时间稍久,身体就会产生许多的问题,譬如痛、痒、酸、麻、冷、热等,这便是不净。

  

  2.在日常生活中观: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观自己的身体,例如最近我们有一位义工老菩萨,在关门时不小心将自己的手指压断了;还有一次我看到有个人站起来匆匆忙忙走出去时,把头撞到门框上去了。这两个例子,都说明了身体是不可靠的,事故的无常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,使身体受到伤害,这也叫做不净。

  

  但是,请诸位不要误会身体不净是负面的,从佛法的角度来看,观身不净是一种智慧,是正面的,是让我们少一些执着,少一些心理的不平衡。因为凡夫根本不知道身体是不净的,在遇到不净的状况时,无法平衡地接受这个事实;如果已经知道身体本来就是有问题的,当出现状况时,也就不致有烦恼了。

  

  二、观受是苦

  

  受是从身体着力的,没有身体就没有了着力点,所以不要以为身体不净是不好,观身不净绝对是正确的。用身体来体验身体的觉受,受是通过身体而得的心理的反应,因为身体有了状况,才有受的反应,那便是眼晴接触形、色,耳朵接触声音,鼻子接触嗅觉,舌头接触味觉,身体接触粗、细、滑、湿、冷、暖等;也就是当五根接触到五尘时,产生心理的直接反应,就叫做「受」。既然受的反应,是从身体的触感而产生,所以身体是个修行的工具,如果没有了身体,五根五力就无从修起。

  

  受又有苦受、乐受、不苦不乐受三种:

  

  1.苦受:佛法将苦分为三种──苦苦、坏苦、行苦,一般人所谓的苦受是痛苦、沮丧、难过,此是「苦苦」。

  

  2.乐受:又称为「坏苦」。有人认为只要是喜欢的事,或对身体有快感,心里舒畅、舒服的,都是乐受。但诸位一定听过「乐极生悲」、「春宵苦短」,因为一切都是无常的,不可能永远保持快乐。

  

  3.不苦不乐受:又称为「行苦」,「行苦」的行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五蕴中的「行蕴」,这是一种微细的心理现象。必须要在达到相当深的禅定之后才能体验到,因为定力是不可能持久的,再深的禅定也会退失,所以叫做行苦。有人认为入了深定之后,好象很安全、很快乐,可是出定之后烦恼照样现前,清净、安定的心不可能持久。另外有一种深的不苦不乐受,那是在定中,当禅定到了无念,舍去任何妄念时,只有在一片明和净的状况下,没有什么苦与乐,甚至将定中的快乐也舍去,这种不苦不乐在如此深的禅定状况下,也叫行苦,因为即使达到最高境界的禅定,还是会退失。所以观受是苦,是要放下所有一切的受,出离这三种苦,才能够出离苦海而得解脱。

  

  三、观心无常

  

  心的念头,就像瀑布一样,水幕不断往下奔流,看起来似乎有个瀑布,其实是一个幻象,那只是一串串的水,一直地往下流注,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瀑布挂在那里。心念就像瀑布的水,前一秒钟的瀑布成份和后一秒钟的瀑布成份,早已不是同样的东西。心念持续不断地在转动,看来是连贯的,其实是不同的,这便是无常。

  

  许多人一听到无常,就悲观的认为一切都完了。反正是无常的,管它做什么;反正是无常的,还需要这么认真吗?这些都是负面的看法,这是不懂得佛法。无常的意思是要我们在成功、快乐时,不要太得意、太兴奋,快乐的成果或许还能够持续久一些;在痛苦、悲伤时,也要帮助自己让痛苦的时间以及程度减轻或缩短,因为痛苦也是无常的,它是会变的,这样就不会绝望,而能够平稳地往前走。苦也好,乐也好,以平常心来生活,生活的目的,就是希望能种善根,使五根成长。

  

  四、观法无我

  

  通常,身心都是在三种「受」与三种「苦」之中打转,一般人将三种受当成我,也把三种苦当成我,如果能看到身心的种种现象,并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在其中,一切的身心现象的我是假的,这就是无我了。没有那个痛苦、烦恼虚妄的我之后,只有智慧与慈悲,那就是解脱的人了。

  

  定根增长

  

  定根是摄心不散乱,制心于一境,寂静不动;定力是因定根增长,能破一切烦恼乱想,发起诸种禅定解脱。不为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等五种贪欲恶不善法所诱惑困扰,不为昏沉掉举乱心所障碍,使心住于一境。于定不起执着,自在游戏于诸种禅定。

  

  定根是从信、精进、念,然后再修定,主要修的是四神足,四神足是修四种定的力量之后而产生的功能。「定」原则上是心止于一处,没有妄想、杂念而进入禅定,称之为「心一境性」。定是有层次的,世间的定是从身心轻安、未到地定、色界的定、无色界的定;可是要求解脱的定,则必须从世间定一步一步往上走,此为出世间定,也称为解脱定。

  

  五根里的定根,其目的是在解脱,而解脱定又称为灭受想定、灭尽定。那是从定境出离,不以定境为解脱,放下对定的执着,此时,不执着欲界的五欲,也不执着色界、无色界的定乐或定境,到这个层次时,就是出世间的解脱定了。

  

  在印度,不论是在释迦牟尼佛之前或之后,各哲学、宗教的派别,都有一个目标,就是解脱。而每一派对解脱都有不同的解释及定义,也以不同的方式来达成解脱的目的。释迦牟尼佛对解脱的定义、方法以及步骤,是综合了各派的方法和观念,再经过自己的经验,得到一个有系统的次第,称之为四禅八定,最后是九次第定;四禅八定是世间的定,九次第定则是八定之后的出世间定。「定根」所指的其实是九次第定,不过从轻安开始,就可以算是定的善根出现了。

  

  也许对诸位而言,根本没有想要入定,听到这个「定」,不知道对自己究竟有什么用呢?打个比喻来说,这就好比银行里有许多的存款,每个人都有份,都可以去提款,但是要怎么去提、怎么去用,就要看每个人自己的想法了。所以「定」是要从方法的练习,才能尝到其中的滋味;其实不要说入定,即使是得到轻安,已经是很有意思的事了。

  

  在某一次禅七期间发生了几个有趣的故事:有位菩萨在前几天打坐时的心是散乱的,方法也用不上,但是在回家前的两个小时,她认为反正只剩下一点点时间,就马马虎虎吧,结果反而那两个小时内,方法用得最得力。

  

  另一位菩萨在此次禅七中是最忙的一位,不但要擦一百多个窗户,还要监香以及照顾小参的人,但是工作多并不影响他的修行,只要开始打坐就可以连坐两个小时,而且坐得很好。

  

  还有一位菩萨在打坐到第四天时,居然连续坐了五个小时,对禅堂里的状况似乎是知道,晓得人家去吃午饭后又回来打坐,也听到木鱼声以及引罄声,一直等到他要方便时才起座,否则还可以继续坐下去。在那段时间里,身体的感觉是有的,但他觉得跟自己没有关系。

  

  因此,修定并不一定要入定才有用,在修定的过程中就已经在种善根了。入定是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修行,普通人是办不到的。从经典里得知,在练习着修定的方法时,会发现自己的心非常混乱、不平衡,不容易接受自己的指挥;了解这一点之后,更应该用禅修的方法,帮助自己性格的稳定和人格的成长,减少自己与自己、自己与他人的矛盾冲突。

  

  打坐时能够入定,当然很好,不能入定,也没有关系,但是修定的方法还是要用。其方法用在日常生活中,可以使得情绪平和、稳定,不受环境的影响而波动不安,这就是修定的功能。二○○一年九月十一日在纽约发生的攻击事件中,我有位学生亲眼目睹飞机撞上纽约世贸大楼,当时她还觉得很奇怪,飞机好象是在开玩笑似的,对着大楼直撞过去,事件发生之后,她有很长一段时间心里无法安定,后来她来参加禅七,禅七后我问她的状况如何?她说:「虽然心里的影子还在,不过用方法调心之后,已经好多了!」

  

  修定的方法能帮助我们安心,在遇到任何状况时,心不会乱,而且会恰到好处地来处理、应变。譬如纽约世贸大楼在面前倒下时,能逃的尽快逃,能救人的想办法救,但是心不能慌张,否则不但救不了人,自己也会非常危险。因此,修定的工夫能让我们临危不乱,也就能够逢凶化吉,危险的程度就会减轻许多。

  

  心如何能够不受环境影响?一方面要靠观念的调整,另一方面则要透过方法的练习。观念是指经常要有无常及应变的心理准备。「小心」这句话是人人都会说的,但是小心往往是担心而不等于会照顾自己,真正的照顾不是担心,而是随时留心自己生活的环境以及动作,准备着遇到危险发生时该如何应对,这是心理上、观念上的准备。此外,在危险状况发生时要如何用方法?中国的佛教徒们都会念「南无阿弥陀佛」、「南无观世音菩萨」,将危险交给佛菩萨,心中就不会那么恐惧了;还有,注意自己的动作,注意呼吸、体验呼吸以及数呼吸,用这种方法来调整心情,当危机出现时,便能从容去处理而不会慌乱。

  

  慧根增长

  

  慧根是于四谛法观照明了,是由定中观智所起,了知如实的真理;慧力是因慧根增长,能遮止三界见思一…

《五根五力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七觉支讲记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