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覺支講記
聖嚴法師著
叁十七道品第六科
何謂七覺支?
七覺支的意義
《阿含經》中的七覺支修持及其功用
大乘經論中的七覺支
叁十七道品第六科
近幾年來,我都是在講解叁十七道品這一個主題,這是佛法的基本修行方法。能夠修成叁十七道品,就能得解脫,在上座部或者對小乘佛法而言,可證得阿羅漢果,就大乘佛法而言則是可以成佛。叁十七道品本來是小乘的教法,但是在大乘的經典以及論典裏,都主張修行菩薩道,也應當要修叁十七道品,只是修行的態度不同。
因此,叁十七道品原則上是聲聞法,好象是爲解脫道而說的,可是叁十七道品從聲聞的立場來看,它是聲聞法;從大乘的立場來看,則是成佛的菩薩法。所以我講小乘的聲聞乘,也要講大乘的菩薩乘。
但爲何不直接只講大乘法呢?因爲一開始就講大乘法,可能會不切實際,所講的會和身體及心理所實行的不相應。因此,我們不能否定小乘佛法,要知道小乘的佛法是基礎,是必須的。
叁十七道品稱爲道品次第,也就是次第的修行方法有叁十七種,分爲七大科:第一科「四念住」,第二科「四正勤」,第叁科「四如意足」,第四科「五根」,第五科「五力」,第六科「七覺支」,第七科「八正道」。從第一科四念住至第七科八正道,一個段落一個段落,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地往上修。而在每一科之中,也有其次第;譬如四念住的次第,是先從觀身開始,再觀受、觀心、觀法,名爲「別相念」,然後任修一觀即含攝四觀,名爲「總相念」;其他的每一科也都有次第或不次第。
前五科先前已講完,並集結成書。七覺支是叁十七道品之中的第六科,是由修行觀慧及禅定而入無漏道法的次第道品。
這七科之間看起來,似乎沒有什麼關系,事實上是有次第以及前後關系的。中國禅宗不講次第法門,但也並非全然如此,只是不把次第當成是究竟的。禅宗並不否定叁十七道品修行次第的功能,所以中國禅宗還是有從最基本的五停心開始修的,接下來就進入叁十七道品的第一個階段「四念住」的觀身、觀心,因此次第的修行方法還是存在的。
所謂五停心觀,就是能讓散亂的妄想心,變成集中心以及統一心的五種方法,那就是:不淨觀、慈悲觀、因緣觀、念佛觀、數息觀。五停心觀是在尚未修行四念住之前必須具備的修行基礎,也就是禅定的基礎,有了集中心和統一心之後,才算進入叁十七道品的第一階段。
最近我去了一趟大陸,參訪一座古老的禅宗寺院,他們告訴我,每天要禅坐十支香,一支香差不多一小時至一個半小時,這等于整天都在禅坐。我問他們說:「每天坐十支香,一定很多人開悟了。」他們回答:「哪裏,我們只是練腿而已。」曹洞宗的修行方法就是「只管打坐」,坐也能坐出些道理來的,能夠一天坐十支香,一連坐幾年、幾個月,這也是很不簡單的。
古來傳統的禅師們是很少講叁十七道品的,因爲這是次第法,而非頓悟法門。我則試著把次第法門當成頓悟法門的基礎,能頓則頓,不能當機開悟的人,就從叁十七道品來著手修行練習,之後再用頓悟的禅法,與叁十七道品接軌,那就很容易得力了。
何謂七覺支?
一、七覺支的名稱
七覺支是叁十七道品的第六科,爲什麼稱它爲七覺支?意思是說,在修行這七個項目之後而能開悟,也就是說,這七個項目是開悟的條件。
七覺支有幾種不同的翻譯法,介紹如下:
七覺支──新譯:七種悟道的修行項目
七覺意──古譯:七種有助于智慧開發的道品
尚有:
七覺分──《雜阿含經》
七菩提分──《仁王護國般若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、《大乘同性經》
七等覺支──《集異門論》
略稱「七覺」
覺支──廣義稱叁十七道品皆爲覺支,狹義但以七菩提分爲覺支。
凡是在唐玄奘叁藏之前所翻譯的經論,稱爲古譯;從玄奘叁藏開始,經論翻譯名詞的習慣用法,則稱之爲新譯。所以「七覺支」是新譯,「七覺意」則是古譯,意思是七種覺悟的道理,或者是七種覺悟的思惟法。
此外在《阿含經》,特別是在《雜阿含經》裏,稱它爲「七覺分」,實際上「分」與「支」的意思相同,是指在不同階段及過程中修行的七個項目。而在大乘經典中,稱之爲七菩提分,是七種得到覺悟的次第修行方法。
七覺支的梵文是Sapta Bodhy Avga。Sapta是「七」,Bodhy是「覺」,Avga是「意思」或者是「項目」。其實,叁十七道品裏的叁十七個項目都可稱爲覺支(BodhyAvga),只不過其他六科都另有自己的名稱,沒有用覺支這兩個字,所以就被第六科獨用了。就像我們這個團體裏的東方人,都有英文名字,也許其中有人沒有英文名字,人們不知該如何稱呼,只有稱呼他爲東方人,似乎東方人變成他一個人,其實東方人並不只是一個人而已。同樣的,西方人到了臺灣,那些我們叫不出名字的,也都稱之爲外國人。
二、七個項目
何謂七覺?根據阿含部的《般泥洹經》卷上所示,以及巴、梵兩種語文對照如下︰
般泥洹經巴利文梵文
(一)志念覺s
ti-sambojjhavg
smrti-sambodhyavga
(二)法解覺dhamma-vicaya-s.dharma-pravicaya-s.
(叁)精進覺viriya-s.v
rya-s.
(四)愛喜覺p
ti-s.pr
ti-s.
(五)一向覺passaddhi-s.praśrabddhi-s.
(六)惟定覺sam
dhi-s.sam
dhi-s.
(七)行護覺upekh
-s.upeks
-s.
七覺支的意義
新譯七覺支的七個名詞,依次是:念覺支、擇法覺支、精進覺支、喜覺支、除覺支、定覺支、舍覺支。根據《阿含經》的排列,一開始就修念覺支的四念住,由四念住而開發智慧;但是在大乘經典裏,也有將擇法覺支放在第一覺支,第二才是念覺支。將擇法覺支放在第一的原因,是先借佛之智慧、佛的正見,來做爲行者選擇法門的一個標准,知道了何謂善的正法、何謂不善的非正法,然後才開始修行。
七覺支的意義是什麼?內容又是什麼?以下逐項介紹:
一、念覺支
念覺支,修行道品之時,常念于定與慧均等。
念覺知,就是使心念集中,從散亂心而成集中心,由集中心而成統一心。也就是在修行道品次第時,常常要思惟;思惟,就是觀照。而且非常用心地注意它、留心它,留心自己的智慧和禅定是同樣的重要。實際上念覺支就是四念住,時時將心專注于禅定和智慧同等重要的狀況。
四念住是叁十七道品中的第一科,分別爲觀身、觀受、觀心、觀法等四個項目,其內容是:(一)觀身身有叁十六物,多觀其不淨
叁十六物分爲叁類:內身十二物,是在身體內,包括肝、膽、腸、胃、脾、腎、心、肺、生髒、熟髒、赤痰、白痰,是眼睛看不到的。外身十二物,是在身體的外部,包括發、毛、爪、齒、眵、淚、涎、唾、屎、尿、垢、汗,用眼睛可以看得到的。身器十二物,是支持身體的皮、膚、血、肉、筋、脈、骨、髓、肪、膏、腦、膜。(二)觀受──受有五種:苦受、樂受、憂受、喜受、舍受,多觀苦受
受是身體的直覺,有了直覺之後,心會産生苦、樂、不苦、不樂等各種反應。舒服是樂受,不舒服是苦受,沒有什麼舒服不舒服的,則是不苦不樂受。對可能發生的苦受,産生憂受;對已發生及未發生的樂受,形成喜受。若以苦苦、行苦、壞苦而言,則諸受無一非苦。(叁)觀心──心有五蓋:貪欲、瞋恚、掉悔、睡眠、疑,多觀其無常
有了受之後,就會有反應,那就是心的活動。對于樂的事,會貪著、追求,希望保留它,不要失去,甚至希望得到更多一些;對于苦及不快樂的事,會瞋恨、討厭,希望趕快離開它。一個是貪,一個是瞋。
遇到快樂的事,心裏很興奮,遇到不快樂的事,心裏很沮喪,便是掉悔;在不苦不樂時,因爲無聊沒事做,很可能就會打瞌睡,便是睡眠;有時甚至會懷疑自己是快樂或是不快樂,也弄不清楚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,便是疑。若能觀知心念剎那生滅,即知心是無常的。(四)觀法──法有五蘊的善、不善,多觀其無我法,主要是指五蘊構成的色心二法,由此衍生出我們對好或不好、善或不善、有益或無益等虛妄執著,若能清清楚楚知道,萬事萬物皆由緣起緣滅而有,自性本空,這便是觀法無我。
我們很少會想到自己的身體是由叁十六物組合起來,只會想到這個身體是「我」,執著于喜歡和不喜歡──我好舒服、我不舒服,我好可愛、我好可惡,我好美、我好醜,我好幸福、我好可憐……,很少能真正客觀地觀察到,身體就是身體,內髒就是內髒,五官就是五官,皮膚筋骨就是皮膚筋骨,那不是我;如果認定身體就是「我」,因此執著身體,那就會有很多煩惱了。
最近有位女士,醫生爲她檢查之後,要她開刀治療,她很緊張的來見我說:
「師父,我要進醫院開刀,我很怕痛,也怕弄不好可能會死。」
我說:「怕痛,會痛得更厲害;怕死,會死得更快一些。開刀時應該這樣想︰這個身體正在接受治療,沒什麼好怕的,如果真會死,怕也沒有用;不害怕,生命力便會堅強些…
《七覺支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