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八正道講記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是離四種口過;正業是離叁種身過;正命是不依咒術等作爲活命行業;正方便是學到修行方法之後,應當一向精進,專著不舍;正念是心順念、念遍、念憶、憶心正不忘失;正定是心住,不亂不散,其實就是由依四聖谛等修住心而得解脫。

  

  另外依據《雜阿含經》卷二十八的第七八五經,佛陀說明八正道的八個道品的共通性,有兩項宗旨,那就是「世俗有漏、有取,向于善趣」以及「聖出世間無漏,不取、正盡、苦轉,向苦邊」。觀其內容,所謂「世俗有漏」的八正道,即是與有漏作意相應的八正道;所謂「聖出世間無漏」,即是能依無漏正見、思惟無漏四聖谛境,與無漏作意相應的八正道。例如正見的世俗有漏是:「苦,彼見,有施有說,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,不受後有。」正見的聖出世間無漏是:「聖弟子,苦、苦思惟,集滅道、道思惟,無漏思惟,相應于法選擇,分別推求,覺知黠慧,開覺觀察。」又如正念的世俗有漏是:「若念、隨念、重念、憶念,不妄不虛。」正念的聖出世間無漏是:「聖弟子,苦、苦思惟,集滅道、道思惟,無漏思惟相應。若念、隨念、重念、憶念,不妄不虛。」再如正定的世俗有漏是:「心住,不亂不動,攝受寂止,叁昧一心。」正定的聖出世間無漏是:「聖弟子,苦、苦思惟,集滅道、道思惟,無漏思惟,相應心法,住不亂不散,攝受寂止,叁昧一心。」(大正藏卷二,二○叁至二○四頁)

  

  于經文所見,《雜阿含經》的八正道,分爲兩個層次,一個是凡夫弟子所修,一個是聖弟子所修。凡夫弟子信有布施、有說法、有阿羅漢、有出離覺、有正語、有離身叁惡行,有如法不如法的生活方式,有精進方便行,有不妄不虛念,有心住于不亂不散的定境,都是與有漏思惟(作意)相應的。至于聖弟子,是已證初果至四果的有學及無學人,是直接以思惟無漏的四聖谛來配合八正道,所以是與無漏思惟(作意)相應的。

  

  修行八正道,多是由凡夫的世俗有漏,而進入出世間無漏的。以下就用這樣的角度,來解說八正道的道品次第。

  

  

    八正道的內容

  

  一、正見

  

  正見,又名「谛見」。

  

  正見便是見苦是苦、見習(集)是習、見滅是滅、見道是道。苦、習是世間因果,即是十二因緣的流轉;滅、道是出世間因果,即是十二因緣的還滅。

  

  正見肯定世間因果,便是見有布施、有齋戒、有咒說、有善惡業因、有善惡果報、有此世彼世、有父母。便是見有世間之真人往至善處,見善去、善向。

  

  正見認知出世間因果,便是見于此世彼世而得成就涅槃,自知、自覺、自作證。如此見于世間及出世間的因果法,便是如實知見。所以依正見而先得「法住智」(對因果緣起的決定智)及「涅槃智」。

  

  正見,就是依四聖谛而得的知見,即是正確的看法,故又稱爲「谛見」,因爲谛就是如實和真實。正見與不正見是相對的,不正見,又名邪見或顛倒見。唯有與無漏智慧相應的空、無常、無我是正見。

  

  每一個人幾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與想法,對自己的觀點非常執著,認爲自己的意見是最正確的,例如哲學家們爲了思想、爲了意見,可以與人爭得面紅耳赤。其實,任何人的想法都不可能是真理,有的根本就沒有道理,但卻把自己的執著,認爲是真理,這便是顛倒見。大的顛倒見會引發宗教思想及政治思想的沖突,小的顛倒見則在家庭、夫妻、朋友同事之間造成不和。

  

  修八正道能從苦苦、壞苦,而得究竟解脫之樂。一般人知道的樂,是因六根的官能受到六塵的刺激之後,會覺得興奮、快樂;或者是因釋放、發泄而舒解身心的壓力所得到的快感。另一類精神品質高的人,則能體驗到離開觀念的苦、心理的苦、精神層面的苦,獲得禅定的樂以及解脫的樂;至于誰是精神品質高的人呢?凡是願意接受八正道的人就是。

  

  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,最早爲五位比丘弟子說的,就是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聖谛,由四聖谛可以知道我們所住的這個世間,本身就是個苦的事實。今天有位女衆菩薩一邊流淚一邊告訴我說,她九十二歲的母親往生了,心裏很難過,我安慰她說這已經是高壽了,可是因爲是自己的親人,即使活得再長久,也是會舍不得的,這就是愛別離苦。又曾有一位電臺記者訪問我,他看到我在傳記裏寫著,當我回到俗家時,發現父母均已去世,面對他們的墓碑時,我流下了淚,他問我說:「您是聖僧,怎麼也會流淚呢?」我說:「我是凡夫,不是聖僧。父母就是父母,父母往生時我都不在他們的身邊,回去看到的只是他們的墓碑,對父母的感情,一時間都湧現在腦海裏。無法報答父母恩,我怎麼能不流淚呢?」這讓我體會到愛別離苦,這就是一個苦的事實。

  

  苦從何而來?必定有它的原因,我們從無量世以來造了種種的業,受種種的果報,受果報的同時,又在造業,凡是造業就稱之爲「集」;凡是受果報的,便稱之爲「苦」。苦的事實,是因爲有苦的原因,但是凡夫非常愚癡,爲了逃避苦的原因,爲了追求快樂的結果,往往製造出更多不快樂的原因,這也就是「集」。如何從苦的事實得到解脫,必須要「滅」苦,例如鍋底正在用柴或炭在燒火,如果要滅掉火,必須釜底抽薪將柴火或炭拿掉,這樣就不會製造更多苦的原因。就如同有人犯了法,判刑關在牢房裏,本來刑期坐滿之後就可以出獄,結果在牢裏又犯法,甚至還逃獄,逃獄時又再犯罪,于是再度被抓進牢裏時就被判雙重的罪刑。因此,逃避果報是錯誤的,減少製造讓自己受苦的原因才是正確、可靠的,所以要斷集之後才能滅苦。

  

  但是,要滅苦、斷集,並不是從此以後不做壞事就不受苦報,因爲從無始以來造的種種惡業,變成了習慣,心裏雖然知道要不做壞事、不說壞話,卻因爲習性使然,而口造業,身體也會犯罪。所以要用修道的方法來規範身、口、意叁種行爲,才真正能夠滅苦、斷集。

  

  知道苦是由苦集而來,就會知道必須在修道之後才能夠滅苦,修道能生智慧而離煩惱,滅苦便是從煩惱開始滅起。一切煩惱的總稱是無明,那是因爲智慧的光明被無明的煩惱所掩蓋、障礙;當滅了無明煩惱之後,便滅了往後的生死輪回之苦,這是生死還滅,即得解脫。

  

  修道的目的,是要從苦得解脫;修道的方法首先要以持戒來約束我們身、口行爲。譬如傷害人會製造苦的因,要斷苦必須持戒,持戒要先從語言以及身體行爲兩方面去努力。可是,僅僅語言和身體不傷害人,並不代表心就不起煩惱,要如何調心,就要讓心隨時隨地都保持平靜,不受身體及環境的影響,而産生痛苦的反應。我看到許多持戒清淨的人,雖然不做壞事,可是心裏還是會有壞念頭,煩惱仍然很重。如何能使得心念經常保持平靜,那就是要修定。因爲雖然持戒清淨,但由于沒有修定,即使身口不犯過失,心念還有煩惱。因此,除了要修正語、正業、正命,還必須要以正精進來修煉與正見、正思惟、正念相應的正定。

  

  八正道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正見,必須以正見做爲基礎,修行其他的七個項目時,才能清楚地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正道。就像夜間在山路開車,沒有車燈或地圖時,也許碰巧能到達目的地,但是這種機會並不多。正見,就是車燈、就是地圖,能夠讓人平安、安全、正確、快速而順利地到達解脫的目的地。

  

  具備正見,能讓我們知道修道能離苦而得解脫;如果不知道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以及種種身心的狀況就是苦果,那就不可能修行了。

  

  首先要認知,凡事有因、有緣,苦能集,苦也能滅,苦集和苦滅,都是從因緣而産生的因果,其中又包含世間苦的因和果,以及出世間解脫苦的因和果。世間的苦因、苦果,是苦集;出世間的苦因、苦果,則是苦滅。不知道苦集、滅苦的人是愚癡的凡夫,已悟知苦集、苦滅的人是有智慧的聖者。知苦集就是「法住智」,證苦滅則是「涅槃智」。法住智是指如實了解十二緣起法的智慧;涅槃智是能夠滅苦的智慧,這是在修道之後才能證得的解脫智。正見,就是以法住智,知道因爲有因、有緣,所以有苦,必須要如法修行,修成之後才能證涅槃智而得解脫。

  

  一九八九年我到印度朝聖,當到達釋迦牟尼佛悟道處的菩提伽耶,看到紀念大梵天王請佛說法的那根高大的石柱時,不禁流著眼淚跪在石柱前感恩。在我背後有位信衆奇怪的問我:「師父,您的感情這麼脆弱,看到一根石柱也會哭啊?」其實我是感恩佛在此說法,如果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沒有說法,那麼如今我們就聽不到佛法,也沒有機會用佛法來幫助自己了,所以當時非常感動、非常感恩。

  

  一九七七年,我的師父東初老人圓寂,當我在美國接到臺灣的電話時,馬上流下眼淚,我知道從此以後我沒有師父了。對恩人、對父母、對老師、對兒女、對學生,對于生老病死,是什麼就是什麼,這也是智慧。而不是說反正都是無常的、無我的、空的,還要感什麼恩、盡什麼責?如果這麼想,那便不是智慧,而是愚癡了。因此,以正見而言,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非常清楚的,有責任、義務,在時間的前後關系中,從過去到現在、未來,只要未得解脫,叁世因果確定是有的,否定它,即是外道的邪見;肯定它,就是正見。

  

  人們都害怕、恐懼死亡以及各種危機,擔心死後不知往何處去?在生之時又不知何時會有危險降臨?譬如當亞洲流行SARS期間,大家都非常害怕被感染,于是美國的東初禅寺采取預防措施,凡是從東方的中國大陸、臺灣、香港等地區來的人,都請他們暫時不要進入寺內。當時有一位雜志記者采訪我時問道︰「遇到恐懼時怎麼辦?如何才能不恐懼?」我就以SARS來做比喻,知道這種病是會傳染的,如果身處這樣的環境中,就要預防,而非徒然的恐懼緊張,這就是智慧。如果不做好預…

《八正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遺教經講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