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五根五力讲记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切烦恼,可达解脱。五根之中,以慧根为首,皆为慧根所摄。知苦谛,知苦集谛,知苦灭谛,知苦灭之道谛。三十七道品次第,全属慧根所摄。

  

  慧根是说领悟力很高,一听到佛法就很容易接受,并且愿意照着去做。在未开悟之前,慧根是从听闻佛法开始,而佛法的基本道理就是四圣谛。释迦牟尼佛最初度五位比丘弟子,讲的就是四圣谛;以四圣谛证得解脱道的阿罗汉果,这就是慧根的力量。也就是说,从释迦牟尼佛的智慧,产生了四圣谛的佛法,再用四圣谛的佛法来开发众生心中的智慧而使众生得解脱,此为慧根与慧力的关系。

  

  四圣谛「苦、集、灭、道」可分为三个层次:苦、苦集、苦灭、灭苦的道。已知苦的事实,也知道苦是因何而产生,这是集;而苦则是要从修道来断除的。苦已灭、集已断、灭已证,能够亲自实证四谛,实证灭苦,灭苦就得解脱,所谓「所作已办,不受后有」,就是应该要做的修行已全部做完,从此以后受苦的事实已经不存在,这就是阿罗汉了。

  

  普通人是要从第一个层次学习起的,先要认定、了解到苦的事实,然后才会希望离苦,离苦就是要修道。前面所讲的四如意足,其修行过程是在加行位的阶段,而十回向、十行、十住等三贤是资粮位,这都只是贤人的地位,尚未到达圣人的地位,修五根之中的慧根时,才是进入圣位的阶段。

  

  声闻僧是修小乘的佛法,从五停心至三十七道品,看似需要长时间的修行,相当麻烦。可是善根深厚的人,听到四圣谛法就能从初果、二果、三果,而至四果阿罗汉果。释迦牟尼佛度五比丘时,一开始就跟他们讲四圣谛法:「生、老、病、死是苦的事实,苦是有原因的,那是由于过去所造的业,如何来解除这个苦的事实,那就是要修行八正道。」就这样,他们先后都证得阿罗汉果。

  

  中国的禅宗被称为顿悟法门,佛在度五比丘时,当第一遍讲完,即刻有人证到阿罗汉果,就是彻悟了,这是因为他们的慧根深厚。而今天所说的内容,诸位能接受多少就接受多少,虽然尚未开悟,但都是有慧根的人了。慧根的深与浅是很难评断、衡量的,不要认为听不太懂,就以为自己没有慧根,说不定一下子茅塞顿开,突然间就开悟了。

  

  苦谛,苦是由集而来的,前面已说过苦有苦苦、坏苦、行苦,它是有次第的。苦苦,是最容易发现、理解的;坏苦,是可以经过回忆、思考,从逻辑推理上得到的;行苦,只有在进入深的禅定之后,才可知道。一般人不承认自己是苦的,所以不想学佛,因为根本没想到有苦可离。就像苍蝇、蚂蚁、蚊子,它们过得很快乐,不知道离苦。因此,只有从佛的智慧才能使我们看到、相信到、体验到苦的事实,愿意用佛法来离苦。

  

  知苦集谛,苦集实际上就是造业,是苦的原因,造什么样的业就得到什么样的果。一般人只知道不喜欢痛苦的苦,但是在造业时往往觉得是快乐、随性、自在的。譬如像阿富汗凯达组织的领袖宾拉登,他策画炸毁了纽约世贸大楼,由于这样一个造恶业的行为,美国以及阿富汗都死了好几千人,而他自己也一直在逃亡。所谓造业的业,就是身体、语言、心理的三种行为,决定了造的是恶业或善业,形成业的性质。

  

  一般人很难发觉心理上的造业,但是从生理的肢体造业以及语言上的造业得知,其原动力是来自头脑里的,因此「意业」是最根本的。即使只是在想,没有讲也没有做,同样也造了业。

  

  意业又分为两类:「思业」,是思惟上的一种意业;「思已业」,是思惟之后所产生的语言等行为。例如:如果仅仅头脑在思考着:「我没有钱,想去抢银行。」但是接着又有了第二个念头:「乱来!怎么可以去抢银行,这是不得了的事。」念头一转就不会去做了,所以思业之后有个思已业来补充,就不一定会成为事实。又例如在马路上看到一个女孩,心想她很漂亮,是思业,之后就一路跟到女孩的家,还继续不断地用语言等行动去追求她,这就是思已业了。

  

  又譬如诸位知道我正在讲「五根、五力」,于是动了去听听看的这个念头,这是思业;接着就想尽办法问路,并且来听了佛法,就是思已业。

  

  因此,从所造的业来讲,又可分为善业与恶业,或称为白业与黑业。白业,又可分为两类:「无漏业」,是指修行佛法以离苦得乐,也就是依照三十七道品,次第修习,而能断除烦恼,得究竟解脱。「有漏业」,因为做好事而结了人缘,能得好的果报,在人间、天上享受快乐,但不一定修持得解脱的法门。

  

  无漏业与有漏业,都有共业与不共业两种:

  

  1.无漏业:共业──基本修行的方法和观念完全相同,譬如:信因果、信因缘,要持戒、修定、修智慧。不共业──有的是修声闻道,有的修菩萨道。修菩萨道之中,有的偏重于辩论,有的偏重于布施,有的偏重于神通,这是由于不同的个性,就呈现出不同的形态,而造了不同的无漏业。

  

  2.有漏业:共业──是指生在同一个时代、同一个环境中的人,可能造了同样的业、共同的业,因为过同样的生活,受了大家共同的影响,而有了同样的思想,于是朝着同样的方向在思考、运作,将来的果报,可能就是生于同一个环境中,受同样的苦与乐。不共业──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、嗜好、习气,即使生在同一个环境,也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。就像双胞胎长大之后,慢慢地他们的思想以及行为,就不会完全相同了,他们即使是在造共业的同时,也造了不共业,将来受报时,也就会有差异了。

  

  从共业与不共业的造作,就能理解到为什么在同一环境、同一时代里生活的人,会有不同的遭遇及待遇。有的人生活得很快乐,物质丰富,朋友很多,做任何事都非常顺利;有的人物质贫乏,社会关系很孤独,做任何事都不顺利;有的人身体健康,有的人不健康,原因就是过去所造的业里有共业与不共业。如果不从这个观点和信仰去思考,就会抱怨说:「父母真是不公平呀,为什么把我的兄弟姐妹生得这么聪明漂亮,却把我生得笨笨丑丑的!」也有人在遇到灾难或不幸事件时,就会骂天骂地:「老天对我这么不公平,真是瞎了眼了!」如果相信有共业、有不共业,相信因为自己曾经造了种种和他人的共业及不共业,如今才会有这样在同中有异的结果,也就不致于再骂天骂地了。

  

  前面说过,思业、思已业是有好有坏的,好的思业、思已业就是要发愿,发悲愿、发弘愿,发度众生的愿。发愿不是只发一次,要继续不断地发,然后照着去做,这一生没有做完的,发愿下一生继续再做。因此,在这一生中,如果发生了不如意或不幸的事,可能是因为善根、慧根形成,在过去世发了愿要帮助人,而在此生现身说法,来奉献、救人、救世界,结果自己受苦受难了,从思已业的观点来说,造的便是善业。以此角度来看,九一一事件的罹难者,也可以说都是过去发了愿的;我们要相信是由于他们的思已业,使得这个世界能够更加和平相处,同时提高警觉,不再有恐怖的事件发生。

  

  

  

    五力的功用

  

  如同之前曾经提到的,五力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五科,是依据第四科的信、精进、念、定、慧的五根而生起五种力用,都有破恶成善之功,所以称之为五力。五根与五力彼此是有互为因果的关系,五根的每一种善根都是有力量的,那个力量就是功能,根据这五种善根再继续修行,就叫做五力。

  

  以下列举出五力的功用:

  

  信力:是依信根增加,对佛法僧三宝,坚信不坏,能破一切疑惑,不受邪信所迷。

  

  精进力:是依精进根增上,断一切恶,修一切善,能破身心懈怠。

  

  念力:是依念根增长,能破一切邪妄不善之念,成就出世离苦的正念功德。

  

  定力:是依定根增长,能破一切欲烦恼想,发起禅定解脱。

  

  慧力:是依慧根增加,能够遮止(消除)三界见思二惑,而得解脱,证阿罗汉果。

  

  

  

    五根五力的经证及论证

  

  在《大藏经》中,对于五根五力也有多处提及。分别为:

  

  一、《杂阿含经》卷二六,第六四七经

  

  信根:「若比丘,于如来所,起净信心,根本坚固,余沙门、婆罗门、诸天、梵魔、沙门、婆罗门,及余世间,无能沮坏其心者。」

  

  精进根:「已生恶不善法令断、生欲方便,摄心增进;未生恶不善法不起,生欲方便,摄心增进;未生善法令起,生欲方便,摄心增进;已生善法住不忘,修习增广,生欲方便,摄心增进。(四正断)」

  

  念根:「若比丘,肉身、身观住,殷勤方便,正念正知,调伏世间贪忧;外身内外身,受心法,法观念住,亦如是说。」

  

  定根:「若比丘,离欲恶不善法,有觉有观,离生喜乐,乃至第四禅具足住。」

  

  慧根:「若比丘,苦圣谛如实知,苦集圣谛、苦灭圣谛、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。」

  

  第六五四、六五五、六五六、六五七、六五八经,均云:「此五根,一切皆为慧根所摄受。」「如是五根,慧为其首,以摄持故。」六五九经云:「何等为慧根,于如来,初发菩提心所起智慧,是名慧根。」

  

  二、《增一阿含经》卷四二〈结禁品〉第四六的第八经

  

  信根:「贤圣弟子,信如来道法。」

  

  精进根:「身心意并勤劳不倦,灭不善法,使善增益,顺心执持。」

  

  念根:「所诵不忘,恒在心怀,总持不失,有为无漏之法,终不忘失。」

  

  定根:「心中无错乱,无若干想,恒专精一意,名为三昧根。」

  

  智慧根:「知苦、知习、知尽、知道。」

  

  三、《俱舍论颂疏论本》卷二五

  

  三十七觉分,实事唯十:

  

  四念处、慧根、慧力、择法觉支、正见──…

《五根五力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七觉支讲记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