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欢喜看生死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是会有一席之地。因此,毋须勉强自己非学什么不可,顺势而为,随缘而做。我相信,即使再怎么不聪明的人,只要肯用心下工夫,一定会有成果。

  

  行有余力,再培养一些健康的嗜好,以供消遣、娱乐,调剂生活。同时也早一些准备人生修养及健康的宗教信仰,因兴趣、嗜好、信仰而认识许多的朋友,自然会扩大生活圈、拓展自己的眼界、吸收不同的经验,这些都是生命的资源。

  

  一般都认为只有在与人互动的时候才会发生「品德」的问题。不过,古人云:「君子慎独」,其实一个人独处的时候,也会显现个人品德的特质。如果尽是胡思乱想,看或做一些不该做的事,例如,不健康的书刊或电子媒体等;不要以为没人知道,没有关系。事实上,这种行为会形成惯性,内化且毒化成「异味」的气质;如果自己被毒化了,与人交往时,也会影响别人,这样一来,品德就有问题。

  

  所以,从小要了解习性作用之大,不要掉以轻心,需时时提醒自己,做任何事都要同时为自己及他人负责。因为负责任的人,会懂得关怀他人;这种人愈老愈有人缘,因为这是珍贵的人格资产,只会愈累积愈多,而且别人无法夺走。相反的,自私的人,别人会远离你;自私而又有权,别人离你更远。这种人一旦失势,难过、沮丧、失落是可以想象的。

  

  问:法师刚刚指出了年轻朋友努力的一个大方向;但一些统计数据显示,十五到二十四岁这一代的青年人中有一些现象,令社会学者和心理学者非常关切,例如自杀的问题。根据卫生署统计,这一代青年的死亡原因中,依序是意外事故伤害、恶性肿瘤、自杀和他杀,可以说在这么年轻就过世的人,许多是「死于非命」,而且比例呈现缓慢升高的现象。

  

  一些国内、外的学者,对这种现象提出研究心得。论点之一指出,这个阶段的年轻人刚刚脱离儿童期,自认为已是无所不能的大人,所以容易做些冒险度高的行为(喝酒、飚车以致自残),以证明自己已成长。但是面对未来,他们却又有点抓不住的感觉,所以飘浮其间,有时很乐观,有时又颇感忧郁,若加上环境的刺激,也许就容易自伤或伤人。

  

  法师对于这个现象的看法如何?宗教界如何看待自杀?

  

  生命的原点

  

  答:这不是一个单纯的问题,年轻的孩子到了走上绝路的地步,或成为别人眼里的问题人物,事实上反映出家庭、学校、社会的问题多一点,青年人自己的问题还不算大。

  

  现代父母,能让孩子觉得他们的意见可取的并不多。在思想上,年轻人并不太受父母影响,这多半是因为父母不跟孩子做朋友,因此上一代难以进入下一代的生活及内心世界,才会觉得「孩子怎么变成这样」,无法理解年轻人的言行。在这种情形下,父母察觉不出孩子潜在的问题。等状况浮现之后,常常束手无策,不知如何处理,这是个大问题。

  

  年轻人好奇、学习力旺盛,这同时意味着他们的模仿力也强,他们习惯三五成群,互相感染。所以,社会风气对他们影响很大,譬如跟着流行穿短裤、紧身裤,不可不考虑这对健康是好是坏;见大家都买名牌,自己也想要,没想想自己是否买得起。

  

  更重要的是在学校教育体制内,多半着重知识、技术的传授,至于人格教育,好象就交给训导处。但是,训导人员天天耳提面命,不可以这样、不可以那样,并且定出条条规矩,错了就罚,对了就赏。光这样对学子的人格养成是不够的。

  

  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,是老师的身教、潜移默化的熏陶;老师如果不懂得用尊重的态度、方法对待学生,而说一些讥讽轻蔑的话等等,这不但不能让犯错的学生心服,对其他人也不是好的示范。相对的,教育体系也应该多着力改善教学环境,给老师更多资源;如果一个老师要照顾三、四十个学生,他就只能注意那些已经出了问题的学生,而无力顾及那些潜在的状况。

  

  从我的立场来看,我遗憾台湾到现在都还没有将宗教纳入正式的教育体系。传统上,中国人的信仰是很现实的,不太想过去世,对于未来也只想长生,活久一点,其本质是反宗教的;即使到现在也还是如此。社会舆论普遍认为,让宗教进入校园是令人忧心的事,应该让孩子自己摸索宗教信仰;家长也这样想,纵然父母自己有宗教信仰,却多放手让孩子自己决定是否接受宗教。

  

  这不是很矛盾吗?家庭学校都不教导,各宗教正确的教义和精神,如此又怎么能期待年轻人有宗教的知识去判断、选择呢?他们只能跟随大众的流行风气。

  

  而台湾民间的宗教多半止于信仰层面,许多为非理性的,甚至是迷信的,所以灵异之风、求神问卜才蔚为风潮。

  

  教育当局目前正在推动生命教育,希望教导学生爱惜生命;我认为生命教育的内容,应该是说明生命如何由胚胎形成,死亡是必然,从生到死的人生过程中,必须如何安身立命。如果其中缺乏宗教教育,生命便是没有源头也没有未来,无法使人将生命落实在无限的时空中。

  

  问:什么是宗教教育所提供,而正规教育缺乏的?

  

  答:宗教讲出生之前源头,所以生命有了根;宗教也讲死之后的未来,所以生命有了归宿。有了根,就会对自己的命运有安定感;相信有未来,就会对自己的现在负责,当然就有无限前程的希望。缺乏宗教的引导,生命犹如失根的兰花,无处着力。人生中只讲道德,做起事来不免困难重重,因为许多是非善恶不是一时之间就能分明的,常常对不负责任的人莫可奈何。有些做恶的人只要不被抓到就心存侥幸,也许会遭人谩骂,却也无可奈何他。碰到这种人,就得靠宗教的力量来帮助他了。有宗教信仰的人,不仅怕人家骂,而且懂得对自己的所做所为负责。一如海中行舟,明白自己启航的来处,知道自己前程靠岸的去处,而且不只是这一生而已。

  

  许多宗教都指出,生命的去处,最终就是回到初始的发源处。基督教说,神造世人,人最后要回到神的处所。而佛教主张,佛性本具,人之所以不知,是因为受无明烦恼蒙蔽。所以我们在品德的路上不断自我成长,福慧双修;最后,清明的本性自然浮现,与佛不二。所以是生生世世满怀希望,走回生命的原点。

  

  如果对生命没有这样的认识和信念,即使成年人在重重生活压力的波折下,都难免感到茫然无助,更何况是生命活力无处宣泄的少年人。茫然无助再加上冲动,导致他们遭遇情感、人际关系或是升学等的压力、挫折时,就有了「死给你看」的冲动。

  

  据我了解,西方现在有一些机构正在研究有宗教信仰与没有宗教信仰的家庭,他们的下一代哪一种比较有安全感。我猜想应该是有宗教信仰的家庭所教育出来的下一代比较有安全感。自杀的问题相同,有宗教信仰的青年,在面对晦涩的人生际遇时,他会好好思考这个关键点,因为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反对自杀。犹太、基督、天主教认为,人是神创造的,只有上帝可以收回人的生命,人不可自己结束生命;而佛教则认为,自杀与杀人都是杀生,所以也反对自杀。

  

  中年人需有逆风毅力

  

  问:青年之后,步入中年,法师觉得这一时期的人生,应该注意什么?

  

  答:就以我自己为例作说明吧!我少年出家,知道佛法的好处,就有振兴佛教的心愿。这个心愿到了中年之后,才得以逐步实现。

  

  问:过程中,法师是否曾经与多数人一样,觉得梦想难以实现,或永远达不到。

  

  答:是的,但我从未放弃。

  

  那个时代,社会颇动乱,我见到许多人仿徨无依。二次大战结束后,社会渐渐安定,可是我一样看到许多人活得不快乐,我想这是观念问题。佛法可以导正偏差的观念,所以我一直吸收、咀嚼佛法,也不断尝试把自己知道的佛法告诉别人。

  

  这当然要凭借传播媒体的力量,我二十岁就写文章,但影响力很小;到了二十五、六岁,几乎觉得没机会了。直到三十岁从军中退伍再度出家,开始编佛教杂志《人生》,接着到高雄美浓山中闭关,在没有电话、电视,甚至没有电灯的寺中禅坐,内省心性,察照自己内心深处的世界,坚定了信愿。同时,书也一本本写成。

  

  那时候我已将近四十岁,海内外邀稿渐多,我的愿望也慢慢实现,但还是很慢。例如我三十五岁时(一九六五年)就完成《正信的佛教》一书,第一刷只印一千本;十年后,我从日本留学回来,那一千本还没卖完。

  

  当我的师父东初老人圆寂,我再从美国返国承接老人的遗志,弘扬佛法之后,《正信的佛教》就一版一版地印,流通于台、新、越、香港、大陆,现在出版量已有两百多万本;而且也慢慢有人真的照我发表的「理念」去行事。依此可见,中壮年的年限很长,从三十到六十五岁,这是人生的黄金岁月,更应当不中断地学习,还要努力充实自己,逐渐发挥影响力。

  

  在此时期,我离开较单纯的学院环境,进入社会之后,因为因缘具备,很多事情聚集而来。其中有逆缘,有顺缘。重要的是,我绝不因逆缘而放弃。

  

  中年时,我也饱受打击,俗话说:树大招风,当知名度高了,随之而来的非议责难也愈多。过去,我曾为了佛教正信之辨,与基督徒发生过笔战,那其实是小事,我很感激他们,让我有机会厘清外界对佛教普遍存在的误解。但当批评我的声音来自教内时,冲击更大。当时,我很少有真正的朋友。因为当年我的言论很激烈(关于如何振兴佛教的方法),很多人都觉得受到我的「辱骂」,连我的师父都有这种想法。虽然我自认为是对事不对人,但是没有获得大家的谅解,因为事里有人,人在事中,无法二分的。

  

  那时候压力真的很大。我赴日留学也曾遭受反对,一因我人缘不好,二因有些人推想,我赴东瀛之后必定还俗。

  

  在压力下我没有放弃,还…

《欢喜看生死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学佛群疑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