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切煩惱,可達解脫。五根之中,以慧根爲首,皆爲慧根所攝。知苦谛,知苦集谛,知苦滅谛,知苦滅之道谛。叁十七道品次第,全屬慧根所攝。
慧根是說領悟力很高,一聽到佛法就很容易接受,並且願意照著去做。在未開悟之前,慧根是從聽聞佛法開始,而佛法的基本道理就是四聖谛。釋迦牟尼佛最初度五位比丘弟子,講的就是四聖谛;以四聖谛證得解脫道的阿羅漢果,這就是慧根的力量。也就是說,從釋迦牟尼佛的智慧,産生了四聖谛的佛法,再用四聖谛的佛法來開發衆生心中的智慧而使衆生得解脫,此爲慧根與慧力的關系。
四聖谛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可分爲叁個層次:苦、苦集、苦滅、滅苦的道。已知苦的事實,也知道苦是因何而産生,這是集;而苦則是要從修道來斷除的。苦已滅、集已斷、滅已證,能夠親自實證四谛,實證滅苦,滅苦就得解脫,所謂「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」,就是應該要做的修行已全部做完,從此以後受苦的事實已經不存在,這就是阿羅漢了。
普通人是要從第一個層次學習起的,先要認定、了解到苦的事實,然後才會希望離苦,離苦就是要修道。前面所講的四如意足,其修行過程是在加行位的階段,而十回向、十行、十住等叁賢是資糧位,這都只是賢人的地位,尚未到達聖人的地位,修五根之中的慧根時,才是進入聖位的階段。
聲聞僧是修小乘的佛法,從五停心至叁十七道品,看似需要長時間的修行,相當麻煩。可是善根深厚的人,聽到四聖谛法就能從初果、二果、叁果,而至四果阿羅漢果。釋迦牟尼佛度五比丘時,一開始就跟他們講四聖谛法:「生、老、病、死是苦的事實,苦是有原因的,那是由于過去所造的業,如何來解除這個苦的事實,那就是要修行八正道。」就這樣,他們先後都證得阿羅漢果。
中國的禅宗被稱爲頓悟法門,佛在度五比丘時,當第一遍講完,即刻有人證到阿羅漢果,就是徹悟了,這是因爲他們的慧根深厚。而今天所說的內容,諸位能接受多少就接受多少,雖然尚未開悟,但都是有慧根的人了。慧根的深與淺是很難評斷、衡量的,不要認爲聽不太懂,就以爲自己沒有慧根,說不定一下子茅塞頓開,突然間就開悟了。
苦谛,苦是由集而來的,前面已說過苦有苦苦、壞苦、行苦,它是有次第的。苦苦,是最容易發現、理解的;壞苦,是可以經過回憶、思考,從邏輯推理上得到的;行苦,只有在進入深的禅定之後,才可知道。一般人不承認自己是苦的,所以不想學佛,因爲根本沒想到有苦可離。就像蒼蠅、螞蟻、蚊子,它們過得很快樂,不知道離苦。因此,只有從佛的智慧才能使我們看到、相信到、體驗到苦的事實,願意用佛法來離苦。
知苦集谛,苦集實際上就是造業,是苦的原因,造什麼樣的業就得到什麼樣的果。一般人只知道不喜歡痛苦的苦,但是在造業時往往覺得是快樂、隨性、自在的。譬如像阿富汗凱達組織的領袖賓拉登,他策畫炸毀了紐約世貿大樓,由于這樣一個造惡業的行爲,美國以及阿富汗都死了好幾千人,而他自己也一直在逃亡。所謂造業的業,就是身體、語言、心理的叁種行爲,決定了造的是惡業或善業,形成業的性質。
一般人很難發覺心理上的造業,但是從生理的肢體造業以及語言上的造業得知,其原動力是來自頭腦裏的,因此「意業」是最根本的。即使只是在想,沒有講也沒有做,同樣也造了業。
意業又分爲兩類:「思業」,是思惟上的一種意業;「思已業」,是思惟之後所産生的語言等行爲。例如:如果僅僅頭腦在思考著:「我沒有錢,想去搶銀行。」但是接著又有了第二個念頭:「亂來!怎麼可以去搶銀行,這是不得了的事。」念頭一轉就不會去做了,所以思業之後有個思已業來補充,就不一定會成爲事實。又例如在馬路上看到一個女孩,心想她很漂亮,是思業,之後就一路跟到女孩的家,還繼續不斷地用語言等行動去追求她,這就是思已業了。
又譬如諸位知道我正在講「五根、五力」,于是動了去聽聽看的這個念頭,這是思業;接著就想盡辦法問路,並且來聽了佛法,就是思已業。
因此,從所造的業來講,又可分爲善業與惡業,或稱爲白業與黑業。白業,又可分爲兩類:「無漏業」,是指修行佛法以離苦得樂,也就是依照叁十七道品,次第修習,而能斷除煩惱,得究竟解脫。「有漏業」,因爲做好事而結了人緣,能得好的果報,在人間、天上享受快樂,但不一定修持得解脫的法門。
無漏業與有漏業,都有共業與不共業兩種:
1.無漏業:共業──基本修行的方法和觀念完全相同,譬如:信因果、信因緣,要持戒、修定、修智慧。不共業──有的是修聲聞道,有的修菩薩道。修菩薩道之中,有的偏重于辯論,有的偏重于布施,有的偏重于神通,這是由于不同的個性,就呈現出不同的形態,而造了不同的無漏業。
2.有漏業:共業──是指生在同一個時代、同一個環境中的人,可能造了同樣的業、共同的業,因爲過同樣的生活,受了大家共同的影響,而有了同樣的思想,于是朝著同樣的方向在思考、運作,將來的果報,可能就是生于同一個環境中,受同樣的苦與樂。不共業──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、嗜好、習氣,即使生在同一個環境,也會有不同的行爲表現。就像雙胞胎長大之後,慢慢地他們的思想以及行爲,就不會完全相同了,他們即使是在造共業的同時,也造了不共業,將來受報時,也就會有差異了。
從共業與不共業的造作,就能理解到爲什麼在同一環境、同一時代裏生活的人,會有不同的遭遇及待遇。有的人生活得很快樂,物質豐富,朋友很多,做任何事都非常順利;有的人物質貧乏,社會關系很孤獨,做任何事都不順利;有的人身體健康,有的人不健康,原因就是過去所造的業裏有共業與不共業。如果不從這個觀點和信仰去思考,就會抱怨說:「父母真是不公平呀,爲什麼把我的兄弟姐妹生得這麼聰明漂亮,卻把我生得笨笨醜醜的!」也有人在遇到災難或不幸事件時,就會罵天罵地:「老天對我這麼不公平,真是瞎了眼了!」如果相信有共業、有不共業,相信因爲自己曾經造了種種和他人的共業及不共業,如今才會有這樣在同中有異的結果,也就不致于再罵天罵地了。
前面說過,思業、思已業是有好有壞的,好的思業、思已業就是要發願,發悲願、發弘願,發度衆生的願。發願不是只發一次,要繼續不斷地發,然後照著去做,這一生沒有做完的,發願下一生繼續再做。因此,在這一生中,如果發生了不如意或不幸的事,可能是因爲善根、慧根形成,在過去世發了願要幫助人,而在此生現身說法,來奉獻、救人、救世界,結果自己受苦受難了,從思已業的觀點來說,造的便是善業。以此角度來看,九一一事件的罹難者,也可以說都是過去發了願的;我們要相信是由于他們的思已業,使得這個世界能夠更加和平相處,同時提高警覺,不再有恐怖的事件發生。
五力的功用
如同之前曾經提到的,五力是叁十七道品的第五科,是依據第四科的信、精進、念、定、慧的五根而生起五種力用,都有破惡成善之功,所以稱之爲五力。五根與五力彼此是有互爲因果的關系,五根的每一種善根都是有力量的,那個力量就是功能,根據這五種善根再繼續修行,就叫做五力。
以下列舉出五力的功用:
信力:是依信根增加,對佛法僧叁寶,堅信不壞,能破一切疑惑,不受邪信所迷。
精進力:是依精進根增上,斷一切惡,修一切善,能破身心懈怠。
念力:是依念根增長,能破一切邪妄不善之念,成就出世離苦的正念功德。
定力:是依定根增長,能破一切欲煩惱想,發起禅定解脫。
慧力:是依慧根增加,能夠遮止(消除)叁界見思二惑,而得解脫,證阿羅漢果。
五根五力的經證及論證
在《大藏經》中,對于五根五力也有多處提及。分別爲:
一、《雜阿含經》卷二六,第六四七經
信根:「若比丘,于如來所,起淨信心,根本堅固,余沙門、婆羅門、諸天、梵魔、沙門、婆羅門,及余世間,無能沮壞其心者。」
精進根:「已生惡不善法令斷、生欲方便,攝心增進;未生惡不善法不起,生欲方便,攝心增進;未生善法令起,生欲方便,攝心增進;已生善法住不忘,修習增廣,生欲方便,攝心增進。(四正斷)」
念根:「若比丘,肉身、身觀住,殷勤方便,正念正知,調伏世間貪憂;外身內外身,受心法,法觀念住,亦如是說。」
定根:「若比丘,離欲惡不善法,有覺有觀,離生喜樂,乃至第四禅具足住。」
慧根:「若比丘,苦聖谛如實知,苦集聖谛、苦滅聖谛、苦滅道迹聖谛如實知。」
第六五四、六五五、六五六、六五七、六五八經,均雲:「此五根,一切皆爲慧根所攝受。」「如是五根,慧爲其首,以攝持故。」六五九經雲:「何等爲慧根,于如來,初發菩提心所起智慧,是名慧根。」
二、《增一阿含經》卷四二〈結禁品〉第四六的第八經
信根:「賢聖弟子,信如來道法。」
精進根:「身心意並勤勞不倦,滅不善法,使善增益,順心執持。」
念根:「所誦不忘,恒在心懷,總持不失,有爲無漏之法,終不忘失。」
定根:「心中無錯亂,無若幹想,恒專精一意,名爲叁昧根。」
智慧根:「知苦、知習、知盡、知道。」
叁、《俱舍論頌疏論本》卷二五
叁十七覺分,實事唯十:
四念處、慧根、慧力、擇法覺支、正見──…
《五根五力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