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遗教经讲记
圣严法师著
前言
有关《佛遗教经》的注解
一、缘起
二、以戒为师
三、所持戒相
四、持戒功德
五、当制五根
六、当好制心
七、诫多求供养
八、诫多睡眠
九、对治瞋恚
一○、对治憍慢
一一、少欲生善
一二、知足安乐
一三、远离愦闹
一四、策勉精进
一五、常当摄念
一六、修习禅定
一七、智慧明灯
一八、离诸戏论
一九、反复叮咛
二○、真实四谛
二一、两类弟子
二二、开示无常
二三、勉求出离
附录 - 佛遗教经
前言
我小时候出家做小沙弥时,师长即教我要读《佛遗教经》;进了佛学院,老师也要我们读此经;后来我在关房中,这也是一部我阅读再三的经典。法鼓山僧团成立之后,我教诫沙弥(尼)弟子们,于每半个月诵戒时诵《佛遗教经》,而我也曾为法鼓山僧团讲解此经一次。
为什么我会和这部经有如此深的因缘呢?因为这是释迦世尊涅槃前对弟子们的最后遗教,也可说是佛对比丘(尼)弟子们的训勉,佛一生说法制戒,到了《佛遗教经》,则将戒律和教法做了一次归纳性、浓缩性的整理,将戒律和教法集中在短短的一部《佛遗教经》中,目的是希望弟子们能如法如律地修行戒、定、慧,而得解脱烦恼生死之苦,所以出家人应重视此经。
这部经对在家居士也不是没有用处,因为根据太虚大师的判教,认为此经属于五乘共法,即人、天、声闻、缘觉、菩萨都应以《佛遗教经》的教诫内容为基础而修学。虽然这部经在当时主要是对出家的声闻弟子说的,但在家居士仍应遵守其中的许多教诫。对僧俗四众而言,此经可说是生活的规范,以及佛法的基础,若不懂或不能遵守《佛遗教经》的教诫,那么,对佛法的认识和实践将会有所偏差。
历来注解和弘扬《佛遗教经》的大德们,总认为此经是对比丘说的教法,所以是比丘必须遵守的,很少有人主张居士也必须遵守此经的教诫;另一方面,当大德居士们读到此经后,却又以此经为量尺,来要求衡量出家比丘,如此一来,此经反而成为僧俗之间的一道墙。结果是出家众不愿意碰它,而在家居士则认为出家人多不遵守《佛遗教经》。
出家人为何不敢碰《佛遗教经》呢?这是因为大家只知道执着经中的文字,以及其中的教诫规定的结果。事实上,那些规定,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,比丘们只要愿意遵守就能做到,并不困难。
但佛教流传到中国之后,有些戒条一开始就已无法做到了,即至发展成寺院型态或丛林生活,更多半无法做到《佛遗教经》中的若干规定,因此让出家众感到很为难,不知道究竟应不应该弘扬此经,要弘扬,自己又做不到,徒然引起居士们的非议,于是陷入两难的困境中。
我研究戒律,一向主张应重视、把握佛陀制戒的精神和宗旨,而不要死板板的将佛世的一切规章制度,拿到这个时代来要求僧众。佛在成道六年之后,开始不断制戒,也不断修正,直到佛涅槃之后,戒律无人再修正了,才变成了不可更改的条文规定,但佛在世时并非如此的。
所以,今天我们读《佛遗教经》,应该把握其中的精神和宗旨,它是以解脱为目的、以修善积功德为宗旨。修善,即持戒;以解脱为目的,则须修定;由持戒修定得智慧,而达成出三界的目标,即是得解脱。弘扬《佛遗教经》,如果能从这一点契入的话,就不会有上述的种种顾虑了,这正是我讲解、注释本经的重点所在。
有关《佛遗教经》的注解
目前所知最标准的一部《佛遗教经》注释,相传为世亲所写的《佛遗教经论》,传统上,大家都认定此论是注释《佛遗教经》的范本,虽然有人根据「经录」的不同记载,也有认为这部论是马鸣菩萨所写的,但不论作者是谁,这部论仍是后来许多大师讲《佛遗教经》时的重要依据,例如蕅益大师的《佛遗教经解》,即根据此论而写,大师对此论推崇备至、感恩不已。另外,《卍续藏经》中,收有明代守遂注、了童补注的《佛遗教经补注》一卷,明道霈述《佛祖三经指南》中的第二种《佛遗教经指南》。
其中,世亲的《佛遗教经论》非常简单,蕅益大师的《佛遗教经解》则较详细,其分科则多依世亲之论;而道霈的《佛遗教经指南》则有自己的分科法,分得满有道理的。在《太虚大师全书》中,也有《佛遗教经讲要》,他又有自己的分科法,将全经分作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,在正宗分中又分成两大部分:一是共法,指共于世间善法的五乘共法;二是不共法,指不共于世俗法的出世间解脱法。虽有其道理,却也未必如此。
有关这部经的注解,从日本的《佛书解说大辞典》所记载的中日历代各家注解,有十六种之多。在当代僧俗中也有几种注解,因各人的时代环境和所学所知的背景不同,而各有所长。
我注解此经,并不打算采取前人的分科法,既不站在任何宗派立场,也不以门户偏见来看待此部圣典,而用现代人的角度,回归到释迦牟尼佛所说这部原典的内容,是为回归佛陀本怀而写。
本经释要
内容大要
本经是佛陀即将涅槃时,说明他一生说法度众生,最初度的是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,最后度的是须跋陀罗。然后告诫当时围绕着他的比丘弟子们说,在他的色身过世之后,应以波罗提木叉(戒)做为他们的大师,因为戒能使大家解脱,能因持戒清净,而得禅定,生智慧,乃至灭一切苦。
接着又说,所谓持戒清净,要在能控制五根,不为五欲所动。如何才能控制五根,不为五欲所动呢?那就要好好用功,即必须少睡眠,不要有瞋恚心、憍慢心、谄曲心,如此才能控制贪欲。
而如何才能这样用功呢?佛接着鼓励大家应远离愦闹,独居闲静之处,精进不懈,收摄心念而不忘失,摄心而修禅定,如此才能发起真实的智慧。
要做到上述这些要求,则必须舍离乱心戏论。
接着,佛又问大家,对于他最初所说的四圣谛法,是否还有疑问,若还有疑问?要赶紧问清楚,如此重复说了三次,无人发问,因为大家都不觉得有什么疑问。
当时,天眼第一的阿[少/兔]楼驮观察大家的心,发现在场的大比丘们,对四圣谛已经没有怀疑,于是代表大众回答佛,虽然大家对佛所说的四谛真理已经没有任何怀疑,但总觉得佛陀入涅槃太快、太早了,所以心有不舍。
因此佛又说,世事无常,应度者已度,未度者已作得度因缘,而如来法身常住不灭,但愿大家以智慧之明,灭烦恼之痴暗,一心精进求解脱道,这就是佛最后的遗教。
正释本文
(一)经题:《佛遗教经》
本经又名《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》,亦名《佛临涅槃略说教诫经》,简称《遗教经》,通常都称做《佛遗教经》。佛梵文Buddha,义译为觉者,有自觉、觉他、觉满三层意思。其完整的意译,应是「无上正遍正等觉者」,即梵文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,这是对成佛之后的释迦牟尼世尊所具备的功德而作的尊称。
在原始的巴利文系统的圣典中,历史上的佛,固然只有释迦世尊一人,但信仰中的佛则有过去七佛,亦即包括释迦牟尼世尊在内,已有七尊佛成道;除此之外,其他众生只能成为「觉者」,也就是阿罗汉,而无法成为「无上正遍正等觉者」的佛。但就大乘佛法来讲,一切众生皆可成佛,《大涅槃经》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《华严经》则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。不过,这部《佛遗教经》所指的佛,是历史上的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世尊。遗教这是后人所安立的名称,在佛当时则称为「最后的教诲」。后人为了尊重这部经,希望把它当成最根本、最重要的佛的遗嘱来看,所以称作《佛遗教经》。其实广义地说,一切佛所说的经、律、论三藏圣典中所有的法义和教说,对佛灭后的弟子们而言,都是佛的遗教,而这部《佛遗教经》则是遗教中的根本圣典,精简扼要而亲切,不谈理论,只是用许多比喻来叮咛比丘弟子们,在佛灭后如何实践他的遗教。经梵文s
tra,是花串之意,比喻将佛所说的金玉良言如花串般地串起来,成为一篇讲词或开示。尊称为「经」,是一个借用字,因中国称圣人之言为经,例如儒家典籍中即有所谓的五经,所以借用此字来称圣人的开示。佛教圣人的开示,除了经之外,还有律和论。
经,讲法义,是告诉弟子如何修行的;律,是教弟子们生活威仪、守则和规范;论,是有系统的法义整理,或解释经的著作。论典主要是菩萨或罗汉们所着,而经则是佛世的佛陀及由佛陀在场时的弟子与菩萨们所说,唯一的例外是《六祖坛经》。经都是佛灭度后才集结而成的,佛在世时只有口头传诵,并无文字记载。
(二)译者
本经是鸠摩罗什三藏法师所译,鸠摩罗什是中国译经史上三大翻译家之一,为旧译派的领袖,而玄奘大师则是新译派的领袖。罗什三藏重义译,文字非常优美;玄奘则重直译,忠于原文形式。两家各有长处,但中国人喜欢文字优美,读来流畅,所以读诵时多采用罗什译本。
罗什三藏在东晋安帝时(西元四○一年),到达长安,他通达许多种西域语言,汉文的造诣也很深。有关鸠摩罗什的传记资料,在汤用彤的《魏晋南北朝佛教史》中,有详细的考证,并且有丰富的资料可供参考。
佛遗教经讲记
对全文的解释,我并没有采用古人的分科法,而采用现代人的分段标题方式,使脉络分明。本讲记分二十三段来解释《佛遗教经》的内容,每一段皆依:1.原典经文;2.现代语译;3.内容疏解;4.名词释义等四项来说明,若该段没有专有名词,则略去名词释义一项。
一、缘起
释迦牟尼佛初转*轮,度阿若憍陈如,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,所应度者,皆已度讫。于…
《佛遗教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