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活的機率高一些。」
她聽了我的意見,就進醫院開刀。開刀之前醫生問她要全身麻醉還是半身麻醉,全身麻醉是開刀時沒有知覺,手術後恢複得慢一些;而半身麻醉,只是開刀的地方不會痛,但意識清楚,手術後恢複比較快。她因爲用了我教她的方法,知道怕也沒有用,于是就用半身麻醉,而且一邊開刀還一邊透過鏡子欣賞醫師爲她開刀的過程。開完刀之後很快就恢複了,之後她來見我說:「師父,開刀一點也不可怕,開刀只是醫生在開這個身體的刀,跟我沒有關系。」這就是用觀身的修行法了。
最近我自己也有類似的經驗,我到醫院檢查胃,當胃鏡從喉嚨插到胃裏時,是有點不舒服;但是醫師一邊檢查,我一邊在螢幕上,清清楚楚看到胃裏的狀況。我欣賞著這個胃,胃壁是長得怎麼樣,好象我也跟著鏡頭在自己的胃裏探索。檢查過後發現胃裏邊長了一塊小小的息肉,醫師拿了個小夾子將息肉拿掉,流了一點血,當時我並沒有想到這是我的胃;息肉拿掉後,我也沒有感覺到我的胃裏曾經被拿掉過什麼東西,只是在觀這個身體。當時我如果想著這是「我」的胃,我的胃被醫生夾掉息肉,那麼我可能就會緊張了。
觀身觀成功,就能夠清楚地觀受;觀受觀成功,一定能夠清楚地觀心;觀心觀成功,一定能夠清楚地觀法。這就是修行四念住的完成。
二、擇法覺支
擇法覺支,依智慧簡擇法之真僞,取真實而舍虛妄。也就是依四聖谛法,如實簡擇而得道法無漏──簡擇善法、不善法。
擇法,是依據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觀念和方法,作爲基本原則,來簡擇修行的方法。知道簡擇,才會知道修行是否正確。如果不知方法和觀念的正確或錯誤,修行不可能離苦得樂,反而會招致更多的煩惱與痛苦。
擇法覺支中的法,是指真實法或虛妄法,善法或不善法。善與不善,又分世間及出世間兩類。世間的善法是五戒十善,不善法是五逆十惡;出世間的不善法是諸煩惱心,善法是道品次第的解脫法。
此處是指對于出世間的善、不善法,如果能夠清楚地了解,辨識離開煩惱的虛妄法,而朝真實的解脫法努力,或者是離開不善法而朝著善法的方向走。依四聖谛法,從愚昧走向智慧,從瞋恨走向慈悲,從執著走向解脫;也即是從世間苦集的有漏因果,轉化爲出世道滅的無漏因果。如果能夠隨時如此抉擇,就是步步接近解脫的道路。
我們再回過頭來看「觀身」,如果把身體當成是不變的、真實的,這就是虛妄法、就是惡法。如果已能觀照身體,知道這個身體是暫時的現象,認知它不是真實的,便是善法。身體的本身無所謂善或不善,如果執著身體,把幻軀當成是真實的自我,就會形成煩惱。如果運用身體修行叁十七道品,肉身便是法身的基礎。
「受」也絕非真實,它是非常主觀的。譬如身體接受同樣的摸觸,有時有快感,有時又會感到不舒服,這跟當時的心境有關。心境好時,以苦爲樂、苦中作樂、雖苦猶樂。如果心境不好,即使吃喝玩耍,也會認爲是在受苦。
「心」是無常的,不管是什麼樣的心念活動,都是暫時而非永恒。
「法」是五蘊皆空,因緣有而自性空,任何一法,只要不執著,便都不是我。
我年輕時認識一位朋友,有一次他被一個女孩子打了耳光之後,還高興了好幾天,老是摸著自己的臉說:「我終于被她打了一個耳光。」當時我實在沒有辦法想象,被打了還會那麼高興,是什麼道理?他的身體被打痛了,竟然如此快樂,請問︰這在擇法覺支中,是善還是不善呢?
叁、精進覺支
精進覺支,簡擇真實的正法,專心精進不懈怠,依四正斷(四正勤)爲著力點。
選擇了正確的佛法以及修行的態度之後,才能開始精進修行。否則可能是盲修瞎練,如同盲人騎瞎馬,夜半臨深淵。最近我到芝加哥演講,有人問我:「修行會不會走火入魔?」我說:「會的,這有兩個原因:(一)沒有老師,端憑自己苦修瞎練,當身心有反應時,不知如何處理,或認爲那便是開悟;(二)遇到的老師本身,就是用盲修瞎練出來的魔法,當然就會入魔了。」
因此,必須要選擇正確的修行方法,最好還要有具備正確修行方法的老師來指導,這樣才不會有問題。也許有人會問︰如果根本不知道誰是正確的老師及正確的修行方法,該怎麼辦呢?所以,應該具備對基礎佛法的認識。
首先,要了解因果的觀念,相信因果的觀念之後,就不會做壞事,不會投機取巧,不會不想付出只想得到,因爲做了壞事一定會有壞的結果,希望有好結果就要做好事,一定要有這樣的因果觀念。
其次,要有因緣的觀念。一切現象,都是因緣生、因緣滅,都是無常而非永恒,都是空的,沒有真正的「我」或「我的」價值在其中。
基本佛學中的「四聖谛」是因果法,「十二因緣」是因緣法及因果法,不可不知。如果了解因果及因緣的道理,就能從佛法的指導中得到智慧,並且依此准則來選擇修行的方法以及指導修行的人。
叁十七道品前面的四念住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等五科,都是正確的佛法,知道之後就要好好精勤努力地修行。這裏的精進覺支似乎與第二科四正勤類似,不過四正勤是針對修四念住而言,而此處則是以四正勤的態度來修以上的五科。因爲前五科是從觀而修定,觀的時候能産生智慧,然而這個智慧很薄弱、不夠強,所以要繼續修定;修定的同時再修觀,修觀之後繼續加強修定。精進覺支是將前五科一起精進地修,以産生更深的定慧功能。
諸位可能會誤解,修行一定要叁十七道品逐步修完,其實不然,如果是善根深厚的人,只修四念住也能證阿羅漢果,而得解脫。一般人則還是要從修四念住開始,一科一科依次往上修。七覺支又稱七菩提分,是七種可以開悟得解脫的方法,如果尚不得解脫,還有最後一科「八正道」可修。不過,不論是否解脫,多聽、多聞、多熏習,沒有善根的也會培養出善根,不懂修行的也會修行了。
所謂精進,是指對已在修行的善法,要繼續努力修行使其增長,尚未修的善法,要立即開始修;未斷的不善法,要趕快使之斷除,尚未發生的不善法,從此不讓它生起。用這樣的方式持續不斷地修行,就是精進覺支。
如何發起精進心修行呢?譬如說,發願從此以後不說壞話,不做壞事,雖然一時之間還沒有辦法不存壞念頭,只要發覺之後馬上告訴自己︰「不要繼續再起壞念頭」就好了;至于沒有做過的壞事、沒有說過的壞話,就使之不再增加。
一般人做好事,還是希望得到回饋,這樣還不夠好,必須更進一步,做任何事不求回饋,因爲期待回饋的心,便是煩惱心。得到回饋,就會驕傲歡喜;不見有回饋,就會怨怒瞋恨,這都是煩惱心。
有的人誤以爲精進是不吃、不喝、不睡、不休息地修行;其實,如果這樣拚著命修行,那是著魔了,不是正確的精進。正確的修行是從調飲食、調身心、調呼吸、調睡眠打基礎,稱爲前方便;然後細水長流、綿綿不絕,不緊張、不松懈地修行。因爲身心緊張會出問題,懈怠則會一事無成,不能得力;因此,一定要不急不緩,很有毅力、恒久持續地不斷努力,這才是正確的精進。
一位修行人在做任何事,都可以用精進心,只要有精進心,就能夠安定身心。例如我跟我的侍者說,他爲我煮的那種小黃米,有許多是連著殼的,那些小米殼,經常會鑽到我的牙縫裏,最好將它撿出來。侍者回說︰「小黃米帶不帶殼,不容易看得出來。」
于是我就請他把米拿來,讓我自己找。就這樣,時間一晃就過了一個半小時,雖然找的是一粒一粒帶殼的小黃米,其實一顆顆都成了我修行的方法。因爲我的心很安定,完全專注在有殼的小黃米上,一逮就是一個,雖然我這個老人的眼力並不好,但逮得還滿准的。對我來講,這一個半小時一下子就過去了,也不覺得累,而且還很喜悅。
中國佛教徒之中流行這樣的一句話:「學佛一年,佛在眼前;學佛兩年,佛在天邊;學佛叁年,佛在西天。」意思是說,剛學佛時還滿精進的,心中有佛、有佛法,覺得真有用。到第二年,覺得要修行成功還早得很,漸漸就懈怠了,所以得到的利益自然不多。等到第叁年,反正沒有修行,不想修了,心中的佛也就不見了,這就是不精進的緣故。如果有精進心,不論能不能立竿見影地得到成就,每天都會持之以恒地用方法、用觀念,這才是叫做精進修行。
昨天有位在家弟子問我:「師父,當境界現前時,要用什麼方法?」所謂境界,就是使自己煩惱、困擾,掉入各種誘惑、威脅的陷阱中,産生憂愁、恐懼以及悲歡離合等狀況。我的回答是:「首先要把當前的狀況看做是無常;接下來要認清,這些天外飛來的俊男或美女、誘人的錢財及食物,或是有個非常風光顯赫的權位等著你,都可能是別人設計好的陷阱和圈套,必須小心遠離。」凡是遇到這種狀況時,如果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都不成;只有先觀自己的呼吸,向內觀照心的反應,能夠如此,就有了修行的著力點,不致于一下子就掉進陷阱裏去了,這也就是精進。
我有幾個經驗可供諸位參考。當我在日本留學快要完成博士學位時,日本跟臺灣斷絕邦交,謠傳在日本留學的臺灣學生,全部要換成中國大陸護照,否則就要被趕出日本;因此使得數以千計的臺灣留日學生,人心惶惶,不知怎麼辦才好。我有一位教授很同情我,有一天他介紹一對母女來看我,女孩二十多歲,母親五十歲左右,見面之後又要我去她們家坐坐,她們家是一座寺院。
當天晚上我的教授打電話問我:「今天來看你的那對母女,你覺得那個女孩怎麼樣?」
我說:…
《七覺支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