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遺教經講記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修行者的心,一次又一次地常常懈怠荒廢,所修的道業一定不會成功。就像鑽木取火的人,木還沒有熱,火還沒有鑽出來就休息了,雖然希望得到火,卻是永遠得不到的,這叫做「精進」。

  

  通常要想完成任何一樁比較重大的事業時,都必須付出恒心和毅力,锲而不舍,不能一曝十寒,一定要連續不斷,無論怎樣艱辛疲倦,縱然有種種內在外在、主觀客觀的障礙阻擾,還是不能放棄自己的目標,也不對自己所要完成的目標喪失信心,那麼,終究一定會完成的。

  

  不過,佛經中比喻修行當如小水常流,而不是山洪爆發。如果像山洪爆發,會一下子沖毀許多有益的田地莊稼,傷害許多衆生的生命,而且山洪一泄之後就沒有水了,這不是修行的態度;而是應該要像綿綿不絕、源遠流長的水,雖然溫和卻終年不間斷,這樣才能完成大業。

  

  一般人做普通的世間事業,如有精進心則無事不辦,如果叁天兩頭、叁心二意、朝秦暮楚、走走停停、拿不起又放不下,到頭來必然一事無成。做世間事尚且如此,何況修習出世間聖道,那更需要有精進心。

  

  這段經文和前段是相連貫的,要精進修什麼呢?要精進于修行前述各項善法,然後才能完成戒定慧的功德。精進在叁十七道品中名「四正勤」,在六波羅蜜中叫「精進波羅蜜」。這是在知道如何修行之後,亦即已經選好了修行法門、確定好了修行方向之後,就要有精進的工夫,才能完成修行的目標。

    一五、常當攝念

  

  汝等比丘,求善知識,求善護助,而不忘念,若不忘念者,諸煩惱賊則不能入,是故汝等,常當攝念在心。若失念者,則失諸功德;若念力堅強,雖入五欲賊中,不爲所害,譬如著铠入陣,則無所畏。是名不忘念。

  

  你們諸位比丘,當在求得善知識以及善護助之後,不要把心念忘了,如果你能常守住心念不忘,一切煩惱賊就不能進入你們的心,因此,你們諸位應該常常攝念在心。如果失念的話,就會失去一切功德;如果念力堅強的話,雖然進入五欲的賊窟之中,也不會被五欲賊所害,譬如披著铠甲進入敵陣一樣,沒有什麼好害怕的,這叫做「不忘念」。

  

  這一段和精進是有連帶關系的,精進是不斷不斷地繼續用功,不忘念則是連一個念頭都不會疏忽掉,念念系于修習的方法和方向,沒有任何雜念妄想來打斷或幹擾,也就是前面所說的「製之一處」,把心製于一處,從此以後,心不再遊離而失去正念。

  

  修戒定慧任何一學都需要不忘念,只要心念稍一松懈,五欲的煩惱賊就會乘虛而入,攻其不備,你將因一點的疏漏而全盤崩潰。在佛經中有一則比喻:有一比丘乘著浮囊在海上漂流,一個羅剎希望從他的浮囊中要一點氣,這是絕對不能給的,因爲浮囊只要有一個小孔,氣就會全部跑掉了;所以必須防微杜漸,亦即必須念茲在茲,收攝心念,不要以爲稍稍疏忽一下沒什麼關系,一疏忽馬上會被五欲之賊侵入,劫走所有功德財物,這是比丘必須要守持的。

  

  持戒須如此,修定更須如此,只要有一念差池,就無法進入定境;倘若已在定中,只要有一點妄動,就會馬上退失定力,這是非常不劃算的。所以修行禅定者,非常重視收攝心念。至于智慧,即正見分明而私欲不起,那就是解脫自在的智慧,如果生起私心或自我的執著心,馬上就和解脫道不相應。

  

  所以爲何有人證初果後,很快就證阿羅漢果,有的人卻需要七返生死乃證,差別就是因爲把握得住心念與把握不住心念;也有人無論如何修行,總是聖道不現前,也是因爲心中有摻雜著細微煩惱的妄念,所以工夫不易得力。這段經文是要我們常披著攝念的铠甲,不要被五欲賊的毒箭射中。如能不失正念的話,即使陷入五欲陣中也能不爲所動;反之,只要一念失去正念,馬上就會被五欲的毒箭射中。修行工夫,主要在于心念的持續不失。善知識亦師亦友的人,名爲善知識,孔子說「友直、友諒、友多聞」,直、諒、多聞的朋友也是善知識。在佛經中所說的善知識,大致可分叁類:一是教授善知識,指的是老師;二是同行善知識,指的是同學、同修;叁是外護善知識,指的是從正面協助你修學佛法的人,即「善護助」。

    一六、修習禅定

  

  汝等比丘,若攝心者,心則在定;心在定故,能知世間生滅法相,是故汝等,常當精勤修集諸定。若得定者,心則不亂,譬如惜水之家,善治堤塘,行者亦爾,爲智慧水故,善修禅定,令不漏失。是名爲定。

  

  你們諸位比丘,如果能夠攝心的話,你的心就能住于定境;心能住于定境,就能夠知道世間的生滅法相,所以你們應該經常精進、勤勉地修集一切層次的禅定。如能得定,心則不亂,就像是愛惜水的人家,會好好修建池塘的堤防一樣,修行的人爲了愛惜智慧的水,所以要好好修習禅定,使智慧之水不會漏失。這叫做定。

  

  這是緊接著上段經文而說的,上面講攝心,亦即收攝自己的心念,不使它忘失或散亂,在日常生活中,就不會受五欲的侵害。但是攝心的功能在于入定,定有世間的四禅八定,與出世間的無漏定(滅盡定)。在定中可能有兩種狀況:一是住于一念,心外無境,心內沒有攀緣,只止于一;二是入定之後,因爲沒有了自我中心所做的主觀的分別、執著、判斷、比較,所以對身心之外的種種現象能明察秋毫,了知生滅無常、變化不已的真相,同時,對自己心念的微細行相的生滅無常,也都曆曆分明,因爲五蘊中的行蘊是通于微細的定境的。

  

  如果已經進入出世間定,那是用空性的智慧來觀察一切法的現象,這不一定是神通,而是智慧,得世間定而有神通的人,不一定對心念的微細行相能覺察明了。因此,爲了達成這樣的目標,必須修禅定,而修禅定的功能,在于開發智慧和維護智慧的不失;唯有開顯了無漏的智慧,才是修行聖道的目的。智慧梵文jñ

  na 譯作「智」,prajñ

  譯作「慧」。智是決斷,知俗谛;慧是簡擇,照真谛。或謂:「慧門鑒空,智門照有。」智慧是通于世出世法的,破煩惱是空慧,化衆生是智力。總之,這是已證無漏聖果的人所擁有的功德。漏梵文

  srava,是煩惱的異名,因爲有煩惱就會有流注和漏泄的功能,所以有煩惱就像儲水的器具有漏洞、房舍的屋頂有漏孔。因此,凡是世間的一切境界都是有漏的,若能不受世間一切境界的現象所動,即進入煩惱的寂滅,名爲無漏。

    一七、智慧明燈

  

  汝等比丘,若有智慧,則無貪著,常自省察,不令有失,是則于我法中能得解脫。若不爾者,既非道人,又非白衣,無所名也。實智慧者,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,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,一切病苦之良藥也,伐煩惱樹者之利斧也。是故汝等,當以聞、思、修慧而自增益,若人有智慧之照,雖無天眼,而是明見人也。是爲智慧。

  

  你們諸位比丘,如果有了智慧,就不會産生貪著,應該經常省察,不要失去了智慧,如此則能在我釋迦牟尼的佛法中得到解脫。如不是這樣的話,那麼這個人既不是修道的人,也不是在家的白衣,甚至無法給他什麼名稱了。

  

  真實的智慧,就像一艘能渡過老病死之苦海的堅固大船,也像是無明黑暗中的大光明燈,也像是能治療一切病苦的良藥,也好象是能夠砍伐一切煩惱之樹的利斧。因此,諸位應當以聞思修叁種慧來增益你們自己,如果有了智慧的照明功能,雖然還沒有得到天眼,也已經是明眼人了,這就是「智慧」。

  

  這一段是本經最精彩的重點,也可以說修行到這兒才點出了功能和目的所在,因爲前文已講過堅持淨戒可以不墮叁塗,修行禅定可以脫離五欲,而唯有啓發智慧才能出叁界、實證解脫而入涅槃。所以戒定慧叁無漏學的戒和定,是智慧的基礎以及引生智慧的善法,持戒修定的目的,就是爲了開發無漏的智慧。因此本經到這一段指出修行一切聖道的目的和內容,就是智慧,開發出智慧才是實證聖道或悟入解脫道。

  

  佛法之中不共世間的就是般若,其他一切戒和定,如果沒有般若,就是世間法;有了般若,就能把一切世間法變成出世間法。也可以說,如果不依佛所說空慧的立場來看一切法,則一切法皆是世間法;如依佛所說空慧的立場來看一切世間法,則一切皆可轉爲出世間的解脫法。所以本經才把智慧的功能做了幾種比喻,便是爲了說明它的重要性。有智慧勝于有神通,有神通不一定有智慧,而有智慧的人可以有神通,也可以不需要神通;神通是方便,智慧才是究竟。無明煩惱的根本,稱爲「無始無明」。與智慧之明相反,有無明就無智慧;有智慧,無明即消滅。聞思修慧聞思修,總名叁慧,彼此有連帶關系。一、聞慧,是以見聞經教而生的智慧;二、思慧,是以思惟經教的義理而生的智慧;叁、修慧,是以修習禅定而生的智慧。一般人聽聞經教之後,觀念轉變了,煩惱減輕了;進一步對經教的義理深入思惟,因此知見更加穩固,煩惱更加減輕;然後,如經教中所說的方法修行禅定,而開發出無漏的智慧。前兩種是以散智而開發修慧,第叁種是以定智來正確地斷惑而實證空性的真理,所以叁慧是有層次而相關的。天眼六通之一,也是叁明之一;即凡夫有五種神通中的天眼通,聖者有叁明中的天眼明。天眼通可以看未來、看深遠、看微細;佛的叁明六通是究竟的,其他叁乘聖者的六通都是有盡的。明見人是指已經于五眼中開了慧眼見了空性的人,即二乘人所謂證初果得法眼淨,從此階位以上的聖者都是明見人,又稱爲「明眼人」。

  

    一八、離諸戲論

  

  汝等比丘,若種種戲論,其心則亂,雖複出家,猶未得脫。是故比丘,當急舍離亂心戲論,若汝欲得寂滅樂者,唯當善滅戲論之患。是名不戲論。

  

  你們諸位比丘,如果做種種戲論的話,你們的心就會雜亂分散,雖然出家了,還是無法獲得解脫。所以,比丘們應當趕緊舍棄亂心戲論的惡習,如果你們想要得到…

《佛遺教經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歡喜看生死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