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遗教经讲记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来对待他所接触到的人,主要目的是希望他们不要指责他,同时也希望从他们那儿得到称赞及保护的利益。这还是自私的念头在作怪,和圣道是相违背的。

  

  所以比丘既不可憍慢,也不可谄曲,应实事求是,将自我的存在、自我的价值、自我的名声、自我的虚荣都摆下,这就叫做「质直」,正是《维摩经》所说的「菩萨以直心为道场」。坏色衣根据律藏记载,比丘所穿的袈裟名「粪扫衣」,是用各种在垃圾堆或坟场所捡来的布料缝制而成,然后再用树脂染成木兰色;如果得到的是新布制成的衣,则须「点净」,即用黑色颜料点上一点,以破坏原本统一、整体的颜色。应器是「应量器」的略称,梵语p

  tra(

  多罗),是与法相应的食器,僧众接受施主供养时用的一种食器,能恰到好处地适应自己的胃容量多少,因此名为「应量器」,在中国简称为「

  」。

  

  憍慢自高凌他之心,称为憍慢。《俱舍论》卷四:「慢,对他心举;憍,由染自法,心高无所顾。」慢,是对他人表现出得意洋洋的样子;憍,是自心被烦恼所染,还目空一切的样子。

    一一、少欲生善

  

  汝等比丘,当知多欲之人,多求利故,苦恼亦多;少欲之人,无求无欲,则无此患。直尔少欲,尚应修习,何况少欲能生诸善功德。少欲之人,则无谄曲以求人意,亦复不为诸根所牵;行少欲者,心则坦然,无所忧畏,触事有余,常无不足。有少欲者,则有涅槃。是名少欲。

  

  你们诸位比丘应当知道,多欲的人因为多求自利,所以苦恼也多;少欲的人,不求名闻利养,没有欲求就不会有苦恼。仅是为了少欲,尚应修习,更何况少欲还能增长诸种善法的功德。

  

  如能少欲,就不会以谄曲之心来逢迎他人的心意,也不会被五根的贪着所牵引。

  

  因此,修习少欲的人,其心坦荡,无所忧虑、无所畏惧,遇到任何事,无论多少,都觉得满足;若能少欲,则有涅槃的果位可得,这就叫做「少欲」。

  

  这一段和前述的憍慢、谄曲是相衔接的,由憍慢而变成谄曲,对上谄曲,对下憍慢,对不如己者憍慢,对胜于己者谄曲,目的是为了呈现出自己存在的价值,而希望受到他人的肯定、恭敬、供养,亦即希望获得名闻利养,这种人并非无欲,而是另一种贪求,所以再回到少欲这一点来讲。

  

  多欲的人,有时从表面上看不出来,因为这里所说的多欲,并不等于贪求五欲等物质的享受,而是追求名闻、追求地位或追求恭敬;名闻恭敬背后,一定会有物质的供养,所以修道之人一定要小心,只要还有一些期待,无论期待世间的任何东西,就会产生不安全感,就会有怀疑、忧虑、恐惧等烦恼心出现,就会怕人家看不起,就会怕失去自己的名声地位,因此需要用谄曲的态度来保持、稳固自己的傲慢,这些都是烦恼,所以是与离欲的涅槃背道而驰。唯有少欲,才能生起世出世间一切善法功德。

  

  这种微细的贪欲,只有已离欲的阿罗汉才不会有,凡夫是一定都会有的,所以应随时警惕。如果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要了,但名声不能坏掉,或自以为自己是无欲之人,所以无论如何都胜人一筹,有这些想法,其实就是一种贪欲,已非无欲之人了,却还不自知。欲追求、贪取享受,是染污的烦恼欲,有两个层次:一是以五根贪取五欲;二是以心念贪著名闻。

    一二、知足安乐

  

  汝等比丘,若欲脱诸苦恼,当观知足,知足之法,即是富乐安隐之处。知足之人,虽卧地上,犹为安乐;不知足者,虽处天堂,亦不称意。不知足者,虽富而贫;知足之人,虽贫而富。不知足者,常为五欲所牵,为知足者之所怜愍。是名知足。

  

  你们诸位比丘,如果真的希望解脱一切烦恼之苦,应该要观想知足,知足这种观想法,就是富贵快乐安稳的着力处。知足的人虽然赤贫如洗,睡卧泥地,也还觉得非常安乐;不知足的人虽然上了天堂,也不会满意。因此,不知足的人,常常被五欲之毒所牵引,而被知足的人所怜悯。这叫做「知足」。

  

  这是跟上一段的少欲密切衔接的,仅仅要求少欲是不容易做到的,因此要加上另一种观念和方法,来帮助自己达成少欲乃至离欲的目的,那就是「知足」。一般人很难确定什么叫作够、不够,什么叫作满足、不满足,往往一时间的够,只是当前所追求的;一时间的满足,只是当前所需要的。然而,所谓「欲壑难填」,当前的满足,并不等于永远能满足,他会考虑到:现在拥有了,未来是否也还会拥有?在此处拥有了,在别处是否也能拥有?我个人拥有了,我的家人是否也能拥有?我活着的时候所拥有的美名,死后是否仍会留芳百世呢?……因此,实在很不容易达成知足的目的。所以必须时时观想自己「有也足,无也足;多也足,少也足;好也满足,不好也满足」,这是一种内心自求安乐、稳定、自在的最好方法。

  

  知足,并不等于没有进取心,并不就是什么东西都不要,而是现在我有,很好;没有,也很好;不为未来忧愁,未来还没有来,可以为未来作准备,但不要为未来担心;要为其他人准备,但不一定要为自己准备,但自己却也一定受惠。如果能这样,则随时是自在安乐的解脱者。否则,如果认为反正我什么都不要,知足就可能会变成消极而什么都不做了,事实上,最低限度的吃饭、睡觉都还是需要的,不可能什么都不要。

  

  所以,知足应该是随缘努力、精进不懈但又随遇而安。人家给我的待遇好,很好;待遇差,也很好。昨天可以住在五星级的饭店中,今天可与乞丐同住,因此出家人是「上与君王并坐不以为贵,下与乞丐同行不以为贱」,这就是「知足」。

  

  一般佛教徒倾向于什么都不要,这样对初学者而言是对的,应该如此;但如果为了让佛法久住世间,普遍弘扬,成就众生,就不能一直以贫为富,以富为烦恼,这种观念不一定是对的;但若一味追求富贵名望,则又是多欲而不知足了。

    一三、远离愦闹

  

  汝等比丘,若求寂静无为安乐,当离愦闹,独处闲居。静处之人,帝释诸天,所共敬重,是故当舍己众他众,空闲独处,思灭苦本。若乐众者,则受众恼,譬如大树,众鸟集之,则有枯折之患。世间缚着,没于众苦,譬如老象溺泥,不能自出。是名远离。

  

  你们诸位比丘,如果想要求得寂静无为的涅槃之乐,应当远离热闹之处,而单独住在无人来往的地方。像这样住在安静之处的人,会受到帝释天以及其他诸天护法的共同敬重,因此,你们要舍弃自己的徒众和其他跟你生活在一起的群众,到空闲的地方单独修行,才能够思惟灭除烦恼之苦的根本。如果你乐与众人共住,就会受到他们所给你的恼乱,譬如大树,如果许多鸟集中在上面,就有折枝枯萎之忧。你若对世间一切的束缚执着的话,就会淹没在众苦之中,就如同老象陷在澜泥淖中不能出来一样,这叫做「远离」。

  

  对于初学的比丘而言,这一段非常重要。我们要知道,出家是为了放下世间所有的一切执着,而达成离欲出世的目的。如果出家之后,虽然摆下了世俗的一切,乃至名闻利养也都放下了,可是却还认为自己要担起什么重责大任,急着广收徒众,或要跟许多人在一起,就怕自己孤独而失去一切,弄得连自己都不知身处何地,这样的人是不能解脱的。

  

  一定要舍弃一切依靠,不依赖物质,也不依赖环境或任何人,只有一心专注地修习出世善法,否则便不得解脱。如果希望依赖弟子信徒的供养、依赖团体的保护、依赖群众给予安全,依赖太多就无法解脱了,一定要放下所有一切对外的依赖:才真能进入圣道之门;因此佛陀住世时,也常赞叹在阿兰若处住的比丘。

  

  可是,这也是有阶段性的,律藏中有许多比丘是在僧伽蓝中住的,所以在佛世以及佛涅槃后,僧团群体共住是事实,而阿兰若处住的比丘在人数比例上并不多。像五比丘证阿罗汉果之后,就到人间游化;还有许多比丘证阿罗汉果之后,就担任照顾僧团大众的执事;而在戒律中也有规定,比丘出家,五夏之内不得离开依止师。所以,这一段的主要精神在于:出家人不要有依赖任何人的习惯和存心,才能和出世的圣道相应。安乐在佛法中安乐即解脱涅槃之意,是究竟的,不是相对比较的安乐。世间的五欲之乐,乃至禅定之乐,都没有解脱之乐来得彻底究竟。在大乘经典中,例如《阿弥陀经》的极乐世界,在《无量寿经》中叫作安乐世界,就是指的净土佛国。独处闲居是指阿兰若处住,梵文araṇya意译无诤声、闲寂、远离处,或距村落五百弓处、牛声不闻处。根据经律所载,若干比丘共同修行处,远离尘嚣,或单独一人的修行处,或二、三人于室外造小型的房舍,或居于树下的空地,都可名为阿兰若。住在那些地方的比丘,名为「空寂行者」或「阿兰若比丘」,那是十二头陀行之一。依据印度婆罗门教的古风,人在一生之中,有一段时期名为「森林期」,必须离家到森林中去修行。而佛教的比丘,为了打下独立修行的基础,在出家五年之内,知法知律,懂得修行方法之后,是被鼓励独住修行的;但这也是阶段性而非永久性的,例如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,也有许多弟子。在汉传和藏传佛教里,都有在山中住茅蓬或山洞者,也可算是此一类型。帝释诸天帝释,是欲界六天的第二忉利天(三十三天)的天主,又名释提桓因。诸天,指护法神王、天龙八部等。佛经中也有记载欲界乃至色界之大梵天主、梵辅天、梵众天,以及诸天天主、天女,都会护持三宝。

    一四、策勉精进

  

  汝等比丘,若勤精进,则事无难者,是故汝等,当勤精进,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。若行者之心,数数懈废,譬如钻火未热而息,虽欲得火,火难可得。是名精进。

  

  你们诸位比丘,如果能勤奋地精进于道业的修行,那就没有一桩事会难倒你,因此,你们应当要勤勉地精进努力,绵绵不绝地用功,就像小水常流,永不间断,则连石头都能滴穿。如果一个…

《佛遗教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欢喜看生死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