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八正道講記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定要做殺豬的行業呢?」

  

  其中一位老板說:「過去殺豬是很殘忍的,而我們很慈悲,研究出如何使豬死得快樂,事實上我們並沒有要殺豬,而是有許多人要吃豬肉,我們不殺,其他的人也會殺的。」

  

  我說:「不管你們如何慈悲,把豬殺了總是真的。」

  

  「法師!如果你真正慈悲的話,就叫那些愛吃豬肉的人不要吃,那我們就可改行。」

  

  正在此時,另外有兩位先生在一旁聽到我與養豬、殺豬的人的對話,我便問他們兩位是否吃豬肉?其中有位說:「師父,我們沒有一定要吃豬肉,可是我們不論走到哪裏,都是賣葷食,不吃肉很不方便。最好叫他們不要養豬、不要殺豬,我們就不會吃了。」可見養豬殺豬的謀生方式,對修行佛法的人而言,乃是必須終止的。

  

  又如以偷盜方式來謀生的人也不是正命。不予而取,謂之偷;強奪豪取,謂之盜。世界上每樣東西都是有主的,凡是不屬于自己的,都不可以偷取或搶奪。曾有一件發生在臺灣國家公園的案子,有一群人組織了一個公司,專門至高山上挖掘一種特殊的小石材,還撿了一些樹根,結果經人告發,這個公司的人抗辯說:「這些石塊與枯樹根在山上太多了,都沒有人要,我們不撿,石塊變成廢物,枯樹根會爛掉,豈不可惜。我們公司是把它們變成有用之物,化腐朽爲神奇,爲國家社會增加財富,爲何要禁止?」結果法院還是判決他們盜竊國家財物,因爲這東西是屬于國家公園所有的。

  

  正命,是依據慈悲和智慧的原則來從事各種行業,否則就不是正命而是邪命了。在家人的家庭和事業,其生活方式能夠持五戒就可以了,就算是正命。而出了家的比丘和比丘尼,就更嚴格了,因爲出家人的生活所需,主要是由信衆供養,自己不需要從事以及經營謀取資生之物的行業。

  

  但由于生活環境和風俗習慣不同,各地佛教出家人的生活方式也有差異。在印度,出家人的生活全部都是靠信衆或者王臣來布施;而中國的出家人,有供養習慣的信衆不多,因此中國的出家人必須種田,以求自耕自食。在印度,出家人種田是邪命;在中國,出家人種田則是正命。

  

  又例如,在中國古代,經典是不可以賣而是布施的;還有在我年輕時的中國大陸,比丘弘法講經要收門票的話,會被人罵說是在販賣如來,將佛法當貨品販賣,這是邪命。可是到了西方社會,弘法演講不賣票,場地費從哪裏來?像達賴喇嘛在西藏寺院內弘法不賣票,可是他到了美國、歐洲,凡是來聽他演講都需要買票,而且票價很貴。

  

  去年春天,我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舉辦了一場演講,因爲沒有賣票,以致于籌措各項經費時頗爲辛苦。今年我們又准備再辦一場演講,但是預計來聽經的人需要買票,因爲自給自足,由聽講者自己付錢。這是社會環境使然,不算是用佛法換取金錢,所以這還是正業、正命,而非邪業、邪命。

  

  六、正方便

  

  正方便,又名正精進、正治,或名「谛法」。

  

  有了正見、正思惟的慧學基礎,又有了清淨的身、口二業的戒行,自然能得身安心安,接下來便可以勤修正念和正定,而趣于證得解脫涅槃了,故名「谛法」。

  

  正精進,便是叁十七道品的第二科四正勤:(一)未生的惡法,使之不生;(二)已生的惡法,使之斷除;(叁)未生的善法,使之生起;(四)已生的善法,使之增長。

  

  正精進通用于叁無漏學:(一)戒學,努力于離毀犯而堅持淨戒;(二)定學,努力于遠離定障的五欲及五蓋;(叁)慧學,努力于遠離邪妄知見及各種煩惱障礙。正方便又稱爲正精進,便是于諸道品,一向精勤,勇猛向前,專著不舍,勉力不退,伏煩惱心。

  

  正精進涵蓋了全部的八正道,也就是努力不懈地遠離戒、定、慧叁無漏學的障礙。然而僅僅遠離還是不切實,必須積極地去修諸道品,才能伏除各種障礙。

  

  七、正念

  

  正念,又名「谛意」。

  

  正念是如實憶念諸法之性相,令不忘失。即是依四聖谛理,順念、遍念、憶念、念諸道品。若以四念處爲例,即是憶念觀照「身、受、心、法」的自相及共相,以對治淨、樂、常、我的四種顛倒,由四念慮而生起念根、念力、念覺支。

  

  身念處觀自相是觀自身相不淨。其共相則是觀自身是苦、空、非常、非我,以對治身淨的顛倒想。受念處觀自相是觀自己欣求樂受,結果卻生苦受。其共相則觀自己所受是苦、空、非常、非我相,以之對治樂受的顛倒想。心念處觀自相是觀自己能求之心不住。觀其共相是觀不住之心,是苦、空、非常、非我,以之對治心是恒常的顛倒想。法念處觀自相是觀一切法,皆爲因緣所生,無有自性,即成觀法無我。觀其共相是觀一切法,無非是苦、空、非常、非我,以對治把一切法執之爲我的顛倒想。

  

  正念,是與無漏慧相應的,故又名爲「谛意」。事實上,八正道雖然是叁十七道品中的第七科,但是它最完備,也可以獨立運作,因爲它涵蓋了前面的六個科目。釋迦牟尼佛教導弟子們修行時,最基本的佛法就是「四聖谛」與「八正道」,而八正道中的第一項「正見」,即爲四聖谛。因此,八正道裏有理論、有方法,也有平常生活實踐之准則,以及如何到達修行智慧和禅定的目的。

  

  若以六念法門爲例,一心憶念,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天、念施,便是正念。若以淨土法門的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六字洪名爲例,念佛念至臨命終時,能夠心不顛倒,意不錯亂,便名之謂不失正念。

  

  八、正定

  

  正定,又名「谛定」。

  

  正念修習成就,即能成就正定。即是離五欲及五蓋的惡不善法,成就初禅乃至四禅。由世俗有漏的世間禅定,依四聖締的「苦、苦思惟、集滅道、道思惟,無漏思惟相應」,便是趣向涅槃的勝定,故名正定。依正定而起現證緣起寂滅性的無漏慧,那便是涅槃智,也就是斷煩惱、了生死、得解脫。

  

  正定,是八正道裏的第八項,也是叁十七道品的最後一個道品。叁十七道品一開始是四念處修觀,而後修四種神足的禅定,而正定便是與四神足、定根、定力、定覺支相應的解脫定。

  

  禅定的定義爲「心一境性」,性質是念頭止于一個境界,止于一點上;是由五停心,特別是數息及不淨二觀,另有八解脫、八勝處、十遍處修習而成。

  

  定是有層次與階段的,正定是最高而殊勝的出世間禅定。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,心能夠比較穩定,情緒不易受到波動、起伏,似乎有點定力、定功,似也可以稱之爲定,但不是禅定。真正修行禅定的方法而得較深的定,共有「四禅八定」的層次,四禅是色界的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每一禅就是一個定的層次;而入第四禅後又有四種深定,是無色界的定;實際上就是四個禅天之中,有八個層次的定。

  

  在佛法所見的凡夫世界分爲叁大層次︰(一)欲界︰欲界的衆生執著于貪戀的享受,追求五欲,不離五蓋等惡不善法,以物質世界爲自己的生命,若欲界衆生能夠次第修九住心,而與舍受相應,即入未至定,成爲初禅的前方便。(二)色界:已進入禅定的境界,感覺到住在定之中,而被物質負擔釋放了的覺受。它有四階︰初禅離生喜樂、二禅定生喜樂、叁禅離喜妙樂、四禅舍念清淨。(叁)無色界:更深的禅定,屬于第四禅天裏更高層次,也有四階︰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、無所有處、非想非非想處;但即使到達了這個層次,如果因爲執著于禅定的經驗,執著于禅定的寂靜,所以仍未得解脫,若有無漏慧相應,如此便可由四禅而入第九次第的滅盡定,便從叁界永得解脫。

  

  我常在禅修期間告訴來參加的禅衆們說:「用度假的心情、用享受的態度來修行。」這對于沒有參加過禅修的人而言,是無法理解和想象的,整天都在打坐,又不准講話,食物與睡覺的地方也都不像餐館和旅館,怎麼可能抱著這種心態呢?可是很奇怪的,許多參加過禅修的人,他們多半會一次又一次的再來,一些在家居士,只要有假期能安排出時間,一定會不斷地再來參加禅修。他們真的把禅修當成度假,當成享受,這就是得到了禅修的好處。

  

  沒有參加過禅修的人,我鼓勵大家來試試看。如果我們每天都有一段時間練習禅修的方法,這一天的心情都會平穩、和諧;如果每星期、每個月、每年,都能有較長時間的定期修行,自然而然會體驗到禅修的好處。如果能進入禅定,便能經驗到輕安︰初禅得語言滅輕安,二禅得尋伺滅輕安,叁禅得喜滅輕安,四禅得出入息滅輕安。輕安的定樂,超勝于世間法中一切的欲樂,若與空慧相應,便從煩惱的我執得解脫。

  

  大家尚末得到解脫,也未成佛,也不可能馬上證得阿羅漢果,講八正道的正定,似乎跟我們沒有什麼關系。但是修習正定還是有用的,普通凡夫雖未修得四禅八定,也可以練習著在平常生活裏,如何能夠不受身心與環境狀況的影響。例如最近有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太太,她在叁個星期前檢查身體時,發現心髒和肝髒之間有一個拳頭大的腫瘤,醫生還在研究這是屬于什麼瘤時,這個腫瘤卻在短短的時間內疾速變成了有八磅重,從外表看那位老太太好象已懷孕了七、八個月,她的家人都很恐慌,送到醫院時醫生說已經不能動手術了。由于她聽我講過這樣的兩句話:「遇到麻煩的病症時,只有把病交給醫生,把命交給佛菩薩,系念佛菩薩,自己就沒事了。」她就用我的這幾句話,讓她少了一些不安,也算是從念佛觀而得的安定力。

  

  又例如最近我的一顆牙齒有問題,讓我很不舒服,請一位醫生替我治療。當時他爲我打了麻醉針,所以不覺得痛,等到回來後就寢前,麻醉藥已經退失,那個部位不但很痛,而且還有些灼熱,可是當時已經很晚,醫生大概也休息了,我只好等到隔天早上再說。然而痛還是很痛,我…

《八正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遺教經講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