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正道講記
聖嚴法師著
目錄
何謂八正道?
八正道的地位
八正道是舍苦樂二邊的中道行
八正道的定義
八正道的內容
八正道與叁增上學
八正道與四聖谛
八正道與十二因緣
八正道是叁乘共法
八正道即爲大乘佛法
出離叁界的八正道
何謂八正道?
八正道(
ry
st
ngika-m
rga)的八個條目爲: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,是基本的佛法,乃是四聖谛中滅苦的道聖谛,指的是如何使煩惱的衆生,從苦惱和痛苦中出離。
出離就是解脫,一般人在生活中,有的是心理的苦惱,有的則是在觀念上的掙紮。多數人以爲心理和觀念似乎是相同的,其實並不相同。觀念上的掙紮,是一種思想;心理上的困惑,則是一種情緒。思想可以用理論及邏輯來說明解釋,所以在觀念上,往往屬于理性的掙紮;而情緒則是心理的活動,它不屬于理性,是一種感情的掙紮。
八正道就是要解決我們人類的這兩種困擾:一是思想的、觀念的,另一個則是心理的、情緒的。
八正道的前兩個項目「正見」及「正思惟」,主要是處理和解決觀念及思想上的顛倒,從困擾中獲得解脫。至于其余六項,是處理心理上、生活上的一切煩惱。能夠從這兩類的煩惱得到解脫,就是出離叁界,證得阿羅漢果了。
八正道的地位
八正道爲叁十七道品的七科之一,也是聲聞出世道品次第中的第七科。前六科是以四念處(又名四念住)修觀慧、修禅定,配合四聖谛,次第證聲聞道品。第七科八正道是依四聖谛的正見、正思惟,實踐身、語、意的清淨無染行,精進于正念及正定而超凡入聖,故又名爲八聖道、八聖道分、八支聖道、八賢聖道、八正聖道、八正聖路、八正法、八正路、八直道、八品道,亦即是求趣涅槃的八種道支(品)。
所謂聲聞的道品次第,就是初果須陀洹、二果斯陀含、叁果阿那含、四果阿羅漢。八正道是根據四聖谛而得正見,正見則是以四聖谛來看此人生,從苦及煩惱而得解脫的快樂;正思惟,是很正確地作意,真正而如實地認知,並與無漏的慧學相應。然後實踐身清淨、口清淨,語言以及身體的行爲不再惹起煩惱,而得清淨心,此中包括了八正道的正語、正業、正命等叁個項目。
接著要以精進的心來修行四念處,從四念處而修習正確的觀慧。有了四念處來配合四聖谛,必定可以得到無漏的智慧而得解脫。依循八正道,能使充滿煩惱的凡夫,轉變爲具有甚深智慧的聖者,也就是「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」的阿羅漢。
八正道,也是求得涅槃的八種修道條件。涅槃又稱寂滅,寂滅是不生不死、解脫生死,從此不再受叁界中的流轉生死之苦。所以釋尊成道後,初度五比丘,所轉的四谛*輪,主要就是講生老病死的苦(果)、苦集(因)、苦滅(涅槃)、滅苦之道(八正道)。
八正道是舍苦樂二邊的中道行
《中阿含經》卷第五十六《羅摩經》有雲:
五比丘,當知有二邊行,諸爲道者所不當學:一曰著欲樂下賤業凡人所行,二曰自煩自苦,非賢聖求法,無義相應。五比丘,舍此二邊,有取中道,成明成智,成就于定,而得自在,趣智趣覺,趣于涅槃;謂八正道,正見,乃至正定,是謂爲八。(大正藏卷一.七七七頁)
根據這段釋迦牟尼佛在《羅摩經》裏所說的經文,說明世間有樂行與苦行這二種邊行,不在這一邊就是在那一邊,然而此二邊行都不是修行解脫道之方法。茲介紹二邊行如下︰樂行在古印度有一類思想,佛經中稱爲順世外道,是唯物論的快樂主義派,認爲人生在世間的目的就是爲了享受而追求快樂。快樂主要是從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五根而得;看到的是美色,聽到的是妙音,聞到的是好香,嘗到的是美味,觸受到的則是柔軟、細滑、輕松。生而爲人的價值,就是要享受五欲,否則死後還歸地水火風的四大,不再有未來生;若不享樂,便失去做人的意義。但是要滿足五欲是永遠不可能的,正所謂欲無止盡,帶來的結果還是煩惱,而非真正的快樂。例如曆史上有些君王,過著窮極奢華的生活,不僅僅享受物質欲、權力欲,也享受了名望欲,可是享受愈多,接踵而至的沖突、麻煩也愈多,下場也就愈悲慘。這是凡夫,而非聖人的行爲。苦行爲了希望從煩惱得解脫,認爲一定先要讓自己受苦,受的苦愈多,煩惱就愈輕,以爲苦受夠之後就可得解脫。佛經裏記載,在釋迦牟尼佛時代有些苦行外道,爲了求生天而修苦行。或以草爲衣,或以樹皮、樹葉爲服;或只吃草木、花果、牛糞、油滓;或一日、二日、叁日一食;或以塵土荊棘加身;或者投淵、赴火、常翹一腳、五熱炙身;或常臥于灰土、荊棘、惡草、牛糞之上;受持牛戒、狗戒、雞戒、鴩戒;經常以灰塗身,或將自己的身體埋于地下,唯露一頭面在外;或者每天有若幹時間浸在水中;或者每天花幾小時將自己的兩只腳倒吊在樹上,希望以此等修行而得生天。過去在中國大陸曾看到有人在夏天穿了很厚的棉襖,到冬天則每天赤腳在冰雪中行走;在臺灣也曾看過有人每天對著強烈的陽光睜眼看兩叁個小時,他們認爲受苦愈多,罪業也消得愈多。
其實象這樣的苦行是不可能得解脫的,因爲這是屬于「邪見」及「戒禁取見」的欲樂行及自苦行,均非正道,亦非中道。苦行往往會被認爲是精進修行,但是釋迦牟尼佛說,以苦爲因,得到的是苦的結果。煩惱是在心,並非讓身體受苦之後,煩惱就會消失。佛說修道要修中道行,中道是不苦也不樂;佛法的修行者既不是爲貪求欲樂之享受,但也不許自苦其身心。人的基本生活是必須的,如果克苦得不穿衣、不居舍,學水中的魚蝦、林中的鳥獸,這都不是佛法。
八正道是不苦、不樂的中道行,是滅苦的道聖谛。生、老、病、死是是生命本身的過程,是苦的結果,所以稱之爲「苦苦」。凡夫在人生的過程中,欲界有五欲的欲樂,色界、無色界有禅定的定樂,但這都是暫時的樂,無法永遠保持不變或者不消失,所以稱之爲壞苦。如果修行八正道,就可以從煩惱、生死永得解脫,也就是從苦苦及壞苦中得解脫,而到達聖人的層次,以寂滅爲樂。
釋迦牟尼佛並不否定世間的現法樂,但是欲樂的時間很短,是暫時的;定樂的時間雖然較長,但也是無常的。因爲進入再深的定也會出定,當定力退失時,定樂便會漸漸消失。最好的樂是解脫樂,從此以後不會再與自己的觀念起沖突,也不會再與自己的情緒起沖突,自己的前念與後念不會矛盾,外在的環境不可能影響到內心。因爲心很清楚地知道外在的環境,只是一個現象而已,跟自己沒有一定的關系。此時已經沒有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的執著,能夠不受環境狀況的影響,也不受身體狀況的影響,這叫做解脫樂。
例如:當釋迦牟尼佛知道他的父親過世後,回到故鄉處理父親的後事,甚至爲父親擡棺送葬。佛是個大解脫的人,可是他還是一個人,父親也還是他的父親,應該盡人子之責。但因爲已是圓滿的覺者,所以不會因爲父喪而悲傷,而且他的父親雖然未得解脫,可是已經聽到佛法,將來必定會得解脫的,這便是悟道者的標准典範。
八正道的定義
《中阿含經》卷第七《分別聖谛經》雲:「雲何苦滅道聖谛?謂正見、正志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方便、正念、正定」。若以梵漢對照,則如下列︰一、正見Samyag-drsti二、正志(正思惟)Samyak-samkalpa叁、正語Samyag-v
c四、正業Samyak-karm
nta五、正命Samyag-
j-
va六、正方便(正精進)Samyag-vy
y
ma七、正念Samyak-smrti八、正定Samyak-sam
dhi
依據《中阿含經》經卷七《分別聖谛經》對解說八正道的共同基本句型是︰「念苦是苦時,習是習、滅是滅、道是道時,或觀本所作,或學念諸行,或見諸行災患,或見涅槃止息,或無著念,觀善心解脫時。」下接八正道的各項道品內容︰
正見是︰「于中擇、遍擇、決擇擇,法視、遍視,觀察明達。」
正志是︰「于中心伺、遍伺、隨順伺、可念則念,可望則望。」
正語是︰「于中除口四妙行,諸余口惡行,遠離除斷,不行不作,不合不會。」
正業是︰「于中除身叁妙行,諸余身惡行,遠離除斷,不行不作,不合不會。」
>正命是︰「于中非無理求,不以多欲無厭足,不爲種種伎術咒說邪命活。但以法求衣,不以非法;亦以法求食、床座,不以非法。」
正方便是︰「于中若有精進方便,一向精勤求,有力趣向,專著不舍,亦不衰退,正伏其心。」
正念是︰「于中若心順念,背不向念,念遍、念憶、複憶心正不忘,心之所應。」
正定是︰「于中若心住,禅住、順住,不亂不散,攝止正定。」
又說︰「過去時,是苦滅道聖谛,未來現在時,是苦滅道聖谛。真谛不虛。」(大正藏卷一.四六九頁)
從經文得知,八正道的每一道品的基礎與宗旨是相同的,那就是:(一)系念、憶念,念四聖谛法。(二)觀行,觀本來所作所爲,學習著依四谛法而修行;在修行過程中,得以發現種種過失災患,也從修行四谛法而達成止息煩惱,得入涅槃解脫,它的要領是當「無(執)著(的心)念」、「觀(上)善(的)心解脫」。
基于這樣的共通性,來逐條修習八正道的各項道品:正見的重點在于依如上的四聖谛等共通原則而做抉擇;正志是依共通原則而修伺(思惟)的念和望;正語…
《八正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