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就告诉自己说:「不是我在痛,而是我的身体在痛,就让它痛吧,我要睡觉了。」这样一想,我的身体和头脑就放松了,在朦胧之中睡着了。睡了三个小时之后醒过来,牙齿居然不痛了,这也算是从念处观而得的功用。
八正道与三增上学
佛说的脱苦之道,即是八正道,其内容其实就是戒定慧的三无漏学,又名三增上学,都是由闻慧而进入思慧,再依修慧而现证解脱慧的涅槃智。也就是由闻慧的正见,生起思慧的正思惟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,这部分属于戒增上学;再由思慧而进入正精进、正念、正定的修习,而生起修慧,依修慧而得现证慧;这既是定增上学,同时也是慧增上学。因为八正道是由正见等而入正定,故不同于世间禅定,所以得到定增上,也就得到了慧增上,究竟便得俱解脱。
现依据印顺法师《成佛之道》,将三增上学及闻思修证四种慧位,与八正道的关系,列表如下:
八正道与四圣谛
八正道的「正见」,是闻四圣谛法;「正思惟」是审思明察四圣谛法。释尊于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*轮,说的便是四圣谛法。
生死苦果的事实,是由造了生死业的苦因而来,即是苦谛与苦集谛。如果顺着苦谛与苦集谛的因果循环,便是十二因缘的生死流转,便是世间的苦海;如果不造生死业,便断集谛,亦灭苦谛,便是十二因缘的生死还灭,便能出离世间的苦海,而得解脱。
但是,集谛不易断,苦谛就不易灭,那是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烦恼,总是令人陷在造业、受报的漩涡之中,无法超脱。故欲灭苦谛,当断集谛;欲断集谛,当修道谛。所以,修习道谛,才是证苦灭谛的正因;证得苦灭谛,便是修习道谛的结果。
生死苦的果报,是因无始无明而造了生死业。无始无明即是十二缘起的第一缘起,若观无明、观无明集、观无明灭、观灭无明之道……,乃至观老死、观老死集、观老死灭、观灭老死之道,这便是十二缘起的四谛观了。为了要以修习道谛,来断苦集谛而证苦灭谛,所以释尊为弟子们说了八正道︰以正见,闻知四圣谛,离于邪见、边见;以正思惟,审慎明察四圣谛,向于离欲,向于灭苦之道;以正语、正业、正命,向于断截苦集圣谛,不造生死业因;以正精进,修习戒定慧的三增上学,向于苦灭圣谛;
其中「正见」一项的内容,即是佛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说的「三转十二行相」的四谛*轮:
尔时,世尊告诸比丘,有四圣谛。何等为四?谓苦圣谛、苦集圣谛、苦灭圣谛、苦灭道迹圣谛。若比丘于苦圣谛当知、当解,于集圣谛当知、当断,于苦灭圣谛当知、当证,于苦灭道迹圣谛当知、当修。
若比丘于苦圣谛已知、已解。于苦集圣谛已知、已断。于苦灭圣谛已知、已证。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、已修。如是比丘则断爱欲。转去诸结。于慢、无明等究竟苦边。(《杂阿含经》卷十五)
哪些是苦,哪些是集,什么是灭,什么是道。
苦是应知的,集是应断的,灭是应证得的,道是应该修习的。
苦、我已彻知,集、我已断尽,灭、我已证得,道、我已修学完成。
这也就是表示,佛陀是从四圣谛的知、断、修、证中,完成了解脱生死的大事,弟子们也应该照着去实行才对。如何修学?便是依据八正道而修证四圣谛了。
八正道与十二因缘
八正道既与四圣谛密切相关,当然也与十二因缘有关系。因为四圣谛就是为了处理十二因缘的苦集二谛,而说出了灭苦、断苦集的道谛。八正道的正见,便是让弟子闻知由于十二因缘的苦集二谛,因果循环,而成生死苦海。也让弟子闻悉当修苦灭道圣谛,而断苦集谛,而证苦灭谛。也可以说,八正道的功能,便是能使十二因缘的生死流转,变成为十二因缘的生死还灭;生死流转是无边的苦海,生死还灭是涅槃和解脱。
佛陀在《阿含经》中常说:「此有故彼有,此生故彼生;谓无明缘行,行缘识,……生缘老死」,称为「纯大苦聚集」,便是指的十二因缘的生死流转,是由苦集而有苦果,在受苦报的同时,又造苦因的苦集,并且循环不已。
佛陀在《阿含经》中又常说:「此无故彼无,此灭故彼灭,谓无明灭则行灭,行灭则识灭,……生灭则老死灭」,称为「纯大苦聚灭」。便是十二因缘的生死还灭,是由修习道圣谛,而断苦集谛,证苦灭谛。因修道圣谛而得无漏的涅槃智,而灭无明;无明灭、则行亦灭,行灭则识亦灭,乃至生灭老死亦灭,此时便从苦谛与苦集谛得解脱。
由此可知,修习八正道,即是四圣谛中的道圣谛,若不修习八正道,便不得涅槃智;不得涅槃智,便不能断集、不能灭苦,便永远流转在十二因缘的生死苦海而不得解脱了。
八正道是四圣谛中的道圣谛,是用来断集灭苦的道品次第。四圣谛的苦谛及集谛,便是十二因缘的三世因果;若要出离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的范围,必须修习八正道的道品次第。所以也可以说,八正道的道品次第,是为了对治十二因缘的生死流转而设。
八正道的范围相当的广,可以说是「戒、定、慧」三无漏学,也可说是「四圣谛法」,四圣谛法之中如果没有八正道,四圣谛就不能成立;既然八正道与四圣谛是分不开的,自然跟十二因缘也分不开了。因为四圣谛是使我们离苦得乐,而十二因缘就是苦的事实,修八正道就是要灭除十二因缘构成的大苦聚。
八正道是三乘共法
闻佛所说的四圣谛法,如法修习而得解脱的,称为声闻。未闻佛说四圣谛法,自观十二因缘法而得解脱的,称为缘觉,梵名辟支佛。合此二者,总名为二乘圣者,相对于大乘的菩萨道而言,二乘又名为小乘的解脱道。
但是,大乘的菩萨道,必须也以解脱道为基础。不论大乘或小乘,出离生死的才是佛法,所以解脱法门的八正道,是大小三乘共通的涅槃门,也即是《阿含经》中所说别无二法的「一乘法」。因此,不仅小乘的《中阿含经》及《杂阿含经》宣扬八正道,诸大乘经中,亦盛赞八正道。例如:
《佛说阿弥陀经》介绍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,称扬「七菩提分、八圣道分」。
《楞伽经》云:「唯有一大乘,清凉八支道」。
《维摩诘经.佛道品》中有云:「象马五通驰,大乘以为车,调御以一心,游于八正路」。同经〈菩萨品〉亦云:「三十七品是道场,舍有为法故。」
依据《摩诃止观》卷七上的引文:「涅槃云:能修八正道者,即见佛性,名得醍醐。」
由此可知,如果从大乘圣典的立场来看,八正道便是大乘法。
虽然有许多人认为四圣谛、八正道是属于小乘的佛法,可是在大乘的经典和论典里,都主张用八正道来修行菩萨道,也就是说,菩萨道的完成是需要八正道的。八正道是以小乘出发,却也是完成大乘佛法的基础。
八正道即为大乘佛法
若依据《大智度论》卷十九(大正藏卷二十五,二○三页至二○五页)所说的三十七道品,根本就是大乘的菩萨所修道品,对于八正道的部分则如下列所说︰
正见─菩萨于诸法空无所得住。是智慧,如四念处、慧根、慧力、慧觉中已说。
正思惟─断一切思惟分别,因诸思惟分别,皆从不实虚诳颠倒生。菩萨住如是正思惟中,不见是正是邪,过诸思惟分别。观四谛时,无漏心相应。
正语─菩萨知一切语皆从虚妄不实颠倒取相分别生。是菩萨作是念,语中无语相,一切口业灭,诸语皆无所从来,灭亦无所去。菩萨知一切语言真相,虽有所说,不堕邪语。
正业─菩萨知一切业邪相,虚妄无实,皆无作相,一切业空,菩萨入一切诸业平等,不以邪业为恶,不以正业为善,无所作,不作正业不作邪业,是名实智慧。
正命─一切资生活命之具,悉正不邪,住不戏论智中,不取正命,不舍邪命,亦不住正法中,亦不住邪法中,常住清净智中,入平等正命,不见命,不见非命,行如是实智慧,以是故名正命。
正方便─如四正勤、精进根、精进力、精进觉支中已说。
正念─如念根、念力、念觉支中已说。
正定─如四如意足、定根、定力、定觉支中已说。
由此可知,八正道就是自利利他的大乘佛法,以下根据《大智度论》所讲的八正道,重新略为解释:正见大乘的菩萨行是修无所住心,也就是说《金刚经》讲的: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。」正思惟大乘的正思惟不需要有一定的方法,而是以心中没有「我」的这个着力点来作为方法。正语菩萨知道我们所用的一切语言,都是从虚妄的颠倒见所产生的种种分别心,这都不是真实语。真实是不必透过语言、文字理解的;然若用语言,亦不堕邪恶。正业业是行为,透过语言、身体、意念所产生的种种行为。从菩萨的立场来看,所有一切业,无所谓邪与正、恶与善,这是无分别智。因为没有主观的我执在里面去判断邪、正、善、恶,一切的行为便都是平等的。正命从大乘菩萨的立场来看,只要心中没有自私的我,用任何方式来谋取生活之所需,都是正确的。在《华严经》里看到许多的大菩萨们各有不同的职业,甚至还有妓女、魔术师、暴君等。从凡夫来看,这些人都是在造恶业,是邪命,然而经典中说他们是为了度众生而显现不同身分的大菩萨。但是也请大家不要误解,认为邪淫、杀人、偷盗,都是因为要行菩萨道,如有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,做种种不正当的事,便是恶业。正方便、正念、正定此三项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而修,这就是大乘法。虽然修的方法与小乘相同,可是目的是为了利益众生。就像释迦牟尼佛出家修道不是为己,而是因为众生有生、老、病、死等问题,为了要使众生从苦中获得解脱,才去修行的。
出离三界的八正道
古来都说声闻道的三十七道品,是次第修证的方法。初修四念处;到了暖位,修四正勤;到了顶位,修四如意足;到了忍位,修五根;到了世第一位,修五力;到了见道位,修七觉支;到了修道位,修八正道。
这是约就七类的各别特胜意义而说的,如果从经典中来看,任何一类道品,都是能解脱生死的,都可说是「一乘道」。
若将三十七道品的功德性能整合起来,也不外乎十类,印顺导师的《成佛之道》,依《大智度论》卷十九所说:「是三十七品,十法为根本,何等十?信、戒、思惟、精进、念、定、慧、除、喜、舍。」,而归纳为:
信──信根,信力。
勤──四正勤,勤根,勤力,精进觉支,正精进。
念──念根,念力,念觉支,正念。
定──四神足,定根,定力,定觉支,正定。
慧──四念处,慧根,慧力,择法觉支,正见。
寻思──正思惟。
戒──正语,正业,正命。
喜──喜觉支。
舍──舍觉支。
轻安──轻安觉支。
在三十七道品的七科(类)之中,叙述得最圆满的,是第七科的八正道。所以经中常将四圣谛与八正道合起来说;更简要地说,无漏道品便是戒、定、慧的三种增上学了。
八正道是佛陀提供给人间离苦得乐的八个项目。人类有两个基本的大问题,从生命的过程之中,会遇到身心以及社会环境、自然环境等问题而感觉到不快乐,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感受,福报大的,受的苦难少;福报小的,受的苦难就多。
不论是福报大小,任何一个人,到最后都无法避免死亡。八正道就是帮助我们解脱这两大问题的方法︰一是如何度过种种的困难而不自扰扰人;二是面临死亡时,不会恐惧、害怕、无奈。(二○○三年四月二十日、二十七日,五月八日,十一月二日、九日、十六日,以及二○○四年五月十六日、二十三日,共计八场,圣严师父讲于纽约东初禅寺,姚世庄整理)
《八正道讲记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