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防工作,光是害怕、恐懼,那是沒有用的。
當時我剛從莫斯科指導禅修回到東初禅寺,有一位居士看到我非常疲倦,就很擔心的說:「師父,您的身體這麼弱,臺灣又正流行SARS,七月份時您還要回去嗎?」他的意思是說我的年紀大,免疫系統又差,碰到傳染病時的死亡率較高。所以我也對那位訪問我的記者說:「有一段時間,全世界發生空難的機率頻繁,有人勸我最好不要出門。但是我說,假如我應該死亡,上飛機不是正好趕上嗎?如果還臨不到我死,上了飛機也不會有事!」如果我的任務已了,任何時間都可以走;如果業障未了,還需要我受罪、受苦、受難,大概就要多活幾年了。
因此,得正見,學佛法,首先要具備「法住智」。沒有法住智,就想追求無我,追求空,追求滅苦得道的「涅槃智」,這是有問題的。凡是不相信世間的因果,還想去追求出世的因果,這是顛倒。所以務必記得兩句話:「未得解脫,先盡責任;尚未成佛,先做好人。」先要深信世間因果,把生而爲人的本身做好,這就是法住智。涅槃智是目標,法住智則是修行的過程。當我們修行了自知、自覺、自作證,而曉得「所作已辦,不受後有」,應該做的全部都已做好,具足了法住智,才能得到涅槃智。有了涅槃智,仍須有法住智來廣度衆生。
自作證,就是證明自己已經徹底了悟生命的事實,是從因緣而生,又從因緣而滅。生滅,有一期生滅及剎那生滅。一期生滅,是從母親懷胎具有生命開始,直到死亡結束爲止;剎那生滅,包括我們的心念,以及身體的細胞組織,在極短時間之中,都是剎那生滅,所以人既會成長,也會衰老。例如兩年前,我贊歎一位老太太會背〈楞嚴咒〉,她說這是小事情,年輕時就會背了;一年前我去看她,她背不出〈楞嚴咒〉,只能背〈大悲咒〉了;今年春天再去看她時,連〈大悲咒〉也背不出來,只會背〈往生咒〉了。下次再去看她,她大概只會念一句「阿彌陀佛」了,最後必然是由衰老而死亡,這便是因剎那生滅而進入一期生滅。
涅槃智原則上是滅一期生滅,但並不是只有當下的一期生滅,而是從此以後就不生不滅了。並且是在未死之前,已經實證到、體驗到任何一種現象,不論是身體現象、心理現象、環境自然現象,以及社會現象的自性,都是不生不滅的。如果不是每一剎那都在即生即滅,我們根本就不存在了;然其每一生滅現象的自性是空的,所以也是不生不滅的,所以當下就是實證涅槃智了。
二、正志
正志,又名正思惟、正思、正分別、正覺,或名「谛念」。
正志,有「伺」、「念」、「望」的功能,也就是在具備正見之後,進一步作意思惟正見所見的四谛。對正見所見的,作更深入的正確觀照。
正見是從聞法而來的增上慧學;正志是從作意審思而來的增上慧學。看到一切是苦、是無常、是無我,因而對于名利、權勢、恩怨,都能放得下了;從無我的正思惟中,趣向于離欲離執而出世間,便是如實作意的「谛念」。
所有一切現象,主要都來自于我們的身體以及我們的心念。身體的感覺有時似乎能帶來快樂,其實有身體便是一樁苦事、一種負擔,因爲身體並不一定完全能接受自心的指揮及控製,它會生病,並且會産生種種生理上的反應,這不是自己所能掌控的。壓製反應,是件苦事;不能壓製,又會製造其他苦的原因。所以要觀身體是一種無常的現象,會帶來苦的事實。苦,是心理的感受,如果很清楚觀察到我們的身心是無常的、是空的,這就與無漏的智慧相應了。
知道有苦、有無常,那是正見,之後,必須能夠無常、無我、空,才能夠離苦。我認識一個人,最近他覺得自己的生命已經沒有什麼希望了,隨時都可能死亡,既然遲早會死,不如自殺算了。他雖然知道苦和無常的觀念,但是覺得很痛苦,以爲自殺就沒事了。
像上述這樣的人是否有正見和正思惟呢?在觀念上、理論上他知道,無常應該就是無我,無我就是空,但是他沒有體驗到我這個身體雖然是苦,但是苦也是空的,既然苦之中沒有我,那爲什麼一定要自殺、要逃避。他爲了要逃避苦而想自殺,便沒有真正的體會到空以及無我。要真正體驗到空,必須具備菩提心,空和菩提心是一體的兩面,沒有菩提心,只是想著:「我是空的。」這是假的空、消極的空,不能真正離苦而得解脫。
叁、正語
正語,又名「谛語」。
「正見」成就慧增上學;「正思惟」是依慧增上學,引發在日常生活中的「正語」、「正業」、「正命」的實踐,成就戒增上學;「正念」、「正定」是依慧增上學成就定增上學,「正精進」則依慧學而成就戒定慧的叁增上學。
正語,即是以四種妙行──不妄言、不兩舌、不粗惡語、不绮語,遠離四種口過──妄言、兩舌、惡口、绮語。常作如實語,故名「谛語」。
正見是正確的認知,正志是用正確的心念來審思正見的內容,而正語是要如何配合語言行爲著力修行。正語,即爲真實的語言,《金剛經》雲:「如來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、不诳語者、不異語者。」因此,正語必須要離開四種不好的語言:(一)妄語:說謊;(二)兩舌:挑撥;(叁)惡語:粗話;(四)绮語:花言巧語以及戲谑的話。除此之外,《瑜伽師地論》中又提到修學出世道的人,也不得說︰「王論、賊論、食論、飲論、妙衣服論、淫女巷論、諸國土論、大人傳論、世間傳論、大海傳論。」
語言,是用來表達自己的意見、思想和智慧的,而不是用來傷害人的;與他人互動時,目的是使得他人得到幸福、快樂、安慰、鼓勵,也使他人發揮智慧心和慈悲心,當他人得到利益的同時,自己必定也會得到利益。因此,即使語言的表達非常好聽,但是卻傷害了人,那就不是好語言,也不是正語。
我們在對家人、朋友、部屬和長官,對任何人在用語言表達時,讓他人不起煩惱、不生邪見的就是正語,如果讓他人生起邪見、邪思,或使他人困惑,甚至很痛苦,馬上就要自我檢討,要來修八正道中的正語了。
能夠實踐正語這一項修行法門,對任何人都會尊敬,跟任何人相處都是和諧的。如果遇到無理取鬧的人,要知道是他在受苦,我們應該用菩提心、慈悲心,希望所有的人都不要那麼愚癡和煩惱。如此念頭一轉,便不會用惡語相向了。
四、正業
正業,又名正行,又名「谛行」。
正業,即是身叁妙行──利益衆生、廣作布施、淨修梵行,離叁類身惡行──殺生、不與取(偷盜)、邪淫(出家衆爲不淫欲),清淨合乎正道的行爲,故名「谛行」。
爲何會産生這叁類不正行?是由于叁種原因:(一)邪見:不正確的知見,認爲叁種不正行是修行的法門,認爲是能夠使自己健康、長壽乃至生天的方法;(二)貪心:因貪財、貪名、貪男女色,而犯了叁種不正行;(叁)瞋怨心:爲了報複,發泄自己的怨恨、憤怒而去殺、去偷、去邪淫。
目前中東地區的以色列、巴勒斯坦,經常發生沖突,互相殺戮,還有美國在發生九一一恐怖事件之後,對阿富汗及伊拉克等地發動戰爭,這都是因爲彼此仇恨、相互報複,是很愚癡的行爲。從佛法的角度來看,如果能以菩提心、慈悲心來對待所有衆生,這些行爲便不會産生。
因此,正業實際上就是對生命的尊重,保護生存環境裏所有的資源及生態,絕不能爲了私利而傷害到其他人,使社會、全人類受到損失。此外,要養成多結人緣、多布施的習慣,目的是讓他人得離苦,使自己生歡喜。
五、正命
正命,又名「谛受」。
命,就是活命、生活,正命是佛弟子的生活方式:在家佛教徙,要以合乎佛陀教法的生活方式,謀取各種生活所需;使用之時,不得浪費奢華,也不過于悭吝刻薄。要避免與殺、盜、淫、妄、酒等五戒相違的各種職業。
出家佛教徒,一向以施主供養生活所需的四事──衣、食、臥具、醫藥爲來源。當避免五種邪命:(一)詐現奇特相以求利養,(二)說自己功德以求利養,(叁)學占蔔說吉凶以求利養,(四)大言壯語以求利養,(五)向彼稱此,向此稱彼以求利養。如《遺教經》說:「持淨戒者(比丘)不得販賣貿易,安置田宅,畜養人民、奴婢、畜生。一切種植,及諸財寶,皆當遠離。」如法獲取生活資源,以正確清淨的生活方式接受生活之所需品、所需物,就是「谛受」。
人活在世界上的第一要件是求生存,而正當的活命方式,必須要跟叁無漏學相應,並以智慧、慈悲的立場來考量。智慧,是不使自己生煩惱;慈悲,是不因自己活命而傷害他人,甚至包括其他的衆生。每個人都應該有工作,一般人考慮的工作是法律所允許的,但是有些在法律上允許的工作,也會讓人受到傷害,對己、對人,既不智慧,也不慈悲。做爲一個修行佛法的在家人而言,最好能夠避免與不殺、不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等相違的職業。例如以殺爲業的肉品商,他們並不覺得是做了壞事,只是提供人們食物,算是一種服務業;然而拿衆生的生命做爲賺錢謀生的一種方式,這是不慈悲的。
有一位男居士來皈依叁寶之前,他家叁代養豬,皈依叁寶之後便改行了。這位信徒過去在一年之間都會飼養二千至四千頭豬,他曾經跟我說:「師父,我只是養豬而已,我把它們照顧得肥肥大大的,我沒有殺生,我是很慈悲的。」
我問他:「這些豬要一直養下去嗎?」
他說:「不是,是要賣給屠宰場,那些殺豬的人才不慈悲。」
我說:「你能將他們請來,讓我見見他們嗎?」
這位信衆帶了兩位屠宰場的老板來見我,我說:「你們什麼行業都可以做,爲什麼一…
《八正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