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遗教经讲记▪P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寂灭的究竟安乐,就必须努力灭去戏论的恶习,这叫做「不戏论」。

  

  所谓戏论,就是聊天的意思,闲杂语、散乱语、天南北、东家长西家短、此人好、彼人歹,不着边际地你一句他一句,没有一定的主题,也没有一定要表达的理念和想法,只是无聊找人聊天,三五个朋友在一起东拉西扯,从一个主题跳到另一个毫不相关的话题上去,最后没有结论,也不需要有结论,只是彼此闲话一场。

  

  另一种戏论是故意玩弄文字游戏,辞藻华丽而文法严谨,所论的主题也冠冕堂皇,每个人都挖空心思,提供自己所能提供的知识学问和文字技巧的才能,或互相批评赞叹一番,之后最多留下几篇文章,甚至也没有留下什么文献,只是为了呈现各人的才能技巧,而做了一些游戏式的谈论。

  

  另有一种戏论是指,凡是与佛法的三法印不相应,和解脱道、菩萨道不相关的种种议论,都叫做戏论。

  

  如果出家人从事以上这三类戏论的话,是荒废时间,而且会使心散乱,顶多是聪明伶俐,而没有禅定和智慧。所以,「不戏论」也应该当作一条戒律来受持,如此才能得到究竟寂灭的安乐之处。

    一九、反复叮咛

  

  汝等比丘,于诸功德,常当一心舍诸放逸,如离怨贼。大悲世尊,所欲利益,皆以究竟,汝等但当勤而行之。若在山间,若空泽中,若在树下,闲处静室,念所受法,勿令忘失。常当自勉,精进修之,无为空死,后致忧悔。我如良医,知病说药,服与不服,非医咎也。又如善导,导人善道,闻之不行,非导过也。汝等若于苦等四谛,有所疑者,可疾问之,无得怀疑不求决也。尔时世尊如是三唱,人无问者,所以者何?众无疑故。

  

  你们诸位比丘啊!对我以上所说的各种功德,应当经常一心修行,舍弃任何放逸的机会,好象离开怨贼那样。我这个大悲的世尊,都是用究竟的佛法来利益你们,你们应当勤而行之,譬如在山间或在空泽中,或在树下,或在闲处静室,系念你们所受的法门,不要忘失,应当经常勉力精进修行,不要什么也不做就白白死了,事后忏悔忧恼都已来不及了。

  

  我就像良医一样,知道有什么病就给什么药,至于众生服不服药,那就不是医生的过失了;又好象是一个非常好的向导,能够引导人进入圣善之道,如果听了以后不照着去走,那不是向导的过失。

  

  如果你们对于苦集灭道的四谛,还有疑惑的话,可以赶快问,不应该有怀疑而不求世尊为你们决疑。

  

  当时世尊这样问了三遍,比丘之中没有一人发问,为什么呢?因为当时的每一位比丘都不再有任何怀疑了。

  

  佛陀非常慈悲,在他临将涅槃之前,说出了以上非常精要的佛法,交代比丘弟子们如何持戒,如何修定,如何有智慧,如何避免和对治种种烦恼。讲完之后,还再重复一遍,告诉大家不要放逸,要好好修习圣道功德,要勤恳地修学,而且最好放下一切去做阿兰若比丘,同时,不要让心念忘失,要精进修行禅定和智慧;否则空过一生,到死为止,后悔也没有用了,这是非常可惜的。

  

  佛的慈悲,就像慈母、良医、导师那样谆谆善诱,临别之前还要交代再交代,不仅是对当时围绕着他的那些比丘,以及看着他涅槃的徒众,其实还关心到涅槃之后,未来的出家弟子们应该要如何修行,为后代所有佛教徒们,开出了治病的药方,画出了通向涅槃之城的路线图。至于是否吃药,是否照着去行,那已不是佛陀所能管得了的了。

  

  释迦牟尼佛最初说法是讲四圣谛法,而最后的叮咛又提起四圣谛法,是彻始彻终、前后一致的。佛所说的法,确实是无量无数,但浓缩起来精要地说,是以四圣谛为根本、主干、归宿。因此又再三地问比丘弟子们,对四圣谛法是否还有疑问?实际上是再三地对后代的弟子们,肯定他所说的四圣谛法。四谛苦集灭道。苦是世间法的果,集是世间法的因;灭是出世间法的果,道是出世间法的因。凡是造作世间种种的恶不善业,都是苦的因;生老病死等种种的苦,就是世间的果。修戒定慧、八正道等出世间的善业,是解脱之因;而声闻、缘觉,乃至于佛,都是解脱之果。

    二○、真实四谛

  

  尔时阿[少/兔]楼驮观察众心而白佛言:世尊,月可令热,日可令冷,佛说四谛,不可令异。佛说苦谛,真实是苦,不可令乐;集真是因,更无异因;苦若灭者,即是因灭,因灭故果灭;灭苦之道,实是真道,更无余道。世尊,是诸比丘于四谛中,决定无疑。

  

  当时,阿[少/兔]楼驮阿罗汉观察在场大众的心,然后向佛回报说:即使月亮可以使它热,太阳可以使它冷,但佛说的四谛法不可能改变。佛说的苦谛,真实是苦,不可能使它乐;佛说的集谛,真正是苦的因,不会有其他的苦因;苦的果如灭了的话,苦因也会灭,苦的因灭了的话,苦的果也会灭;灭苦之道,真实是八正道,不会有其他的道。世尊!我们这些比丘们对于佛所说的四圣谛,已绝对没有什么疑问了。

  

  这是阿[少/兔]楼驮对佛再三叮咛的回应,他是代表当时在场的大众,向佛保证他们已经知道四谛是什么,他们已确实了知佛所说的四谛法,就是佛所悟的境界和真理,也是佛一生所宣扬的真理,更是佛希望所有一切的佛弟子们,亲自去实证的真理,唯有依止四圣谛法如实修行,才能入圣道而得解脱。请释迦世尊不必挂虑,他的法大家都已经了解。

  

  这里虽然没有讲会一代代地传承下去,但已经暗示大家,了解之后,必能如法修行,也能如法弘扬。

  

  阿[少/兔]楼驮这位比丘罗汉是释迦世尊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,又名阿那律。当释迦世尊临涅槃前,十大弟子中似乎只有阿难和阿那律尊者等少数大弟子在场,大迦叶尊者是后来才赶去的,另外有一些已先于佛陀涅槃了,或接受佛的祝福到各地去弘化,因此在《佛遗教经》中只出现他一个名字。

    二一、两类弟子

  

  于此众中,所作未办者,见佛灭度,当有悲感,若有初入法者,闻佛所说,即皆得度,譬如夜见电光,即得见道。若所作已办已度苦海者,但作是念,世尊灭度,一何疾哉。阿[少/兔]楼驮虽说是语,众中皆悉了达四圣谛义。

  

  在场的众比丘中,所作未办的人,见佛灭度,应当会有悲伤的感受,其中好象有一些初入法门的人,听佛说了以上的遗教,都能得度,他们这些人好象是在黑夜中见到了闪电的光,而看到了应该走的路。

  

  如果是所作已办,已经度脱了生死苦海的人,只是生起这样的念头:世尊为什么这么快就灭度了呢?阿楼驮虽然这样说出了以上两类弟子们的心情感受,但实际上,他们对四圣谛的胜义都已明了通达了。

  

  许多人认为已断烦恼的人,或已见空性而悟道的人,是不会再有情感的,看到任何状况都好象镜子那样,只是如实反应各种形像和物像,他自己不会有任何主观意识在活动,如果是这样的话,那不是圣者,而是无情的矿植物。《佛遗教经》这段呈现出的圣者们,不论是所作未办的初、二、三果,或所作已办的第四果,都还是有血有肉的人,照样有人情世故的关心,虽然没有烦恼执着,但还有为了尊重、恭敬、感恩以及慈悲等原因,心中有不同程度的种种反应,那不是烦恼,而是智慧;智慧不是冷冰冰的,它一定是和人与人之间的关心相应的。

  

  因此,在这段经文中看到所作未办的初、二、三果,乃至初入圣道法门的比丘,还有悲凄的感受,如阿难尊者已证三果,还有哭泣的现象;至于四果圣人,已实证有余涅槃,烦恼已永不再起,但是见到佛陀即将涅槃,还是生起了这样的意念:佛陀为什么这么快就入涅槃了呢?还有许多众生需要度啊!这便是圣者的慈悲心了。所作未办1.未得圣果的凡夫,不论他信不信佛、修不修行;2.已得初、二、三果而尚未证四果的圣者,尚有事要办,所以又名「有学位」。所作已办是已证四果的阿罗汉,又名「无学位」,已出三界,是声闻乘的究竟位,通常有三句话:「所作已办、生死已了、不受后有」,亦即对四圣谛之事已办完了。当然,如果对大乘的佛位而言,尚有事情可做,那就是要像《法华经》所说的回小向大、会三乘归于一乘。

    二二、开示无常

  

  世尊欲令此诸大众皆得坚固,以大悲心,复为众说:汝等比丘,勿怀忧恼,若我住世一劫,会亦当灭,会而不离,终不可得,自利利人,法皆具足,若我久住,更无所益。应可度者,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;其未度者,皆亦已作得度因缘。自今已后,我诸弟子展转行之,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。是故当知,世皆无常,会必有离,勿怀忧也。世相如是,当勤精进,早求解脱,以智慧明灭诸痴暗。世实危脆无牢强者,我今得灭,如除恶病,此是应舍罪恶之物,假名为身,没在生老病死大海,何有智者得除灭之,如杀怨贼,而不欢喜?

  

  世尊为了使在场的弟子们都能得到坚固的道心,所以用大慈悲心再次向大众开示:你们诸位比丘,不要再怀着忧愁苦恼,即使我住在世间一大劫,也会有要入灭的一天,如果只有聚会而不离别,终究是不可能的。而自利利人的法,我已经具足了,就是继续久住下去,也没什么益处。应得度的人,不论是在天上或在人间都已经得度了;还没得度的人,也已经种下了得度的因缘。从今以后,凡是我的弟子们,应该把我所说的法,辗转实践,那就等于如来的法身常在而永不消灭。

  

  因此,你们要知道,世间都是无常的,有聚会必有离别,所以不要再忧戚悲苦,世间的现象就是这样,你们应当勤奋地精进,早日求得解脱,以智慧的光明来灭除种种愚痴的暗钝。世间实在是非常危脆,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牢固坚强的,我现在能够入灭,就好象除去了一场大病,这个应该要舍弃的罪恶之物,名字叫作身,是被淹没在生老病死的大苦海中,一位有智慧的人,当他能像杀怨贼一样地把它灭掉时,还有什么不欢喜的呢?

  

  这段话是真实地显现出佛的大慈悲心,因此说…

《佛遗教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欢喜看生死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