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八正道講記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就告訴自己說:「不是我在痛,而是我的身體在痛,就讓它痛吧,我要睡覺了。」這樣一想,我的身體和頭腦就放松了,在朦胧之中睡著了。睡了叁個小時之後醒過來,牙齒居然不痛了,這也算是從念處觀而得的功用。

  

  

  八正道與叁增上學

  

  佛說的脫苦之道,即是八正道,其內容其實就是戒定慧的叁無漏學,又名叁增上學,都是由聞慧而進入思慧,再依修慧而現證解脫慧的涅槃智。也就是由聞慧的正見,生起思慧的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,這部分屬于戒增上學;再由思慧而進入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的修習,而生起修慧,依修慧而得現證慧;這既是定增上學,同時也是慧增上學。因爲八正道是由正見等而入正定,故不同于世間禅定,所以得到定增上,也就得到了慧增上,究竟便得俱解脫。

  

  現依據印順法師《成佛之道》,將叁增上學及聞思修證四種慧位,與八正道的關系,列表如下:

  

  

  

  

    八正道與四聖谛

  

  八正道的「正見」,是聞四聖谛法;「正思惟」是審思明察四聖谛法。釋尊于鹿野苑爲五比丘初轉*輪,說的便是四聖谛法。

  

  生死苦果的事實,是由造了生死業的苦因而來,即是苦谛與苦集谛。如果順著苦谛與苦集谛的因果循環,便是十二因緣的生死流轉,便是世間的苦海;如果不造生死業,便斷集谛,亦滅苦谛,便是十二因緣的生死還滅,便能出離世間的苦海,而得解脫。

  

  但是,集谛不易斷,苦谛就不易滅,那是由于無始以來的無明煩惱,總是令人陷在造業、受報的漩渦之中,無法超脫。故欲滅苦谛,當斷集谛;欲斷集谛,當修道谛。所以,修習道谛,才是證苦滅谛的正因;證得苦滅谛,便是修習道谛的結果。

  

  生死苦的果報,是因無始無明而造了生死業。無始無明即是十二緣起的第一緣起,若觀無明、觀無明集、觀無明滅、觀滅無明之道……,乃至觀老死、觀老死集、觀老死滅、觀滅老死之道,這便是十二緣起的四谛觀了。爲了要以修習道谛,來斷苦集谛而證苦滅谛,所以釋尊爲弟子們說了八正道︰以正見,聞知四聖谛,離于邪見、邊見;以正思惟,審慎明察四聖谛,向于離欲,向于滅苦之道;以正語、正業、正命,向于斷截苦集聖谛,不造生死業因;以正精進,修習戒定慧的叁增上學,向于苦滅聖谛;

  

  其中「正見」一項的內容,即是佛在鹿野苑爲五比丘說的「叁轉十二行相」的四谛*輪:

  

  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,有四聖谛。何等爲四?謂苦聖谛、苦集聖谛、苦滅聖谛、苦滅道迹聖谛。若比丘于苦聖谛當知、當解,于集聖谛當知、當斷,于苦滅聖谛當知、當證,于苦滅道迹聖谛當知、當修。

  

  若比丘于苦聖谛已知、已解。于苦集聖谛已知、已斷。于苦滅聖谛已知、已證。于苦滅道迹聖谛已知、已修。如是比丘則斷愛欲。轉去諸結。于慢、無明等究竟苦邊。(《雜阿含經》卷十五)

  

  哪些是苦,哪些是集,什麼是滅,什麼是道。

  

  苦是應知的,集是應斷的,滅是應證得的,道是應該修習的。

  

  苦、我已徹知,集、我已斷盡,滅、我已證得,道、我已修學完成。

  

  這也就是表示,佛陀是從四聖谛的知、斷、修、證中,完成了解脫生死的大事,弟子們也應該照著去實行才對。如何修學?便是依據八正道而修證四聖谛了。

  

  

  八正道與十二因緣

  

  八正道既與四聖谛密切相關,當然也與十二因緣有關系。因爲四聖谛就是爲了處理十二因緣的苦集二谛,而說出了滅苦、斷苦集的道谛。八正道的正見,便是讓弟子聞知由于十二因緣的苦集二谛,因果循環,而成生死苦海。也讓弟子聞悉當修苦滅道聖谛,而斷苦集谛,而證苦滅谛。也可以說,八正道的功能,便是能使十二因緣的生死流轉,變成爲十二因緣的生死還滅;生死流轉是無邊的苦海,生死還滅是涅槃和解脫。

  

  佛陀在《阿含經》中常說:「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;謂無明緣行,行緣識,……生緣老死」,稱爲「純大苦聚集」,便是指的十二因緣的生死流轉,是由苦集而有苦果,在受苦報的同時,又造苦因的苦集,並且循環不已。

  

  佛陀在《阿含經》中又常說:「此無故彼無,此滅故彼滅,謂無明滅則行滅,行滅則識滅,……生滅則老死滅」,稱爲「純大苦聚滅」。便是十二因緣的生死還滅,是由修習道聖谛,而斷苦集谛,證苦滅谛。因修道聖谛而得無漏的涅槃智,而滅無明;無明滅、則行亦滅,行滅則識亦滅,乃至生滅老死亦滅,此時便從苦谛與苦集谛得解脫。

  

  由此可知,修習八正道,即是四聖谛中的道聖谛,若不修習八正道,便不得涅槃智;不得涅槃智,便不能斷集、不能滅苦,便永遠流轉在十二因緣的生死苦海而不得解脫了。

  

  八正道是四聖谛中的道聖谛,是用來斷集滅苦的道品次第。四聖谛的苦谛及集谛,便是十二因緣的叁世因果;若要出離十二因緣與叁世因果的範圍,必須修習八正道的道品次第。所以也可以說,八正道的道品次第,是爲了對治十二因緣的生死流轉而設。

  

  八正道的範圍相當的廣,可以說是「戒、定、慧」叁無漏學,也可說是「四聖谛法」,四聖谛法之中如果沒有八正道,四聖谛就不能成立;既然八正道與四聖谛是分不開的,自然跟十二因緣也分不開了。因爲四聖谛是使我們離苦得樂,而十二因緣就是苦的事實,修八正道就是要滅除十二因緣構成的大苦聚。

  

  

  

  

    八正道是叁乘共法

  

  聞佛所說的四聖谛法,如法修習而得解脫的,稱爲聲聞。未聞佛說四聖谛法,自觀十二因緣法而得解脫的,稱爲緣覺,梵名辟支佛。合此二者,總名爲二乘聖者,相對于大乘的菩薩道而言,二乘又名爲小乘的解脫道。

  

  但是,大乘的菩薩道,必須也以解脫道爲基礎。不論大乘或小乘,出離生死的才是佛法,所以解脫法門的八正道,是大小叁乘共通的涅槃門,也即是《阿含經》中所說別無二法的「一乘法」。因此,不僅小乘的《中阿含經》及《雜阿含經》宣揚八正道,諸大乘經中,亦盛贊八正道。例如:

  

  《佛說阿彌陀經》介紹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,稱揚「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」。

  

  《楞伽經》雲:「唯有一大乘,清涼八支道」。

  

  《維摩诘經.佛道品》中有雲:「象馬五通馳,大乘以爲車,調禦以一心,遊于八正路」。同經〈菩薩品〉亦雲:「叁十七品是道場,舍有爲法故。」

  

  依據《摩诃止觀》卷七上的引文:「涅槃雲:能修八正道者,即見佛性,名得醍醐。」

  

  由此可知,如果從大乘聖典的立場來看,八正道便是大乘法。

  

  雖然有許多人認爲四聖谛、八正道是屬于小乘的佛法,可是在大乘的經典和論典裏,都主張用八正道來修行菩薩道,也就是說,菩薩道的完成是需要八正道的。八正道是以小乘出發,卻也是完成大乘佛法的基礎。

  

  

    八正道即爲大乘佛法

  

  若依據《大智度論》卷十九(大正藏卷二十五,二○叁頁至二○五頁)所說的叁十七道品,根本就是大乘的菩薩所修道品,對于八正道的部分則如下列所說︰

  

  正見─菩薩于諸法空無所得住。是智慧,如四念處、慧根、慧力、慧覺中已說。

  

  正思惟─斷一切思惟分別,因諸思惟分別,皆從不實虛诳顛倒生。菩薩住如是正思惟中,不見是正是邪,過諸思惟分別。觀四谛時,無漏心相應。

  

  正語─菩薩知一切語皆從虛妄不實顛倒取相分別生。是菩薩作是念,語中無語相,一切口業滅,諸語皆無所從來,滅亦無所去。菩薩知一切語言真相,雖有所說,不墮邪語。

  

  正業─菩薩知一切業邪相,虛妄無實,皆無作相,一切業空,菩薩入一切諸業平等,不以邪業爲惡,不以正業爲善,無所作,不作正業不作邪業,是名實智慧。

  

  正命─一切資生活命之具,悉正不邪,住不戲論智中,不取正命,不舍邪命,亦不住正法中,亦不住邪法中,常住清淨智中,入平等正命,不見命,不見非命,行如是實智慧,以是故名正命。

  

  正方便─如四正勤、精進根、精進力、精進覺支中已說。

  

  正念─如念根、念力、念覺支中已說。

  

  正定─如四如意足、定根、定力、定覺支中已說。

  

  由此可知,八正道就是自利利他的大乘佛法,以下根據《大智度論》所講的八正道,重新略爲解釋:正見大乘的菩薩行是修無所住心,也就是說《金剛經》講的: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。」正思惟大乘的正思惟不需要有一定的方法,而是以心中沒有「我」的這個著力點來作爲方法。正語菩薩知道我們所用的一切語言,都是從虛妄的顛倒見所産生的種種分別心,這都不是真實語。真實是不必透過語言、文字理解的;然若用語言,亦不墮邪惡。正業業是行爲,透過語言、身體、意念所産生的種種行爲。從菩薩的立場來看,所有一切業,無所謂邪與正、惡與善,這是無分別智。因爲沒有主觀的我執在裏面去判斷邪、正、善、惡,一切的行爲便都是平等的。正命從大乘菩薩的立場來看,只要心中沒有自私的我,用任何方式來謀取生活之所需,都是正確的。在《華嚴經》裏看到許多的大菩薩們各有不同的職業,甚至還有妓女、魔術師、暴君等。從凡夫來看,這些人都是在造惡業,是邪命,然而經典中說他們是爲了度衆生而顯現不同身分的大菩薩。但是也請大家不要誤解,認爲邪淫、殺人、偷盜,都是因爲要行菩薩道,如有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,做種種不正當的事,便是惡業。正方便、正念、正定此叁項都是爲了利益衆生而修,這就是大乘法。雖然修的方法與小乘相同,可是目的是爲了利益衆生。就像釋迦牟尼佛出家修道不是爲己,而是因爲衆生有生、老、病、死等問題,爲了要使衆生從苦中獲得解脫,才去修行的。

  

  

    出離叁界的八正道

  

  古來都說聲聞道的叁十七道品,是次第修證的方法。初修四念處;到了暖位,修四正勤;到了頂位,修四如意足;到了忍位,修五根;到了世第一位,修五力;到了見道位,修七覺支;到了修道位,修八正道。

  

  這是約就七類的各別特勝意義而說的,如果從經典中來看,任何一類道品,都是能解脫生死的,都可說是「一乘道」。

  

  若將叁十七道品的功德性能整合起來,也不外乎十類,印順導師的《成佛之道》,依《大智度論》卷十九所說:「是叁十七品,十法爲根本,何等十?信、戒、思惟、精進、念、定、慧、除、喜、舍。」,而歸納爲:

  

  信──信根,信力。

  

  勤──四正勤,勤根,勤力,精進覺支,正精進。

  

  念──念根,念力,念覺支,正念。

  

  定──四神足,定根,定力,定覺支,正定。

  

  慧──四念處,慧根,慧力,擇法覺支,正見。

  

  尋思──正思惟。

  

  戒──正語,正業,正命。

  

  喜──喜覺支。

  

  舍──舍覺支。

  

  輕安──輕安覺支。

  

  在叁十七道品的七科(類)之中,敘述得最圓滿的,是第七科的八正道。所以經中常將四聖谛與八正道合起來說;更簡要地說,無漏道品便是戒、定、慧的叁種增上學了。

  

  八正道是佛陀提供給人間離苦得樂的八個項目。人類有兩個基本的大問題,從生命的過程之中,會遇到身心以及社會環境、自然環境等問題而感覺到不快樂,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感受,福報大的,受的苦難少;福報小的,受的苦難就多。

  

  不論是福報大小,任何一個人,到最後都無法避免死亡。八正道就是幫助我們解脫這兩大問題的方法︰一是如何度過種種的困難而不自擾擾人;二是面臨死亡時,不會恐懼、害怕、無奈。(二○○叁年四月二十日、二十七日,五月八日,十一月二日、九日、十六日,以及二○○四年五月十六日、二十叁日,共計八場,聖嚴師父講于紐約東初禅寺,姚世莊整理)

  

《八正道講記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佛遺教經講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