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寂滅的究竟安樂,就必須努力滅去戲論的惡習,這叫做「不戲論」。
所謂戲論,就是聊天的意思,閑雜語、散亂語、天南北、東家長西家短、此人好、彼人歹,不著邊際地你一句他一句,沒有一定的主題,也沒有一定要表達的理念和想法,只是無聊找人聊天,叁五個朋友在一起東拉西扯,從一個主題跳到另一個毫不相關的話題上去,最後沒有結論,也不需要有結論,只是彼此閑話一場。
另一種戲論是故意玩弄文字遊戲,辭藻華麗而文法嚴謹,所論的主題也冠冕堂皇,每個人都挖空心思,提供自己所能提供的知識學問和文字技巧的才能,或互相批評贊歎一番,之後最多留下幾篇文章,甚至也沒有留下什麼文獻,只是爲了呈現各人的才能技巧,而做了一些遊戲式的談論。
另有一種戲論是指,凡是與佛法的叁法印不相應,和解脫道、菩薩道不相關的種種議論,都叫做戲論。
如果出家人從事以上這叁類戲論的話,是荒廢時間,而且會使心散亂,頂多是聰明伶俐,而沒有禅定和智慧。所以,「不戲論」也應該當作一條戒律來受持,如此才能得到究竟寂滅的安樂之處。
一九、反複叮咛
汝等比丘,于諸功德,常當一心舍諸放逸,如離怨賊。大悲世尊,所欲利益,皆以究竟,汝等但當勤而行之。若在山間,若空澤中,若在樹下,閑處靜室,念所受法,勿令忘失。常當自勉,精進修之,無爲空死,後致憂悔。我如良醫,知病說藥,服與不服,非醫咎也。又如善導,導人善道,聞之不行,非導過也。汝等若于苦等四谛,有所疑者,可疾問之,無得懷疑不求決也。爾時世尊如是叁唱,人無問者,所以者何?衆無疑故。
你們諸位比丘啊!對我以上所說的各種功德,應當經常一心修行,舍棄任何放逸的機會,好象離開怨賊那樣。我這個大悲的世尊,都是用究竟的佛法來利益你們,你們應當勤而行之,譬如在山間或在空澤中,或在樹下,或在閑處靜室,系念你們所受的法門,不要忘失,應當經常勉力精進修行,不要什麼也不做就白白死了,事後忏悔憂惱都已來不及了。
我就像良醫一樣,知道有什麼病就給什麼藥,至于衆生服不服藥,那就不是醫生的過失了;又好象是一個非常好的向導,能夠引導人進入聖善之道,如果聽了以後不照著去走,那不是向導的過失。
如果你們對于苦集滅道的四谛,還有疑惑的話,可以趕快問,不應該有懷疑而不求世尊爲你們決疑。
當時世尊這樣問了叁遍,比丘之中沒有一人發問,爲什麼呢?因爲當時的每一位比丘都不再有任何懷疑了。
佛陀非常慈悲,在他臨將涅槃之前,說出了以上非常精要的佛法,交代比丘弟子們如何持戒,如何修定,如何有智慧,如何避免和對治種種煩惱。講完之後,還再重複一遍,告訴大家不要放逸,要好好修習聖道功德,要勤懇地修學,而且最好放下一切去做阿蘭若比丘,同時,不要讓心念忘失,要精進修行禅定和智慧;否則空過一生,到死爲止,後悔也沒有用了,這是非常可惜的。
佛的慈悲,就像慈母、良醫、導師那樣諄諄善誘,臨別之前還要交代再交代,不僅是對當時圍繞著他的那些比丘,以及看著他涅槃的徒衆,其實還關心到涅槃之後,未來的出家弟子們應該要如何修行,爲後代所有佛教徒們,開出了治病的藥方,畫出了通向涅槃之城的路線圖。至于是否吃藥,是否照著去行,那已不是佛陀所能管得了的了。
釋迦牟尼佛最初說法是講四聖谛法,而最後的叮咛又提起四聖谛法,是徹始徹終、前後一致的。佛所說的法,確實是無量無數,但濃縮起來精要地說,是以四聖谛爲根本、主幹、歸宿。因此又再叁地問比丘弟子們,對四聖谛法是否還有疑問?實際上是再叁地對後代的弟子們,肯定他所說的四聖谛法。四谛苦集滅道。苦是世間法的果,集是世間法的因;滅是出世間法的果,道是出世間法的因。凡是造作世間種種的惡不善業,都是苦的因;生老病死等種種的苦,就是世間的果。修戒定慧、八正道等出世間的善業,是解脫之因;而聲聞、緣覺,乃至于佛,都是解脫之果。
二○、真實四谛
爾時阿[少/兔]樓馱觀察衆心而白佛言:世尊,月可令熱,日可令冷,佛說四谛,不可令異。佛說苦谛,真實是苦,不可令樂;集真是因,更無異因;苦若滅者,即是因滅,因滅故果滅;滅苦之道,實是真道,更無余道。世尊,是諸比丘于四谛中,決定無疑。
當時,阿[少/兔]樓馱阿羅漢觀察在場大衆的心,然後向佛回報說:即使月亮可以使它熱,太陽可以使它冷,但佛說的四谛法不可能改變。佛說的苦谛,真實是苦,不可能使它樂;佛說的集谛,真正是苦的因,不會有其他的苦因;苦的果如滅了的話,苦因也會滅,苦的因滅了的話,苦的果也會滅;滅苦之道,真實是八正道,不會有其他的道。世尊!我們這些比丘們對于佛所說的四聖谛,已絕對沒有什麼疑問了。
這是阿[少/兔]樓馱對佛再叁叮咛的回應,他是代表當時在場的大衆,向佛保證他們已經知道四谛是什麼,他們已確實了知佛所說的四谛法,就是佛所悟的境界和真理,也是佛一生所宣揚的真理,更是佛希望所有一切的佛弟子們,親自去實證的真理,唯有依止四聖谛法如實修行,才能入聖道而得解脫。請釋迦世尊不必挂慮,他的法大家都已經了解。
這裏雖然沒有講會一代代地傳承下去,但已經暗示大家,了解之後,必能如法修行,也能如法弘揚。
阿[少/兔]樓馱這位比丘羅漢是釋迦世尊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,又名阿那律。當釋迦世尊臨涅槃前,十大弟子中似乎只有阿難和阿那律尊者等少數大弟子在場,大迦葉尊者是後來才趕去的,另外有一些已先于佛陀涅槃了,或接受佛的祝福到各地去弘化,因此在《佛遺教經》中只出現他一個名字。
二一、兩類弟子
于此衆中,所作未辦者,見佛滅度,當有悲感,若有初入法者,聞佛所說,即皆得度,譬如夜見電光,即得見道。若所作已辦已度苦海者,但作是念,世尊滅度,一何疾哉。阿[少/兔]樓馱雖說是語,衆中皆悉了達四聖谛義。
在場的衆比丘中,所作未辦的人,見佛滅度,應當會有悲傷的感受,其中好象有一些初入法門的人,聽佛說了以上的遺教,都能得度,他們這些人好象是在黑夜中見到了閃電的光,而看到了應該走的路。
如果是所作已辦,已經度脫了生死苦海的人,只是生起這樣的念頭:世尊爲什麼這麼快就滅度了呢?阿樓馱雖然這樣說出了以上兩類弟子們的心情感受,但實際上,他們對四聖谛的勝義都已明了通達了。
許多人認爲已斷煩惱的人,或已見空性而悟道的人,是不會再有情感的,看到任何狀況都好象鏡子那樣,只是如實反應各種形像和物像,他自己不會有任何主觀意識在活動,如果是這樣的話,那不是聖者,而是無情的礦植物。《佛遺教經》這段呈現出的聖者們,不論是所作未辦的初、二、叁果,或所作已辦的第四果,都還是有血有肉的人,照樣有人情世故的關心,雖然沒有煩惱執著,但還有爲了尊重、恭敬、感恩以及慈悲等原因,心中有不同程度的種種反應,那不是煩惱,而是智慧;智慧不是冷冰冰的,它一定是和人與人之間的關心相應的。
因此,在這段經文中看到所作未辦的初、二、叁果,乃至初入聖道法門的比丘,還有悲淒的感受,如阿難尊者已證叁果,還有哭泣的現象;至于四果聖人,已實證有余涅槃,煩惱已永不再起,但是見到佛陀即將涅槃,還是生起了這樣的意念:佛陀爲什麼這麼快就入涅槃了呢?還有許多衆生需要度啊!這便是聖者的慈悲心了。所作未辦1.未得聖果的凡夫,不論他信不信佛、修不修行;2.已得初、二、叁果而尚未證四果的聖者,尚有事要辦,所以又名「有學位」。所作已辦是已證四果的阿羅漢,又名「無學位」,已出叁界,是聲聞乘的究竟位,通常有叁句話:「所作已辦、生死已了、不受後有」,亦即對四聖谛之事已辦完了。當然,如果對大乘的佛位而言,尚有事情可做,那就是要像《法華經》所說的回小向大、會叁乘歸于一乘。
二二、開示無常
世尊欲令此諸大衆皆得堅固,以大悲心,複爲衆說:汝等比丘,勿懷憂惱,若我住世一劫,會亦當滅,會而不離,終不可得,自利利人,法皆具足,若我久住,更無所益。應可度者,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;其未度者,皆亦已作得度因緣。自今已後,我諸弟子展轉行之,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。是故當知,世皆無常,會必有離,勿懷憂也。世相如是,當勤精進,早求解脫,以智慧明滅諸癡暗。世實危脆無牢強者,我今得滅,如除惡病,此是應舍罪惡之物,假名爲身,沒在生老病死大海,何有智者得除滅之,如殺怨賊,而不歡喜?
世尊爲了使在場的弟子們都能得到堅固的道心,所以用大慈悲心再次向大衆開示:你們諸位比丘,不要再懷著憂愁苦惱,即使我住在世間一大劫,也會有要入滅的一天,如果只有聚會而不離別,終究是不可能的。而自利利人的法,我已經具足了,就是繼續久住下去,也沒什麼益處。應得度的人,不論是在天上或在人間都已經得度了;還沒得度的人,也已經種下了得度的因緣。從今以後,凡是我的弟子們,應該把我所說的法,輾轉實踐,那就等于如來的法身常在而永不消滅。
因此,你們要知道,世間都是無常的,有聚會必有離別,所以不要再憂戚悲苦,世間的現象就是這樣,你們應當勤奮地精進,早日求得解脫,以智慧的光明來滅除種種愚癡的暗鈍。世間實在是非常危脆,沒有任何一樣東西是牢固堅強的,我現在能夠入滅,就好象除去了一場大病,這個應該要舍棄的罪惡之物,名字叫作身,是被淹沒在生老病死的大苦海中,一位有智慧的人,當他能像殺怨賊一樣地把它滅掉時,還有什麼不歡喜的呢?
這段話是真實地顯現出佛的大慈悲心,因此說…
《佛遺教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