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遗教经讲记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提高;但是,所有能做大贡献、成大事业的人,往往都是跟他们自己的生命抢时间,充分运用所有的时间,努力从事于他们自己的专业工作和服务项目,因此才可能有超过常人的成就和成果出现。不过,他们往往也能在工作中休息,所以也就不需要有更多时间休息了。中夜诵经中夜(晚上十点至清晨二点)不睡觉而必须读诵经典,在高僧传记中可以看到,确实有人整夜诵经而白天照常可以不睡。不过,也可解释成这四个小时虽是在诵经,但心是在休息的状态,不是阅读经典,而是持诵经典,所以不必思考,也可说是在修定的状态中,所以也能使身体的疲劳得到恢复。烦恼毒蛇烦恼之毒就像毒蛇那样可怕,而贪着睡眠就是一种烦恼,所以把它形容成睡蛇。惭耻之服惭耻即惭愧而知羞耻。如果经常心怀惭愧,就好象是穿著一件庄严的衣服,能使他人尊敬,也使自己精进,愈知惭愧愈精进,愈能让人尊敬;相反的,如果没有惭耻就不会受人尊敬,也不会精进。

    九、对治瞋恚

  

  汝等比丘,若有人来节节支解,当自摄心,无令瞋恨,亦当护口,勿出恶言,若纵恚心,则自妨道,失功德利。忍之为德,持戒苦行所不能及,能行忍者,乃可名为有力大人。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,如饮甘露者,不名入道智慧人也。所以者何?瞋恚之害,能破诸善法,坏好名闻,今世后世,人不喜见。当知瞋心,甚于猛火,常当防护,无令得入;劫功德贼,无过瞋恚。白衣受欲,非行道人,无法自制,瞋犹可恕;出家行道,无欲之人,而怀瞋恚,甚不可也,譬如清冷云中,霹雳起火,非所应也。

  

  你们诸位比丘,假如有人用刀把你的身体一部分一部分地分割时,你应当收摄自己的心,不可以生起瞋恨,也应当守护你的口,不要发出恶言,如果你放纵瞋恚的心,就自己妨碍了道业,也会失去功德的利益。

  

  忍的功德,要比持戒的苦行更为重大,如能修忍,就叫做有力大人;如不能像饮甘露那样地欢喜忍受恶骂的毒,就不能称做入道有智慧的人。为什么呢?因为瞋恚的害处,能破坏各种善法,也会破坏美好的名声,今生乃至后世,大家都不喜欢遇到瞋恚的人。应当要知道,瞋心比猛火还要可怕,应当时常防护着,不要让瞋火攻心。

  

  抢夺一切功德的贼,没有再比瞋恚更厉害的。要知道,在家的白衣,因为享受五欲,不是修解脱道的人,自己无法克制瞋心的产生还可原谅;至于你们出家修道,应是无欲的人,如果还怀瞋恚之心,实在是不可以的,譬如在清冷的云层中而发生霹雳大火是不应该的。

  

  这段经文,是和前面连贯下来的,先说明持戒所需的戒相,然后着重五根不受五欲,并且要约束自己不可贪食、贪睡,这些都属于三毒中的贪之一类,在贪类烦恼中,饮食和睡眠是非常重要的项目。

  

  做为一个在家人,可以享受声色犬马、饮食男女等五欲之乐;而做为一个比丘,则必须持戒,因为受到戒相的约束,不可能享受贪取俗人的五欲之乐,但因为还有身体,有身体就有五根,只要五根还在,自然就会受到种种五欲的刺激和诱惑,因此,《佛遗教经》教导比丘要防护五根,不去追求贪着五欲,这又必须先从心上做一些工夫。

  

  出家人以乞食为生,身无长物,也不可置产业,唯一可以满足身体的享受,就只剩下饮食和睡眠了。贪求口腹之欲,见到好的饮食就喜欢,或专门去乞讨美味精致的饮食,如此虽未犯戒,但对增长贪心而言,则是很大的过失。一旦吃饱后,最大的享受就是睡觉,睡眠对懒人而言,是永远不够的,懒人意志力薄弱,运动量不够,体内氧气不足,所以常常昏昏欲睡,因此佛说睡眠是毒蛇,就是要破除比丘们最后的贪着。

  

  贪的问题解决之后,接着讲到瞋,这是从一个人的身心状态自然反应出来的问题。往往有些修道的人,贪念不多,甚至很少有贪念,而且精进于苦行(头陀行)或禅定行,不贪著名闻利养乃至饮食睡眠等,非常精进用功;但是,如果没有调好自己的心,就很容易产生瞋念,所谓「嫉恶如仇」,遇到看不惯的人事物,马上会起瞋恨心,口出恶言,指责批评,甚至于毒骂;这种修行人,是缺少忍的工夫,也可说是没有智慧、没有慈悲的人。虽然他是精进行道的人,但心却如猛火般刚烈,碰到什么都会燃烧,不但将自己的功德、人缘都烧掉,甚至连三宝的形象也会被烧毁,所以佛陀要在诫贪之后,特别接着诫瞋。

  

  在家的白衣贪着五欲,当然也会有强烈的瞋心,不过瞋心却不一定和贪心成正比,特别是有些人会为了贪而不让瞋心显露出来;倒是刚愎自用、守身如玉、孤芳自赏的人,很容易表现出瞋恨心的习气,一个修行的人,如果变成这样─贪心不强却瞋心猛烈,那是很可惜的。在修行人之中,经常发生这种现象,所以佛陀特别教诫大家要多小心,所谓「一把无明火,焚烧功德林」,一般人都会说「小不忍则乱大谋」,更何况是修学无上解脱法门的人,如果不诫瞋心,不除恚念,就会自毁毁人,还会让三宝受损。

  

  其实,瞋和贪是有连带关系的,某些精进修戒定的人,为何会生起那么大的瞋恨心呢?那是因为自己一方面有戒相的约束,一方面又怕舆论的批评,为了自己的面子,表面上不敢有贪,但潜意识中贪的力量还在,因此当他看到自己能约束自己时,就想别人为什么不能做到?而自己不能要这些东西,别人又为何能要呢?于是瞋心就起来了。因此修行人瞋心特别强的原因,其实是和贪念有关的,这必须非常谨慎。

  

  不要以为有瞋心而无贪心,还是在修道,其实有瞋心就与道不相应了;真正有智慧、有慈悲的人,应是无贪亦无瞋。

  

  在团体中,往往为了息事宁人而满足某些人的贪心,主要是不让他生起瞋心,因为如果有人起了瞋心,可能成事不足、败事有余,影响了全局;如果一时间少量的满足对方的贪欲,使他不生起瞋心,以顾全大局为重,让对方也不致于做大坏事;否则,瞋心一起,很可能会玉石俱焚,两败俱伤,所以瞋心实在比贪心更可怕。节节支解意谓有人用刀或剑把你的身体一部分一部分、一块一块地割下来,譬如五官的眼耳鼻舌、身体的手脚背腿等,一样一样地砍截切割,这叫节节支解。被一刀砍死,或许还没那么痛苦,节节支解则是非常难受的,在这种情形下,还能不起瞋恨心,这是比丘所应该学的。有一则佛陀本生故事:即释迦世尊往昔生中,曾是忍辱仙人,遇到一位歌利王把他活活支解,但他没有生起瞋恚,所以称做忍辱仙人。这则本生故事在《涅槃经》卷三○、《大智度论》卷一四、以及《金刚经》中都曾被引用。忍六波罗蜜的第三项,不论声闻或菩萨,这都是必修的法门,即对怨害不回报、不起瞋。有力大人凡夫以征服、战胜他人为有力的勇士,圣贤以让人、容忍为有力的大人。甘露梵文amṛta(阿密哩多),是印度传说中的一种饮食,又叫做「天酒」或「美露」,味甘如蜜,诸天以此为食而长寿,所以又称为「不死之药」。佛经中常用甘露来形容佛法的功能,名为甘露法食。

  

  白衣这是佛世印度对俗人的别称,因为印度的婆罗门以及俗人都穿鲜白的衣服,而出家沙门都穿染色衣,又名缁衣。

  

    一○、对治憍慢

  

  汝等比丘,当自摩头,已舍饰好,着坏色衣,执持应器,以乞自活;自见如是,若起憍慢,当疾灭之,谓长憍慢,尚非世俗白衣所宜,何况出家入道之人,为解脱故,自降其心,而行乞耶。汝等比丘,谄曲之心,与道相违,是故宜应质直其心,当知谄曲但为欺诳,入道之人,则无是处,是故汝等,宜应端心,以质直为本。

  

  你们诸位比丘,应当自己摸摸已经剃光了的头,你们会发现,自己已经舍弃了美好的服饰以及璎珞庄严珠宝等,而披上了坏色的袈裟,托着应量的食器向俗人乞食自活;见到自己这个样子,如果还会生起憍慢心的话,应当立即消灭它。所谓增长憍慢心,连世俗的白衣都不应该有,何况你们已是出家进入圣道之门,为求解脱而降伏自己的心,而以乞食为生的人呢?

  

  你们诸位比丘,同时也不要生起谄曲之心,那是与圣道相违背的,应该生起质直之心。你们必须知道,谄曲之心仅是为了达成欺诳的目的,已入圣道之人,谄曲绝对是错的,所以你们应该端正自心,以质直为原则。

  

  这又是和上面经文相连贯的,当一个修道的人,不表现出贪,也不显示出瞋的烦恼时,就会觉得自己真是一个修道的人,并且对自己说:你看,我们出家人真是了不起,在家人要的,我们通通都不要,在家人有的坏习气、烦恼心,我们都没有,因此很快就可能产生傲慢心而不自知。

  

  所谓「天下皆醉我独醒」,眼看世间人都是那样的烦恼、执着,出家人似乎什么问题也没有,一方面对自己感到满足,一方面对别人表示自己是了不起的,于是就生起了贡高我慢心,这是修道学法的人,很容易犯的毛病。可能表面上看似慈悲清净,所谓三衣一

  、树下一宿、日中一食、慈祥恺悌,但心中却非常自满,自以为了不起,自命清高,这就是「傲慢」;比丘不得有傲慢心,因为这也是一种烦恼。

  

  傲慢心如果表现出来,让人发现了,会损伤出家人的形象;若存于心中不表现出来,则圣道不易成就。因为有傲慢心,很可能会得少为足,自以为是;如说慢、过慢、卑劣慢是凡夫的烦恼,而增上慢却是圣者的缺陷,因此在《法华经》中有增上慢比丘闻大法而退席的记载,正是得少为足、自以为是的傲慢心所致。因此,修道之人应常怀谦虚,所谓「虚怀若谷」,不要自以为有道有学有德,更不要自以为是证果的解脱人,否则都还是一种执着,根本未得解脱,只是表面看似无贪无瞋,其实内在还有憍慢的「我」存在。

  

  经文中又讲到谄曲,这似乎和憍慢无关,其实两者是息息相关的。凡是憍慢的人,一旦遇到自觉比对方有所不足,或担心别人发现他还有憍慢的我执在时,就可能生起谄曲之心…

《佛遗教经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欢喜看生死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