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欢喜看生死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是继续走自己的路。凭借的是什么样的信念呢?就是山不转路转,路不转人转,人不转心转;只要大方向不变,其他的都可以转变。又如,我入山闭关,与蚊子、壁虎为伍,别有趣味。那当中也是有麻烦的,但闭关寻求内心世界清明,并整理佛教经藏,这是我的志愿,也没有任何人要我去。

  

  从这些经验看出,人到中年更需要毅力和恒心。一般人到了这个年纪,既要成家又要立业,上有高堂、下有幼子,压力、诱惑很多;的确要有逆风逆浪的毅力才能够心志不摇,航向目标,贡献社会,甚至领导一群人前行。即使只有一、二人,但大家有心一起发挥向上的力量,那也一样有他的影响力。时代从来没有停留过脚步,我们也只有不断地努力,提升自己的智慧,才能引领风潮,改造环境。只求尽心尽力,对现在的社群有益,至于千秋万世之后的事,则不必在意。

  

  又如,我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出名,所以当年常用笔名。更不是为了「我想说什么」,而是思考这时代的人想听什么、是否愿意看我的著作等问题。因此,我很讲究表达的技巧,得要用现代人听得懂的语言才行。否则,古代大德对佛法讲解得还不够多、不够好吗?我又何必在字海中再投字进去呢?

  

  况且,我从来不存着自己的书要留给后代的念头,我不考虑五十年后的人是否要看我的文章,我关心的是现代人需要什么。因为后来者自然有不同于我们现在的语汇和需要,也自然有人会去满足新的需求,不必是我。

  

  总之,在中年时期,立业做准备、打根基,以及冲刺的时候,我还是一句老话,要有奉献的心,不要老算计名利,那会惹来许多的烦恼。但如果多做奉献,到某个程度,名利会自然跟着来的。

  

  问:法师刚提到年少时编织梦想,步入黄金岁月时就发挥逆浪行舟的毅力,充实自己迈向目标。这种带着英雄及戏剧性色彩的人生,的确是二十岁上下的人所企盼的。但是,大部分的人到了中年,恍然清醒,发现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中的路人甲、路人乙,上班下班而已,往往在心理上需要一番调适。究竟中年人该怎么接受自己的平凡呢?

  

  答:俗话说,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。主人翁是指每个人都可以当领袖,或成为社会上左右时局的风云人物吗?当然不是。

  

  成为社会乃至全世界的主人翁,这句话的真谛是,在民主的环境中,每个人都有一份奉献自己的机会和力量。国家、社会都是抽象的名词,事实上,它是由每一个个人的表现聚合而成的综合体。

  

  我常以手表来比喻这件事,手表要运作得好,它所有的零件,不管是大中小齿轮、螺丝、指针都必须通力合作地运转,少一个都不行,彼此都有密切的关系。现实世界里,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运作模式,有的是由一个大齿轮来带动,有的则是由三、两个中齿轮组成核心。看起来好象当大齿轮的比较风光,但是,手表里面全是大齿轮,这样行得通吗?

  

  所以,如果国家有进步,所有克尽己力并扮演好自己角色的人都有功劳;反过来,社会有缺点,不要光指责别人,也应该自省有无失责。

  

  青年朋友编织彩色的梦,那是好事,也很自然;但随着光阴流逝,也许到了中年,发现自己的机遇、各方面条件不允许,无法实现梦想,即使如此,也不必为此感到悲哀。我们观察一下,周遭的人是不是仍然有类似的梦想?而再下一代的年轻人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梦想?如果这个梦有追求的价值,那么一定不断会有人前仆后继去努力和尝试。有一天,梦想、抱负真的实现,那么成功何必在我?由别人完成,不也很好?人类历史上许多画时代的制度、科技,不都是许多人献身研究,经年累月堆砌成绩,最后才由少数人完成。因此,凡是在这漫长过程中努力过的人,都不是平庸的失败者。

  

  而一个人作梦不如大家一起共同作梦美满。

  

  古代儒者对人的道德要求很高,希望君子(读书人、知识分子)都能三十而立,立什么?立功、立德、立言。到了现代,「三立」应有不一样的解释,因为教育普及了,过去受教育是少数精英的权利,他们都准备要当官,所以道德诉求很高。现在人人平等,不必把三不朽的格言想得那么伟大、高不可攀。

  

  依我看,尽己之力,就是立功;与人和平相处,就是立德;说话算话,用真诚心讲话,就是立言。

  

  老年人需要服务人群分享经验

  

  问:老年时又该如何把握这段岁月?

  

  我有个亲戚曾告诉我一个很有趣的故事,他住在一个老社区已有四十年,所以街坊老人邻居很多。其中有一位老先生每天清晨三、四点就到公园散步;七点回家吃早餐休息,又出来走走;中午太阳大,再回家用饭休息;到了黄昏还是在公园散步,直到天黑。日复一日,除了三餐,老先生的一天,全花在走路运动上。我这位亲戚感慨良多地说,许多老人只想健康地活久一点,他可不想这样。

  

  法师认为老年生活怎么安排才好?

  

  答:我常笑说,「夕阳无限好,不是近黄昏;前程美似锦,旭日又东升。」有宗教信仰和没宗教信仰的人,到了老年,生活差异就很大。有人可以重新展开第二春,或在心理上已准备好死亡及死后的重生;有人则愈老愈勤于求神问卜,不知未来在哪里?

  

  老来多照顾自己的身体是应该的,但把它当成生命的全部未免有点可惜。现代人平均寿命逐年延长;老年人虽然体力、心力慢慢损耗,但由于经验丰富、资源颇多,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,是可以再创事业。然而,老年人比较患得患失,禁不起大幅度的失落。青年及中年时冲劲十足,对于人生的起伏及落差,多不以为意;但老年时,对这种大变动的承受力比较差,因为精力已衰退,大不如从前了。

  

  不过,老年的人生像黄金般的莲花,必须尽力维护。不论从事宗教公益义工,或上空中大学、社区大学继续进修,都是很有意义的事,可以扩增生命的活力。

  

  以我个人而言,真正开始弘法是五十岁以后的事;对社会的影响力,则是在六十岁建立法鼓山之后才更彰显。我和弟子们开玩笑,如果我在六十岁之前死了,就没有法鼓山的志业了。

  

  很多人认为青壮年耕耘,晚年是收成、享福的时候。话虽如此,但人老了是否还要收成名利、地位、权势?不是的。应该是将你耕耘的结果广布于社会,与人分享。其实从小到大到老,我们都是一路学习,同时也一路在收成。所以,晚年时应该将你此生的经验、资源奉献给社会及其他人,让下一代有机会发挥才是。

  

  

    第四章 命理的正思惟

  

  问:趋吉避凶是人的本能,因此几千年来,东、西方的命相占星术,历久不衰。在台湾,许多人在选择职业、婚姻对象、阳宅、阴宅,甚至姓名、理财,都会受命相、地理风水的左右,不但影响个人日常行事,也进一步影响个人对自己生命的认知。

  

  法师曾在《法鼓钟声》一书中提到,「天有天理,地有地理,人有命理。」这里所指的命理是什么?跟时下一般用来预测未来的方术,是同一件事吗?

  

  生命的源头即是命理

  

  答:我所说的命理,包含生命的源头、过程和结果;而这个结果本身,又会成为下一个源头,展开另一个过程,再得一个结果,如此因与果循环不已。

  

  命理的推展,需要配合天干、地支,才能推算一个人一生大致的状况,以及一些生命的特质。这也意味着,人的命理与天地(自然)相呼应,息息相关;所以,命理之中有天理、有地理,是在特定时、空环境中运作的。既然是在一定时间、空间中互相牵引,就有各式各样的元素彼此配合,形成一种能量。

  

  具体而言,纵使同父同母所生的兄弟姐妹,因为出生的时间不同,他们的性情、潜能就各有差别,甚至南辕北辙;而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的人,因为父母的遗传及地点环境不同,资质也互有高低,不能一概而论。在这些力量交互作用下,一个人生命的基础、一生的过程,大致上在出生时已经决定了。

  

  后天的环境、作为,当然会改变一个人的身体健康、心理状态、潜能与智能发展的程度,因而渐渐地改变了原先的命运。俗话说「小时一看,到老一半。」话虽可信,却又不能尽信。

  

  我自己就是个很好的例子,我出生就是个体质瘦弱、多病、弱智的孩子,许多人一看我这个样子,都会认为这个孩子将来是没有办法了。一直到我成人了,在成长过程中,看好我的人很少很少,到了三十几岁还是如此。要是有人看好我是个可造之材,就会投资我;但我一生几乎没多少人主动栽培,大概都不认为我能做出什么事业。我目前的一番作为,是出乎许多人意料之外的。所以,人一出生,大部分的事虽然已经决定了,但还是有努力的空间。

  

  问:为什么一出生就「大势底定」了呢?

  

  答:这跟出生的时间、空间的气有关,它代表着你出生时在宇宙间吸收到多少能量;文天祥在〈正气歌〉一文中说到:「天地有正气,杂然赋流形,上则为日星,下则为河岳。」所以,一般算命的人,不但需要生辰八字资料,通常还要问生于何处。

  

  除此之外,还要配上源头的因素,这个源头是过去世带来的福报或业障。由于人人都不知道自己出生时带来什么样的福报、业障,所以只好叫它「命运」。

  

  社会上帮人算命问前程、占卜吉凶的方法,真是五花八门,大致上可分为面相、手相、骨相、紫微斗数等,这些统称为命理学。这些数术,不完全是无稽之谈,它们能经过几千年的变革,至今仍盛行于民间,有它一定的道理。但我们往往可以发现,任何数术占卜过去发生过的事,准确度都很高,但预测未来则不一定准确。这说明人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里,人是可以努力改造自身运程的。

  

  为什么看过去比较准确呢?因为过去…

《欢喜看生死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学佛群疑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