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喜看生死
圣严法师著
推荐文一 郑振煌
推荐文二 - 余德慧
〈自序〉生死之间
〈缘起〉我对生死有了信念
第一章 师父,您快乐吗?
第二章 生命的意义
第三章 人生三部曲
第四章 命理的正思惟
第五章 死亡是怎么回事?
第六章 死亡的准备工夫
第七章 最后的旅程
推荐文一
郑振煌
生死是必然的生命过程,在亘古的生死流转中,无明与贪欲是不安与恐惧的主要原因,而不安与恐惧正是烦恼痛苦的来源。所以生死要能欢喜自在,先决条件就是对生死要有如实的认识,不加不减,还其本来面目,放下贪生怕死的执着。
圣严法师,当代高僧也。对佛法有精深的钻研、对众生怀抱无比的悲心,更能以现代思惟彰显其善巧方便。在这本问答录中,洞悉生死的智慧跃然纸上,也流露悲天悯人的圣者心境。温柔敦厚,坚毅质朴,对生死真相与生死解脱,做了最中肯的导引。
推荐文二
余德慧
台湾的危机之一是生命价值的不成熟,和缺少一种沉稳自恃的生命态度。阅读圣严法师在本书的访问稿,我发现最重要的并不是他有什么宏论,而是显示一种正确生命态度,而圣严法师所批判的正是台湾贫乏的生活形态。台湾生命价值的轻,乃是轻在无法对自己的生活形态产生判断力,不懂得生活的缔念为何,而用一种粗鲁冲动的态度。
圣严法师以一个修行人的身分,告诉读者如何从生到死,沉稳持重地奉行正确的生活形态,正是台湾此时此刻相当需要的精神指引。
〈自序〉
生死之间
我生长在长江下游的农村,气候的变化、江水的起落、农作物的丰收与否,几乎主宰了我们的生活命脉,而我就从大自然中看到一些毕生难忘的情景。
有一次,我看到一条蛇正追捕一只小青蛙。青蛙本能地奋力跳跃向前,以保性命。跳着跳着,不一会儿,小青蛙突然停了下来,转身面向大蛇,竟然跃入蛇口,让蛇一口吞下。我想不是所有的青蛙在同样的处境下,都会有类似的反应;而这只小青蛙却在极端恐惧和绝望之下,放弃逃生的意志,做出自投蛇口,等于自杀般的行为。
另一次,我三哥在河里抓到一只大肥蟹,得意万分,正想抓回家大快朵颐,一失神,螃蟹的一只螯着实地钳住三哥的手指。他痛得哇哇叫立刻放开手,但那只螯仍紧紧夹住手指;螃蟹落地之后,举着仅存的一只螯,快步跑入河中。我当时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它逃走,不敢轻举妄动,因为它还有另一只螯。
我常用这两则故事鼓励人要怀抱希望,遇到再困难的绝境,都要向那只懂得「壮士断腕」的螃蟹学习;不要像愚痴的青蛙一般,自我放弃。用智慧处世,不轻言放弃生命的希望,是很重要的人生态度。
至于面对余年有限的人,我则用一次骑脚踏车的经验,希望他们能与死亡和睦、轻松地相处。
十年的军旅生涯,自然有许多行军操演的训练;其中有段时间,我分派到一辆脚踏车,以骑车的方式行军。有一回,我们又展开训练,我骑着脚踏车走在保甲路上。所谓保甲路,就是棋盘交错的田埂。路面窄狭,石子、坑洞遍布,不是很好走,而且路旁还有一条大水沟。
我走在一位较熟悉路径的同袍后面,本来一路都还顺利,但他突然回头示警,叫我要小心,因为旁边的沟圳很深,摔下去可不得了。我先前对路旁的深沟不以为意,听他这么一说,便好奇的地看了一眼,接着人车不知怎么的地咚隆摔进深沟里。那位同袍还对我大叫:「才叫你要小心的!」
了知生死则无忧无惧
其实,人一出生,死亡就跟着我们了。死亡,就像保甲路边的沟圳一样,随时就在我们身边;面对随时会到临的死神,我们要想着自己有永远的过去,还要想着有永远的未来,这是接受死亡最好的心理准备。如果我们能相信此生有过去,就能坦然接受,并因应此生的因缘;若能相信有未来,就能怀抱希望,迈步向前。反过来说,经常恐惧害怕死亡,于事无补。正如我特意去留意身旁的水沟,反而出事;不理会它,却一路平安。所以,我常说,小心是有用的,担心则没有必要。
在生死之间的人生旅途中,许多人也可以从生活经验、所见所闻中,汲取智慧,转为人生的指南。对我个人而言,佛教的智慧和慈悲,一直是我摄取养分的源头。我从年轻时即立志,终此一生奉献于振兴佛教,希望推动「人间佛教」,使佛教智慧融入现代人生活中,帮助人们除忧解困。
在数十年实践理念的过程中,也许出于误会、也许出于想法殊异,我曾经令一些人士失望过,而且不见得有机会澄清这些误会。即使如此,我从不改变心志,依然秉持自己的信念,一步步耕耘,创立法鼓山,希望更多人能与佛法结缘,运用佛教智慧增益福慧,消弭烦恼。
如今我已年过七十岁,而台湾社会仍有许多人对佛教及其他宗教认识不足,若不是误解,就是一知半解。我在三月底应邀担任一堂国家通识教育远距教学的讲师,到政治大学为十五所大学连网的学生谈「宗教与人生」,课堂上有一位学生问我,佛教也和其他宗教一样,崇拜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对象吗?我直接直截了当地的回答他,佛教是无神论。因为佛是觉者,不是主宰一切的造物者;佛教更认为人人皆有佛性,甚至一切动物,都有成佛的可能。
事实上,人类自有社会以来,没有一天离开过宗教;但在中国文化中,却一直存在着反宗教的倾向,导致一般大众不能认知宗教的情操,虽然多神形态的民间信仰非常普及,有其一定程度的安定力量,但却不见得有益于人类生命品质的提升。
在中国文化传承中,儒家思想一直居于主流地位,对宗教的生死问题采取「存而不论」的态度;例如「未知生,焉知死」、「子不语怪力乱神」等,虽承认有生死鬼神,却不去讨论。因此,中国人一向对宗教是比较淡漠的。儒家重视的宗教,体现于祖先崇拜,基本上是孝道思想-慎终追远的延续,所以只要「生,事之以礼;死,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。」就算功德圆满,并不探究生从何来、死往何去、因何而生等生命问题。
这种思想蕴酿出中国知识阶层的人本主义泛神论哲学。知识分子都多以活着的人为本,钻研经世济民实物;市井百姓及一般庶民,并无法从上层社会获得宗教的指引;但在面对无常人生时,又的确需要宗教的安抚。于是转而投向民间信仰,一方面藉此获得心灵寄托,二方面也为祈求灵验的经验,助以解决现实困惑。因此,民间的中国人成为多神论者,只要传说出现了「有求必应」的灵物,任何对象都可以膜拜,包括生人及非人的动物、植物、矿物,均奉为神明;对于宗教的义理,则泛泛地以为「反正宗教都是劝人为善」,不求甚解。他们并不知道,善是有层次及真假的,不存害人之心,当然是善;但积极救人而不求回报为终身的志业,才是上善。
学佛可以除忧解困
佛教进入中国以后,中国民间又多了一类崇拜的对象,将佛、菩萨、罗汉、天,混杂于传说的精、灵、鬼、怪、神、仙之间,莫辨高下、不识深浅。这充分反映中国社会对宗教所抱持的笼统、暧昧不明的态度,所以通常被称为「满天神佛」的迷信,求神拜佛者因而被视为愚夫愚妇。
隋唐时代是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全盛期,但也仅盛行于知识分子阶层的菁英,并未在一般社会发挥纯化宗教的影响力,民间还是多神主义。我小时候就是在这种环境下熏陶长大的,虽然信奉观世音菩萨,但也信奉关公、城隍、土地公,甚至狐大仙等,只要听说有灵验的,都会膜拜祈求保佑。
在这种背景下,对于许多人来说,宗教便沾染着「急诊」、「贿赂」的色彩。也由于对正信的宗教认识不深,进而衍生出一些对宗教奇特而有趣的看法。比方说,亲友间要是有人信教成为教友,就会有人劝他,信是可以啦,但不要太「迷」了;话里的含意无非认为,若是深入宗教之后,便会使人沉沦,以致迷失自己的责任、「正常」生活等等。从这个观点看来,中国文化孕育而成的社会,实质上是反宗教的,虽然它不像其他主张一神论的社会那样具有排他性,却倾向不深切理解宗教,浅尝即止;认为毋须在宗教的信仰实践中,付出太多的时间去关心他人和陶冶自己。
而所谓「浅尝即止」式的宗教行为,在台湾民间很普遍。例如遇上心理不平衡、或有罪恶感的时候,或着为求治病、经商顺利、及第抡元,就到某处听说很灵的神坛、宫庙许愿祈求,事成再来还愿,从此之后银货两讫,互不相干。下次又发生问题,再去庙里找解药,但这一次不见得要去上一次拜过的神庙。
这种习性是有点不健康,若是继续发展下去,到了某种程度,恐怕连善恶也不易分明了。台湾的色情行业祭拜猪八戒,因为小说里的猪八戒好色,希望他能带来嫖客;还有一些六合彩的主持人奉祀三太子或孙悟空,也是基于类似的理由。这些人祭奉一些根本只存在于虚构小说中的人物,很值得商榷;更何况这样的目的对社会整体利益而言,弊多于利。这就是传统中国文化对宗教「存而不论」的见解,所遗留下来的负面因素。
在这种情况下,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兴衰不定,有君王尚佛,也有君王灭佛;但两千多年来,佛教仍不停绽放智慧的莲花,并未从中土消失,它依旧是人在应对生死困顿时,最佳的解脱法门。
生而为人,不管在自处或应对进退之际,总会有烦恼。我认识一位教授,平日形象非常好,认识的人都形容他是一位彬彬有礼、温和谦恭的人。但是,他偶尔会在夜深人静时推开窗子,对着外面的一棵大树破口大骂,有时还指名道姓地批评…
《欢喜看生死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