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修行者的心,一次又一次地常常懈怠荒废,所修的道业一定不会成功。就像钻木取火的人,木还没有热,火还没有钻出来就休息了,虽然希望得到火,却是永远得不到的,这叫做「精进」。
通常要想完成任何一桩比较重大的事业时,都必须付出恒心和毅力,锲而不舍,不能一曝十寒,一定要连续不断,无论怎样艰辛疲倦,纵然有种种内在外在、主观客观的障碍阻扰,还是不能放弃自己的目标,也不对自己所要完成的目标丧失信心,那么,终究一定会完成的。
不过,佛经中比喻修行当如小水常流,而不是山洪爆发。如果像山洪爆发,会一下子冲毁许多有益的田地庄稼,伤害许多众生的生命,而且山洪一泄之后就没有水了,这不是修行的态度;而是应该要像绵绵不绝、源远流长的水,虽然温和却终年不间断,这样才能完成大业。
一般人做普通的世间事业,如有精进心则无事不办,如果三天两头、三心二意、朝秦暮楚、走走停停、拿不起又放不下,到头来必然一事无成。做世间事尚且如此,何况修习出世间圣道,那更需要有精进心。
这段经文和前段是相连贯的,要精进修什么呢?要精进于修行前述各项善法,然后才能完成戒定慧的功德。精进在三十七道品中名「四正勤」,在六波罗蜜中叫「精进波罗蜜」。这是在知道如何修行之后,亦即已经选好了修行法门、确定好了修行方向之后,就要有精进的工夫,才能完成修行的目标。
一五、常当摄念
汝等比丘,求善知识,求善护助,而不忘念,若不忘念者,诸烦恼贼则不能入,是故汝等,常当摄念在心。若失念者,则失诸功德;若念力坚强,虽入五欲贼中,不为所害,譬如着铠入阵,则无所畏。是名不忘念。
你们诸位比丘,当在求得善知识以及善护助之后,不要把心念忘了,如果你能常守住心念不忘,一切烦恼贼就不能进入你们的心,因此,你们诸位应该常常摄念在心。如果失念的话,就会失去一切功德;如果念力坚强的话,虽然进入五欲的贼窟之中,也不会被五欲贼所害,譬如披着铠甲进入敌阵一样,没有什么好害怕的,这叫做「不忘念」。
这一段和精进是有连带关系的,精进是不断不断地继续用功,不忘念则是连一个念头都不会疏忽掉,念念系于修习的方法和方向,没有任何杂念妄想来打断或干扰,也就是前面所说的「制之一处」,把心制于一处,从此以后,心不再游离而失去正念。
修戒定慧任何一学都需要不忘念,只要心念稍一松懈,五欲的烦恼贼就会乘虚而入,攻其不备,你将因一点的疏漏而全盘崩溃。在佛经中有一则比喻:有一比丘乘着浮囊在海上漂流,一个罗剎希望从他的浮囊中要一点气,这是绝对不能给的,因为浮囊只要有一个小孔,气就会全部跑掉了;所以必须防微杜渐,亦即必须念兹在兹,收摄心念,不要以为稍稍疏忽一下没什么关系,一疏忽马上会被五欲之贼侵入,劫走所有功德财物,这是比丘必须要守持的。
持戒须如此,修定更须如此,只要有一念差池,就无法进入定境;倘若已在定中,只要有一点妄动,就会马上退失定力,这是非常不划算的。所以修行禅定者,非常重视收摄心念。至于智慧,即正见分明而私欲不起,那就是解脱自在的智慧,如果生起私心或自我的执着心,马上就和解脱道不相应。
所以为何有人证初果后,很快就证阿罗汉果,有的人却需要七返生死乃证,差别就是因为把握得住心念与把握不住心念;也有人无论如何修行,总是圣道不现前,也是因为心中有掺杂着细微烦恼的妄念,所以工夫不易得力。这段经文是要我们常披着摄念的铠甲,不要被五欲贼的毒箭射中。如能不失正念的话,即使陷入五欲阵中也能不为所动;反之,只要一念失去正念,马上就会被五欲的毒箭射中。修行工夫,主要在于心念的持续不失。善知识亦师亦友的人,名为善知识,孔子说「友直、友谅、友多闻」,直、谅、多闻的朋友也是善知识。在佛经中所说的善知识,大致可分三类:一是教授善知识,指的是老师;二是同行善知识,指的是同学、同修;三是外护善知识,指的是从正面协助你修学佛法的人,即「善护助」。
一六、修习禅定
汝等比丘,若摄心者,心则在定;心在定故,能知世间生灭法相,是故汝等,常当精勤修集诸定。若得定者,心则不乱,譬如惜水之家,善治堤塘,行者亦尔,为智慧水故,善修禅定,令不漏失。是名为定。
你们诸位比丘,如果能够摄心的话,你的心就能住于定境;心能住于定境,就能够知道世间的生灭法相,所以你们应该经常精进、勤勉地修集一切层次的禅定。如能得定,心则不乱,就像是爱惜水的人家,会好好修建池塘的堤防一样,修行的人为了爱惜智慧的水,所以要好好修习禅定,使智慧之水不会漏失。这叫做定。
这是紧接着上段经文而说的,上面讲摄心,亦即收摄自己的心念,不使它忘失或散乱,在日常生活中,就不会受五欲的侵害。但是摄心的功能在于入定,定有世间的四禅八定,与出世间的无漏定(灭尽定)。在定中可能有两种状况:一是住于一念,心外无境,心内没有攀缘,只止于一;二是入定之后,因为没有了自我中心所做的主观的分别、执着、判断、比较,所以对身心之外的种种现象能明察秋毫,了知生灭无常、变化不已的真相,同时,对自己心念的微细行相的生灭无常,也都历历分明,因为五蕴中的行蕴是通于微细的定境的。
如果已经进入出世间定,那是用空性的智慧来观察一切法的现象,这不一定是神通,而是智慧,得世间定而有神通的人,不一定对心念的微细行相能觉察明了。因此,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,必须修禅定,而修禅定的功能,在于开发智慧和维护智慧的不失;唯有开显了无漏的智慧,才是修行圣道的目的。智慧梵文jñ
na 译作「智」,prajñ
译作「慧」。智是决断,知俗谛;慧是简择,照真谛。或谓:「慧门鉴空,智门照有。」智慧是通于世出世法的,破烦恼是空慧,化众生是智力。总之,这是已证无漏圣果的人所拥有的功德。漏梵文
srava,是烦恼的异名,因为有烦恼就会有流注和漏泄的功能,所以有烦恼就像储水的器具有漏洞、房舍的屋顶有漏孔。因此,凡是世间的一切境界都是有漏的,若能不受世间一切境界的现象所动,即进入烦恼的寂灭,名为无漏。
一七、智慧明灯
汝等比丘,若有智慧,则无贪着,常自省察,不令有失,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。若不尔者,既非道人,又非白衣,无所名也。实智慧者,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,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,一切病苦之良药也,伐烦恼树者之利斧也。是故汝等,当以闻、思、修慧而自增益,若人有智慧之照,虽无天眼,而是明见人也。是为智慧。
你们诸位比丘,如果有了智慧,就不会产生贪着,应该经常省察,不要失去了智慧,如此则能在我释迦牟尼的佛法中得到解脱。如不是这样的话,那么这个人既不是修道的人,也不是在家的白衣,甚至无法给他什么名称了。
真实的智慧,就像一艘能渡过老病死之苦海的坚固大船,也像是无明黑暗中的大光明灯,也像是能治疗一切病苦的良药,也好象是能够砍伐一切烦恼之树的利斧。因此,诸位应当以闻思修三种慧来增益你们自己,如果有了智慧的照明功能,虽然还没有得到天眼,也已经是明眼人了,这就是「智慧」。
这一段是本经最精彩的重点,也可以说修行到这儿才点出了功能和目的所在,因为前文已讲过坚持净戒可以不堕三涂,修行禅定可以脱离五欲,而唯有启发智慧才能出三界、实证解脱而入涅槃。所以戒定慧三无漏学的戒和定,是智慧的基础以及引生智慧的善法,持戒修定的目的,就是为了开发无漏的智慧。因此本经到这一段指出修行一切圣道的目的和内容,就是智慧,开发出智慧才是实证圣道或悟入解脱道。
佛法之中不共世间的就是般若,其他一切戒和定,如果没有般若,就是世间法;有了般若,就能把一切世间法变成出世间法。也可以说,如果不依佛所说空慧的立场来看一切法,则一切法皆是世间法;如依佛所说空慧的立场来看一切世间法,则一切皆可转为出世间的解脱法。所以本经才把智慧的功能做了几种比喻,便是为了说明它的重要性。有智慧胜于有神通,有神通不一定有智慧,而有智慧的人可以有神通,也可以不需要神通;神通是方便,智慧才是究竟。无明烦恼的根本,称为「无始无明」。与智慧之明相反,有无明就无智慧;有智慧,无明即消灭。闻思修慧闻思修,总名三慧,彼此有连带关系。一、闻慧,是以见闻经教而生的智慧;二、思慧,是以思惟经教的义理而生的智慧;三、修慧,是以修习禅定而生的智慧。一般人听闻经教之后,观念转变了,烦恼减轻了;进一步对经教的义理深入思惟,因此知见更加稳固,烦恼更加减轻;然后,如经教中所说的方法修行禅定,而开发出无漏的智慧。前两种是以散智而开发修慧,第三种是以定智来正确地断惑而实证空性的真理,所以三慧是有层次而相关的。天眼六通之一,也是三明之一;即凡夫有五种神通中的天眼通,圣者有三明中的天眼明。天眼通可以看未来、看深远、看微细;佛的三明六通是究竟的,其他三乘圣者的六通都是有尽的。明见人是指已经于五眼中开了慧眼见了空性的人,即二乘人所谓证初果得法眼净,从此阶位以上的圣者都是明见人,又称为「明眼人」。
一八、离诸戏论
汝等比丘,若种种戏论,其心则乱,虽复出家,犹未得脱。是故比丘,当急舍离乱心戏论,若汝欲得寂灭乐者,唯当善灭戏论之患。是名不戏论。
你们诸位比丘,如果做种种戏论的话,你们的心就会杂乱分散,虽然出家了,还是无法获得解脱。所以,比丘们应当赶紧舍弃乱心戏论的恶习,如果你们想要得到…
《佛遗教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